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論國醫(yī)大師孫光榮臨證10種重要辨證元素的臨床意義

國醫(yī)大師孫光榮教授,幼承庭訓,繼拜名師,深研經典,博采眾長。擅長治療中醫(yī)內科、婦科疑難雜癥,尤其在腦病、腫瘤、血液病、情志病、脾胃病及帶下病等頗有建樹[1]。臨證60年,孫光榮歸納了20種辨證元素,包括一般辨證元素和重要辨證元素。重要辨證元素共10種,即神形、盛衰、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主從、標本、逆順、生死[2]。重要辨證元素是中醫(yī)辨證的關鍵,對于中醫(yī)診治疾病有極大幫助,臨床上需精準掌握。

神    形

形,指形體,泛指一切有一定形態(tài)結構的組織器官,包括頭身肢體、五藏六腑、筋骨肌肉等;神,在醫(yī)學上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者包括精神、思維、意識、情志等,廣義者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3]。

察形,是具體的認識;察神,是抽象的掌控。明形體,在疾病判斷中具有一定意義,如《素問·三部九候論篇》言:“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焙暧^上,可定強、弱、胖、瘦;微觀上,可知皮、肉、脈、筋、骨。通過對形體的觀察,可大體反映患者臟腑虛實、氣血津液盛衰以及體質的差別。

通過察神可了解人之氣、血、津液的情況,還可判斷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預后,《素問·移精變氣論篇》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實際上是反映了人體正氣的盛衰情況,正氣充盛則得神,正氣衰竭則失神。如糖尿病患者,“神”失常后可見多疑善忘、神疲乏力、精神抑郁等癥狀,若治療后病人感覺精神充沛、心情舒暢、記憶力逐漸恢復,就說明治療得當,向良性發(fā)展[4-5]。

形神雖分別闡述,但因人是形神統(tǒng)一的生命體,使其在生理病理上密不可分。正常情況下,“形”為神之舍,神無形則不附,“神”為形之主,形無神則不生,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協(xié)調。發(fā)病時,形體、神機相互影響致病,一損俱損,故治療時要講究形神同治[6]。若以“形”為主病者,當先以治形為主,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身形不衰,臟腑、氣血功能正常,神志得以安養(yǎng),形治神乃安。若以“神”為主病者,當先以治神為主,主要是針對少神、失神、假神、神亂的調治,同時兼調情志,使神機逐漸恢復,機體的生理功能得以改善,神治則形全。

盛    衰

“盛”,既指邪氣,又指正氣。邪氣盛者,多實證;正氣盛者,氣血充足,體質強壯?!八ァ倍嘀刚龤獠蛔?,多虛證。

邪正盛衰與疾病的發(fā)生、病證的虛實、病程的急緩及預后轉歸有密切關系。疾病在各階段所表現(xiàn)的癥狀和體征都是邪正盛衰消長變化的反映。從發(fā)病機理分析,正氣是發(fā)病與否的內在根據,邪氣是外在條件,且在一定條件下,正氣與邪氣在發(fā)病中均可起主導作用。

《素問·通評虛實論篇》云:“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正氣與邪氣并非固定不變,而是在其不斷斗爭中,發(fā)生力量對比的消長盛衰變化,從而形成疾病的虛實病機變化,如有虛中夾實、實中夾虛、上實下虛、下實上虛、表實里虛、里實表虛等虛實錯雜的變化;有由實轉虛和因虛致實的虛實轉化;尚有真實假虛和真虛假實的虛實真假變化。

病程的緩急除與正氣強弱相關外,還與邪氣性質和受邪的輕重相關[7]。病急者,多見于邪毒熾盛,感而即發(fā),如疫毒之邪;或伏邪遇誘因而觸發(fā);或直接暴烈因素傷害人體,如跌打損傷、燒燙傷、金刃槍彈傷、蟲獸傷、服毒物等;或情志驟變,氣血逆亂而驟然發(fā)病。病緩者,常見于微邪聚集,緩慢成疾;或多種原因致抗病能力低下,如思慮過度致營血暗耗,勞累過度致積勞成疾,飲食失宜使氣血漸衰,房室不節(jié)致下元漸虧,高齡體虛致真元虧耗等;或臟腑功能障礙,疾由內生。

