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分析詩歌中 情與景的關(guān)系?
中國古典詩歌最講究意境,意境指文藝作品中客觀景物和主觀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
藝術(shù)境界(《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一般由情景關(guān)系構(gòu)成。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緒,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動等。處理好二者關(guān)系成為詩歌創(chuàng)造意境的關(guān)鍵:情與景能渾然天成,則意境生成;情與景格格不入,則毫無意境。古典詩歌情與景的關(guān)系有以下常見的處理方式。
一、觸景生情
人在常態(tài)下,其感情比較平靜,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觸發(fā),本來潛藏于胸的某種思想感情就可能會被喚起而釋放,從而凝成
詩篇。觸景生情需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能夠喚起情感活動的客觀世界(景),二是創(chuàng)作主體要具備一定的能因客觀世界激發(fā)出主觀感情的心理靈敏感,三是創(chuàng)作主體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因此生成的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杜甫的《登高》:“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
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笔茁?lián)突出秋天寥廓凄涼的特征,景中滲情。頷聯(lián)視野開闊,寫出夔州山城的
地理特點,“觸景”是具體的,又是宏觀概括的。頸聯(lián)寫自身所處的境況——“萬里作客”、“百年多病”。尾聯(lián)寫由蕭瑟的秋天和蒼莽的
山水及自身的境況共同喚起的感情——“艱難苦恨”、“潦倒”。就景而言,萬木搖落的深秋,荒涼僻遠的山城,本來有一種壓抑蒼涼的況味。這種況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艱難”的處境融合擴展,使悲愴情調(diào)愈見濃郁。全詩的意境,就是觸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詩中的景并非客觀世界的單純復(fù)現(xiàn),而是經(jīng)過作者苦心經(jīng)營的,這個景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杜甫筆下的秋景本來就有蕭瑟凄涼的況味,況且古代就有“悲秋”的傳統(tǒng),觸凄涼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這種景與情的相應(yīng),使意境更為感人。
二、融情入景(移情入景)
所謂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把先前飽藏于胸中的某種感情,外射到所描寫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寫的景物滲透著某種主觀感情色彩,從而生成意境。觸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區(qū)別是:觸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樣的景往往喚起類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詩人將情注入所描寫的景中,不同的情會給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如歐陽修《戲答元軫》:“春風(fēng)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夜間歸雁生相思,病下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歐陽修青年時,曾被貶到宜昌峽州夷州做官。夷州小城,地處偏遠,山重水隔,眼下雖已是二月,但春天好像還未到小城一樣。不過歐陽修那時還年輕,志向遠大,因此雖然有山居的寂寞愁悶、“鄉(xiāng)思”的纏繞,但更多的是伺機而發(fā)的熱情。眼前無花無春的景況,他并不感到悲傷絕望。詩中枝上的橘,欲抽芽的筍,都隱含一種新興的萌發(fā)的希望,他堅信將來的道路會寬起來的,“野芳雖晚不須嗟”,暫時受抑仍保持昂揚的胸襟,每句中都有體現(xiàn)。正是歐陽修的這種政治家寬解和遠見,他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使景物著上溫暖鮮明的色彩,讀之使人精神振奮。
三、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中國詩學(xué)特重情景相生,情景相生可以說是前兩種情景關(guān)系的有機結(jié)合,情和景互相聯(lián)系,互相滲透,“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王夫之《姜齋詩話》)。 抽去感情,孤立寫景,詩歌就會失去靈性與感染力,從而失去生命。單純寫情,離開了景的烘托,詩歌又會顯得突兀,不自然,缺少形象性和含蓄性。惟有心物融合,才能寫出意境渾成的佳作。
杜甫《旅夜
書懷》:“細草微風(fēng)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
