湯一笑先生麻黃升麻湯若干問題
一、是否仲景方?
最早認為麻黃升麻湯非仲景方的大概是清代柯琴(萬歷末年-1735年),他在《傷寒附翼》(1674年)卷下[六經方余論]云:“六經方中,有不出于仲景者。合于仲景,則亦仲景而已矣。若此湯其大謬者也?!灾侮枌嵵?,治亡陽之癥,是速其陽之斃也。安可望其汗出而愈哉!……且用藥至十四味,猶廣羅原野,冀獲一兔,與防風通圣等方,同為粗工僥幸之符也。”柯琴《傷寒論注》(1669年)同此說。舒馳遠、鄭欽安、丹波元堅、山田正珍、葉橘泉、胡希恕等人都持這種否定看法。否定的原因大略如下:其一,方藥與癥侯不合,以治陽實之法,治亡陽之癥;其二,用藥龐雜,四面合圍,與仲景風格不合(這個勉強);其三,劑量單位有問題,漢代重量無“分”,晉朝才在衡重的兩和銖之間加了“分”;其四,既是難治,不應說主之。要是主之,就不能說是難治(這個勉強)。 胡希恕認為“為難治”之后無方。
此方是不是仲景方沒有定論,但它的確是六朝時的古方。《小品方》(約454-473年)卷第六[治冬月傷寒諸方]中有此方。王燾《外臺》卷第一[短劇方四首]也有引用此方,《短劇方》即是《小品方》。王燾還說:“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二,為什么后世少用此方?清代汪昂《醫(yī)方集解》(1682 年)也不列此方。
其一,此方不好理解,從后世對此方存在各種解說就可知。醫(yī)家對疑惑之方自然少用。其二,用藥龐雜,不好記憶。若非有書在手,倉促之間,自然不易開出這種大方。其三,癥狀復雜,“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顯然是急性重病,本為難治,一般人臨床上很少碰到這類基本符合的證候,吳棹仙亦云:“此證余五十余年僅見一例耳”。其四,明?繆希雍《本草經疏 升麻》(1625年)言:"凡吐血鼻衄,咳嗽多痰,陰虛火動,腎經不足,及氣逆嘔吐,驚悸怔忡,癲狂等病,法咸忌之。誤用多致危殆“。此說一出,誰還敢用麻黃升麻湯治肺痿“唾膿血”?其五,清代柯琴《傷寒論注》(1669年)斷此方非仲景方,為后世粗工所為。
三,古今對此方的各種理解
成無己《注解傷寒論》:(肺痿)與麻黃升麻湯,以調肝肺之氣。
劉完素《保命集 瀉痢論第十九》:“治厥陰動為瀉痢者。……宜升麻湯或小續(xù)命湯以發(fā)之。法云。謂表邪縮于內。故下痢不止。當散表邪于四肢。布于絡脈。外無其邪。則臟腑自安矣?!?div>
喻嘉言:“寸脈沉而遲,明是陽去入陰之故……仲景特于陰中提出其陽,得汗出而錯雜之邪盡解也”。
今人一般多認為此方的治法是發(fā)越郁陽,清上溫下。
《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各論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麻黃升麻湯證的寒熱錯雜是由于陽氣郁遏,治療偏于宣發(fā)?!?div>
昆山王彪認為此方是大青龍湯的變方,發(fā)汗不傷陰。大青龍湯證合并肺陰虛證就可以用,有清熱、解表、滋陰的作用。見《經方敗案群20150703王彪淺談麻黃升麻湯微信語音交流整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