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19年10月7日20:00點中國嘉德迎來了香港秋季拍賣“玄禮四方——中國古代玉器”專場。本次拍賣匯集諸多海外藏家之玉器珍品,貫穿中國歷史各個時期,大多來源可靠、流傳有序,值得選藏。其中,西漢 白玉朱雀形燈以1970萬港元高居榜首,另西漢 白玉鏤雕四靈紋座屏和宋 玉雕虎鈕璽分別以365萬港元、236萬港元次之。
本場拍賣共計73件拍品,在激烈競拍后,本場最終成交額斬獲逾3929萬港元(約合人民幣3580萬元)。
以下是本場拍賣中高價成交拍品精選
估價:5,000,000~7,000,000 港元描述:
燈為白玉質地,色澤柔和,玉質極佳,光氣一流,沁色斑斕。整體由燈盤、燈柱和燈座鑲合而成,而燈座又作蓋合式,可以一分為二,燈盤圓形,淺腹直壁,盤心琢乳突狀為燭地,燈柱為圓柱體并束腰,腰部出臺,線條流暢,顯露出豐富的變化,下端連燈座,燈座圓雕朱雀紋樣,朱雀雙眼圓睜,喙張開銜一圓珠,體態(tài)豐腴,胸前以細陰線勾勒出鱗片狀羽紋,身兩側以減地淺浮雕描繪羽翼,短尾上翹,以數(shù)條平行陰線勾出尾羽,尾部鉆一孔,應與盒身作固定之用,額頂琢一淺孔,連綴燈柱,雀身中空作子母口盒,掏膛勻凈,打磨光潔。
來源:臺灣藏家珍藏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玉器(上)》,張廣文,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8年,第106頁,圖108 出版:《大觀》,雅墨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臺灣,2010年8月11日,封二
估價:1,800,000~2,200,000 港元描述:
白玉質,座屏由三塊單層鏤雕玉片榫接而成,屏片略呈長方形,通體透雕 「四靈」紋樣: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瑞獸身軀蜿轉曲折,飛騰于云氣之間,鱗爪皆刻繪細致,細節(jié)處以游絲刻技法勾勒,精妙傳神,細微遒勁,為典型的漢代工藝。整個畫面構圖雄渾大氣,奔放有力。兩側站牙略小,呈璜形,上透雕螭紋,螭張口露齒,昂首咆哮,寬鼻吻,水滴眼,兩脅生翼,四足蹬地有力。兩站牙上端各出一長方截面榫頭,榫部插入屏片孔隙之內,拼接后呈「幾」字型,渾然一體,輕便靈巧,容易裝卸。玉屏座采用了透雕、鏤刻、陰刻等多種琢玉技藝,線條飛揚靈動,美輪美奐,寓意祥異神秘,主題突出,表現(xiàn)出兩漢時期獨有的浪漫主義遺風和超世脫俗的精神世界,是西漢玉雕中之杰作。
來源:臺灣藏家珍藏參閱:《漢代玉器》,震旦藝術博物館,2005年,第236頁,圖160《中國古代玉器藝術 上卷》,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第146頁,圖66 出版:《大觀》,雅墨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臺灣,2010年9月12日,封二描述:
本件玉印體量頗為厚重,上雕虎鈕,老虎圓耳向上豎立,怒睜圓眼,頭部渾圓,正咧開大嘴,露出獠牙,似乎準備咬噬,兇猛非常,從虎鈕到印滿身沁色,渾身飾螺旋狀陰刻皮毛,玉虎背部線條流暢,肌肉感十足,尾巴收攏在腹下,雄渾古樸渾圓,雕琢細膩傳神?;⑩o下部的印坯四方端正,
來源:臺灣藏家珍藏 印文:辛武賢印估價:1,500,000~1,800,000 港元描述:
白玉質,質地瑩潤,通透無暇。蓋盒上下子母口扣合,其外壁通體雕出鵝形,鵝作回首狀,軀體肥碩,鵝瘤凸出,長頸曲回,喙插背間,似正在浮游中梳理羽毛,腹部打洼為隱足,短尾起翹。
