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古典詩歌中“景”與“情”之間的幾種關(guān)系
怎樣分析詩歌中 情與景的關(guān)系?
中國古典詩歌最講究意境,意境指文藝作品中客觀景物和主觀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藝術(shù)境界(《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一般由情景關(guān)系構(gòu)成。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緒,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動等。處理好二者關(guān)系成為詩歌創(chuàng)造意境的關(guān)鍵:情與景能渾然天成,則意境生成;情與景格格不入,則毫無意境。古典詩歌情與景的關(guān)系有以下常見的處理方式。
一、觸景生情
人在常態(tài)下,其感情比較平靜,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觸發(fā),本來潛藏于胸的某種思想感情就可能會被喚起而釋放,從而凝成詩篇。觸景生情需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能夠喚起情感活動的客觀世界(景),二是創(chuàng)作主體要具備一定的能因客觀世界激發(fā)出主觀感情的心理靈敏感,三是創(chuàng)作主體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因此生成的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杜甫的《登高》:“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笔茁?lián)突出秋天寥廓凄涼的特征,景中滲情。頷聯(lián)視野開闊,寫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點,“觸景”是具體的,又是宏觀概括的。頸聯(lián)寫自身所處的境況——“萬里作客”、“百年多病”。尾聯(lián)寫由蕭瑟的秋天和蒼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況共同喚起的感情——“艱難苦恨”、“潦倒”。就景而言,萬木搖落的深秋,荒涼僻遠的山城,本來有一種壓抑蒼涼的況味。這種況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艱難”的處境融合擴展,使悲愴情調(diào)愈見濃郁。全詩的意境,就是觸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詩中的景并非客觀世界的單純復(fù)現(xiàn),而是經(jīng)過作者苦心經(jīng)營的,這個景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杜甫筆下的秋景本來就有蕭瑟凄涼的況味,況且古代就有“悲秋”的傳統(tǒng),觸凄涼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這種景與情的相應(yīng),使意境更為感人。
二、融情入景(移情入景)
所謂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把先前飽藏于胸中的某種感情,外射到所描寫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寫的景物滲透著某種主觀感情色彩,從而生成意境。觸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區(qū)別是:觸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樣的景往往喚起類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詩人將情注入所描寫的景中,不同的情會給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如歐陽修《戲答元軫》:“春風(fēng)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夜間歸雁生相思,病下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歐陽修青年時,曾被貶到宜昌峽州夷州做官。夷州小城,地處偏遠,山重水隔,眼下雖已是二月,但春天好像還未到小城一樣。不過歐陽修那時還年輕,志向遠大,因此雖然有山居的寂寞愁悶、“鄉(xiāng)思”的纏繞,但更多的是伺機而發(fā)的熱情。眼前無花無春的景況,他并不感到悲傷絕望。詩中枝上的橘,欲抽芽的筍,都隱含一種新興的萌發(fā)的希望,他堅信將來的道路會寬起來的,“野芳雖晚不須嗟”,暫時受抑仍保持昂揚的胸襟,每句中都有體現(xiàn)。正是歐陽修的這種政治家寬解和遠見,他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使景物著上溫暖鮮明的色彩,讀之使人精神振奮。
三、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中國詩學(xué)特重情景相生,情景相生可以說是前兩種情景關(guān)系的有機結(jié)合,情和景互相聯(lián)系,互相滲透,“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王夫之《姜齋詩話》)。 抽去感情,孤立寫景,詩歌就會失去靈性與感染力,從而失去生命。單純寫情,離開了景的烘托,詩歌又會顯得突兀,不自然,缺少形象性和含蓄性。惟有心物融合,才能寫出意境渾成的佳作。
杜甫《旅夜懷》:“細草微風(fēng)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倍鸥υ诔啥紦芜^嚴武的幕僚,僅六個月就受排擠而辭職。嚴武死去后,他在成都孤苦無依,只得攜家離開草堂,乘舟東下,再度漂泊,這首詩寫于漂泊途中。首聯(lián)寫“旅夜”所見的近景,月夜孤舟,微風(fēng)陣陣,細草拂動,寂靜與孤獨籠罩一切。頷聯(lián)寫遠景,境界闊大雄渾?!按埂薄坝俊焙嫱衅揭暗倪|闊、大江的洶涌。這兩句以磅礴開闊的氣象反襯了首聯(lián)孤舟夜泊的凄清情景,景中見情,情景交融。頸聯(lián)由寫景轉(zhuǎn)為抒情,以曲筆反語抒寫無由施展胸襟抱負的憤懣不平。尾聯(lián)觸景生情,以景自況,用遼闊的“天地”反襯“一沙鷗”的孤獨無依,沙鷗是孤舟,更是詩人。全詩描寫旅途月夜景色,抒發(fā)漂泊生活孤凄的苦悶,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成為情景相生的名作。
四、顯景隱情
中國古典詩歌的抒情偏重含蓄蘊藉,唐司空圖主張要有“韻外之致”“象外之象”“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在情與景的關(guān)系中,顯景隱情表現(xiàn)為全篇都是景物描寫,作者的情感傾向,幾乎不出現(xiàn)在詩歌的文本中,作者的情感隱藏在景物畫面中。這種意境創(chuàng)造的方法,與移情入景不同的是,落實到文字上的情感詞極少,作品的感情指向性相當隱蔽。至于此中的感情,要讀者反復(fù)吟詠體味,才能領(lǐng)略其言外之意,獲得回味無窮的審美感受。
如韋應(yīng)物《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边@首詩描寫滁州城西郊野西澗的風(fēng)情景物。乍讀此詩,感覺這是一首單純的寫景詩,但聯(lián)系詩人的寫作背景,就可以看到它不單是寫景,而且有所寄托,只不過情感隱蔽罷了。韋應(yīng)物是中唐前期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一位關(guān)心民生疾苦的好官。他在滁州刺史任上就曾為自己無法抵制朝廷向百姓征斂繁苛賦稅而內(nèi)疚慚愧。他思歸田園,羨求山水,當他來到西澗時,一景一物都令他憐愛共鳴。他為何“獨憐”澗邊的幽草?因為澗邊幽草生機勃勃而又自甘寂寞,顯示了詩人無意嘩眾取寵而甘于安貧守節(jié)的恬淡胸襟。他為何鐘情樹間啼唱的黃鸝呢?黃鸝除了反襯幽草的處幽守默外,還有自由自在、不受塵世羈絆之意。而那在春潮急雨中任自縱橫于野渡的孤舟,更流露了詩人生當風(fēng)雨飄搖的亂世,無所用其才的憂傷情懷。詩人將自己無奈的處境和思慕隱居的心聲悄無聲息地糅入富于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中加以表現(xiàn),意蘊深厚而又了無痕跡,使此詩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
