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是詩詞的核心構(gòu)件,鑒賞詩詞從意象人手,能準(zhǔn)確把握意境,進而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本文試從以下三方面略陳拙見:
一、構(gòu)建意象的基本模式
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它由主觀之“意”與客觀之“象”兩部分組成,“意”為筋骨, “象”為血肉,二者肉骨稱適、契合無間。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常要擷取與詩人自我形象或思想情感在某方面有相似或相通之處的客觀物象進入詩詞,構(gòu)成內(nèi)涵豐厚的意象。例如,李清照的名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中的“黃花”意象,就與詩人自我形象有相通之處:形體枯皺、色澤焦黃的菊花與因思念丈夫而容顏憔悴的詩人相似。詞人不直言情懷,只用 “黃花”這一意象,就把對丈夫綿綿無盡的思念涵蘊其中,細(xì)心的讀者自然能從中咀嚼出個中滋味。
一般而言,詩人構(gòu)建意象的基本模式有三種:
模式一:擷取相似之象表現(xiàn)意。客觀物象能夠被詩人攝人筆端構(gòu)成意象,通常情況下因為客觀之“象” 在音、形、色等方面有與作者所要表達(dá)的主觀之“意” 相似之處的特點。例如,“蓮”與“憐(愛)”諧音,所以古詩有“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西洲曲》)的名句,“蓮子”即為愛你。再如 “流鶯”有漂蕩流轉(zhuǎn)、無所棲托的特點,所以漂泊、漫游、外宦的文人士子特別鐘情“流鶯”,在詩詞中借以抒寫心曲:韋應(yīng)物的“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寒食寄京師諸弟》)、李商隱的“流鶯漂蕩復(fù)參差,度陌臨流不自持”(《流鶯》)、寇準(zhǔn)的“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舊業(yè)遙清渭,沉思忽自驚”(《春日登樓懷歸》)等詩句都是用“流鶯”來展示漂泊客居的情懷。又如,李白絕句《黃鶴樓聞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詩歌后兩句用通感手法,不僅“梅花”意象描摹出《梅花落》笛曲非常動聽,而且“梅花”季候的嚴(yán)寒與詩人遭流放的冷落凄涼心境契合。這種模式構(gòu)建的意象常見的還有:殘月、涼月,浮云、片云,回雁、歸鳥,日暮、黃昏、飛蓬、轉(zhuǎn)蓬等等。
模式二:塑造人化之象折射意。這種模式指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塑造富有人格性情的意象,該意象呈現(xiàn)出的思想感情即是作者情思的折射。先來看一道高考試題: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 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街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fēng)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
詩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 秋江去”。你認(rèn)為哪一句更妙,為什么?(2005年高考福建卷)
要正確問答該題,須明白頷聯(lián)構(gòu)建意象的模式是“塑造人化之象折射意”:上句用擬人手法塑造富有人情的雁兒帶走愁心來表達(dá)自己流放遇赦憂愁散盡,下句用擬人手法塑造君山有意為詩人銜來好月表現(xiàn)內(nèi)心的喜悅,愁去喜來,高興之情溢于言表。再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詩料”:杜牧《齊安郡中偶題》:“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fēng)?!边@首詩也是“塑造人化之象折射意”杜牧言“綠荷”含“恨”,其實是以“綠荷”之“恨”折射自己之恨,他把自己的情感灌注到了風(fēng)荷之中。杜牧是個有政治抱負(fù)之人,但時運不齊(通“濟”),受排擠時常懷著壯志難酬的隱痛外出為官,因而“多少綠荷相倚恨”折射了他傷感不平之意。清人張文蓀《唐賢清雅集》評此詩: “極失意時極有趣景,極無理話極人情詩,胸中別有天地?!?nbsp;
模式三:借助不變之象反照意。這種構(gòu)建意象的模式指詩人借詩詞中描述的長存不變之象來反觀時代變遷、人事盛衰。例如,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痹姼枵墙栝L存不變的山水明月俱在,讓人于言外反思而得六代繁華俱歸烏有之.慨嘆。劉永濟在《唐人絕句精華》中評曰:“但寫今昔之山水明月,而人情興衰之感即寓其中?!毕襁@種“借助不變之象反照意”的構(gòu)建模式還有:“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獲秋”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姜夔《揚州慢》)等。再來看 2003年高考北京卷的“詩料”:
江樓舊感
趙 嘏
獨上江樓思渺茫,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fēng)景依稀似去年。
詩歌后兩句用長存不變之象“月、風(fēng)景”仍在,讓讀者反觀到詩人因不知去年侶伴今年漂泊何處而流露出的懷念和悵惘之情,一顆孤獨的心在被無聲啃噬著。
二、抓住詩詞的關(guān)鍵意象
一首詩詞中常有很多意象,有的是關(guān)鍵意象,有的起到烘托陪襯作用。所謂關(guān)鍵意象,既指引發(fā)或表現(xiàn)情思的意象,也指貫穿或統(tǒng)攝全篇的意象。鑒賞詩詞,抓住了關(guān)鍵意象,有助于更深層次地透視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張繼的《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痹娭械年P(guān)鍵意象是“(滿天)霜”和“鐘聲”,前者統(tǒng)攝全詩,寒霜給詩歌籠罩一層清幽冷寂的氛圍,讓人感到寥落凄涼;后者強化和表現(xiàn)情思,它不僅使本就客愁濃郁的詩人更加愁苦,而且悠悠的聲音似乎就是那綿長愁思,繚繞在霜天空際,久久不去。再如, 2005年高考江蘇卷的“詩料”是李益的《竹窗聞風(fēng)寄苗發(fā)司空曙》:“微風(fēng)驚暮坐,臨牖思悠哉。開門復(fù)動竹,疑是玉人來。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何當(dāng)一人幌,為拂綠琴埃?!必灤┤姷囊庀笫恰拔L(fēng)”,它是引發(fā)詩人思緒的媒觸;頸聯(lián)風(fēng)動露滴,以動寫靜,營造清冷幽靜的氛圍,傳達(dá)出孤單寂寞的情懷;尾聯(lián)期盼微風(fēng)入簾幔,拂去綠琴塵埃,微風(fēng)成了盼望故人,相見的寄托。
