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
癲癇病如何診斷?
岐伯回答:
癲癇病患者,會無預兆的反復出現(xiàn)如下癥狀:
摔倒,身體抽搐或痙攣,目光呆滯,語言、感覺異常,昏厥,意識模糊或不知身在何處,搓手、咂嘴或做其他異常舉動等。
以上癥狀,可能持續(xù)幾秒鐘到幾分鐘。大部分患者,每次發(fā)作時的癥狀相同,且兩次相鄰發(fā)作的時間間隔至少為24小時。
癲癇病的根源,在于人體物質(zhì)能量循環(huán)的通道(經(jīng)絡(luò))被痰濕阻塞。
根據(jù)病因及癥狀的不同,癲癇病又可細分為“癲、狂、癇、癡呆”四證。
“癲證”,多因郁抑不遂,失意無聊,郁而生涎,閉塞諸經(jīng)所致。癥見:
精神恍惚,語言錯亂,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狂,言語有頭無尾、穢潔不自知,經(jīng)年不愈。此皆由郁痰鼓塞心包,神不守舍之故,俗名“痰迷心竅”;
怒動肝火,風痰上盛而發(fā)癲狂;
言語失倫,常常戲笑,不發(fā)狂者,心虛也;
因思慮妄想不遂,致神不守舍而忘言妄見,如鬼神附體;
癲疾既久,動輒生疑,面色萎黃,或時吐沫,默默欲眠。
癲病?;瑁嘤商禋?,多倦而靜。
治法以安神豁痰為主。
“狂證”,往往始于七情動中,使臟氣不平,郁而生涎,閉塞諸經(jīng),魂魄受傷,意不存人,氣厥而狂。癥見:
喜忘,苦怒,善恐者,往往源于憂傷與饑餓;
睡眠少,不知饑餓,自高賢,自辯智,自尊貴,善罵詈,日夜不休,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往往源于大恐,陽盛則妄言,罵詈不避親疏,不欲食,四處亂走;
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是由于少氣(能量活動水平偏低);
食量大,總覺得看見了鬼神,善笑而不發(fā)于外者,往往源于大喜;
怕人與火,聞木(角)音則惕然而驚,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甚至不食數(shù)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這種情況,是由于人體氣血循環(huán)出失常,足陽明胃經(jīng)盛實,四肢實則能登高,熱盛于身,故棄衣欲走。
“狂癥”,屬陽,由于人體氣血循環(huán)受阻,陽氣(能量活動)暴折難決,四處亂竄,妄動肝氣則易怒,其疾古稱“陽厥”。
狂癥患者,其陽明經(jīng)常偏盛,而太陽經(jīng)、少陽經(jīng)正常,如果出現(xiàn)太陽或少陽經(jīng)偏盛的情況,就是大病。
狂病常醒,多因于火,多怒而暴。
“狂癥”既然多是足陽明胃經(jīng)和手陽明大腸經(jīng)偏盛所致,皆為食物消化過快而助陰(物質(zhì))化陽(能量),因此,可以通過節(jié)食來緩解病情。
“癇證”,往往生于郁悶之人,多緣病后本虛,或復感六淫,氣虛痰積之故,俗稱“羊癲瘋”或“羊角瘋”。
癇病與卒中和痙病相似,但癇病發(fā)時昏不知人,卒然眩撲倒地,甚則肢體痙攣抽搐,目上視,或口眼?斜,或口做六畜聲,將醒時吐涎沫,醒后又復發(fā),有連日發(fā)者,有一日三五次發(fā)者。
卒中(中風、中寒、中暑、中熱),則仆倒時無聲,醒時無涎沫,醒后不復發(fā)。
痙?。▌偗d,柔痙)亦屢發(fā),然身體強直,角弓反張,不似癇之身軟,或為六畜聲。
癇證之發(fā),蓋以腎水本虛,不能制火,火氣上乘,痰壅臟腑,經(jīng)脈閉遏,故卒然倒仆。肝火相從挾助,則手足抽搐,口目牽掣,通身之脂液逼迫而上,隨逆氣而吐出于口,乃是熱盛生風之候。斯時陰陽相搏,氣不得越,故迸作六畜聲。
若患者陰氣虛,人體收斂功能弱,不能寧謐于內(nèi),則陰附陽而上升,故上身熱而下身寒。
若患者陽氣虛,不能固衛(wèi)于身,則陽隨陰而下陷,故下身熱而上身寒。
患者脈浮滑洪數(shù)為風癇,細弦微緩為虛癇,浮為陽癇,沉為陰癇,虛弦為驚,沉數(shù)為實熱,沉實弦急者不治。
癇病治法,要以補腎為本,豁痰為標,隨經(jīng)見證用藥。
癡呆證,凡平素無痰,而或以郁結(jié),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猜疑,或以驚恐,而漸致癡呆,言辭顛倒,舉動不經(jīng),或多汗,或善愁,其證則千奇百怪,無所不至。脈必或弦、或數(shù)、或大、或小,變易不常,此其逆氣在心或肝膽二經(jīng),氣有不清而然。
此證的關(guān)鍵在于胃氣、元氣之強弱,待時而復,非可急也。
黃帝問:
如何通過脈象判斷癲癇病患者的預后情況?
岐伯回答:
患者脈象搏大而滑,為陽脈,陽盛氣亦盛,時間長了患者自愈;
患者脈象小堅而急,為肝之正臟脈,全失中和而無胃氣,則死不治。
黃帝問:
如何根據(jù)癲癇病人脈象的虛實判斷其預后情況?
岐伯回答:
脈虛則柔緩,邪氣微,則可治;
脈實則弦急,邪氣盛,則不可治。
黃帝問:
有的人一出生,就患有癲癇病,病名是什么?為什么會得這種?。?/p>
岐伯回答:
此病名為“胎病”,是由于患者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亂而逆,故氣上而不下,精與氣并居于上,身體上部陰陽俱實,胎兒出生時則氣血紊亂,故為癲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