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孩子入學前的準備工作
最近幾年,我一直在擔任低段教學,平時也比較關注一年級孩子的各方面表現(xiàn),所以我會把自己在幾屆一年級學生教育教學中發(fā)現(xiàn)的一些比較普遍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跟大家做一番交流。
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學習,是他們成長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個重大轉折。如果孩子在入學前沒有做好學前的準備工作,沒有幫孩子完成好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而使孩子入學后出現(xiàn)種種不適應的孩子非常普遍。譬如,不少孩子在幼兒園中表現(xiàn)得積極、愛動腦筋、口語表達能力強,常常贏得父母、老師的稱贊??蛇M入小學后,聽到的不再是贊揚聲了。老師批評他上課注意力不夠集中,作業(yè)不符合要求。父母責備他懶散,做作業(yè)磨磨蹭蹭。這些往往都是學前準備不足造成的。那么如何讓幼兒愉快地進入小學,自信獨立地面對小學生活呢?
一、正確認識幼兒園與小學的主要差異
第一,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幼兒園的活動室,一般布置得美觀、形象,富有兒童情趣,不僅有豐富的物質環(huán)境,而且包括和諧的心理環(huán)境。而小學教室只有簡單的教室布置和一排排的桌椅,固定的座位對幼兒缺乏吸引力,而操場上的運動器械低年級享用機會較少,必然使幼兒感到枯燥。
第二,生活內容的變化。進入小學,學習成了孩子們的主要活動,不論對所學的課程是否感興趣,孩子都要根據(jù)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定的課程標準來學好所規(guī)定的課程。
第三,師生關系的變化。幼兒教師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兒并參加到幼兒生活的各項活動之中,師生之間形成了和諧、親密的關系。而小學教師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對學生生活關心機會較少,師生個別接觸時間少,新入學的幼兒可能感到壓抑和生疏。
第四,教學方法的變化。幼兒園教學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和多樣性的特點,是在玩中學,學中玩。而小學強調系統(tǒng)文化知識教育和讀寫、算術等基本技能的訓練,這需要勤奮刻苦才能完成學習任務。
這是由于這些差異,造成了有部分孩子對學校生活的不適應,甚至表現(xiàn)出擔心、焦慮和厭倦。幼小銜接也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大概劃分一下,會經歷下面的三個階段:
二、幼小過渡的三個時期
興奮期:其實,幼兒園里的孩子對上小學都有一種渴望,看到鄰居的大哥哥大姐姐或者表哥表姐背著書包,戴著紅領巾去上學,總是心生羨慕。到了大班,孩子們的這種渴望心理會隨著家長不斷的給孩子做的學前準備而不斷增加。如:經常告訴孩子你就要讀小學了,成為一年級小學生了;幼兒園老師或家長帶孩子們到小學去參觀,帶孩子去小學報名等,都會不斷刺激孩子們做一年級小學生的渴望心理。隨著入學的臨近,他們心情激動,甚至興奮得睡不著覺,坐不住,充滿自豪感。這個時期,為了實現(xiàn)做小學生的愿望,孩子往往很聽大人的話,家長提出的以前孩子無法達到的要求,這時孩子都可能會做到,都有當個好學生的愿望。
厭倦期:開學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由于在學校生活感到紀律上的約束和學習上的緊張,對學習知識的方法和內容感到不像自己想的那樣容易,與天堂般快樂的幼兒園相比,好像一下子掉進了苦海。因此部分學生感到約束太多不夠自由,學習負擔重,產生了怕吃苦、不想上學的厭倦心理。
適應期:兩個月后,如果學校與家庭教育跟得上,就能使孩子較快地適應學校生活,喜歡學校生活,從此高興起來,逢人就夸老師如何如何,同學如何如何,初步懂得了愛校,愛學習,努力上進,爭當好學生。
至此,孩子的幼小過渡宣告完成。大班的孩子正處在幼小過渡的興奮期,充滿了上小學的渴望,這個時候也是做好學前準備的最好時期。在這個時期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還必須為孩子做好體力、注意力、自制力、自理能力、獨立學習生活能力、知識儲備和語言交往能力等心理、生理、知識方面的準備工作。
我就著重針對一年級學生在學習方面的一些共性的問題談如何提前做好準備
三、一年級學生的學習問題和對策
表現(xiàn)一:上課注意力不夠集中,容易走神、做小動作,聽講的習慣沒有養(yǎng)成。
