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894年6月16日,日本再次派出2600余人在仁川登陸,入朝日軍兵力達到近4000人;日本外相陸奧宗光邀見中國駐日欽使汪鳳藻,告知日本內閣決定中日共同鎮(zhèn)壓東學黨及共同參與朝鮮內政改革。
英國:6與16日,英國外交部發(fā)表備忘錄,明顯露出偏袒日本的立場
作者:肖琳(國防大學戰(zhàn)略教研部博士)
19世紀,以英、法、美為代表的西方工業(yè)國家,對東亞地區(qū)實行了猛烈的殖民征服運動。而處在同一地區(qū)的中日兩國,為應對西方入侵,幾乎在同一時期實施了近代軍事變革,但最后結局卻大相徑庭。特別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成為歷史的分水嶺,日本從此一躍躋身為列強行列,而大清帝國卻從此淪為備受凌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統(tǒng)治瀕臨崩潰。
日本真正意義上的近代軍事改革始于1868年。是年,明治政府取代了抱殘守缺的幕府政權,開始把“富國強兵”、“殖產(chǎn)興業(yè)”、“雄飛海外”、“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作為國家發(fā)展的最高國策。創(chuàng)建新的軍事制度是明治政府軍事改革的首要任務。從1870年開始,明治政府用極大的精力改造幕府時期的舊軍制。
與日本相比,中國近代以“洋務運動”為代表的軍事變革,僅僅局限在技術層面,而沒有聚焦于軍事制度本質的變革。盡管隨著武器裝備的引進,也帶來了軍隊編制體制的變化。但其在軍事思想、編制體制、教育訓練等方面仍然沒有擺脫傳統(tǒng)體制的束縛。洋務運動是不徹底的改革,是只改器物、不改制度的改革,是不觸及腐朽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改革,是半途而廢的改革。這種失敗改革的結果,必然首當其沖地影響北洋艦隊,使這支生長在封建落后、腐朽沒落、封閉保守制度和一窮二白工業(yè)科技基礎上的艦隊,存在嚴重的水土不服。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