盛衰與疾病的傳變轉歸密切相關,可分為正勝邪退、邪去正虛、邪勝正衰、邪正相持。例如,溫病中衛(wèi)氣營血和三焦的臨床演變過程,其傳變與否、傳變速度、傳之順逆,均取決于正邪的盛衰情況[8]。一般而言,正盛邪盛多為順傳,病情惡化趨勢較??;正衰邪盛,傳變迅速,多為逆?zhèn)?,病情趨向惡化;正盛邪衰,傳變緩慢或不發(fā)生傳變,易于痊愈;正衰邪衰,傳變緩慢,或處于遷延纏綿狀態(tài)。

邪正盛衰變化貫穿疾病始終,是疾病過程的普遍矛盾,因此在確定治則方面有重要意義。補虛瀉實、攻補兼施即是根據邪正盛衰理論確立的,即實者瀉之、虛者補之、先攻后補、先補后攻、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祛邪兼扶正、扶正兼祛邪等,總以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助邪為原則,以達到“中和”之目的[9]。例如,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指標中血清谷丙轉氨酶(ALT)活力升高,是正氣抗邪有力、正邪相搏的表現(xiàn);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肝病毒基因(HBV-DNA)呈陽性是正氣抗邪不力、正不勝邪的結果[10]。中醫(yī)認為感受疫毒之邪是發(fā)病之關鍵,根據化驗結果和臨床表現(xiàn)來分析邪正消長關系,運用補瀉之法治療可收良效[11]。

陰    陽

陰陽無所不指,亦無所定指,是歸類疾病性質、證之類別及臨床表現(xiàn)的一對重要綱領。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言:“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贝撕笠恢北缓罄m(xù)醫(yī)家所秉承。陰證、陽證即根據陰與陽的基本屬性而劃分。一般而言,表、實、熱證屬陽;里、虛、寒證屬陰。

針對治療而言,總以“燮理陰陽”為宗旨,如《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中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本唧w說來不外損其有余、補其不足兩端。例如,陽盛者(陽勝則熱)宜瀉其陽熱;陽盛致陰津虧損者(陽勝則陰病)宜清熱兼滋陰。陰盛者(陰勝則寒)宜解其陰寒;陰盛致陽氣不足者(陰勝則陽?。┮松⒑娣鲫?。陽虛者宜補陽,或補陽佐以補陰(陰中求陽);陽虛致陰氣相對偏盛者宜扶陽兼抑陰(陰病治陽;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陰虛者宜滋陰,或補陰佐以補陽(陽中求陰);陰虛致陽氣相對偏亢者宜滋陰兼抑陽(陽病治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陰虛或陽虛日久致陰陽俱虛者宜陰陽并補。亡陽者,宜回陽以固脫;亡陰者,宜救陰以固脫。

表    里

表與里是一對相對概念,表里辨別可以說明病變部位的內外、病情的輕重深淺及病機變化的趨勢,從而把握疾病演變的規(guī)律。

明辨表里對于臨床治則治法的確定意義重大。以《傷寒論》中的六經病為例。六經病證均有經表和臟腑之分,如太陽經表有麻黃湯證、桂枝湯證,太陽里證有蓄水之五苓散證、蓄血之桃核承氣湯證等;陽明經表有白虎湯證、白虎加人參湯證,陽明里證有大、小、調胃承氣湯證等;少陽經表有小柴胡湯證、柴胡桂枝湯證,少陽膽腑有大柴胡湯證等;太陰表證有桂枝湯證,太陰里證有理中丸證等;少陰經表有麻黃細辛附子湯證,少陰里證有黃連阿膠湯證、四逆湯證、附子湯證、豬苓湯證等;厥陰經表有當歸四逆湯證,厥陰臟寒有吳茱萸湯證、寒熱錯雜有烏梅丸證等[12]。