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倍鸥υ诔啥紦芜^嚴武的幕僚,僅六個月就受排擠而辭職。嚴武死去后,他在成都孤苦無依,只得攜家離開草堂,乘舟東下,再度漂泊,這首詩寫于漂泊途中。首聯(lián)寫“旅夜”所見的近景,月夜孤舟,微風(fēng)陣陣,細草拂動,寂靜與孤獨籠罩一切。頷聯(lián)寫遠景,境界闊大雄渾?!按埂薄坝俊焙嫱衅揭暗倪|闊、大江的洶涌。這兩句以磅礴開闊的氣象反襯了首聯(lián)孤舟夜泊的凄清情景,景中見情,情景交融。頸聯(lián)由寫景轉(zhuǎn)為抒情,以曲筆反語抒寫無由施展胸襟抱負的憤懣不平。尾聯(lián)觸景生情,以景自況,用遼闊的“天地”反襯“一沙鷗”的孤獨無依,沙鷗是孤舟,更是詩人。全詩描寫旅途月夜景色,抒發(fā)漂泊生活孤凄的苦悶,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成為情景相生的名作。
四、顯景隱情
中國古典詩歌的抒情偏重含蓄蘊藉,唐司空圖主張要有“韻外之致”“象外之象”“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在情與景的關(guān)系中,顯景隱情表現(xiàn)為全篇都是景物描寫,作者的情感傾向,幾乎不出現(xiàn)在詩歌的文本中,作者的情感隱藏在景物畫面中。這種意境創(chuàng)造的方法,與移情入景不同的是,落實到文字上的情感詞極少,作品的感情指向性相當隱蔽。至于此中的感情,要讀者反復(fù)吟詠體味,才能領(lǐng)略其言外之意,獲得回味無窮的審美感受。
如韋應(yīng)物《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边@首詩描寫滁州城西郊野西澗的風(fēng)情景物。乍讀此詩,感覺這是一首單純的寫景詩,但聯(lián)系詩人的寫作背景,就可以看到它不單是寫景,而且有所寄托,只不過情感隱蔽罷了。韋應(yīng)物是中唐前期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一位關(guān)心
民生疾苦的好官。他在滁州刺史任上就曾為自己無法抵制朝廷向百姓征斂繁苛賦稅而內(nèi)疚慚愧。他思歸田園,羨求山水,當他來到西澗時,一景一物都令他憐愛共鳴。他為何“獨憐”澗邊的幽草?因為澗邊幽草生機勃勃而又自甘寂寞,顯示了詩人無意嘩眾取寵而甘于安貧守節(jié)的恬淡胸襟。他為何鐘情樹間啼唱的黃鸝呢?黃鸝除了反襯幽草的處幽守默外,還有自由自在、不受塵世羈絆之意。而那在春潮急雨中任自縱橫于野渡的孤舟,更流露了詩人生當風(fēng)雨飄搖的亂世,無所用其才的憂傷情懷。詩人將自己無奈的處境和思慕隱居的心聲悄無聲息地糅入富于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中加以表現(xiàn),意蘊深厚而又了無痕跡,使此詩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
言景不言情,作者的目的仍在抒情,在景物中隱藏著詩人深深的感情,達到了“狀難摹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構(gòu)成了“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的無窮意境,給人特殊的審美感受,使讀者產(chǎn)生豐富的審美想象。
五、顯情隱景(直抒胸臆)
詩歌的本質(zhì)屬性是抒情。創(chuàng)造意境的多種手法中,顯景隱情體現(xiàn)了抒情的間接性;而顯情隱景則更多體現(xiàn)了抒情的直接性。顯情隱景要求做到:(1)作者要有真率的感情,且須是長期郁積于胸隨時可能因外界激發(fā)而迸發(fā)的情,而不可無病呻吟,做作雕飾;(2)情要有所依托,仍要有物象、場景、環(huán)境等作為抒情的支點,情不能無緣無故、無依無托地爆發(fā)。
如元稹《離思》:“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贝嗽娛堑磕钔銎揄f惠叢所作。滄海深廣,看過之后,別處之水,就再難引起注意。巫山云霞蒸蔚,為神女所化,相形之下,別處的云黯然失色。信步走過花叢,懶于回顧,除了愛妻之外,絕不再會眷戀他“花”。為什么懶回顧呢?一半是因為尊佛奉道、修身治學(xué),一半是因為失去所愛。其實前一半也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寄托。這首詩既是直抒胸臆,又巧妙用典,對亡妻的忠貞不渝和深深的懷念抒發(fā)得既淋漓盡致,又深沉蘊藉。
顯情隱景的手法很巧妙地利用直抒胸臆,直指人內(nèi)心的強烈感情,使讀者受到感染,引起共鳴,激發(fā)
聯(lián)想,形成意境。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古典詩詞情與景處理方法上,往往綜合多種方法,特別是較長的作品里面。單純的某種方法,很少能使一首詩或詞有強烈感人的效果。
古典詩歌中“景”與“情”之間的幾種關(guān)系(會員上傳)
類型:詩歌鑒賞 加入時間:2008年1月18日19:48
典詩歌中“景”與“情”之間的幾種關(guān)系
詩言志,歌傳情,詩歌多,寄托志向,抒發(fā)感情。詩人常借助景物描寫來傳情達志,寫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這就有了景與情的關(guān)系。從景與情之間的距離(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隔”與“不隔”)的角度來說,景與情的關(guān)系有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從景與情的感情色彩角度來說,景又有樂景與哀景,情也有樂情與哀情,這又有了以下四種關(guān)系: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這里同時也涉及到襯托(反襯與正襯)的表現(xiàn)手法。下面我們從兩個方面作一比較分析。
一、從景與情之間的距離的角度
1、觸景生情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
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
是妾斷腸時。
春風(fēng)不相識,
何事入羅幃?