言景不言情,作者的目的仍在抒情,在景物中隱藏著詩人深深的感情,達到了“狀難摹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構(gòu)成了“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的無窮意境,給人特殊的審美感受,使讀者產(chǎn)生豐富的審美想象。
五、顯情隱景(直抒胸臆)
詩歌的本質(zhì)屬性是抒情。創(chuàng)造意境的多種手法中,顯景隱情體現(xiàn)了抒情的間接性;而顯情隱景則更多體現(xiàn)了抒情的直接性。顯情隱景要求做到:(1)作者要有真率的感情,且須是長期郁積于胸隨時可能因外界激發(fā)而迸發(fā)的情,而不可無病呻吟,做作雕飾;(2)情要有所依托,仍要有物象、場景、環(huán)境等作為抒情的支點,情不能無緣無故、無依無托地爆發(fā)。
如元稹《離思》:“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贝嗽娛堑磕钔銎揄f惠叢所作。滄海深廣,看過之后,別處之水,就再難引起注意。巫山云霞蒸蔚,為神女所化,相形之下,別處的云黯然失色。信步走過花叢,懶于回顧,除了愛妻之外,絕不再會眷戀他“花”。為什么懶回顧呢?一半是因為尊佛奉道、修身治學(xué),一半是因為失去所愛。其實前一半也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寄托。這首詩既是直抒胸臆,又巧妙用典,對亡妻的忠貞不渝和深深的懷念抒發(fā)得既淋漓盡致,又深沉蘊藉。
顯情隱景的手法很巧妙地利用直抒胸臆,直指人內(nèi)心的強烈感情,使讀者受到感染,引起共鳴,激發(fā)聯(lián)想,形成意境。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古典詩詞情與景處理方法上,往往綜合多種方法,特別是較長的作品里面。單純的某種方法,很少能使一首詩或詞有強烈感人的效果。
古典詩歌中“景”與“情”之間的幾種關(guān)系(會員上傳)
類型:詩歌鑒賞      加入時間:2008年1月18日19:48
典詩歌中“景”與“情”之間的幾種關(guān)系
詩言志,歌傳情,詩歌多,寄托志向,抒發(fā)感情。詩人常借助景物描寫來傳情達志,寫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這就有了景與情的關(guān)系。從景與情之間的距離(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隔”與“不隔”)的角度來說,景與情的關(guān)系有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從景與情的感情色彩角度來說,景又有樂景與哀景,情也有樂情與哀情,這又有了以下四種關(guān)系: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這里同時也涉及到襯托(反襯與正襯)的表現(xiàn)手法。下面我們從兩個方面作一比較分析。
一、從景與情之間的距離的角度
1、觸景生情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
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
是妾斷腸時。
春風(fēng)不相識,
何事入羅幃?
李白有很多描寫思婦心理的詩篇,《春思》是其中之一。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春”字通常語意雙關(guān):既指春天,又可以用來比喻男女之愛。本詩《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這兩方面的意思。本詩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春天景物起興,別具一格。思婦觸景生情,想起了遠方的丈夫,頗為傷懷。她申斥春風(fēng),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處。全詩深刻地表達了各種復(fù)雜的感情,描寫了思婦對丈夫的思念,又表現(xiàn)了她忠于所愛,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是觸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曉》意象單純,詩人只是聽到了春天清晨的鳥鳴聲,突然想到昨夜的風(fēng)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來。隱含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肯定與贊美。在景的觸動下引發(fā)情思構(gòu)成意境,形成了一種張力結(jié)構(gòu),韻味無窮。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fā)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fā),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guān)、落日、夜月、清風(fēng)、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fā)對自然規(guī)律不可抗拒。
寫景抒情詩有的不以描寫的景物作為詩篇表現(xiàn)的主體,而著重表現(xiàn)詩人因描寫的景物而產(chǎn)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寫詩人自身觸景而產(chǎn)生的思想感情活動,塑造詩人自身的形象,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主題。如辛棄疾在路過贛州的造口時,面對贛江流水,追思國家舊恥,撫念國事艱難,寫下了《菩薩蠻》: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這首詞,就先觸景生情,看到郁孤臺下的贛江流水,不由想到當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傷,覺得那流水當中飽含著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淚。進而結(jié)合寫景,抒寫思想感情活動:“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慨嘆大好河山仍被敵人占領(lǐng);“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悲憤空有愛國志士,難挽國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憂慮國事實在難為。從而塑造出詞人自身心系國恥、憂慮國事的形象,創(chuàng)造出沉郁蒼茫的意境,抒發(fā)了深沉的愛國情懷和對腐朽無能的南宋統(tǒng)治者的憤懣。
3、因情造景
蘇東坡說王維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霸娭杏挟嫛笔且蚯樵炀埃弧爱嬛杏性姟笔蔷爸性⑶?。前者要善于選擇和描繪適合表現(xiàn)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動的畫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形和神統(tǒng)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情景交融。柳宗元的名詩《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如一幅優(yōu)美的山水畫――寒江獨釣圖,把寒江飛雪、孤舟獨釣的畫面官得十分生動,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風(fēng)逼人,而釣翁于嚴酷孤獨的環(huán)境中,甘于披蓑獨釣;這正蘊寓著作者當時的處境和心緒。作者因參加政治改革失敗而被貶遠謫,這個畫面正表明他在惡劣的政治環(huán)境中不屈的志節(jié)。這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初讀時也許覺得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畫,但是愈仔細體味,愈覺得意味雋永,意境深遠。
4、寓情于景