下面以2005年高考遼寧卷詩歌鑒賞為例剖析抓住關(guān)鍵意象的作用:
閱讀下面兩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寧夾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黃昏,小店無燈欲閉門。
側(cè)出岸沙楓半死,系船應(yīng)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維深
客航收浦月黃昏,野店無燈欲閉門。
倒出岸沙楓半死,系船猶,有去年痕。
兩首詩的首句均用了“月黃昏”三個字,且用意基 本相同。請問,兩詩借此營造的是一種什么氛圍?表現(xiàn)的又是怎樣的心情?請結(jié)合詩的具體內(nèi)容簡要賞析。詩歌中的“月黃昏”即月昏黃”,與林逋《山園小梅》的頷聯(lián)“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中的 “月黃昏”相同,都是為了押韻把“月昏黃”寫成“月黃昏”。詩中“月黃昏”是統(tǒng)攝全篇的關(guān)鍵意象,該意象形色模糊、朦朧、昏黃、暗淡,給全詩景物披是了昏黃、暗淡、朦朧的“昏紗”;結(jié)合次句“閉”字的動中沉寂、三句半枯楓樹的蕭索滯重、尾句的孤寂悵惘可知,“月黃昏”營造了一種凄迷、蕭索、沉寂的氛圍,表達(dá)了詩人落寞、悵惘的心緒。
三、分析意象要謹(jǐn)防定勢
古詩詞中的某些意象,因經(jīng)過文人的多次使用而 具有相對固定的思想情感?!傲魉苯?jīng)過大成至圣孔 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喟之后便與時光短暫、韶光易逝有了不解之緣,“牛羊下來”經(jīng)《詩經(jīng)》中 《君子于役》詩使用后就同思念家鄉(xiāng)、眷戀親人聯(lián)了 姻,“杜鵑”因為望帝杜宇的的凄切傳說從此似乎和悲 哀痛苦形影不離。正是因為這些意象具有相對固定 的“意”,后代讀者在解讀占詩詞意象時才有所依循。 2004年高考廣東卷詩歌鑒賞詩料是杜甫的《江漢》: “江漢思?xì)w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yuǎn),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fēng)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 長途”。題目是“詩中二三聯(lián)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fēng)’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顯然四個意象具有傳統(tǒng)固定的內(nèi)涵:“片云”“孤月”意境凄涼,流露出作者漂泊的孤獨、落寞之感:“落日”“秋風(fēng)”意境雄壯、開闊,又體現(xiàn)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
所幸的是,因詩人性情、知識、愛好、視角等的不同,即使同一物象被不同的詩人甚至同一詩人擷取人詩成為意象,它們身上所附著的“意”有時也會有所不同。譬如,同為“浮云”,李白詩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中“浮云”附著了漂泊之慨,而他 的另一詩句“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登金陵鳳凰臺》)中“浮云”則粘著了奸臣之意。因為同一物象粘附著不同的情思意趣才使得意象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呈現(xiàn)繽紛多彩之勢。如芳草,不僅是思鄉(xiāng)懷人的媒觸,還是渲染荒涼的物件,在孟浩然的“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留別王維》)詩句中又指意隱居,但在蘇軾詞句“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兩江· 月》)里又是幽美之物了,它附著了喜悅、歡愉之情??蛇@種“一象多意”的意象給詩詞鑒賞帶來了些許困難——分析意象要謹(jǐn)防定勢。我們來看2005年高考天津卷詩歌鑒賞題: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湖州歌(其六)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
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南四百州。
(注,此詩是元滅南宋時,作者被元軍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簡析“大江東去水悠悠”與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表達(dá)的不同情感。
仔細(xì)咀嚼汪元量詩便會發(fā)現(xiàn),解讀“大江東去水悠悠”一句不能定勢分析“流水”意象,它附著的不是上文所說的常見意——暗示時間短暫、生命流逝,而是以悠悠而逝的江水象征南宋王朝的一去不復(fù)返,這與詩人首句“北望燕云不盡頭”產(chǎn)生的茫茫之感是契合的,出與后兩句“斷”了“四百州”的土地和人民而產(chǎn)生的不勝依戀之情一致的;因此,“大江東去水悠悠” 抒發(fā)了作者身處國家衰亡不可挽救時的悲痛心情。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倒是以流水暗示生命流逝,表達(dá)了對歷史流轉(zhuǎn)、英雄不在的感慨。
因此,解讀詩詞意象切勿定勢分析,要根據(jù)詩詞的內(nèi)容做具體分析,如此,才能更準(zhǔn)確地透視作者融鑄于詩詞的思想情感。(本文轉(zhuǎn)自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