李白有很多描寫思婦心理的詩篇,《春思》是其中之一。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春”字通常語意雙關(guān):既指春天,又可以用來比喻男女之愛。本詩《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這兩方面的意思。本詩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春天景物起興,別具一格。思婦觸景生情,想起了遠方的丈夫,頗為傷懷。她申斥春風(fēng),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處。全詩深刻地表達了各種復(fù)雜的感情,描寫了思婦對丈夫的思念,又表現(xiàn)了她忠于所愛,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是觸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曉》意象單純,詩人只是聽到了春天清晨的鳥鳴聲,突然想到昨夜的風(fēng)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來。隱含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肯定與贊美。在景的觸動下引發(fā)情思構(gòu)成意境,形成了一種張力結(jié)構(gòu),韻味無窮。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fā)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fā),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guān)、落日、夜月、清風(fēng)、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fā)對自然規(guī)律不可抗拒。
寫景抒情詩有的不以描寫的景物作為詩篇表現(xiàn)的主體,而著重表現(xiàn)詩人因描寫的景物而產(chǎn)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寫詩人自身觸景而產(chǎn)生的思想感情活動,塑造詩人自身的形象,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主題。如辛棄疾在路過贛州的造口時,面對贛江流水,追思國家舊恥,撫念國事艱難,寫下了《菩薩蠻》: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這首詞,就先觸景生情,看到郁孤臺下的贛江流水,不由想到當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傷,覺得那流水當中飽含著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淚。進而結(jié)合寫景,抒寫思想感情活動:“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慨嘆大好河山仍被敵人占領(lǐng);“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悲憤空有愛國志士,難挽國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憂慮國事實在難為。從而塑造出詞人自身心系國恥、憂慮國事的形象,創(chuàng)造出沉郁蒼茫的意境,抒發(fā)了深沉的愛國情懷和對腐朽無能的南宋統(tǒng)治者的憤懣。
3、因情造景
蘇東坡說王維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霸娭杏挟嫛笔且蚯樵炀埃弧爱嬛杏性姟笔蔷爸性⑶?。前者要善于選擇和描繪適合表現(xiàn)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動的畫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形和神統(tǒng)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情景交融。柳宗元的名詩《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如一幅優(yōu)美的山水畫――寒江獨釣圖,把寒江飛雪、孤舟獨釣的畫面官得十分生動,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風(fēng)逼人,而釣翁于嚴酷孤獨的環(huán)境中,甘于披蓑獨釣;這正蘊寓著作者當時的處境和心緒。作者因參加政治改革失敗而被貶遠謫,這個畫面正表明他在惡劣的政治環(huán)境中不屈的志節(jié)。這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初讀時也許覺得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畫,但是愈仔細體味,愈覺得意味雋永,意境深遠。
4、寓情于景
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fā)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離愁別恨。詩詞里面的景與情,一般來說,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寓情于景的關(guān)鍵還是情,如果沒有真摯、深刻、飽滿、激烈的情,那么它所描寫的景,不過是一幅沒有藝術(shù)加工的風(fēng)景畫。因此,同學(xué)們在掌握這一技巧時,應(yīng)該認真揣摩詩中所蘊含的情與景的關(guān)系。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div style="height:15px;">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gòu)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fēng)亮節(jié)。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5、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fā)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標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斷古典詩歌是否為上乘之作的標志。如張可久《[雙調(diào)]清江引?秋懷》:西風(fēng)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詩人緊緊把握題意,用西風(fēng)、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點染成一幅蕭瑟的秋景。又因“西風(fēng)”的到來而聯(lián)想到“歸期”的未卜;因“芭蕉雨聲”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輾轉(zhuǎn)反側(cè)的愁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tǒng)一起來。
