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則座右銘:“在高處立,著平處坐,向闊處行,存上等心,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我很欣賞這則座右銘,我覺得它所表達的處世哲學,尤其是其中的“存上等心,享下等福”,不僅是我們生存狀態(tài)的樸素寫真,而且也是我們生活的理性選擇。
存上等心,本身就是最大的富有,最好的福分。存上等心,能賦予最平常的幸福以最珍貴的含金量。謝覺哉說:“人生最大的快樂,是自己的勞動得到了成果。”鄒韜奮說:“真正的樂觀主義的人是用積極的精神向前奮斗的人,是戰(zhàn)勝愁慮窮苦的人。”哲人王雨生說:“刻意追求輝煌人生者,其一生中會有一萬個不如意;而樂于過平常生活的人,其一生則有一萬個滿足。”
所謂享下等福,實際上就是享普通百姓的福。如今衣食住行休閑化、都市化、時尚化,老年人的穿戴也更有個性;綠色食品、生態(tài)食物往家拎,“有益健康”已成為老年人的飲食標準;住房比過去寬敞多了;一元錢可以上公交車,十元錢可以打的,而騎自行車或步行,既方便,又健身;何況當今城市的路,花草鑲邊,陽光鋪道,像一支歡樂的歌,走一步踩響一個音符……日常生活中的這些幸福,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去提煉。
可以說,享下等福,就是以平常心享平常福。穿衣服不必求名牌,舒服就行;吃東西不必是山珍海味,粗茶淡飯亦營養(yǎng)……只要生活的底線可以保證,再加上有個好心情,溫暖的陽光隨便曬,清新的空氣盡管吸,這不是最大的福分嗎?
享下等福,不是出于無奈,而是一種心境。比爾·蓋茨經常穿的是便裝;李嘉誠最想得到的幸福是“在沒人認出來的情況下,一個人到公園里去轉轉”。而這恰恰是咱們普通老百姓習以為常的生活。
“存上等心,享下等福”是一個辯證的統(tǒng)一體。人到老年,學會“存上等心,享下等福”,不但可以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活出一種味道、一種境界來,而且對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是大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