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問,那你也放松點唄。
馬伊琍回答,因為放任孩子之后,收拾殘局、承擔后果的人不是他。
原話我不記得了,反正大概就這意思。
某天,我突然有點理解了這話。
逗號爸爸對逗號也是比較放任的。早些時候,她爸會給她買無數(shù)同質(zhì)化的玩具、文具、物件(只要她要),比如無數(shù)貼紙、娃娃、畫筆,但是又沒空陪她玩,于是,家里這些東西堆積如山,而一樣東西泛濫成災(zāi)后總是不被珍惜,就沒法物盡其用。
我個人其實是很反對用買東西等方式安撫孩子的,這暴露的不過是大人懶得陪伴孩子,索性拿物質(zhì)安撫孩子的懶惰。
現(xiàn)在,我每隔一段時間就得帶著逗號去清理這些不丟占地方、丟了可惜的物件,很是懊惱。跟她爸陳清利弊多回,他嘴上應(yīng)著,但看到女兒想要玩具,他又各種給買買買。
也罷,他可能也不知道該怎樣去表達對女兒的愛。這些給女兒“買買買”的行為,“有”總比沒有好。我沒辦法改變他,只能自己生一會兒悶氣了。再說了,某些問題除非他自己意識到,不然我多說無益。
說到這一點,我總能想起電視劇《小歡喜》里的喬衛(wèi)東。他總是各種順著喬英子,看到他給喬英子打掩護讓她逃課時,我也是恨得牙癢癢。
喬英子的媽媽宋倩確實是活得太焦慮了,甚至有點變態(tài)。
離婚后,她視英子為自己的一切,為了高考把孩子逼得那么緊。英子活得又壓抑又懂事,連真實的想法都不敢跟媽媽說,甚至數(shù)次壓抑著自己的真實感受。
為了哄媽媽高興,她陪著媽媽再去看一遍自己已經(jīng)看過的電影,梗著脖子吃下自己一吃就犯惡心的海參,而宋倩對這一切渾然不知……每次看到喬英子書桌前安裝的那個方便宋倩隨時監(jiān)視女兒的玻璃窗,就覺得有點窒息。
作為媽媽,宋倩對孩子的管控太過。喬英子后來抑郁,跟她有很大的關(guān)系。但是,喬衛(wèi)東給出來的那種“塑料父愛”,也好不到哪兒去。
早些年,喬衛(wèi)東長期在商海打拼,很少有時間在家,后來又因為出軌風波,離婚在外。
在英子的整個成長期間,是有點缺失父愛的。她一直是母親宋倩一手拉扯大??墒牵搅烁呷@個節(jié)點,喬衛(wèi)東搬回了宋倩母女居住的小區(qū),他頻繁出現(xiàn)在母女倆的生活里,對女兒寵溺無比。
喬衛(wèi)東投其所好給女兒買玩具、幫助她逃學,而在女兒這個年紀,是經(jīng)不起這樣的誘惑的,于是,英子的心里越來越親近爸爸、懼怕媽媽。
當英子和媽媽產(chǎn)生矛盾的時候,他不是充當潤滑劑打開母女倆的心結(jié),反倒把女兒徹底拉向了自己這一邊,讓宋倩處在一種相對孤立無援的境地。
喬衛(wèi)東這么做,真是為了英子好么?不是,他只是為了自己好。他只不過是想通過補償英子的方式,以減輕自己的愧疚。
可是,父愛應(yīng)該是一件細水長流的事,不該是“先讓你干涸,回頭再讓你泛濫”。
講真,如果按照喬衛(wèi)東的教育方式,英子的成績可能會大幅度下滑,她想要追求天文理想怕是變得比較艱難。
要知道,若不是宋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把大量的時間、精力、心血花在英子身上,英子的學習成績未必能好到哪兒去。
說句不中聽的,喬衛(wèi)東從某種程度來講就是一個“收割者”。宋倩辛辛苦苦播種、耕耘、施肥、捉蟲,到了莊稼快收割的時候,喬衛(wèi)東出現(xiàn)了,和宋倩一起收割“勝利果實”。
有時候,我也會心生不忿:“慈父”多好當啊,迎合小孩的喜好就行。
小孩也是人,是人都會好逸惡勞,都會喜甜厭苦,都是能躺著不想站著。
你滿足孩子當時當下的需求,孩子就會跟你親。但是,你這么做,到底是真的為了孩子好,還是僅僅是為了自己能享受“孩子跟自己更親”的感覺呢?
