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其序錄云:“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奠定了四氣五味的中藥藥性理論。
那“炎上作苦”可理為,“苦”是火本身發(fā)展的結(jié)果,也就是說從理論上講“苦”原于“火”,火焰的燃燒總具有向上的趨勢,當木燒制成焦炭時,自然會變得“苦澀”,也就是中醫(yī)所說的“物焦則變苦”
能燥是指苦味中藥能燥濕,用于治療濕證(寒濕、濕熱、痰濕、水濕之分)。如治療寒濕的蒼術(shù)、厚樸,治療濕熱的黃柏、苦參,治療痰濕的天南星,治療水濕的扁蓄、瞿麥等均為苦味。但需要注意由于苦味能燥,且苦味藥性多寒涼,所以苦味者,易傷津,又多能敗胃。
苦味能泄,其含義有三:
一是指苦能通泄,如大黃苦寒,功能瀉熱通便,治熱結(jié)便秘每用。
二是指苦能降泄,如杏仁味苦,降泄肺氣,治咳喘氣逆必投;代赭石味苦而重降逆,治呃逆嘔喘常選。
三是指苦能清泄,如黃連、黃芩、梔子味苦,能清熱瀉火,治(心)火(肺)熱內(nèi)蘊宜選。可見苦泄包括了瀉下,瀉火,泄氣,降氣等方面。
堅,即堅實,強壯之義。即堅實組織,強壯臟腑功能之意,是針對臟腑組織軟與脹的病理變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功能損害而言??辔吨兴幠芟捎跓嵝盎驖駸嵋鸬呐K腑組織的軟弱、脹滿之病理變化,而使其堅實,從而恢復原有之功能。
由于苦味藥有苦溫和苦寒之別,二者各有偏重??鄿厮帉C體功能性或病理性衰退起興奮作用,苦寒藥對機體功能性或病理性亢進起抑制作用,因此苦堅就有了兩個含義:堅氣和堅陰。
指苦溫之品多著重在恢復強壯臟腑組織的功能上,故稱之為堅氣,苦味的堅氣之功多運用于寒濕邪為患之證。
如平胃散。平胃散是苦溫燥濕的代表方,主治脾胃濕滯證。
方中的主藥蒼術(shù)苦溫辛燥,除濕運脾;厚樸苦溫,行氣消脹,助蒼術(shù)以運脾。陳皮芳香化濁,醒脾和胃;甘草調(diào)和諸藥,姜、棗調(diào)和脾胃,以助鍵運。諸藥合用,使脾胃鍵運,濕濁得化,而病癥自除
指苦寒之品多偏重于臟腑組對機體功能性或病理性織之本身,故稱之為堅陰,即固守保存陰液之意。實際上是借助某些苦寒藥物的清泄作用,瀉火之亢,以全陰氣,即瀉火存陰。
堅陰進一步還可以細分為三種情況:
①平相火,固腎陰,運用于陰虛火旺之證,如丹溪的虎潛丸,又如《醫(yī)宗金鑒》知柏地黃丸。此兩方均用于陰虛火旺之證,方中均在瀉相火之中配伍養(yǎng)陰之品。
②清熱瀉火,顧護陰津,運用于火熱內(nèi)盛之證,如《傷寒論》的黃芩湯。這類方主是通過祛熱邪而達護陰津之目的。
③瀉下存陰。運用于實熱熱結(jié)之證。如《傷寒論》的大承氣湯。這類方主是通過瀉下熱結(jié)而間接達到存陰之目的。通過以上對苦能堅陰的分析,可知苦能堅陰的實質(zhì)是清熱瀉火與存陰兩作用協(xié)同產(chǎn)生的結(jié)果。而非苦味本身的功能。
動動手指,關(guān)注,轉(zhuǎn)發(fā),點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