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fā)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離愁別恨。詩詞里面的景與情,一般來說,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寓情于景的關(guān)鍵還是情,如果沒有真摯、深刻、飽滿、激烈的情,那么它所描寫的景,不過是一幅沒有藝術(shù)加工的風(fēng)景畫。因此,同學(xué)們在掌握這一技巧時,應(yīng)該認真揣摩詩中所蘊含的情與景的關(guān)系。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div style="height:15px;">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gòu)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fēng)亮節(jié)。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5、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fā)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標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斷古典詩歌是否為上乘之作的標志。如張可久《[雙調(diào)]清江引?秋懷》:西風(fēng)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詩人緊緊把握題意,用西風(fēng)、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點染成一幅蕭瑟的秋景。又因“西風(fēng)”的到來而聯(lián)想到“歸期”的未卜;因“芭蕉雨聲”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輾轉(zhuǎn)反側(cè)的愁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tǒng)一起來。
如下面這首詩。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詩中前兩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寫景,第一句寫烽火臺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寫受降城外月色如霜,營造了一個荒涼、嚴寒、凄冷的環(huán)境,將邊地生活的孤苦展現(xiàn)了出來,為第三、四句表現(xiàn)征人思鄉(xiāng)巧妙地設(shè)定了情境。整首詩情景交融,深刻地表現(xiàn)了主題。
二、從景與情的感情色彩角度
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
1、以樂景寫樂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天涯。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詩的后兩句活靈活現(xiàn)地描繪出詩人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tài),酣暢淋漓地抒發(fā)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這兩句神妙之處,在于情與景會,意到筆到,將詩人策馬奔馳于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繪得生動鮮明。
(宋)俞國寶《風(fēng)人松(題酒肆)》:“一春長費買花錢,日日醉湖邊。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樓前。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里秋千。暖風(fēng)十里麗人天,花壓鬢云偏。畫船載得春歸去,余情付湖水湖煙。明日重扶殘醉,來尋陌上花鈿?!边@里寫春光明媚時,在杏花和綠楊中,游玩的人帶了坐船游,飲酒,歌舞。使讀者充分感覺到春游的愉喜。
2、以樂景寫哀情
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fēng)雨下西樓?!鄙下?lián)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3、以樂景寫哀情
我國古典詩歌,其所寫景物,有時從對立面的角度反襯心理,利用憂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氣氛之間的矛盾,以樂景寫哀情,卻能收到很好的藝術(shù)效果。如元稹《行 宮》:
寥落古行宮, 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 閑坐說玄宗。
這首詩就是運用了這一手法。詩所要表現(xiàn)的是凄涼哀怨的心境,但卻著意描繪紅艷的宮花。紅花一般是表現(xiàn)熱鬧場面,烘托歡樂情緒的,但在這里卻起了很重要的反襯作用:盛開的紅花和寥落的行宮相映襯,加強了時移世遷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紅花和宮女的白發(fā)相映襯,表現(xiàn)了紅顏易老的人生感慨;紅花美景與凄寂心境相映襯,突出了宮女被禁閉的哀怨情緒。紅花,在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這都是利用好景致與惡心情的矛盾,來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齋詩話》所謂“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陽白發(fā)人》“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也可以說是以樂寫哀。不過白居易的寫法直接揭示了樂景寫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宮》則是以樂景作比較含蓄的反襯,顯得更有余味。
另外如秦觀《千秋歲》:“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鹓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焙髢删錉顚懟ㄓ皳u曳,鶯聲間關(guān),形象生動,摹寫精當。用“亂”和“碎”來形容花多,同時也傳遞出詞人心緒的紛亂,蕩然無緒??芍^以樂景寫哀情,給人以凄迷的感受。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fā)了羈旅異鄉(xiāng)的感慨,詩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
4、以哀景寫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葉落盡偶題》:“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zhuǎn)速。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nbsp;柳宗元的這首《偶題》,是一首物我雙會情境交融的作品。詩人創(chuàng)作此詩時,他身為逐客,遠在異鄉(xiāng),獨立庭院,百感叢集。詩人在陽春二月見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詩筆“既隨物以宛轉(zhuǎn)”,“亦與心而徘徊”。眼中的花盡葉落之境與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會為一的。
(唐)韋江《題金陵圖》: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詩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叢生,眼前一片荒涼衰敗的景象,想到六代豪華已似夢幻一樣過去,十分傷感。但是當他來到臺城,看見春光明媚,柳絮飛舞,煙籠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舊這樣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榮華一去不復(fù)返,另有一番哀傷。因此這首簡短的詩,兼用情景陪襯與情景反襯這兩種手法來寫。這樣二者并用,加強了詩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宋)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當時范仲淹被派經(jīng)略延安,鎮(zhèn)守邊陲,防御西夏。這首詞是他切身的體會。“塞下”、“秋”、“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羌管”,寒風(fēng)蕭瑟,滿目荒涼,充滿肅殺之氣。耳之所聞,目之所睹都給人以凄清、悲涼之感。將軍和征夫離家萬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飛,聽到悲哀的笳聲和羌管,既希望取得偉大的勝利,而戰(zhàn)局長期沒有進展,又難免思念家鄉(xiāng),魂牽夢繞著妻兒。愛國激情、濃重鄉(xiāng)思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他們復(fù)雜而又矛盾的情緒。詞中所寫的悲涼凄愴的景象,充分配合當時的人矛盾情緒,情景交融,使全詞情調(diào)蒼涼而悲壯。