在小孩本該努力和奮斗的年紀,你給小孩創(chuàng)造一個安逸窩,小孩當時當下肯定會感激你、喜歡你的。相反,孩子們會討厭那個嚴格要求他們,鼓勵他們往上攀登的人,畢竟,爬山多累啊,汗流浹背的,又枯燥。
父母陪伴孩子成長,就像是帶著孩子玩滑滑梯游戲。
正常情況下,應(yīng)該由父親或母親一方帶著孩子完成爬到高處再滑下來這一整套流程,但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母親的“革命成果”被“篡奪”了。
嚴母負責帶著孩子登上高處,“慈父”負責陪孩子滑滑梯。父親陪伴孩子少,母親為了能讓孩子享受那片刻的親子時光,也甘愿讓渡出那點點“革命果實”……
孩子都喜歡滑滑梯那一瞬間的爽,討厭爬向高處的累,于是,潛意識里總覺得母親不大近人情。
母親們負責春耕、夏種、秋收、冬藏,父親們則只需要在糧食豐收后檢驗成果。這像不像是母親們懷胎十月,獨自經(jīng)受孕期的各種不適,經(jīng)歷痛到死去活來的分娩,而父親全程當甩手掌柜。好了,孩子生出來了,卻被丈夫抱了去,并冠了他們的姓,成了“他們家的人”。
父親們似乎總能用極少的代價,獲得孩子的親近和感激。
體現(xiàn)在父親陪伴孩子少的家庭中,就是這樣:物以稀為貴,孩子也因平日里缺失父愛,而更懂珍惜那點點父愛。
如果父親平日里賺錢養(yǎng)家,對家庭經(jīng)濟貢獻大,那還好。若是母親同時也是家里的經(jīng)濟支柱,那她多多少少有點虧的。
時不時的,我們也時常在電視劇里、電影里看到這樣一幅場景:父親帶著孩子們玩泥巴、捉泥鰍、抓鳥、斗雞、玩蛐蛐,孩子們滿身泥污回到家里,母親見狀,開始嘮嘮叨叨,父親和孩子們心照不宣地相視而笑,感覺像是一起干了壞事且得逞的共犯……于是,母親總被刻畫成一副“阻擋孩子找尋快樂”的形象。
其實,哪會呢?若是影視劇中這些母親不需要幫孩子洗衣服,她們還真不一定會嘮叨。
父親回到家,麻利兒地給孩子們換好衣服、洗好澡、洗曬好衣服鞋襪,母親們夸贊他都來不及。
可現(xiàn)實中,父親們回到家里以后,往往要做摳腳大漢的,儼然自己帶孩子出去玩一趟,就是家里的大功臣,要等著也在家里忙活了一整天的娘們兒伺候呢。
更何況,能帶孩子們出去玩的父親,已經(jīng)算是做得比較到位的了。還有更多的父親,只負責點評母親帶孩子是否帶得到位。
很多影視?。ū热纭洞铄e車》《海洋天堂》《銀河補習班》等等)也都在齊刷刷地在謳歌父愛。
現(xiàn)實生活中,明明承擔了大部分育兒責任的人是媽媽,可媽媽們的形象被搬到熒屏上以后,大多是嘮嘮叨叨的、會貶低小孩的、沒遠見和沒格局的、教導(dǎo)孩子的方式不科學的……完成對孩子啟蒙、啟發(fā)教育,把家族精神傳承給孩子的,往往是父親。
母親們從來都被要求是懂事的、無私的、偉大的、愿自我犧牲的,一旦她們不符合這種社會規(guī)范,就很容易遭到孩子的記恨;而父親則不必這么辛苦,他們年輕時可以不懂事、不靠譜,一大把年紀了也可以拎不清,但只要他們能給孩子們留下幾句語重心長的話,他們就能被孩子們所原諒,還渾身上下散發(fā)著“慈父”的光輝。
影視作品里對母親們的這種刻板印象以及抓住一點父親的精神閃光點就大肆謳歌的現(xiàn)象,對母親們其實挺不公平的。
娘希匹的。
我真的覺得這不是一個好的現(xiàn)象。
真正正常的養(yǎng)育關(guān)系,應(yīng)該是父親和母親共同商量怎么教育孩子。雙方不應(yīng)該把孩子當成是一個戰(zhàn)利品來進行爭奪,不應(yīng)該以“孩子跟誰更親”為傲。
父母親更應(yīng)該關(guān)注的問題是:我們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注意,這里不是“我”,而是“我們”。
即使是離了婚的夫妻,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是利益共同體,也應(yīng)該心存這樣的自覺。
面對孩子,你的出發(fā)點應(yīng)該是“怎樣做,對孩子更好”,而不是“怎樣做,孩子會跟我更好”。前者,是真愛;后者,真愛的只有自己。
當然,真正的愛,就是不計較公平不公平。倘若雙方實在達不成共識,那也沒辦法。咱大路朝天,各走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