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34歲,患者自訴于入院前3月余因受涼后自覺雙側腰背部疼痛,疼痛間歇性發(fā)作,呈鈍痛可耐受,向右下腹部放散,且不因體位改變而緩解,到外院門診就診,腰椎X光拍片示:腰椎間盤突出,給予對癥治療后,癥狀無明顯緩解。
入院前3天出現雙下肢麻木伴行動受限,遂來我院就診。確診為:IgG-λ型多發(fā)性骨髓瘤。(案例參考來源:檢驗視界網)
我們都知道,骨質疏松、腎臟損傷、貧血、泌尿系統(tǒng)感染等是中老年人身上較常見的癥狀。
但有這樣一種“狡猾”又“可怕”的惡性腫瘤,它的癥狀和這些極為相似,因此,常常被人們忽略,誤診率可達到40%-50%,它可能就潛伏在我們身邊,它就是骨髓里的“偽裝者”—骨髓瘤。
骨痛、骨骼變形和病理骨折
骨髓瘤細胞分泌破骨細胞活性因子,使骨質溶解、破壞。骨痛是最常見、多為首發(fā)的癥狀,多為腰骶、胸骨、肋骨疼痛。多在負重或活動后突發(fā)或加重。
貧血和出血
貧血的狀況較常見,早期貧血狀況比較輕,后期貧血嚴重。晚期可出現血小板減少,引起出血癥狀,常表現為皮膚黏膜出血,病情嚴重的患者甚至會表現出內臟以及顱內出血。
腎功能損害
神經系統(tǒng)癥狀
神經系統(tǒng)髓外漿細胞瘤會造成肢體的癱瘓,還會出現嗜睡、輕度昏迷、暫時性失明以及視力逐漸減退,最終導致永久失明。
免疫力低下
因為多發(fā)性骨髓瘤細胞的存在,人體血液中的抗體越來越少,對于病毒、細菌的抵抗能力就會不斷下降,外界的病原體就更容易侵擾人體。
因此,患有多發(fā)性骨髓瘤的患者,也就更容易發(fā)生感染問題,造成免疫力低下。
高黏滯綜合征
血中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異常增多,一則包裹紅細胞,減低紅細胞表面負電荷之間的排斥力而導致紅細胞發(fā)生聚集;二則使血液黏度尤其血清黏度增加,血流不暢,造成微循環(huán)障礙,引起一系列臨床表現稱為高黏滯綜合征。
常見癥狀有頭暈、頭痛、眼花、視力障礙、肢體麻木、腎功能不全,嚴重影響腦血流循環(huán)時可導致意識障礙、癲癇樣發(fā)作,甚至昏迷。
骨痛
多處的骨痛
治療多發(fā)性骨髓瘤的傳統(tǒng)方案有:MP(馬蘭法、強的松)方案、M2方案(馬蘭法、強的松、長春新堿、阿霉素和地塞米松)、VAD(長春新堿、阿霉素和地塞米松)方案等。
臨床研究表明:傳統(tǒng)的標準方案并不能延長患者的總體生存率,僅在大劑量化療聯合干細胞移植才能改善患者的完全緩解率、無疾病進展生存時間及總體生存時間,而老年患者及不能耐受移植術的患者則迫切需要更多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目前FDA批準的新型多發(fā)性骨髓瘤治療藥物主要有4大類。
1、蛋白酶抑制劑:硼替佐米、卡非佐米、伊沙佐米;
2、免疫調節(jié)類:來那度胺、沙利度胺、泊馬度胺;
3、單抗類:達雷木單抗、埃羅妥珠單抗;
4、組蛋白脫乙酰酶抑制劑類:帕比司他。
國內共批準硼替佐米、來那度胺和伊沙佐米三款藥物用于多發(fā)性骨髓瘤;沙利度胺雖有片劑和膠囊劑批文,但在國內獲批適應癥為控制瘤型麻風反應癥,其治療多發(fā)性骨髓瘤的補充申請在申報中。
抑制骨髓過度增生食療方
抗血栓食療方
補血、抗消耗食療方
【重要提示】本公號【家屬說】文章信息僅供參考,具體治療謹遵醫(y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