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
可入芥子;
五萬九千佛,
亦可納于一部大書。
云岡石窟,
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
公元5世紀造像的高峰,
被聯(lián)合國列為世界遺產名錄。
近日,
云岡石窟研究院七年磨一劍,
推出20卷本60萬字的煌煌大書:
《云岡石窟全集》,
“云岡在中國,研究在日本”的說法,
至此成為舊論。
▲《云岡石窟全集》將云岡學推到一個新高度
文博山西專題文章
▼
20卷《云岡石窟全集》,
一大出彩之處,
是把云岡石窟所有洞窟的石刻造像,
全部拍攝了一遍,
最終從20萬張照片中,
精心挑選出了7000多張,
集納成巨冊。
山西晚報.文博山西采訪的
眾多與全集有關的專家學者中,
幾乎不約而同提起一個人:
全集拍攝團隊的“靈魂人物”張海雁。
書中90%的圖片,
都出自他和他的團隊成員之手。
而張海雁自己,
用他的話來說——
40年堅守云岡,
越來越覺得這些石頭雕造的造像是有生命的,
在為全集奔波拍攝的7年時光里,
每每舉起相機時仿佛在與大佛對話,
“《云岡石窟全集》成功面世,
是一件值得驕傲的宏偉工程。
作為云岡人,
我感恩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
感恩為全集付出的所有云岡同仁,
大家的共同努力圓了云岡人多年的夢想”。
▲全集開印時的合影(左三為張焯,右三為張海雁)
▲拍到了滿意的照片,站在腳手架上的張海雁露出燦爛笑容
《全集》是新時代云岡“寶典”
不僅廣而全,還細而精
▲云岡石窟造像
在很多專家和學者眼中,《云岡石窟全集》是咱中國人為研究云岡所做出的貢獻,是“爭氣工程”。對于日夜與大佛“對話”,全角度拍攝石刻造像的張海雁來說,他認為全集是新時代下全面了解云岡石窟的一套“寶典”。里面,有你認識的云岡石窟,還有你未曾看到過的云岡,對于讀者來說,是驚奇更是驚喜;對于研究者來說,書中有太多值得探究的“寶藏”。
張海雁是云岡石窟研究院的專職攝影師,他之前經常會用鏡頭定格云岡石窟的美,卻未全面性地拍攝過云岡石窟?!吧鲜兰o九十年代,我們出過一套《中國石窟美術全集》,內有‘云岡卷’。我當時拍過560張石窟內部的石刻造像,應該算一次大體量的拍攝?!蓖ǔ?,張海雁拍攝的都是云岡石窟內早已被人熟知的精華“景點”,但這次全集的拍攝,要求是“事無巨細,不僅廣而全,還要細而精!”
初次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張海雁已經53歲,很多人覺得他不太適合爬洞窟了,每天要爬高走低的,太危險了,可張海雁卻不服老,“出全集,是云岡石窟全體人員發(fā)力的時候,作為老隊員,我怎能不出力?要說拍攝,沒有人比我更熟悉云岡。”
▲云岡石窟窟內新舊圖片效果對比
對于張海雁說,這是他給自己立下的“軍令狀”。他告訴山西晚報.文博山西,“年輕時候爬洞窟,真是見到了不少好東西,那會兒石刻造像的清晰度很高。我記得特別清楚,早年間在西部石窟里拍攝時,有兩個弟子造像,雕刻得非常好,尤其是面部表情,很是細微逼真,可是當我們拍攝全集再次走近他時,弟子造像風化得特別嚴重,幾乎看不到面部狀態(tài)了?!背鲆惶讓儆谠茖?、屬于中國的全集,既是云岡人的心愿,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張焯院長愿意承擔這樣的大工程,愿意為云岡、為云岡人、中國人圓夢,我們就應該緊緊跟從!”
