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大家不再討論80后、90后,也不再說什么油膩中年男人、少女心中年女人,轉而討論佛系青年。一夜之間,無欲無求的佛系人生,成了大家最向往的人生。估計佛祖都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怎么一下子多了這么多信徒!
什么是佛系?據(jù)說,佛系是這樣的:都行,可以,沒關系。
佛系,顧名思義,就是一切都隨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主動,也不推辭,不抱怨,也不撕逼,順其自然。
佛系編輯在工作時應該會這樣——
組稿:沒關系沒關系,誰愛搶誰搶去,我不在乎選題多還是少,好還是不好!大家高興就好??!
作者:x教授,您好!您的書準備得怎么樣了?什么,其他編輯聯(lián)系您啦!好的好的,你在他那出沒關系!
出差:讓我出我就出吧!開會時間已經(jīng)過了啊?過了就過了吧!緣分不到!緣分不到!
審稿:作者喜歡這樣的風格,那就喜歡吧!我建議他們改,他們不想改,那就不改!
校對:哦,校對提意見了,那就按照校對的意見來!我都沒意見的!
版式設計:既然美術編輯都設計出來了,就這樣,都行都行!
裝幀:生產(chǎn)部門怎么建議怎么來,我沒關系,你們高興就好!
銷售:銷售建議???我沒意見的,你們覺得應該上什么架就上什么架好了!
……
看,佛系編輯多么與世無爭,多么好說話,真的是阿彌陀佛,善哉善哉,一切都好!
可是,現(xiàn)實是殘酷的,在真實的世界里,編輯真的能做佛系編輯嗎?佛系編輯能在出版社待到合同期滿嗎?答案是,一定不能!
現(xiàn)在出版社之間的競爭、編輯之間對于選題和作者的競爭,可謂已經(jīng)是“白熱化”!對于出版社而言,好的作者和好的選題,就意味著市場占有率,就是經(jīng)濟效益。而對于編輯而言,好的作者和好的選題,就是業(yè)績,就是績效,就是榮譽。對于好的作者、好的選題,每個出版社、每個編輯就算使出渾身的解數(shù),也要將他收入囊中。對于一個出版社,沒有相當數(shù)量的好書支撐,在這個越來越趨于無紙化的時代,真的越來越難留住讀者。一個編輯,如果不能多出一些好書,別說出版社不想留他,自己在工作中也沒有成就感,很難將這個職業(yè)堅持下去。
有一個和我關系很好的編輯跟我訴苦,她跟一個學校老師很熟,有一套很好的書,已經(jīng)基本確定幾本都由她負責。誰知道,這個編輯還等著天上紛紛掉選題的時候,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另一個編輯一鼓作氣把她的選題全都搶走了。最令我的朋友氣憤不平的是,那個編輯為了拿到選題,竟然連三十六計中的李代桃僵、瞞天過海都用上了。我朋友忿忿地說,策劃,怎么能這樣?怎么能這樣搶選題?
怎么不能?
讀者只看哪個作者的書出來了,可不管是哪個編輯做的!并且,很多讀者也很難區(qū)分,各個出版社出的書,有什么不一樣。所以,在組稿和作者上,出版社和編輯都不能阿彌陀佛,都好都好,必須立場堅定地去爭取好的作品。所以,編輯不可能做到佛系。佛系就意味著自己所在的出版社市場萎縮,不能掙錢,活不下去。
包括出差也是,編輯要主動尋找出差機會,聯(lián)系作者。現(xiàn)在很多學術會議,會議主辦方、承辦方根本就不會想到出版社的存在,所以編輯需要主動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會議信息,了解作者的行蹤,才更有可能組到好的書稿,而不是一切隨緣。
其他方面,就能夠佛系嗎?
也不能!
我們國家對于出版物有嚴格的出版規(guī)范,從圖書內(nèi)容到版式設計,都有國家標準,不能隨著作者或者編輯的心意,想怎么來就怎么來。有的作者,不是很了解圖書出版的流程和規(guī)范,習慣自己平時寫報告或者寫論文的表達方式。在審稿過程中,作者對于編輯的合理修改意見不認同,認為不需要規(guī)范化。這個時候,如果編輯不能堅持原則,遵守國家規(guī)范,作者說什么都好,都沒意見,很有可能就會出版不合格的圖書產(chǎn)品,最終受到損害的,還是讀者、出版社,還有作者本人。
對于圖書校對也是這樣。雖說校對時,每個校次,校對都有責任有義務提出修改建議,但是,最終改不改、如何改,責任編輯必須有主見,有擔當。不能這個校對說這樣改好,就這樣改,那個校次校對提出另一種改法,編輯又改成那樣。編輯應該根據(jù)全書統(tǒng)一的編輯加工風格,確認內(nèi)容修訂。
在圖書出版過程中,編輯可以說是最核心的那一個人。編輯不但要對圖書的審校質量負責,還要全局統(tǒng)籌圖書的版式設計、封面裝幀,包括后期的銷售和推廣,編輯的作用都不能或缺,必須貫穿全程。一本圖書最終以什么樣的面目呈現(xiàn)給讀者,其版式設計和裝幀,應該與內(nèi)容結合并完美協(xié)調,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凸顯圖書的價值。實際上,不管是版式設計人員還是封面設計人員,誰都不會比編輯更熟悉圖書的內(nèi)容,更能理解版式和封面與內(nèi)容是否契合。在確定圖書最終的表現(xiàn)風格、形式的時候,編輯絕不能置身事外,這個也好,那個也好,有就好,而是要精益求精,甚至吹毛求疵,以期達到最佳表現(xiàn)。
圖書出版出來,就要推向市場。一本書,它的讀者定位是哪些目標人群?在書店擺放在哪個門類的書架上?在網(wǎng)絡平臺銷售放到哪個門類鏈接下?這些對于圖書的銷量是非常有影響的。只有編輯才更熟悉圖書的策劃初衷、寫作過程,熟悉圖書的內(nèi)容,因此,在上架售賣的時候,編輯應該主動向銷售人員提出合理的銷售建議,而不能對圖書的銷售聽之任之,隨便就好!
圖書編輯,需要對一本書的生命周期負責,要對讀者負責。有了責任,就必須勇于去承擔。從這個意義上講,一開始,編輯就不是佛系,也不能佛系了!佛系的萬物皆空、無欲無求,一切隨緣,就是不去承擔,這和圖書編輯的定位就是悖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