來源:紐約蘇富比,2011年9月14日,拍品編號235,成交價:USD 314,500參閱:《Later Chinese Jades:Ming Dynasty to Early Twentieth Century》,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2007年,第264頁,圖282描述:
漢代風格。漢代玉飾劍開始變得非常流行,當時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官均有佩劍的習慣,尤其對于貴族來說,佩帶玉具劍則成了身位和地位的象征。漢代發(fā)展成熟的玉劍具分別由四部分組成,即: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璏、玉劍珌。本組4件為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璏、玉劍珌,均有不同程度的沁色,分別飾谷紋及云矩紋,制式規(guī)整,為典型的漢代玉劍飾。
來源:臺灣藏家珍藏參閱:香港佳士得,2017年5月31日拍賣會,lot2711,成交價846萬港幣描述:
帶鉤白玉材質雕琢,質地細膩晶瑩,表面多帶有沁色。整體細長,側視呈S形。鉤首浮雕龍首造型,雙耳直立,雙眼隱起,眼眉卷曲,形如瑞草。鼻梁挺直,方口,口部鏤空,龍須弧形外卷,刻畫精細,雕琢傳神威武。鉤身滿飾紋飾,鉤頸裝飾弦紋,鉤體以曲回紋為飾,鉤尾亦作龍首。兩側飾卷云紋和海崖紋。
描述:
玉馬為青白色,馬背、尾部帶有深淺不一的褐色沁斑,質地縝密、細膩如脂。玉馬四肢曲于身下,呈臥狀。前足臥于身前,后足壓于身下,線條深刻,表現(xiàn)出了馬的肌肉感。菱形雙眼睜開,凝視前方,馬耳豎起,馬首上以密集陰線表示馬鬃。
來源:美國藏家珍藏參閱:《玲瓏玉雕》,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1996年,第119頁,圖95描述:
玉佩作斧形,白玉質,玉質上乘,質地潤澤,局部黃褐色沁,沁色綿密。佩呈細長斧形,佩首為一臥伏瑞獸,大嘴長須,精神抖擻,全身以卷云紋裝飾,腹下鏤空適于佩戴。佩中下部雕刻蟠虺紋,正背面工藝相同,精密有序,古意盎然。
來源:古芬山館舊藏
描述:
白玉質,透雕扁平狀佩,局部有微沁。此佩紋飾具有明確的時代特征,為西周時期經典的人龍合體紋飾。西周盛行「內細外粗、流暢生動」的陰刻雙線,組成龍紋及人紋合體設計,一般為人面龍身,或為其他動物組合而成。此佩用簡單的線條刻出人物面部及紋飾,刀工犀利,局部受沁呈褐色,扁平狀,工細料佳。
來源:亞洲藏家珍藏參閱:《中國古玉器圖典》,古方,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43頁
描述:
佩飾玉質青白,溫潤細膩,整體受沁深厚,沁色赤褐。呈長方形塊狀鏤雕而成,主體紋飾為雙身龍紋,龍首呈圓弧形,龍首上一只鸮鳥,威武肅穆。龍體向中間彎轉伸展,左右對稱,龍身陰刻鱗片紋、極為豐富。本品佩飾帶有強烈的春秋時期之風格,古意自生,器形規(guī)整,飾紋協(xié)調優(yōu)雅,堪稱一絕。
來源:亞洲藏家珍藏
描述:
此龍紋佩青黃玉制,皮色自然,略有白沁。正反面皆采用浮雕及鏤雕手法,雕琢螭龍一條,刀工運轉流暢,龍首威儀大氣,神秘古樸,身軀蜿蜒粗壯,線條曲折生動,螭龍雙肩圓凸,后腿外撐,踩踏如意云,身軀矯健,肌肉隆起,扭動的身形,盤卷的尾部,表現(xiàn)出螭龍的動感和張力。
描述:
此龍紋佩青黃玉制,皮色自然,略有白沁。正反面皆采用浮雕及鏤雕手法,雕琢螭龍一條,刀工運轉流暢,龍首威儀大氣,神秘古樸,身軀蜿蜒粗壯,線條曲折生動,螭龍雙肩圓凸,后腿外撐,踩踏如意云,身軀矯健,肌肉隆起,扭動的身形,盤卷的尾部,表現(xiàn)出螭龍的動感和張力。
來源:亞洲藏家珍藏參閱:《漢代玉器》,震旦藝術博物館,2005年,第127頁,圖6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