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是為了追求內心想要的幸福,這是人的本能欲望,是人生的原動力。人生的價值就在于,經過不懈的努力,能夠為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做出貢獻,能夠使自己和家人得到幸福。所以,作為一個時刻保持清醒而又不停思考的人,要懂得人生追求的目的就是通過為人類作出貢獻來實現自己和家人幸福的最大化。
人的欲望是與生俱來的。作為人,需要滿足生存的基本條件,為此有著自利自私的欲望,是很正常的。人們?yōu)榱藵M足這種欲望,就會產生自私、占有、仇恨、貪婪、嫉妒等一系列負面的東西。我們認為的好人,就是他很自律,克己奉公,能控制這些負面的東西,而眾人認為的壞人則恰恰相反,他放縱自己的私欲,挖空心思,損人利己。這樣的人,內心很難得到安寧和滿足。生而為人,我們的智慧和修養(yǎng),讓我們能夠學會控制和把握欲望的界線。如何控制自己的心靈,使它得到滿足和寧靜,而不是向下墮落和腐敗。
在這方面,釋家、道家有些說法,值得借鑒。比如,釋家認為,人性兼有善惡的兩面,或者說,心有真妄的兩面性,一種是真心,一種是妄心。真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有的智慧。妄心是雜念紛飛時的狀態(tài)。真心部分是善的,叫良心,天地良心。妄心有惡的成分,有欲望性的東西。道家也認為,當一個人控制妄心,不受妄心對他形成的負面干擾、影響的時候,當一個人得到真心的時候,道家稱它為“真人”。妄心一般很難徹底根除,要時時警覺,要通過日常行為來安住真心發(fā)善愿,做善事,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惡念就越來越少。懂得了滿足,就會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寧靜。
人,在追求的整個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會有許多的煩惱。煩惱的產生,不在于自己已經擁有多少,而是在于自己想要獲取的太多。當想的太多,而由于能力或者其它因素達不到時,就會感到失望和不滿。然后就有可能折磨自己,甚至和自己過不去,較勁。反之深究他人,會認為是他人的錯,于是想盡辦法讓對方也不好受,這是典型的“我不好,你也別想好到哪里去?!碑旍o下心來想想,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非是我們能力不及,而是個人的愿望不切實際,缺乏自知知名,更缺乏對事物的全面了解和認識。世上很多事情都有是有限度的,超過這個限度,會物極必反。我們能做的,是相信自己,認識自己,做一個懂得知足常樂的人,一個心理坦然寧靜的人。只要自己盡心了,心中就會保存一份愜意悠然。
凡事不要和自己過不去,更不要和他人過不去。世界本身就是殘缺不完美的,人也不可能做到圓滿。人很多時候,是自己欺騙自己,或者說是靠幻想來獲得一絲現實中得不到的快感和滿足。這本身無可厚非。但幻想終究是幻想,為了滿足哪怕一時的快樂,而做出錯誤的行為,后果很嚴重。做事情不考慮后果,多半是對自己的約束太少或者不夠,總以為自己可以掩蓋一切。這要么就是自欺欺人,要么就是掩耳盜鈴。做事情,人在做,天在看,或者說有因就有果。當把后果考慮好,做好最壞的打算,這樣做事情比較穩(wěn)妥,而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從另外一方面考慮人又是感性的。人在很多時候容易被感動,有時候哪怕是很普通的一句話,在恰當的場合下,不同的人說出來感覺會完全不一樣。很多人,會為了當初一句話或者一句諾言,而付出了終生的代價。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內心的安寧和滿足。對自己好,滿足自己,也是一種幸福。幸福可大可小,就看滿足自己的程度。凡人,終究脫離不了自私,哪怕他自身可能沒意識到這點。有時候,人通過一種宣泄或者表達,讓對方知道,來轉移煩惱或者擺脫精神上的枷鎖,這也是一種自私的表現,以此來滿足自己心靈的平衡。事情的發(fā)展有其自己內在的規(guī)律性,所謂水到渠成。這和各人內心的期望大小關系并不大,而大大小小各種事情的成敗,根據其規(guī)律每天都在發(fā)生。也許對大部分人來說,失敗的次數往往遠大于成功的次數是非常正常的,這樣就會產生期望越高失望越變大的現象,對自己產生很多徒勞的煩惱,而懂得無為而治的人,不會因為自己不切實際的期望值而擾亂自己的思維。所以,古人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個境界確實是一種高尚的境界。