景與情的關(guān)系
教學(xué)目標:鑒賞品味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之“詩歌5類”
教學(xué)重難點:分析鑒賞詩歌的五種主要表現(xiàn)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xué)方法:總結(jié)法、講練法
課時安排:2課時(知識講練1課時,  鞏固練習(xí)1課時)
1課時)
二、內(nèi)容概述
《書》云:“詩言志。”即是說,無論什么詩,最后都是用來抒發(fā)感情,用來表達志向的。從表達的途徑上來講,一是不借助外物,直接來表達,即直抒胸臆類;另一種是借助外物,間接地來表達,即間接抒情類。
從詩歌創(chuàng)作的實際來看,第二種即借助外物來間接地表達感情在詩歌中所占多數(shù)。因為,詩是含蓄的,詩人總要借助外物來表現(xiàn)內(nèi)心的情感,或物、或景、或事、或古跡,所以,根據(jù)詩人借助的外物的不同,我們又可把借助外物來間接地表達感情的詩歌分為“借物、借景、借事、借古跡”4類。
寫景抒情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要點闡釋
(二)借景一寫景抒情詩——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點與人相通處
1.對于詩詞中的景,鑒賞時應(yīng)主要注意的常見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幾點:
①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聽覺、視覺、觸覺等的變化。
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div style="height:15px;">
③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實結(jié)合(“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以動襯靜(“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暗對比(“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jié)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興手法的運用(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④語言運用方面,既要學(xué)會欣賞像盛唐詩人所描寫的雄渾壯麗的景象,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又要善于體會詩人細致入微的觀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fēng)燕子斜”。
2.詩詞中主要的兩種景和情的關(guān)系
作者借助外在景物來表達感情,情與景的相通有兩種情況:
(1)描寫之景與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樂情,是一種正襯的關(guān)系。實際詩歌寫作中,主要是哀景寫哀情。如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寫出了清冷的水鄉(xiāng)秋夜,讓人感到的是一份凄涼。而這正與詩人那顆羈旅在外的孤寂的心靈相應(yīng)。
(2)描寫之景與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實際詩歌寫作中,主要是以樂景寫哀情。
杜甫《絕句》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看江水碧綠,山花爛漫,多么美好的景色,可后面一句“何日是歸年”的悲情感嘆,卻是在前面的樂景下脫口而出,以樂景寫哀情,更增一倍之哀。
3.在表現(xiàn)手法上,情景交融的四種形式:
情景交融包括四種形式,一是觸景生情,二是借景抒情,三是緣情布景,四是寓情于景。
①觸景生情:就是作者心中雖有某種情感,但卻是隱含的,不顯露的,而由于受到當前情景的觸動而使之得以激發(fā),引發(fā)作者將其表達出來。
杜甫的《登高》就是典型的例子?!兜歉摺非八木鋵懙歉咭娐?,常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觸景生情,抒寫了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頸聯(lián)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xiāng)、年老多病的處境,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qū)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在這里,客觀景物引發(fā)了創(chuàng)作主體一系列相關(guān)的感情,這諸種感情交織融會為一種復(fù)雜但合情合理的心境,最終與景物融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钡囊饩场?div style="height:15px;">
②借景抒情:也叫以景結(jié)情,即在詩詞的收尾處以飽含深情的寫景句子收束全詩。這類詩詞的情先脫穎而出,爾后再以景襯情。此情是由景所觸,只是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規(guī)順序,先情后景。借景抒情,借助于景、物、人、事來傳情達意,含蓄、委婉、蘊藉。
秦觀《浣溪沙》是典型的例子: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這是一首寫早春晨景的詞,“漠漠輕寒”是作者的感受,渲染了樓上孤寂的氣氛。接著句句寫景,最后一句,寫飛花似夢,細雨如愁,作者巧用反比,以情喻景,借景寫情,此時詩境之中,情景渾然玉成,臻至一個情景高度統(tǒng)一的意境整體。
③緣情布景:乃是因情選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難分。景物一旦著上了詩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景。
例如白居易的《憶江南》: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顯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jié)句“能不憶江南”,并與之相關(guān)闔。次句“風(fēng)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fēng)景之“好”,并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做杭州牧?xí)r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yīng)了“憶”字,不失為一篇意脈順暢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閫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于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襯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余情蕩漾的境界中。這首小令從“憶”生發(fā)出美好回憶,詞人一往情深地眷戀江南水鄉(xiāng)春日融融、水綠如藍、江花勝火的明麗景色,引人入勝,將讀者也領(lǐng)到那優(yōu)美的境界之中,油然而生歡悅之情。
④寓情于景:只寫景不抒情,憑借景物、人、事傳情達意。寓情于景是意境創(chuàng)造的一種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觸媒和載體,情則是景的命脈和靈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觸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則因人、因時、因境而異。