寒    熱

寒熱是辨別病性的一對重要綱領,《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言:“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調經論篇》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如出現(xiàn)機體功能活動抑制的表現(xiàn),多為寒證;出現(xiàn)機體功能活動亢進的表現(xiàn),多為熱證。尚有真寒假熱證和真熱假寒證,臨證不可不辨。

寒熱對治療的意義,以《金匱要略》中胸痹的論治為例。張仲景以“陽微陰弦”概括胸痹本虛標實的病機特點,治療總以寒熱辨證為宗。心屬火居胸中,主一身之陽氣;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胸痹心痛者,有心陽不足之病理基礎,故每因寒邪侵襲而發(fā)病,如《醫(yī)門法律·中寒門》所說:“胸痹心痛,然總因陽虛,故陰得乘之?!焙允找?、凝滯,可致脈道拘攣,氣血津液凝滯,形成氣滯、痰凝、血瘀等病理產物,故應施以理氣豁痰、活血散瘀之法,使郁閉之胸陽得以宣通。因體質差異及病機演變不同,故胸痹的治療有從陽化熱、從陰化寒之別。從“寒”論治,如溫通心陽用桂枝甘草湯、溫經散寒用當歸四逆湯、峻溫回陽用四逆湯;從“熱”論治,如清化開結用小陷胸湯、清宣胸膈用梔子豉湯;“寒熱”并進,如痰瘀互結寒熱錯雜用半夏瀉心湯、陰陽氣血虧虛用炙甘草湯[13]。

虛    實

《素問·調經論篇》曰:“百病之生,皆有虛實?!碧搶嵤潜鎰e邪正盛衰的一對重要綱領,主要反映機體正邪對比的強弱,《素問·通評虛實論篇》即明確指出:“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虛證以“不足、松弛、衰退”等為主要表現(xiàn);實證以“有余、亢盛、停聚”為主要特征。尚有“大實有羸狀”的真實假虛證和“至虛有盛候”的真虛假實證,臨床亦須仔細辨明。

《讀醫(yī)隨筆》云:“虛實者,病之體類也。補瀉者,治之律令也?!奔膊〉陌Y狀表現(xiàn)雖然復雜,但大都可用虛實加以概括,從而了解病體的邪正盛衰,提供用藥宜補宜攻的依據。虛者補之,補其不足,如四君子湯補氣、四物湯補血;實者瀉之,瀉其有余,如汗、吐、下,皆瀉法;虛實夾雜,兼而顧之,如調胃承氣湯、白虎加人參湯,即寓瀉中兼補之義。但總以“中和”為度,不要濫補、濫伐[9]。

主    從

主者,包括主證和主癥;從者,包括從證和兼癥[14]。對于患者出現(xiàn)的一系列癥狀,必須辨明主從,抓住重點和主要方面。

臨證須明確主訴,詳細了解疾病的來龍去脈。厘清本病的主證與從證,明確當前證的主癥與兼癥。主癥宜先解決,擒賊先擒王,及時控制病情,防止疾病發(fā)展;從癥兼而顧之,或在下一階段重點處理[14]。

例如,目前痛風主要分為急性期和緩解期。急性痛風主癥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的關節(jié)紅、腫、熱、痛及痛風石的形成,與中醫(yī)的“濕熱痹證”類似,濕熱下注、瘀熱互結是其病機。治療時多以“二妙散”(《丹溪心法》,由黃柏、蒼術組成)為主方,又根據兼癥的不同,衍生出二妙散的從方[15],即瘀偏重者,加牛膝名為“三妙丸”(《醫(yī)學正傳》);濕偏重者,再加薏苡仁名為“四妙丸”(《成方便讀》)。痛風緩解期,因久病傷及肝腎,肝脈運行不暢、濁毒停滯,腎精耗損、骨失濡養(yǎng),故主癥表現(xiàn)為關節(jié)變形、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軟等。此時主證已由濕熱痹證轉變?yōu)楦文I虧虛證,故治療時又當以益腎養(yǎng)肝為重點,再根據不同的兼癥進行相應處理。