1、為孩子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許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與家庭環(huán)境有關。有的家長白天上班很累,晚上就喜歡看電視,而且聲音很大,還有的家長喜歡把鄰居、同事約在家里打麻將,這必然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當孩子學習時,家長一定要保持安靜。不要讓孩子注意到家長在做什么。如果家長一直保持著良好的讀書、學習的習慣,孩子就能耳濡目染。此外,要注意排除干擾孩子學習的因素。許多孩子習慣邊聽音樂邊寫作業(yè),這是一種不好的習慣,是分散注意力的誘因。
2、適當進行注意力訓練。小學課堂教學時間是40分鐘,而幼兒園一節(jié)課只有20~30分鐘,這就要求孩子們注意力的維持時間要更長一些。一般來說,讓小孩子專心地聽人講話,那怕是他不太喜歡的,需要經過自己的意志努力的,注意力維持時間能達到15~20分鐘就不錯了。所以一方面希望幼兒園在大班階段在教學時間上能一點點延長,同時多開展讓幼兒在限定時間內完成繪畫、剪紙等活動,主要是使幼兒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并能夠堅持一段時間,以利于孩子以后能適應上課的時間要求。在家里,家長也應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在孩子畫畫時,可以在他畫完一張畫后讓他緊接著再畫一張比這一張更好看的,然后給予獎勵。
3、培養(yǎng)孩子活動的堅持性:上小學后,孩子上課和完成作業(yè),很大程度上需要較強的堅持性。一般,大班孩子注意的保持時間為8~10分鐘,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延長孩子的活動的時間。對孩子借口不感興趣而頻繁變換活動內容的現(xiàn)象,父母可以從孩子最感興趣的活動并陪著玩入手,逐步提高時間要求,直到孩子一個活動二十五分鐘不覺疲勞。
4、培養(yǎng)用心傾聽的習慣:多給幼兒講一些故事、童話、詩歌等文學作品,養(yǎng)成靜坐、傾聽的習慣,為入學后進行正規(guī)系統(tǒng)的學習打好基礎。平時與孩子交流,最好能面對面地做下來,你給孩子布置一些任務或提出一些問題,試著多問問“媽媽剛才說什么?媽媽讓你做什么”,切忌不停地嘮叨,久而久之孩子對你說的話不在意了,無形中也會影響他聽的習慣。你給孩子講故事或聽錄音講故事,不妨在聽之前或聽后提出幾個小問題,如“故事中有幾個人物?”“請您簡單地說說講了一件什么事情?”“你最喜歡誰?為什么?”等,既培養(yǎng)了孩子用心傾聽的習慣,又培養(yǎng)孩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
問題二:依賴性比較強,做作業(yè)拖拖拉拉,缺乏獨立學習的能力。
1、自理能力、獨立學習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孩子入讀小學后,不但要求自己能做的是自己做,如:自己獨立完成作業(yè),自己整理書包,檢查文具書本是否齊全。班里也會有很多崗位需要孩子們去履行崗位的職責,如:值日掃地、整理桌椅、幫老師收好清點作業(yè)等等。這些都要求孩子要有較強的自理能力。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需從日常生活開始,孩子能做的盡量讓其做,做不好則在旁指導,切忌包辦代替,對孩子做好了某一件過去做不好的事,要及時地給予鼓勵。比如每天幼兒都帶書包來幼兒園,自己的書包自己整理,學習用品自己保管,缺少的東西及時告訴家長,這樣做對培養(yǎng)幼兒自理能力有很大的幫助。那些具有良好生活習慣、自理能力的孩子肯定在學習上也是比較獨立并且很快能形成好的學習習慣的。
2、從生活中那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培養(yǎng)孩子的“三心”———學習責任心、進取心和恒心。比如,在生活中,有意識地交待他在一定時間內做力所能及的小事,然后一定要跟蹤他是否完成。及時完成給予表揚、獎勵。無法按時完成則應了解原因,提出要求。鼓勵他去做。這里要強調的是按時。這樣有意識地訓練,久而久之,孩子的責任心就培養(yǎng)出來了。然后,在即將進入小學之際,家長要讓他覺得上小學,每天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和其他任務,受老師表揚是很光榮、很了不起的,讓他把生活中養(yǎng)成的責任心自然而然地遷移到學習中來。
3、家長陪孩子讀書不可提倡。有的孩子學習拖拉是因為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多的則是由于父母過分關注他們做作業(yè),甚至包辦代筆。大多數(shù)兒童教育專家都不贊成家長陪孩子讀書,因為家長總會情不自禁地敦促孩子不要這樣做,而要那樣做。這些時斷時續(xù)的語言刺激,更易于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同時,也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強烈的依賴性。