例如宋范仲淹的《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做相思淚。
此詞抒寫鄉(xiāng)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氨淘铺?,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xiàn)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扒锷B波”二句,落筆于高天厚地之間的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于天邊,而依偎著秋波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里,碧云,黃葉,綠波,翠煙,構(gòu)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山映斜陽”句復(fù)將青山攝入畫面,并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又點出所狀者乃是薄暮時分的秋景?!胺疾轃o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zhuǎn)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埋怨“芳草”無情,正見出作者多情、重情。這首詞的寫景和抒情結(jié)合得就很自然。
四、鞏固練習(xí)
1.(考點:直接抒情)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背景]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歲.寶應(yīng)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fù)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lǐng)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即廣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過著飄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悅。
“劍外”乃詩人所在之地,“薊北”乃安史叛軍的老巢,在今河北東北部一帶。
2. (考點:直接抒情)
示兒    (陸游)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3.(考點:寓情于景)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此詩作于柳宗元被貶永州后,借隱居在山水間的漁翁,抒發(fā)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悶和憤恨。
4. (考點:寓情于景)
把主觀之情,即“意”全部寓于客觀之景,當然作者筆下的景已不是客觀之景,而是帶有感情的心靈之景,詩中的“景”與詩中的“我”達到物我兩忘,物我合一的境地。
勤政樓西老柳
白居易
半朽臨風(fēng)樹,多情立馬人。
開元一枝柳,長慶二年春。
(開元年間,即公元713~741年。長慶二年,即公元822年,當時詩人51歲。)
詩中,“樹”是半朽之樹,人是半朽之人,樹多情,人更多情,人與樹交融合一,樹即抒情主人公的自畫像。透過這幅圖畫,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抒情主人公飽經(jīng)滄桑的衰老形象。
2.(考點:觸景生情)               上汝州郡樓(李益)
黃昏鼓角似邊州,
三十年前上此樓。
今日山川對垂淚,
傷心不獨為悲秋。
[鑒賞]這是一首觸景生情之作。境界蒼涼,寄意深遠。詩的首句中,“黃昏鼓角”寫的是目所見、耳所聞,“似邊州”寫的是心所感。李益曾久佐戎幕,六出兵間,對邊塞景物特別是軍營中的鼓角聲當然是非常熟悉的。這時,他登上汝州(州城在今河南臨汝縣)城樓,眼前展現(xiàn)的是暗淡的黃昏景色,耳邊響起的是悲涼的鼓角聲音,物與我會,情隨景生,曾經(jīng)對他如此熟悉的邊塞生活重新浮上心頭,不禁興起了此時明明身在唐王朝的腹地而竟然又象身在邊州的感慨。這個感慨既有感于個人的身世,更包含有時代的內(nèi)容,分量是極其沉重的。這里雖然只用“似邊州”三字淡描一筆,但這三個字寄慨無窮,貫串全篇。
首句是從空間回憶那遙遠的邊塞生活;接下來,第二句“三十年前上此摟”則是從時間回憶那漫長的已逝歲月。這句看來很平常,而且寫得又很簡單,既沒有描繪三十年前登樓的情景,也沒有敘說三十年來人事的變化;但字里行間,感慨系之,聯(lián)系上一句讀來,正如孫洙在《唐詩三百首》中評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詩所說,“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俱在其中”。據(jù)近人考證,這首《上汝州郡樓》詩大約寫于唐德宗貞元二十年李益五十七歲時,由此上溯三十年,其第一次登郡樓大致在他登進士第后做華州鄭縣簿尉期間。試考察他兩次登樓間隔期間所發(fā)生的事情:就作者個人經(jīng)歷而盲,他在鄭縣過了幾年郁郁不得志的簿尉生活,又遠走邊塞,先后在朔方、幽州、郎坊、邰寧等節(jié)度使幕下過了長時期的軍旅生潘;就時局變化而言,唐王朝愈來愈走向沒落,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愈來愈積重難返,代宗、德宗兩朝,不但河北三鎮(zhèn)形同異域,淄青、淮西等地也成了動亂的策源地。在德宗建l申四年,汝州曾一度被淮西節(jié)度使李希烈攻陷;當李益第二次過汝州時,淮西之亂也還沒有平定。三十年的變化是如此之大。他舊地重來,想到此身,從少壯變?yōu)樗ダ?;想到此地,?jīng)受干戈洗禮,是腹地卻似邊陲。城郭依舊,人事全非。這時,撫今思昔,百感叢集,憂時傷世,萬慮潮生,哪能不既為歲月更迭而慨嘆,又為國運升降而悲愴?這就是詩人在這首詩里緊接著寫出了“今日山川對垂淚”這樣一句的原因。
這第三句詩,會使人想起東晉過江諸人在新亭對泣的故事以及周頡所說“風(fēng)景不殊,舉目有江山之異”的話,也會使人想起杜甫《春望》詩中那“國破山河在”的名句。而在李益當時說來,這面對山川、愴然泣下的感觸是紛至沓來、千頭萬緒的,既無法在這樣一首小詩里表達得一清二楚,也不想把話講得一干二凈,只因他登樓時正是秋天,最后就以“傷心不獨為悲秋”這樣一句并不說明原因的話結(jié)束了他的詩篇。自從宋玉在《九辯》中發(fā)出“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吟后,“悲秋”成了詩歌中常見的內(nèi)容。其實,單純的悲秋是不存在的。如果宋玉只是為悲秋而悲秋,杜甫也不必在《詠懷古跡五首》之一中那樣意味深長地說“搖落深知宋玉悲”了。這里,李益只告訴讀者,他傷心的原因“不獨為悲秋”,詩篇到此,戛然而止。那么,到底為什么呢?這個篇外意、弦外音是留待讀者自己去探索的。
3.(考點:觸景生情)              相見歡  (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鑒賞]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詞。詞人通過描繪春殘花謝的自然景象,抒發(fā)了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它是李煜后期詞的代表作之一。
詞的上闋,描寫在寒雨急風(fēng)的摧殘之下.林花凋謝,春去匆匆。字基行間,寄寓著詞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長而產(chǎn)生的極度哀傷。首句“林花謝了春紅”,寫出了春殘
花謝的衰敗景象,叫人好不惋惜傷懷。這里,景中寓情,情緒強烈。更接以下旬“太匆匆”三字,使這本來就已十分強烈的惋惜情緒更加強烈了。上闋末旬:“無奈朝來寒雨晚來
風(fēng)”,是對“林花”何以匆匆謝了的原因的直接描敘。大自然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而又無常的,時而晴,時而雨,時而暖,時而寒。那朝之寒雨,晚之急風(fēng),不就是使百花過早凋謝
的摧殘者嗎?這里的“朝”和“晚”,應(yīng)是復(fù)指,是朝朝晚晚之意。它說明寒風(fēng)急雨次數(shù)之多,對“林花”施以淫威時間之久.摧殘之酷和打擊之重?!昂辍钡摹昂弊?,點出使“林花”凋謝過快的氣候原因,也寫出“雨”的冷酷無情。  “風(fēng)”字雖未明言其“寒”,但天晚氣寒,則晚來之風(fēng),其寒急也就可想而知。“無奈”二字,是說在寒雨急風(fēng)陣陣襲來之時,“林花”無力抗拒,春天匆匆歸去。故就其在上闋中的作用來說,它既是對在朝雨晚風(fēng)襲擊下“林花”凋謝的必然性的揭示,也可視為凋謝的“林花”的自嘆與詞人的哀嘆,在這里,“物”我”已渾然一體了.