有時候我們活得很累,并非是生活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外在的氛圍所干擾,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心靈老是無法淡定,無法得到安寧??偸怯X得很累,也很孤獨,內心總是茫然若失。這些,都是源于欲望與所求太多太高的緣故。要學會放棄與回歸。放棄浮躁與喧囂,回歸內心的平淡與安寧。在內心足夠強大時,心就不會受累,生活也會寧靜而悠然。俗話說“知足常樂?!倍脤W會滿足,不要在物欲橫流的世界里迷失自我,并給自己造成精神折磨和痛苦,影響自己和家人的幸福。
人的幸福與否,并不是物質的貧乏和豐裕,而是一個人的心境。享受生活不一定就是每天酒肉歡歌,饕餮盛宴。就算是人人恭維,大家抬捧,吃著山珍海味,穿著名牌錦衣,也未必就快樂。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欲望越高,追求事物越完美,幸福的指數便會越低。其實,幸福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幸福并不遙遠,也不是觸不可及的,它就在我們手中,取決于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若能學會知足就會令我們更快樂。學會感恩,感謝生活的歷練,感謝生命的美好;感謝親人朋友給予的溫暖。學會珍惜,因為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生命中不可復制、獨一無二的。我們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
淡泊可以明志,寧靜才能致遠。靜下心來,我們就不會為過去所發(fā)生的事情愧悔,也不會為未來要發(fā)生的事情擔憂。就會在生活中時刻覺察自己的情緒,并控制自己的情緒。靜下心來,我們就會把快樂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量力而行,隨遇而安,不會再去刻意去求全、求精,更不會人為地制定不切實際的過高目標,終日患得患失,坐臥不安,心緒不寧。靜下心來,我們才能自由呼吸、徹底放松、輕松覺察。放下了該放下的,我們才能充分體驗靈魂的寂靜。
境由心生。“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欲則平;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欲則樂?!毙撵o則安神,神安則可祛病強身,延年益壽。追求內心的寧靜,是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和人生的境界。追求內心的寧靜,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幸福。追求內心的寧靜,靈感在寧靜中產生,創(chuàng)造在寧靜中萌發(fā),思想在寧靜中閃爍,會享受寧靜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追求內心的寧靜,沉浸在心理滿足的寧靜中,聆聽自己的心語,感受靈魂的凈化,體悟思想的升華,品味孤獨的幸福。追求內心的寧靜,靜下心來思考,潛下心來度日,身心才會舒暢愉悅,這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追求內心的幸福,要切記,凡事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一味強調自己的感受。幸福的敵人來自于人的心態(tài),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對生活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懂得享受生活,才可以在瑣碎中體味幸福。我們改變不了客觀,但可以改變主觀;我們改變不了環(huán)境,但可以改變心境;我們改變不了他人,但可以改變自己;我們改變不了事實,但可以改變心態(tài);我們改變不了過去,但可以改變現在;我們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掌控自己;我們不能樣樣順利,但可以事事盡心;我們不能左右天氣,但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改變容貌,但可以展現笑容。心態(tài)決定狀態(tài),這就是我們自己主導人生境況的砝碼。
在不斷追求內心幸福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只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生活,享受生活帶來的樂趣,心態(tài)好,情緒就好,精神就爽,身體就會健康。心態(tài)是幸福生活的法寶。不要感嘆歲月的蹉跎,把握現在,在余下的人生路途中,以快樂的心態(tài)去觀賞路途的風景,過好自己的人生每一天,給自己留一份精彩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