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一
兆一,名曾友軍,止境堂主人,廣西全州人,祖籍湖南永州。自由藝術家。意社社員,棲霞書院營運總監(jiān),現(xiàn)居杭州。
出版《倚石觀云.曾友軍中國畫作品集》,合集《賣畫買山》、《意在山林》、《新安溯源》等
澄霧云歸日 16cmx25cm 水墨絹本 2018年
倚石觀云——兆一中國畫作品集序
文/陳子游(著名美術評論家、《中國藝術年鑒》主編)
空寂,
悠遠,
心曠,
無人跡。
這是我看了畫家兆一新近的山水畫印象,按時下的話講,就是有點不接地氣,不務實。我想問諸位,山水畫為什么要寫實?誰又實的了?而他的新作,在當下畫這類味道的確需要些勇氣,而且不是一些,是很大的勇氣才行!這樣子地擁有自己的那份心性,將其安放在云煙朦朧、水印虛空的自由空間里,讓心隨云在逐,把心純凈在筆墨中,與世無爭,這何嘗不是件好事呢。
古之山水,唯畫遠淡、寧靜、荒寒、虛空難,在歷代的畫家里,只有像王維、董源、米友仁、法常、倪云林等對此高難度有過顯現(xiàn),后世董其昌、八大山人也得道不少,而其余畫家們都未見在此境上修為多高,或許修行的法門不同,在境界上這樣氣質確實最不容易做到。
如今,青年畫家兆一靠個人的領悟力,知難而上,以淡墨簡施、少筆留痕、結構空格,意追友仁,營造出浮巒暖翠的山林和白云回望的虛幻世界,表達了他感知自然山川的獨特角度,一份對自然、藝術、精神美好的想象與隱含,同時也暗合了自王維、蘇東坡、董其昌等以來中國文人畫以心跡為繪畫主旨的精神追慕和文心萬象的藝術游戲法則。如果說,以此而在精進自我和講究筆與墨品味價值的堅守,以及在繪畫過程里所顯示著一些復古氣息,在淡遠間,沉靜為實,潔凈為象,法理為境的那種云卷云舒般的在紙絹上任性的話,化自然之象歸于造化,得心與手相契合的意外,那不就是一種超出眼中世界的美妙嘛!古人有言,所謂上善若水,夢臺亭云的意念,對于我們當代人而言,恐怕也是一種非常艱難才有點妄為的事了,但世間的事,含存著最難以琢磨因變而生的道理在里面,故此,畫家兆一的山水畫中,那些如《玄云起高岳》《時競夕澄霽》《拂潮云布》等諸多作品里的畫境營造,堪稱往渾沌、華滋、樸厚、沉靜之象在追求,也讓觀者的思緒賦予了極大的想象空間,也是這些云水間之空寂,畫之悠然、境之寬闊,在筆墨的虛實相錯的感動中更加妙趣橫生。
當然,他近期和往昔的畫作里,還能讀到在探索過程中的某種生澀,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關于現(xiàn)實中的所謂寫生、造型、寫意、運心之間的關系,如何對待,如何達到的方法論和自覺間的關系,一直困擾著每一位從事這項事業(yè)的人,包括近百年來,中國人在文化價值觀上的某些變化,都成為我們當代人值得深究和修正自我的重要課題。如何把握學習好古人給予在文化傳統(tǒng)上那些豐厚的資源,對于喜歡和有熱情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的當代人而言,需要面對和提高自我品性。恰如兆一畫跋中有寫“時竟夕澄霽,云歸日西馳”,藝術是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優(yōu)劣可言,既然有所選擇,那就不用怕,學習古人和學習洋人的好處,都不是問題,同樣,還更需要如曙嶺煙沉般的努力、努力!再努力。才會有更大的收獲。
此上所寫,與兆一道友共勉!