詞的下闋,抒寫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首句“胭脂淚”,是擬人手法的運用。胭脂,本女人搽臉的紅粉,此則指凋零的“林花。,亦即所謂的“謝了春紅”?!半?div style="height:15px;">
脂”和淚,是說那飄落遍地的紅花,被夾著晚風(fēng)吹來的寒雨打濕,猶如美人傷心之極而和著胭脂滴下的血淚。“謝了春紅”的“林花”本不會落淚,淚是詞人賦予它的。從這個角
度說,這淚既是“林花”哀傷自己匆匆凋謝的眼淚,也可以說是詞人自己的惜紅傷春之淚。不言而喻,這一切都是以詞人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為基礎(chǔ)的。究其實質(zhì)而言,是詞人有感于昔日的帝王生活,在那“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的襲擊下,在宋兵的刀槍威逼下,過早被斷送,因而流下傷心之淚。王國維說:“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這“胭脂淚”不就是“以血書者”嗎?正因為李煜是寄托著自己人生的痛苦經(jīng)驗,傾注著自己的全部心血去寫詞吟哦的,因此,他能夠移情于物,賦予外物以人的思想感情,使物我融合,渾然一體。王國維在論及詞的境界時,曾提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區(qū)別。他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div style="height:15px;">4.(考點:觸景生情)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一)(全國一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做答(8分)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fù)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1)       三四句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請具體說明。
(2)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chuàng)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自詩。
12、(1)對偶。“芳草”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
(2)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都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
(三)(全國三卷)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雨后池上  劉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fēng)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1)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xiàn)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的。
(2)試從“靜”與“動”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
(1)水面如同輕輕磨過的明鏡一樣,倒映出池塘邊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現(xiàn)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
(2)一、二兩句以“水面平”、“明鏡”、“照檐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靜態(tài)。三、四兩句用“忽起”、“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fēng)吹到荷葉上發(fā)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xiàn)了雨后池上的一種動態(tài)之美。詩既寫出了靜態(tài),又寫出了動態(tài),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jié)合,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圖。
(五)(上海卷)閱讀下面的詩和相關(guān)材料,完成第14—16題。(8分)
望廬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瀑布    徐 凝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蘇軾《東坡志林?記游廬山》:“仆初入廬山,山谷奇秀?!侨沼幸躁惲钆e《廬山記》見寄者,且行且讀,見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詩?!腴_元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絕云:‘帝遣銀河一派垂,故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div style="height:15px;">[注]謫仙:李白。
14.古人有“七言詩第五字要響?!^響者,致力處也”的評述,請以李白詩中的“掛”字為例,加以賞析。  (2分)
15.以下詩句都運用了修辭手法,它們的表達效果是(2分)
飛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長如白練飛:
16.你是否同意蘇軾對李、徐兩詩的評價,請結(jié)合作品談?wù)勛约旱目捶ā?nbsp; (4分)
答案:14.化動為靜,描繪出遙看瀑布飛瀉時的景象。
15.(用夸張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氣勢   (以比喻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態(tài)
16.同意。要點:李詩更為雄奇瑰麗,想像更為奇特,富有創(chuàng)造力,給讀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點:徐詩分別從視覺、聽覺等不同角度切入,氣勢顯得壯闊。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圓其說,也能給分)
(七)(重慶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1)“琵琶起舞換新聲”與“邊愁”是否矛盾?為什么?
答:
(2)“高高秋月照長城”與前三句寫法上有何不同?這樣的寫法有什么好處?
答:
15(6分)(1)不矛盾。這樣的對照寫法更能顯示出聽者深重的別情邊緒,這是任何歡樂的新曲都無法派遣的。(2)前三句敘事抒情,后一句寫景。以景作結(jié),寓情于景,創(chuàng)造意境,含蓄無限。
(九)(湖北卷)元代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第三折戲中,漢元帝在灞橋送別王昭君出塞和親時,有下面一段曲詞。閱讀這段曲詞,然后回答問題。(6分)
《漢宮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著這迥野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糇糧,打獵起圍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墻;過宮墻,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蜇①;泣寒蜇,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蟬。
(2)這段曲詞中運用了對仗、頂真的修辭手法,試簡析它們各有怎樣的藝術(shù)效果。(2分)
答:
16.⑵對仗:顯示了語言的對稱美,達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結(jié)合。頂真:具有回環(huán)跌宕的旋律美,表現(xiàn)了漢元帝離恨未已、相思又繼、千結(jié)百轉(zhuǎn)的愁緒。(2分)
(十一)(湖南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根據(jù)提示,完成賞析。(6分)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xiāng)。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