2013年春天,53歲的張海雁領著他的拍攝團隊,開始了長達7年之久的漫漫征程。
▲云岡石窟造像新舊圖片效果對比
拍攝不光是“技術活兒”
十八般武藝得樣樣具備
▲云岡石窟造像
給文物拍照,可不光是個“技術活兒”。進駐石窟前,張海雁都要對拍攝的造像做較全面和準確的了解,“以攝影形式準確表達造像的特征特點,是攝影者面對的首要課題,所以對造像的背景和藝術性的理解,更為關鍵,這樣,拍攝才可事半功倍?!?br>
“比如,佛經故事中的人物往往與圖像中的圖案裝飾具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圖像內外那些似乎無關緊要的雕刻,也許是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內容。稍有忽視,就會在構圖取舍時造成內容的不完整,一旦發(fā)表,輕者貽笑大方,重者授人以柄,遺憾終生。所以,只有精通造像所要表達的故事情節(jié),才能完成每個場景的拍攝工作。”張海雁在拍攝前,總會到石窟內研究半天,運用多年的實踐和認知積累,仔細凝視洞窟內一件件造像杰作,構思取景。
構思好后就能拍片了嗎?噢,不,還要為石窟內的光線操心。張海雁說:“云岡石窟的造像基本都在洞窟里面,在拍攝時大部分都需要燈光來補充光源,這樣才能更好地表現(xiàn)出造像的細節(jié)。每次拍攝我都到現(xiàn)場仔細觀察、選擇角度、合理布光。如拍攝第5窟大場景的時候,還需要十多個助手進行光源布置,以達到完美的畫面效果?!迸牧诉@么多年,張海雁對于石窟照片的最佳拍攝時辰爛熟于心,“比如,黃昏下的大佛造像,中午時分的曇曜五窟……”
▲云岡石窟第五窟內景
在拍攝過程中,張海雁及團隊成員不斷挑戰(zhàn)自我,“云岡石窟,最偉大的工程應該是第五窟了,石窟內大佛造像高17米,為拍清楚這尊造像,我們的腳手架搭了有18米高,光架子就搭了一周時間。搭得高,爬起來太費勁,為了節(jié)約時間趕進度,通常大家早上爬到架子上,盡量不喝水,要在上面待一天,基本上可以做到8小時不上廁所?!?br>
云岡石窟是以高浮雕為主的佛教藝術,進入洞窟,琳瑯滿目的裝飾圖案和莊嚴肅穆的佛像菩薩,無不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張海雁經過研究和嘗試,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經驗,尤其是對體量較大的造像,多角度取景、多層次布光,對同一尊佛陀面部進行數(shù)次拍攝,經過比對,最終優(yōu)選出一張張滿意的圖片。
時至今日,張海雁依然很清楚記著他和同伴們的工作狀態(tài):為了在某一刻的光線變化中抓住一個瞬間,在高高的腳手架上幾乎要小跑過去;冬天,洞窟內溫度低,凍得連相機也“罷工”了,只好把電池取下放進懷里取暖;雙手被凍僵是常事,但最“慘”的要數(shù)扛三腳架的工作人員了,因為三腳架是合金材質的,工作人員手上沾了水去摸它,會被直接粘連下一層皮。“大家開玩笑地說,這七年就是在不斷地‘上凍’和‘解凍’中度過的——夏天洞窟外烈日炎炎,進入洞窟就像進了冷庫;冬天,在洞窟里凍成‘冰疙瘩’,出了洞窟再慢慢‘解凍’”。
▲云岡石窟佛造像新舊圖片效果對比
《全集》印出時哭了
他說“不枉愛了云岡一輩子”
▲第8窟后室南壁明窗西側壁的合掌露齒供養(yǎng)菩薩
幾年前,云岡第8窟的“露齒萌菩薩”成為網(wǎng)紅,其實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張海雁就開始注意到這尊菩薩造像。
“云岡石窟石刻的露齒菩薩比華嚴寺的彩塑露齒菩薩早500多年。兩相比較,彩塑露齒菩薩富麗華貴,石刻露齒菩薩則更顯質樸;彩塑用的是加法,石刻用的是減法。減法的石刻難度更大,如果雕鑿時一斧子錯鑿下去,就很難補救了?!闭蛉绱耍瑥埡Q銓υ茖邇鹊脑煜袼囆g充滿了敬畏,面對古人留下的藝術瑰寶,他時常想,只有調動自己的全部經驗積累,通過影像把最美的云岡呈現(xiàn)給世人,才對得起開山造像的前人。
為了這份責任,張海雁一門心思撲在拍攝工作中,基本上每個石窟的每個細節(jié),他都會反復拍攝10次、20次,然后再挑選出一張精品。此外,針對不同內容,他的拍攝角度和內容也力求細致,比如拍攝一尊石刻造像,不單純地拍全景,還會拍衣服、手勢、發(fā)型等各種細節(jié),因為所有的一切,不僅是為了20卷《云岡石窟全集》,更是為了云岡石窟的未來研究做謀劃?!安徽撌菑乃囆g角度,還是雕塑角度,或者佛教故事角度,以及服裝研究、美學、樂器等研究角度而言,云岡石窟里真的處處是寶!張焯院長也多次說,一定要把石窟的現(xiàn)狀拍全面,利于下一步的整理和研究,可以繼續(xù)推出云岡石窟的分類圖冊。對研究者和愛好者來說,這些都太珍貴了!”張海雁說。
▲云岡石窟佛造像新舊圖片效果對比
這7年,張海雁全身心投入到拍攝當中,與石窟造像的感情更加深厚,乃至到了2018年《云岡石窟全集》編輯過程中,有些圖片需要補拍時,年近60歲的張海雁依然背著相機豪邁地奔向了洞窟,那場面,就像一個勇猛的戰(zhàn)士。他告訴山西晚報記者.文博山西,“我們的拍攝,不僅僅是工作,更是懷著一種敬畏與虔誠,那種感覺真的像是在同1500年前的北魏歷史對話?!?br>
張海雁說,當20卷《云岡石窟全集》印出的那一天,他躲在房間里哭了起來,這是辛勞之后的淚水,更是喜悅的淚水,“對于這套書,我真是比對自家孩子都親!如今看到它問世,我覺得自己終于可以踏實退休了,不枉在云岡干了一輩子,愛了云岡一輩子!”
▲云岡石窟造像
文|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軼瓊
圖|云岡石窟研究院
圖片版權歸原機構或作者所有
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南麗江
審核|方天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