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在神經外科的發(fā)展的早期,后顱窩占位病變的手術死亡率極高(extremely high mortality rate)。由于術前評估方法的粗糙、手術操作技術的粗魯,所以腫瘤切除常常以失敗告終,使得外科醫(yī)生處于一個尷尬的局面——極為不情愿的做這類手術。
l 當時,在脆弱的血管神經之間,外科醫(yī)生常常是用手指將腫瘤“挖”出,由此可見操作技術之粗魯。為了改善當時的情況,達到“非創(chuàng)傷性”分離,1909年Krause發(fā)明了一種新技術——用真空吸引器切除腫瘤。
l 1893年,Allen Starr統(tǒng)計了他自己的15例小腦腫瘤的手術,僅有一例存活。
l 基于上述令人沮喪的結果,1902年Hermann Oppenheim將小腦病變歸納至手術禁區(qū)(據文獻報道,病死率高于70%)。
l 1913年,Fedor Krause發(fā)明了不一樣的手術入路去處理小腦腫瘤,也就是廣泛的顯露后顱窩的兩側。但是,結果仍是慘淡,手術后也只有一小部分病人得以存活,病死率高達67%-88%。
(圖示:Krause枕下正中手術入路:廣泛的寰椎后弓切開,以利顱頸交界區(qū)減壓;“Y”型切開硬腦膜。)
l 整個枕下區(qū)域的廣泛顯露常用于后顱窩的手術。Victor Horsley和Harvey Cushing分別于1904年和1905年均報道了“通過一種弓箭型切口廣泛顯露雙側小腦半球”。
l 這種手術方法的好處在于:由于顯露范圍廣泛,所以可以避免手術中對于腦干的擠壓;當腫瘤次全切除以及腦腫脹后,還可達到后顱窩減壓的目的。
l 基于Horsley自己的經驗,他認為犧牲掉大部分的小腦組織,僅會產生輕微的或是不明顯的神經功能障礙。采用這個入路,在分開枕下小腦蚓部后,可顯露四腦室內的病變。
l 隨著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的發(fā)展,極大地改善了手術效果。Robert W. Rand和M. Gazi Yasargil提出了創(chuàng)傷性更小的手術入路,這大大降低了病死率和病殘率。 ROBERT W. RAND YASARGIL
l 關鍵的是——在后顱窩蛛網膜下腔精細的分離,利用自然結構的裂隙進入四腦室。這可以顯著的改善手術效果。 (圖示:Yasargil應用顯微外科技術治療PICA遠端動脈瘤——手術入路選擇為枕下正中入路。)
四腦室手術路徑解剖
· 后顱窩是三個顱窩中最深的,容納著最為復雜的結構:小腦、腦干、十對顱神經以及相關的動靜脈復合體。
· 后顱窩位于小腦幕切跡和枕骨大孔之間,周圍環(huán)繞著枕骨、顳骨、頂骨和蝶骨。
· 在這狹窄的空間內,幾乎容納了整個腦體積的1/8。而且,絕大多數(shù)極為重要的神經傳導路徑都位于此,包括意識調控、心血管功能、自主神經調控、運動感覺功能以及平衡和步態(tài)控制中樞。
· 經枕下入路,通過三角區(qū)(兩側扁桃體之間)、小腦延髓裂進入四腦室。 (圖示:四腦室結構—菱形窩及其周圍結構)
· 以往,進入四腦室需要分開小腦蚓部,必要時還需切除部分小腦半球內側面才可完成?,F(xiàn)在,通過小腦延髓裂的仔細分離,也可提供較為寬敞的路徑從尾端進入四腦室。
· 打開Magendie氏孔和脈絡叢組織,可以良好的顯露四腦室底全長,而不需要分開小腦蚓部或是切除小腦半球內側。 (圖示:經枕下正中入路顯露四腦室。注意觀察:分開小腦延髓裂后,仔細將小腦結節(jié)和蚓垂牽開,這就可以為進入四腦室提供了較為寬敞的通路,而無需分離下蚓部。)
· 此外,通過打開下髓帆,能夠探及整個四腦室,包括頂部、側隱窩、Luschka氏孔和中腦導水管。
· 分開髓帆和脈絡膜組織并不會產生的功能障礙。相反,分離小腦蚓部,則可能會產生嚴重的步態(tài)不穩(wěn)和共濟失調。
手術技術
1. 體位
· 坐位或是俯臥位均適用于后顱窩手術(包括四腦室手術)。