兩詩寫作之時,作者都是貶謫之身,正值牡年的柳宗元被貶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則在垂暮之年被棄置崖州。從詩中看,兩人的處境與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兩詩都著一“望”字。李詩之“望”在首句,實寫登樓,引領(lǐng)全篇,既表達了對君國的眷念與向往,又蘊含了對“帝京”遙不可及的感傷。柳詩之“望”
(2)兩詩都寫到了“山”。李詩曰“青山留人”,是面對群山阻隔欲歸不能的自我安慰。詩人運用擬人和象征手法,抒發(fā)了看似平靜超然,實則深沉悲涼的情感。柳詩曰“尖山似劍”,
答案:(1)在末句,虛寫置身峰頭,收束全篇。既表現(xiàn)了對故多的思念,更表選了對“京華親故“一為援手的急切期待。(2)表達的是在草木變衰的秋天,思念家國愁腸如割的痛楚。詩人在運用比喻手法的基礎(chǔ)上展開想象,直接抒技了奔進而出的強烈感情。
(十三)(江西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絕句  吳濤
游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酸。怪來一夜蛙聲歇,又作東風(fēng)十日寒。
此詩體現(xiàn)了怎樣的季候特點?錢鐘書稱此詩表現(xiàn)了某種"情味",請結(jié)合詩句作簡要分析。
答案:本題考查考生古詩文鑒賞能力。答案為: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過細節(jié)和景物描寫,表現(xiàn)游子對季候變化特別敏感的某種心理。第一問完全可以從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蛙聲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來。視覺——游子春衫單、桃花飛盡;味覺——野梅酸:表現(xiàn)天氣變暖的感受。聽覺——蛙聲歇;觸覺——東風(fēng)寒:表現(xiàn)“寒”的感受。第二問,錢鐘書的原話是這樣的:“下面這一首寫春深夏淺、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極新穎的?!彼赃@種情味應(yīng)該與變化的季候聯(lián)系在一起。季候的變化引起游子對家鄉(xiāng)、朋友的思念之情。這樣理解應(yīng)該是恰當?shù)摹?div style="height:15px;">寫景抒情詩中情與景的產(chǎn)生及其關(guān)系
詩歌鑒賞題,特別是古代詩歌鑒賞題,多年來一直是高考的必考內(nèi)容。因此,就有不少出版社組織人編輯出版詩歌鑒賞一類的復(fù)習(xí)資料,供高三教師和學(xué)生迎考復(fù)習(xí)使用。可是這類詩歌鑒賞復(fù)習(xí)資料,不論是專門的詩歌鑒賞復(fù)習(xí)資料,還是綜合復(fù)習(xí)資料中編寫的有關(guān)詩歌鑒賞內(nèi)容,在對詩歌鑒賞作解析時,對寫景抒情詩的分類或列舉很多是不正確的。
先看兩本專門的詩歌鑒賞資料。
李少毅李守望主編的《唐詩宋詞鑒賞訓(xùn)練三百首》(開明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從詩歌鑒賞術(shù)語上將寫景抒情詩分為:借景抒情、觸景生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緣情寫景、移情于景和以景結(jié)情。
李支舜編著的《高考古詩詞鑒賞與應(yīng)考指導(dǎo)》(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從表達技巧上將寫景抒情詩分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觸景生情和以景結(jié)情。
再看一本綜合復(fù)習(xí)資料中編寫的有關(guān)詩歌鑒賞內(nèi)容。
曲一線主編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語文》(首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7月第2版)先從抒情手法上列舉寫景抒情詩為: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后又從詩歌鑒賞分類上列舉寫景抒情詩為:借景抒情詩和即景抒情詩。
這些復(fù)習(xí)資料對寫景抒情詩的分類或列舉的依據(jù)是不同的,分出的類或列舉出的類多少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見其雜而亂了。
其實,給寫景抒情詩分類并不難。寫景抒情詩,無外乎“景”與“情”二要素,抓住了景與情的產(chǎn)生及其關(guān)系,就很容易分出它們的類別。
如果從景與情的產(chǎn)生及其關(guān)系上分類,寫景抒情詩可以分為:觸景生情詩、寄情于景詩、緣情寫景詩和景略情現(xiàn)詩;有些寫景抒情詩實在分不清是上述四類中的哪一類,就籠統(tǒng)稱之為情景交融詩。
下面逐類來解析這種詩中情與景的產(chǎn)生及其關(guān)系。
1.觸景生情,也稱之為即景抒情,通俗一點說就是見景生情。意思是說詩人在沒有見到景時,心是平靜的,沒有生情;等見到這景時,心就不平靜了,生情了,要寫詩了。寫出的詩,從形式上看,詩的前面是寫所見到的景,詩的后面就寫由所見到的景而生出的情。如:
題菊花   黃巢
颯颯西風(fēng)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前兩句是寫所見到的景,后兩句是寫由所見到的景而生出的情。再如: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前六句是寫所見到的景,最后兩句是寫由所見到的景而生出的情。又如:
沁園春·雪  毛澤東
北國風(fēng)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fēng)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
上闋是寫所見到的景,下闋是寫由所見到的景而生出的情。
2.寄情于景,也稱之為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通俗一點說,就是情略景現(xiàn)。這種詩,從形式上看,詩中的每句詩都在寫景,沒有一句詩是抒情的,詩人所抒發(fā)的情都寄托在所寫的景中。寫這種詩的詩人,其詩情的產(chǎn)生大致有兩種情形:
一種就是詩人見到某種景時而生情,但是寫出的詩,從形式上看,寫的全是所見的景,生的情不直接寫出來,而是把情寄托于景中。如:
絕 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某一天所見到的景而生了情所寫出的詩。詩寫出來了,句句為景,情寄于景中,含情不露。再如: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這是辛棄疾晚年歸隱上饒地區(qū)閑居農(nóng)村時,某一天所見到的景而生了情所寫出的詩。詩寫出來了,除了“誰家”的發(fā)問和“最喜”的流露兩句外,句句為景,構(gòu)成了一幅幅風(fēng)俗畫,情寄于畫中。
另一種是詩人在做某事或見到某事或聽到某事或想到某事時而生情,有了寫詩的欲望,但寫出來的詩,從形式上看,寫的也全是所見的景,生的情不直接寫出來,而是把情寄托于景中。這種詩所寫的景其實是詩人憑想象所借來的景,并不是真正見到的景,所寫出的詩才是借景抒情詩。如:
觀書有感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是朱熹在讀書時生了情,于是就把這種情用詩表達出來。怎么表達呢?寄情于景。也就說詩人將讀書的一種感覺,一種領(lǐng)悟,不直接寫出來,而是寄托于所想象的借來的景中。詩寫出來了,句句為景,含情不露。
3.緣情寫景,也稱之為移情入景。寫這種詩時,情與景的產(chǎn)生跟寫寄情于景詩時的情與景的產(chǎn)生是相同的,只不過在形式上,詩人將自己生的情明顯地移到所寫的景上,其特征就是詩句運用了擬人或移就的修辭手法。如:
春日    秦觀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秦觀的這首詩句句都是寫景,但跟寄情于景的詩所寫的景卻是不完全相同的。前兩句是所寫見到的景,并由此生發(fā)了情,再將情移到景上,寫出后兩句,讓后兩句所寫的景明顯地染上詩人的情感。正如王國維所說的“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說這后兩句所寫的景明顯地染上詩人的情感,就是因為這兩句詩運用了移就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使所寫的景染上詩人的情感。再如:
漫興    杜甫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州。
顛狂柳絮隨風(fēng)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的這首詩與上述秦觀的詩,其情形是一樣的。又如:
蝶戀花    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fēng)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歐陽修這首《蝶戀花》的上闋每句和下闋前三句都是寫所見到的景,并由此生發(fā)了情,再將情移到景上,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最后兩句,讓最后兩句所寫的景明顯地染上詩人的情感。
剛才說過,緣情寫景的詩,情與景的產(chǎn)生跟寫寄情于景詩時的情與景的產(chǎn)生是相同的。從上面所舉的詩例來看,有整首詩是寄情于景的,但沒有整首詩是緣情寫景的。如: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某一天到江邊尋花時所見到的景而生了情所寫出的詩。詩寫出來了,句句為景,可謂情寄于景中。但后兩句明顯染上詩人的情感,應(yīng)為緣情寫景;從特征上看,這兩句詩運用了移就和擬人的手法。像這種詩,既可稱之為寄情于景,也可稱之為緣情寫景。
4.景略情現(xiàn)。這種詩,從形式上看,詩中的每句詩都在抒情,沒有一句詩是寫景的。如: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句句在抒情,沒有一句是寫景的。略去的景只能從題目上看到一星半點。像這種景略情現(xiàn)的詩,在詩中是極其少見的,因為詩的抒情是要形象化的,而只有情沒有景的詩是缺乏形象的,弄不好是不能稱之為詩的。在古代詩歌中,既稱得上是好詩又能算作景略情現(xiàn)的詩,也只能找出陳子昂的這首《登幽州臺歌》,別的詩例再很難找得出來。
從這首詩來看,景略情現(xiàn)詩中的情還是因景而生的。
5.情景交融,也稱之為情景相生。其實上述所講的四種寫景抒情的詩,都可稱之為情景交融的詩;只不過這四種情形的詩,比較容易分清景與情的關(guān)系而各有稱呼罷了。當一首詩既有寫景的詩句,又有抒情的詩句,可又很難看出是上述四種情形中的哪一種時,我們就籠統(tǒng)地稱之為情景交融的詩。如:
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蘇軾的這首詩,前兩句詩既有寫景:水光瀲滟,山色空蒙;又有抒情:晴方好,雨亦奇。后兩句又拿西子比喻西湖,有形象也有情。雖然從題目上看,這首詩應(yīng)當是觸景生情的詩,但從四句詩的形式上看,很難說這首詩是觸景生情,還是寄情于景,更說不上緣情寫景和景略情現(xiàn)了。因此稱之為情景交融的詩,是錯不了的。
綜合上述,寫景抒情詩中的情大都是詩人因所見之景時而生的,或因所做之事或所見之事或所聽之事或所想之事時而生的;景與情的關(guān)系無外乎這么幾種:觸景生情、緣情寫景、寄情于景、景略情現(xiàn)和情景交融。詩歌中的這幾種景與情的關(guān)系實際上也成了詩歌的幾種表現(xiàn)手法。至于李少毅李守望主編的《唐詩宋詞鑒賞訓(xùn)練三百首》和李支舜編著的《高考古詩詞鑒賞與應(yīng)考指導(dǎo)》都提到的“以景結(jié)情”,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形的詩呢?我們不妨看一下這兩本書所舉的詩例。這兩本書所舉的詩例都是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王昌齡這首詩第一句寫所見和所聽之事(也可稱之為景),第二三句寫由所見和所聽之事而生的情,最后一句再將所生的情寄托于所寫的景中??梢?,所謂“以景結(jié)情”,只不過是詩人在結(jié)句上運用了寄情于景的手法而已。
實際上,很多詩不是單獨運用某一種手法的。如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二)》,先是觸景生情,后是寄情于景。
古詩詞鑒賞:試用“三問解答法”
對于古詩詞鑒賞題,可以采用“三問解答法”——這首詩寫了什么,用什么手法寫的,寫的怎樣(表達效果)。多年的閱卷經(jīng)驗證明,只要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運用這個方法還是很有效的。
例如2005年全國卷Ⅰ的詩歌鑒賞題,李華的《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fù)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眴栴}1、這首詩的三、四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問題2、古人在談到詩歌創(chuàng)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闭垙摹熬啊焙汀扒椤钡慕嵌葋硇蕾p這首詩。
下面我們運用“三問解答法”來分析一下。
寫的什么?萋萋的草、東流復(fù)西的澗水、無人欣賞的芳樹、自開自落的花、春山、空自啼叫的鳥等。
用什么手法寫的?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對仗的修辭手法。
寫的怎樣?借寫景表現(xiàn)了山中的寧靜,流露出傷春、凄涼之情。
據(jù)此,組織答案如下:問題1、對偶(對仗)?!胺紭洹睂Α按荷健?,“花”對“鳥”,“自落”對“空啼”。問題2、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山有樹,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
古詩詞鑒賞備考復(fù)習(xí)要特別注意:
1、學(xué)會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標題、注釋、作者生平經(jīng)歷等  因為標題一般能揭示詩的內(nèi)容和情感(如《傷田家》,提示了詩的類別);注釋、生平經(jīng)歷能揭示詩的背景。如能有效地利用這些信息,對解讀詩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內(nèi)涵意蘊是很有幫助的。
2、注意合理的鑒賞流程  詩是由意象構(gòu)成意境,再由意境體現(xiàn)詩情的。意象是詩的基礎(chǔ),意境是詩的畫面,詩情是詩的內(nèi)涵。鑒賞一首詩必須從意象著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詩情?!耙庀蟆饩场娗椤笔氰b賞古詩從局部到整體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3、注意分析詩的表現(xiàn)手法  古詩常用一些表現(xiàn)手法和修辭方法來表達情感、體現(xiàn)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現(xiàn)手法,及比喻、夸張、擬人、對偶、借代、襯托、反襯等修辭方法,因此鑒賞古詩要從分析詩中所用的表現(xiàn)手法及其作用著手。
4、要就詩論詩,不能用詩外詩來作注釋對詩的閱讀感悟可能有個性差異,但為了控制評分誤差,高考命題者在選擇被鑒賞的詩時是必須考慮解讀的趨同性的。因此,鑒賞時,無論是對詩句的理解,還是對整首詩的理解,都要從語境出發(fā),就詩論詩,在合理的想像或聯(lián)想中鑒賞一首詩,力求做到合理合情,正確到位。
5、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與慣用意象  古詩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簡意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復(fù)習(xí)要力避艱深難懂,但學(xué)生接觸過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應(yīng)掌握,如“武陵人”、“廉頗老矣”、“青衫司馬”、“豆蔻詞工”、“封狼居胥”等。古詩中的一些慣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別詩常用“柳”、“月”、“長亭”等意象,抒愁寫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現(xiàn)志向氣節(jié)常用“菊”、“蘭”等意象。掌握典故含義,把握慣用意象,可以找準理解詩詞的切入點。
6、從詩中所描寫的景物體味詩的意境  詩離不開景物的描寫,詩歌的意境是通過景物來表現(xiàn)的。因此,要體味一首詩的意境,可從詩中描寫的景物著手。如歐陽修的《豐樂亭游春》描寫的是暮春時節(jié)豐樂亭周圍的景色及游人盡興游春的情懷,這種意境是通過詩中的“紅樹”、“青山”、“綠草”、“落花”等景物來表現(xiàn)的。要體味這首詩的意境,就必須抓住這些重要的景物記,結(jié)合全詩來分析。
7、選擇一些典型的詩詞作鑒賞訓(xùn)練  所謂典型是指被用作鑒賞訓(xùn)練的詩作應(yīng)具有意象清楚、意境明確、情感突出、傳承性強(如唐宋詩詞)等特點。當然,選詩應(yīng)以律詩、絕句為主,選詞則應(yīng)以小令中調(diào)為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高考詩歌鑒賞答題思路
【詩歌 鑒賞】2010年高考古典詩詞鑒賞復(fù)習(xí)方案(轉(zhuǎn)
高考詩歌鑒賞教案:詩詞鑒賞術(shù)語的運用
高考古典詩歌鑒賞分類指導(dǎo)
詩歌鑒賞——表達技巧(全//58頁)
高考詩歌鑒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