如下面這首詩。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詩中前兩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寫景,第一句寫烽火臺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寫受降城外月色如霜,營造了一個荒涼、嚴寒、凄冷的環(huán)境,將邊地生活的孤苦展現(xiàn)了出來,為第三、四句表現(xiàn)征人思鄉(xiāng)巧妙地設(shè)定了情境。整首詩情景交融,深刻地表現(xiàn)了主題。
二、從景與情的感情色彩角度
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
1、以樂景寫樂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天涯。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詩的后兩句活靈活現(xiàn)地描繪出詩人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tài),酣暢淋漓地抒發(fā)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這兩句神妙之處,在于情與景會,意到筆到,將詩人策馬奔馳于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繪得生動鮮明。
(宋)俞國寶《風(fēng)人松(題酒肆)》:“一春長費買花錢,日日醉湖邊。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樓前。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里秋千。暖風(fēng)十里麗人天,花壓鬢云偏。畫船載得春歸去,余情付湖水湖煙。明日重扶殘醉,來尋陌上花鈿?!边@里寫春光明媚時,在杏花和綠楊中,游玩的人帶了坐船游,飲酒,歌舞。使讀者充分感覺到春游的愉喜。
2、以樂景寫哀情
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fēng)雨下西樓?!鄙下?lián)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3、以樂景寫哀情
我國古典詩歌,其所寫景物,有時從對立面的角度反襯心理,利用憂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氣氛之間的矛盾,以樂景寫哀情,卻能收到很好的藝術(shù)效果。如元稹《行 宮》:
寥落古行宮, 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 閑坐說玄宗。
這首詩就是運用了這一手法。詩所要表現(xiàn)的是凄涼哀怨的心境,但卻著意描繪紅艷的宮花。紅花一般是表現(xiàn)熱鬧場面,烘托歡樂情緒的,但在這里卻起了很重要的反襯作用:盛開的紅花和寥落的行宮相映襯,加強了時移世遷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紅花和宮女的白發(fā)相映襯,表現(xiàn)了紅顏易老的人生感慨;紅花美景與凄寂心境相映襯,突出了宮女被禁閉的哀怨情緒。紅花,在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這都是利用好景致與惡心情的矛盾,來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齋詩話》所謂“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陽白發(fā)人》“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也可以說是以樂寫哀。不過白居易的寫法直接揭示了樂景寫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宮》則是以樂景作比較含蓄的反襯,顯得更有余味。
另外如秦觀《千秋歲》:“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鹓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焙髢删錉顚懟ㄓ皳u曳,鶯聲間關(guān),形象生動,摹寫精當。用“亂”和“碎”來形容花多,同時也傳遞出詞人心緒的紛亂,蕩然無緒??芍^以樂景寫哀情,給人以凄迷的感受。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fā)了羈旅異鄉(xiāng)的感慨,詩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
4、以哀景寫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葉落盡偶題》:“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zhuǎn)速。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nbsp;柳宗元的這首《偶題》,是一首物我雙會情境交融的作品。詩人創(chuàng)作此詩時,他身為逐客,遠在異鄉(xiāng),獨立庭院,百感叢集。詩人在陽春二月見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詩筆“既隨物以宛轉(zhuǎn)”,“亦與心而徘徊”。眼中的花盡葉落之境與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會為一的。