標    本

標和本是概括疾病過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及因果關系的一對綱領。“本”系根本,是疾病過程中占主導地位和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即主要矛盾;“標”系枝末,是由“本”而產生的或從屬于次要地位的方面,即次要矛盾。隨著疾病發(fā)展變化,標本所指的對象也有所不同,并不是絕對的。

《素問·標本病傳論篇》言:“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間者并行,甚者獨行”。標本確定后,再制定治則,采取具體治法?!凹眲t治其標”,對于癥狀嚴重、病情危重的情況,危重癥狀已經成為疾病矛盾的主要方面,若不及時解決,可影響病的全局,甚至危及生命。如大出血患者,無論何種原因,均先緊急止血,待血止后再予以其他治療。又如狂證,多是心腎陰虛為本、痰瘀熱證為標,若病人狂躁不安、面紅目赤、罵詈號叫、打人毀物時,則為標急,此時當先瀉火、滌痰、化瘀以治標病,待患者神志清醒、病情穩(wěn)定后,再治其本[16]。在病情緩和、病程纏綿、暫無危急重癥的情況下,“緩則治其本”,重點著眼于疾病本質的治療。如健脾益氣、補肺益腎治療哮喘緩解期[17];補氣治療氣虛自汗;滋陰潤肺治療肺陰虧虛之咳嗽。以上兩種即是“甚者獨行”治則的具體體現(xiàn)。此外,尚可在標證與本證錯雜并重時標本兼治,亦即“間者并行”之義。如補脾與祛濕同用治療脾虛失運、水濕內停之證;益氣與解表兼顧治療素體氣虛、反復感冒者。

逆    順

逆,即逆證;順,即順證?!吨胁亟洝芬躁庩柌∽C和形脈是否相符來判斷順逆,以明確疾病的預后和轉歸。例如,陰病陰證、陽病陽證,謂陰陽病證相符,為順證;陰病陽證、陽病陰證、陰陽顛倒、冷熱相乘、上下交變,則為逆證[18]。身瘦脈細、胸中少氣,或身肥脈大、胸中多氣,謂形脈相符,為順證;身瘦脈大、胸中多氣,或身肥脈細、胸中少氣,則為逆證[18]

尚有依據五行生克關系,以病與色相應與否來判斷其順逆。病色相生為順,病色相克為逆。如肝病見面色黑為順證,見面色白為逆證;心病見面色青為順證,見面色黑為逆證;脾病見面色赤為順證,見面色青為逆證;肺病見面色黃為順證,見面色赤為逆證;腎病見面色白為順證,見面色黃為逆證。此外,還有依據脈與色、脈與癥等判斷順逆的方法,在此不再贅述。

相對而言,順證病情較輕易治,逆證病情較重不易治。無論采用何種方法判斷病之順逆,都需要四診合參,探求本質,如此才能胸有成竹,靈活運用。此外,對于治療后的效果是向愈還是惡化、是否失治誤治,也能通過順與逆進行反向推測,進而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生    死

生,即生證,意在提示疾病在向良好、吉順發(fā)展。死,即死證,意在提示疾病在向惡壞、兇逆發(fā)展。此處所說的生與死,非單純生存或死亡的含義。

生證與死證是相對而言的,如《中藏經》將決生死逆順列為辨證之綱,以形、證、脈、氣為依據,明斷其病證“不治”“幾日死”“十死不治”“死”等為死證,或斷“可治”“不妨”“不治自愈”“生”等為生證。《傷寒論》中亦有諸多闡述,如“難治”“不治”“死”“必死”等,為死證;“欲解”“欲愈”“易愈”“即愈”“當愈”“自愈”“愈”“可治”“不死”“生”等,為生證[19]。