· 坐位優(yōu)點:有利于后顱窩的靜脈回流;有利于血液、腦脊液及沖洗液流出術野。但是坐位的麻醉風險較高,可導致心肺功能不穩(wěn)、氣栓。腦脊液的過度丟失還可導致重度顱內積氣或腦室塌陷。
· 此外,坐位時,四腦室的顯露還需要牽開小腦半球以對抗重力影響,這可能會挫傷小腦半球組織。
· 俯臥位的優(yōu)勢在于:操作簡單、患者感覺舒適。通過調整患者頭部位置,可使一側的小腦半球下垂,偏離腦干表面,開放髓帆下通道。同時,手術分離是在垂直方向上操作,這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工作體位,術野視角最佳。
Step 1
· 頭部和身體抬高20-30°
· 這個體位的意義在于:使頭部高于胸部水平,有利于靜脈回流。
Step 2
· 頭部前屈45°,目的是使小腦幕呈垂直方向。
· 這種“協(xié)和飛機式”體位是一種有效的工作體位,有利于術者在小腦下表面和四腦室內進行分離操作。
·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壓迫氣管插管和喉部。
· 過度前屈可壓迫頸靜脈,造成靜脈回流障礙。
Step 3
· 如果病變的主體居中,則無需旋轉頭部。
· 但是,如果病變偏于一側,則需將頭部輕度旋轉5-15°
2. 關鍵手術解剖結構及標記
· 術前要標記顱骨及脊柱后外側的重要解剖結構,如外耳道、乳突、上項線、枕外隆突、枕骨大孔及C2棘突。 (圖示:依據枕頸交界后部解剖標志性結構,勾畫開顱范圍。中線切口應下達C2棘突(該解剖結構較易觸及)。
· 通常,開顱范圍從枕骨大孔至下項線,直徑約3cm,一般居中或輕度偏于一側。
· 如有必要,可磨除C1后弓上緣,以使顱頸交界區(qū)的視角更佳。
3.開顱及打開硬腦膜
Step 1
· 手術切口:起自枕外隆突,下達C2棘突。
Step 2
· 牽開皮膚,辨認項韌帶,嚴格于中線切開項韌帶。之所以要嚴格居于中線切開,是因為可以避免誤入血供極為豐富的肌肉組織。
Step 3
· 牽開枕下肌群,即斜方肌、頭夾肌、頭半棘肌。于寰椎后弓結節(jié)上剝離頭后小直肌,顯露枕骨大孔和寰椎后弓。
· 局部止血要迅速、精準。
· 牽開肌肉后,于旁正中鉆孔2個,顯露兩側小腦半球的硬膜。
Step 4
· 用椎板咬骨鉗咬除兩個骨孔之間的骨橋和枕內嵴,避免損傷枕竇。
Step 5
· 在仔細分離骨孔下硬膜和枕竇后,銑刀游離骨瓣。
· 游離骨瓣方向:分別從兩個骨孔開始,弧形朝向枕骨大孔。
Step 6
· 因枕骨大孔后緣較厚,需用磨鉆磨除之,避免損傷顱頸交界區(qū)硬膜。
· 注意辨認并保護好椎動脈。
Step 7 A
· 可用“開門”方式,將骨瓣連同寰枕筋膜向尾端牽開、固定于項韌帶。
· 不過這種key-hole方法并不能提供良好的頸-延髓區(qū)術野顯露。
Step 7 B
· 如需暴露上頸髓,則要將骨窗向下延伸。
· 去除骨瓣后,需要額外磨除寰椎后弓上緣,即可顯露頸-延髓交界區(qū)(并不一定要完全去除寰椎后弓)。
Step 8
· “Y”型切開硬腦膜,牽開、固定。
· 對于年輕人,枕骨大孔區(qū)硬腦膜交通靜脈和環(huán)竇較發(fā)達。切開硬膜時有時會碰到較為兇猛的靜脈出血,需縫扎或止血鉗止血。
4. 硬膜下分離操作
Step 1
· 打開硬腦膜即可見完整的蛛網膜和小腦延髓池。
· 第一步就是要打開蛛網膜,釋放腦脊液。然后是分離小腦扁桃體和四腦室底。
Step 2
· 打開蛛網膜后即看見頸-延髓以及小腦下表面。
· 注意:小腦扁桃體和二腹葉掩蓋了進入四腦室的通道。
· 延髓兩側可看見椎動脈。PICA走形于小腦延髓裂中。
Step 3
· 向兩側分離,即可見右側VA進入顱內。
· 注意觀察:副神經頸支和第一個齒狀韌帶。
Step 4
· 分離腦干后,可見舌下神經進入舌下神經管。
· 注意觀察右側VA和副神經。
Step 5
· 牽開小腦,即可見四腦室脈絡叢和迷走神經。
· 注意觀察:靠近后組顱神經的PICA的第一個環(huán)襻。
Step 6
