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法系統(tǒng)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明白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
認識到這一點,我花了差不多10年時間。
之前寫東西,希望更多的人看,現(xiàn)在我寫東西,一切隨緣,能看到是緣分,內(nèi)容自動篩選人。
原來做項目,總喜歡面面俱到,貪大求全,結果費力不討好,一地雞毛。
是欲望太多嗎?是,好像又不是。
是太高估自己嗎?是,好像又不是。
不過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
人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是有限的。
30歲之前,人可以使勁的做加法,30歲之后,應該是做減法,做斷舍離。
意識到自己很渺小,能力有限,是成長的一大步。
示弱是強者的姿態(tài),以柔克剛,以弱勝強是真正強者的不二法門,可惜自己明白的太晚。
當一個人真正明白自己很弱小的時候,就會努力的提升自己,就會尋求各種幫助和合作,而不是啥都自己干,啥都往前沖。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其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有人跟我說“某某”很厲害,我第一反應會打個問號,是“ta”個人厲害還是“ta”背后的團隊厲害,如果是單個人厲害,那不是真正的厲害,如果是基于團隊的個人厲害,那可以關注一下。
劉邦厲害嗎?
厲害,又不厲害。說他厲害是可以把一幫牛逼的人都整到一起跟他打天下,說他不厲害是各方面好像都比不上他手下的那幫牛人,比如打戰(zhàn)他比不了韓信,智謀比不上張良,勇猛比不上曹參。
馬云厲害嗎?
厲害,又不厲害。說他厲害也是可以把一幫牛逼的人都整到一起給他做102年的阿里巴巴,說他不厲害是很多方面都比不上他手下的那些干將,比如蔡崇信、比如張勇、比如曾鳴、比如王堅。
好像扯的有點遠了。
那到底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呢?
其實就是做減法,做斷舍離。
從該做的事情來說,可以歸結為三點:
1、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一個人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一般會很享受這個過程,對他來說也非常簡單,并且堅持做很容易把一個事情做到極致。這個世界不怕千招會,只怕一招絕。
你擅長選品,那么就專注選品就好了。你擅長搞流量,那就專注搞流量就好了。你擅長做互動和信任,那就專注互動信任就好了。你擅長做內(nèi)容,那就是專注做內(nèi)容就好了。
人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面一般會事半功倍,而在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上面,永遠都是事倍功半,并且還很苦逼和糾結。
2、做有積累的事情
做積累的事情,主要就是可以通過一些有技術性的勞動來收獲經(jīng)驗和教訓,而這些經(jīng)驗和教訓未來都確定可以給你創(chuàng)造很大的價值。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都喜歡跟風口,找紅利,今天做這個項目,明天換那個行業(yè),后天又玩社群,一直在追逐,永遠在跟著別人跑,結果在很多地方都沒有積累,時間花費了,最終卻沒看到成績。
3、做跟人合作的事情
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并且絕大部分人其實都只能專注一件事或者少數(shù)幾件事情上面,在擅長的事情上面就更不用說,一般人能擅長做好一件事情就不錯了,當然這里排除個別在很多領域都擅長并做到極致的天才。在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上面需要主動示弱,承認自己的不足,多以利他的心態(tài)跟人合作,跟客戶合作、跟員工合作、跟合作伙伴合作。社會是個合作的社會,利他共贏才符合天道,才能長久,才能大成。
那么不該做的事情,其實都很好理解了,所有跟該做的無關的其實都是不該做的,其實對應的也就是三點:自己不擅長的不該做、沒積累的事情不該做、單打獨斗的不該做。
做減法,做斷舍離,說白了其實就是懂得拒絕,懂得放棄,拒絕和放棄那些與主業(yè)無關的,跟重要事情無關的東西。
擁有的越多,牽掛的也越多,羈絆的也會越多。
把牽扯自己很多精力卻沒有什么產(chǎn)出的項目砍掉,把那些花費自己很多時間和精力卻沒成績的人員砍掉,把那些浪費自己時間的無用社交和動作也砍掉,把那些自己不擅長卻苦逼糾結在做的事情砍掉,總之,將那些沒有意義和積累的事情統(tǒng)統(tǒng)砍掉。
當把那些無關的東西都砍掉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效率,你的專注度都有極大的提升。
如果再輔以合作的思維去應對一切,你會發(fā)現(xiàn)豁然開朗,無論是創(chuàng)業(yè),還是人生。
遇見高手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