2018年11月5日于無錫運河大酒店
草樹知春 16cmx25cm 水墨紙本 2018年
曙嶺煙沉 16cmx25cm 水墨絹本 2018年
青山入云 16cmx25cm 水墨娟本 2018年
繪事后素
文/兆一
70后的我,自幼受長輩、老師的教育要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一句話,就是要做個好人。歌曲《好人一生平安》應該是說出了長輩的心聲,這大概也是他們都有個趨吉避兇的美好愿望吧。
我常常覺得自己有些許木訥,對人對事屬于慢熱型。反映問題要慢半拍,因為是要在頭腦里多過一下,想清楚這件事是否該做?能否做好?如果認定的就盡力要做到好一點?,F(xiàn)跌跌撞撞已到不惑之年卻還未成而立之事,感之慚愧。
習畫,就繪事而言,已十載有余,從懵懵懂懂到有意識的積累經(jīng)驗;從臨摹芥子園畫譜到研讀古代畫論,從繪畫到更廣闊的傳統(tǒng)文化領域(如詩詞,收藏、武術等),自一點一劃練習到畫面的整體完成,由技法到氣息至品格的認識與把握……得之不易。從藝路上受良師益友之扶攜,是為幸。
論畫(山水畫)自己喜好傳統(tǒng)繪畫中的四品六法,畫之四品;逸、神、妙、能、以逸品為上,使得繪畫與人文、品格、學養(yǎng)相關聯(lián)。南朝謝赫六法論: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jīng)營位置,傳移摹寫。還有郭熙的:遠觀其勢,近觀其質。直至石濤的一畫論,脈絡延續(xù),清晰明了。這些是古代大師的經(jīng)典之談或審美準則,也應該是一幅好山水畫的立根之本。用當代語言來講就是共性?!跋攘⒆阌诠残裕赖囊?guī)律)再尋找個性(奇特的表達)”這是我的一點思考。
李可染先生曾說過:“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蔽覀€人在這一時期是必須從傳統(tǒng)經(jīng)典繪畫中吸取營養(yǎng),由畫內至畫外,從技、法、理、道來系統(tǒng)的梳理與學習。
分享一下我學習繪畫幾個步驟:
與古人對話
讀畫、臨?。w會經(jīng)典)
與自然對話
觀察,對應(觀理悟道)
與老師對話
學習、從游(親近賢能)
與自我對話
明心、見性(學以致用)
總之就是聽老師常念之良言:“多讀書,多寫字,多觀察自然,多用心感悟生活?!蔽覞u行漸修,爭取在往后的作品中能在傳統(tǒng)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情懷,哪怕一點點,也是好的。
畫畫對我而言是一件有趣的事,也是生活。
致敬繪事!其樂自得,我一直在路上……
九砂道上 16cmx25cm 設色絹本 2018年
家山清潤如許 16cmx25cm 水墨絹本 2018年
何山無暮雨 16cmx25cm 水墨絹本 2018年
浮嵐暖翠 16cmx25cm 水墨絹本 2018年
浮嵐吐秀 16cmx25cm 水墨絹本 2018年
拂潮云布色 16cmx25cm 水墨絹本 2018年
朝云霧卷 16cmx25cm 水墨絹本 2018年
白云回望 16cmx25cm 水墨絹本 2018年
池州杏花村寫生 16cmx25cm 水墨紙本 2018年
山如黛色 16cmx25cm 設色絹本 2018年
倚石觀云 16cmx25cm 水墨絹本 2018年
峰巒疊嶂 16cmx25cm 水墨絹本 2018年
桂海碑林寫生 16cmx25cm 水墨絹本 2018年
醉臥客忘歸 22cmx31cm 設色紙本 2018年
春意融融 22cmx31cm 設色紙本 2018年
盆菊圖(金心明題跋) 16cmx134cm 設色紙本 2018年
望秋水圖 49cmx27cm 水墨紙本 2016年(與金心明合作)
終南山大峪寫生 16cmx45cm 水墨紙本 2017年
注:圖文來自網(wǎng)上,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