(唐)韋江《題金陵圖》: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詩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叢生,眼前一片荒涼衰敗的景象,想到六代豪華已似夢幻一樣過去,十分傷感。但是當他來到臺城,看見春光明媚,柳絮飛舞,煙籠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舊這樣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榮華一去不復(fù)返,另有一番哀傷。因此這首簡短的詩,兼用情景陪襯與情景反襯這兩種手法來寫。這樣二者并用,加強了詩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宋)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當時范仲淹被派經(jīng)略延安,鎮(zhèn)守邊陲,防御西夏。這首詞是他切身的體會。“塞下”、“秋”、“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羌管”,寒風(fēng)蕭瑟,滿目荒涼,充滿肅殺之氣。耳之所聞,目之所睹都給人以凄清、悲涼之感。將軍和征夫離家萬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飛,聽到悲哀的笳聲和羌管,既希望取得偉大的勝利,而戰(zhàn)局長期沒有進展,又難免思念家鄉(xiāng),魂牽夢繞著妻兒。愛國激情、濃重鄉(xiāng)思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他們復(fù)雜而又矛盾的情緒。詞中所寫的悲涼凄愴的景象,充分配合當時的人矛盾情緒,情景交融,使全詞情調(diào)蒼涼而悲壯。
景與情的關(guān)系
教學(xué)目標:鑒賞品味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之“詩歌5類”
教學(xué)重難點:分析鑒賞詩歌的五種主要表現(xiàn)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xué)方法:總結(jié)法、講練法
課時安排:2課時(知識講練1課時, 鞏固練習(xí)1課時)
1課時)
二、內(nèi)容概述
《書》云:“詩言志。”即是說,無論什么詩,最后都是用來抒發(fā)感情,用來表達志向的。從表達的途徑上來講,一是不借助外物,直接來表達,即直抒胸臆類;另一種是借助外物,間接地來表達,即間接抒情類。
從詩歌創(chuàng)作的實際來看,第二種即借助外物來間接地表達感情在詩歌中所占多數(shù)。因為,詩是含蓄的,詩人總要借助外物來表現(xiàn)內(nèi)心的情感,或物、或景、或事、或古跡,所以,根據(jù)詩人借助的外物的不同,我們又可把借助外物來間接地表達感情的詩歌分為“借物、借景、借事、借古跡”4類。
寫景抒情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要點闡釋
(二)借景一寫景抒情詩——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點與人相通處
1.對于詩詞中的景,鑒賞時應(yīng)主要注意的常見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幾點:
①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聽覺、視覺、觸覺等的變化。
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div style="height:15px;">
③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實結(jié)合(“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以動襯靜(“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暗對比(“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jié)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興手法的運用(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④語言運用方面,既要學(xué)會欣賞像盛唐詩人所描寫的雄渾壯麗的景象,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又要善于體會詩人細致入微的觀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fēng)燕子斜”。
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寫出了清冷的水鄉(xiāng)秋夜,讓人感到的是一份凄涼。而這正與詩人那顆羈旅在外的孤寂的心靈相應(yīng)。
杜甫的《登高》就是典型的例子?!兜歉摺非八木鋵懙歉咭娐?,常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觸景生情,抒寫了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頸聯(lián)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xiāng)、年老多病的處境,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qū)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在這里,客觀景物引發(fā)了創(chuàng)作主體一系列相關(guān)的感情,這諸種感情交織融會為一種復(fù)雜但合情合理的心境,最終與景物融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钡囊饩场?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