· 向內側分離,牽開右側小腦扁桃體。兩側的小腦后動脈走形于兩側小腦扁桃體形成的三角區(qū)。
· 注意觀察小腦延髓裂,這是小腦扁桃體和延髓之間形成狹窄裂隙。
Step 7
· 為了要觀察四腦室,就需將小腦扁桃體牽離開延髓。注意不要損傷PICA。
· 自延髓上分離脈絡膜組織,擴大Magendie氏孔。
· 注意觀察四腦室尾端。
Step 8
· 在打開Magendie氏孔和脈絡膜組織后,輕輕地牽開下髓帆和小腦蚓部,即可獲得寬廣的四腦室視角。
· 顯露菱形窩尾端,即見舌下神經三角和迷走神經三角。
· 還可觀察到最后區(qū),這是一三角區(qū)域,位于迷走神經三角尾端,富含血管的紅色的膠質細胞組織。
· 注意觀察白色的髓紋。
Step 9
· 輕度調整頭部位置 仔細分離,就可顯露四腦室的頭端,而無需切開、分離小腦蚓部,這樣就可避免術后出現(xiàn)嚴重的共濟失調。
· 根據面神經膝部的走行,面丘位于髓紋的頭端。
· 注意觀察:正中溝和界溝之間的正中隆起。
· 注意觀察:導水管和上髓帆。
Step 10
· 向四腦室外側分離,可見前庭區(qū)和四腦室側隱窩。
· 注意觀察:髓紋、面丘和菱形窩的界溝。
Step 11
· 現(xiàn)在,我們再回過頭來觀察顱頸交界區(qū),可見左側椎動脈進入顱內的走行。
· 注意觀察第一個齒狀韌帶。
· 副神經脊髓支穿經VA;舌下神經走行進入舌下神經管。
Step 12
· 分離展示VA的顱內段和顱外段。切開顱頸交界區(qū)后外側硬膜后,剝離子指向第一頸神經根。
· 注意觀察副神經脊支。
5. 關顱
· 后顱窩關顱必須要仔細、謹慎。
· 硬膜下操作完成后,硬膜下要充填林格氏液。
· 水密縫合硬腦膜后,凝膠海綿貼敷。
· 鈦片鈦釘固定骨瓣。
· 分層縫合枕下肌群。
· 不必放置引流管。
注意事項
· 糟糕的術前計劃會帶來糟糕的術野顯露,這會使手術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計劃是手術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手術醫(yī)生的重中之重。
· 體位擺放不恰當,則直接會導致術野顯露不充分。
· 如若中線迷失,則會誤入肌肉群中,這將導致大量的出血和顱骨顯露不恰當,術后患者也會感到明顯不適。
· 顱骨鉆孔時損傷枕竇和環(huán)竇,則會出現(xiàn)大量的靜脈出血。
· 如若腦脊液釋放不充分,在分離過程中則會導致小腦表面的損傷。
· 切除腫瘤過程中,如若菱形窩損傷,則會產生嚴重的顱神經功能障礙。
· 如若腫瘤切除不完全或是腦室內血凝塊堵塞,均可導致術后腦積水。如若發(fā)生,可考慮進行內鏡三腦室底造瘺。
· 硬腦膜縫合不嚴密,則會發(fā)生腦脊液漏。
小竅門
· 術前要花時間仔細考慮手術計劃和手術體位。這樣就能獲得一個良好的術野顯露和舒適的工作體位。
· 術前需做如下標記:(1)顱骨和淺表神經血管的解剖標記;(2)骨瓣位置;(3)手術切口
· 使用“協(xié)和飛機式”俯臥位,可以有效的避免牽拉小腦和分離下蚓部。
· 枕下“開門式”keyhole開顱步驟:(1)旁正中鉆2個,去除枕內嵴;(2)銑刀游離骨瓣;(3)將骨瓣抬起;(4)骨瓣固定于項上線。
· 開顱步驟:(1)旁正中鉆孔2個;(2)枕下正中開顱;(3)為顯露頸-延髓交界區(qū)可部分磨除寰椎后弓上緣,無需完全切除后弓。
· 反向“Y”型切開硬腦膜可避免損傷枕竇。年輕人或是兒童,枕骨大孔區(qū)引流靜脈較為發(fā)達,可以使用縫扎或是止血鉗止血。
· 硬膜下分離的第一步是充分釋放小腦延髓池的腦脊液。
· 硬膜下操作完成后,應水密縫合硬腦膜(間斷縫合或連續(xù)縫合均可)。如果硬腦膜張力較高(這種情況并不少見),可取小片肌肉修補,也可用人工硬腦膜。
· 骨瓣還納,鈦片固定。
· 枕下肌群分層嚴密縫合,有助于避免術后腦脊液漏。
· 無需放置引流管,以避免術后腦脊液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