疾病預后之生死,取決于人體體質之強弱、正氣之盛衰、感邪之輕重,以及診斷救治是否準確及時。總之,對于“生”“死”之證,不必刻板拘泥,即便是死證,亦當竭盡全力,或有挽回之萬一。

結    語

總之,系統(tǒng)研究10種重要辨證元素的臨床意義,有助于深入發(fā)掘孫光榮的辨證思想,切實將辨證元素運用在臨床實踐中,正確診斷疾病的總體類別和綱要,判斷疾病的預后及轉歸。要想熟練掌握10種重要辨證元素,關鍵是要下苦功夫、練就硬功夫,多運用、多體會。

參考文獻

[1] 葉培漢,孫貴香,何清湖,等.國醫(yī)大師孫光榮論“觀其脈證”[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7,37(2):119-123.

[2] 劉應科,孫光榮.形神是中醫(yī)辨證要素的首要元素——中醫(yī)辨證常用20個基本要素與形神的關系[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36(1):1-9.

[3] 李燦東,吳承玉.中醫(yī)診斷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12-15.

[4] 劉峰,賴燕容,朱章志.從“神、形、納、眠、便”判斷糖尿病治療效果[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14(9):145-147.

[5] 林明欣,朱章志,朱建平,等.從“神,形,納,眠,便”初探論治糖尿病[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4,29(12):3683-3685.

[6] 李萌,盧紅蓉,于智敏.“形治”“神治”探析[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7,23(4):447-448+450.

[7] 何建升.邪正盛衰與疾病關系探析[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1999,22(5):58-59.

[8] 蒲曉東.以正邪為綱統(tǒng)一外感熱病辨證[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9,20(5):1271-1272.

[9] 葉培漢,孫貴香,何清湖,等.國醫(yī)大師孫光榮論“隨證治之”[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7,37(7):700-703.

[10] 蔣森,蔣芳莉.以中醫(yī)正邪理論指導治療乙型肝炎[J].中醫(yī)雜志,1999,40(7):439-440.

[11] 盧祖禮.辨邪正盛衰治療乙型肝炎32例體會[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1,12(4):355-356.

[12] 范東東,鄭豐杰.《傷寒論》八綱辨證量化思維的方證解析[J].世界中醫(yī)藥,2017,12(1):186-190.

[13] 樸仁善,張明雪.從《傷寒論》寒熱辨證思想論治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9(9):989-992.

[14] 葉培漢,孫貴香,何清湖,等.國醫(yī)大師孫光榮論“知犯何逆”[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7,37(5),465-468.

[15] 尹蓮,徐立,時樂,等.基于二妙丸類方探討主從方類方配伍規(guī)律的研究思路與方法[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10,12(5):679-683.

[16] 徐天朝.癲狂病因病機及證治規(guī)律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8.

[17] 朱桂松,吳同啟,傅元冬,等.補肺健脾益腎法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支氣管哮喘緩解期(肺腎氣虛證)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7,26(6):1103-1106.

[18] 孫光榮.論臟腑辨證“虛實寒熱生死逆順”八綱[J].中國醫(yī)藥學報,1993,8(2):4-7+63.

[19] 柴瑞震.《傷寒論》傷寒生死辨證研究[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8,20(3):215-217.

(收稿日期:2018-07-24  編輯:劉國華)

下載《中醫(yī)藥導報》APP,遇見更多中醫(yī)大咖

商務合作電話:0731-85415606

安卓下載通道

?

作者:葉培漢,何清湖,楊磊,孫貴香,張冀東,孫光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論國醫(yī)大師孫光榮臨證10種重要辨證元素(神形 盛衰 陰陽 表里 寒熱 虛實 主從 標本 逆順 生死)的臨床意義 臨證10種一般辨證元素(時令 男女 長幼 干濕 勞逸 鰥寡 生育 新舊 裕澀 旺晦)的臨
御纂醫(yī)宗金鑒.卷五十六
痘疹心法要訣
《醫(yī)宗金鑒》卷五\痘疹心法要訣
327.小兒麻疹
麻疹試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