3、給孩子一個明確的完成作業(yè)的期限。比如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可以不用心,但你必須在八點鐘之前完成作業(yè),否則,周末就不能做什么等。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緊迫感,慢慢地讓孩子形成學習規(guī)律。有了明確的任務,孩子學習時就有了動力,才能保持緊張狀態(tài)。當然,要求孩子學習時,時間不能太長,也不能要求孩子長時間做同一件事。這樣會導致孩子產生厭煩的情緒。
5、給孩子適當?shù)莫剟?。比如,當孩子按時完成了作業(yè),家長不但要從言語上加以表揚,還可以輔助一些別的獎勵。同時,還可以為孩子設定一個假想的競爭對手,提醒他“誰每天晚上只需花一個小時就能完成作業(yè),還有時間看動畫片什么的”。
6、訓練孩子做事快的動手能力。這里強調一個“快”字。要讓孩子把學習課本知識的時間盡量節(jié)省下來,然后利用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另外去多看課外書,或者學一種技能,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愛好。
問題三:大部分孩子語言表達上不夠自信,語言不夠規(guī)范。
1、語言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目前,小學都要求普通話教學,所以小朋友聽說普通話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他們能否很快的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平時我們必須有意識的多與孩子講普通話,鼓勵他們用普通話講他自己的的事情,介紹自己的朋友,講得不準,講得不好,教師來幫助糾正。還可以多讓孩子看一些普通話的動畫片、兒童電視節(jié)目等來提高他們聽說普通話的能力。
2、提高孩子對語言的理解水平
在小學一年級開學的頭幾天,常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插曲:家長叮囑孩子下課放學后早點回家,不要在學?;蝰R路上玩,孩子竟然沒等放學就背起書包回家了;老師讓學生回家寫三個生字每個生字寫五遍,孩子竟寫成五花八門的格式,有三個字寫三遍的,有一個字寫三遍的,五遍的,甚至一個字寫滿一頁紙,有的孩子干脆一個字不寫。之所以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是因為孩子不理
因此,父母沒有事可以和孩子多交談,不要再有重疊詞,如飯飯、覺覺等,語言要逐漸精煉、復雜。閱讀故事時,不要孩子一問就停下來解釋,要讓孩子能聽完全文自己根據(jù)情節(jié)消化體味其中的語句、詞匯,多讓孩子談談所見所聞,學習一個事物的多種表述方法。如"爸爸、媽媽和我在家里。""這是我的家,我家有爸爸、媽媽和我""這座漂亮的房子就是我家"……等不同方法表述。在幫助孩子理解語言上,多布置任務也是促進孩子水平提高的一種好形式。家長要以每天布置一個任務,由含一個條件的任務逐漸過渡到多重的常有多種指令的任務,為入小學對語言特別是任務性語言的理解打好基礎。比如,請你去拿一張小凳;請你去拿高的小凳;請你去廚房的陽臺上拿小凳……
3、引導孩子閱讀:喜愛閱讀的孩子肯定是愛學習的孩子。好的兒童文學作品對還孩子的影響是全面而且深遠的。閱讀過程中能讓孩子潛移默化地受到規(guī)范化語言的引導。當然幼兒階段更需要的是家長為孩子讀故事、講故事,或者讓孩子聽錄音講故事。
問題四:學習的興趣不持久,學習成績時好時壞不穩(wěn)定
1、注重智力的開發(fā):幼兒入學后,學習成了其主要活動,以讀、寫、算為主導。我從一名小學老師的角度出發(fā),希望家長們千萬不能進入讓孩子提早接受具體課本知識的誤區(qū),而應重視孩子進行認、讀、算背后的智能發(fā)展,如:空間關系理解、觀察比較、抽象符號操作等。提前教給孩子小學知識弊大于利。提前學習非但不能讓孩子領先一步,反而會讓孩子對上課感到不新鮮,進而讓他在課堂上養(yǎng)成不注意聽講,做小動作,或講話、開小差等壞習慣。家長在孩子入學前應把學習準備的重點放在開發(fā)智力上,應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一起游戲、交談。通過各種途徑,讓孩子多看、多想、多說、多做,引導孩子進行細致的觀察、較長時間的記憶和復雜的思考,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孩子才能自信、自如地應付與日俱增的學習任務,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提前學拼音)
2、適時解除孩子內心的憂慮。當孩子心理壓力比較重的時候,孩子的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興趣、學習效果都會下降。許多孩子害怕考試,尤其是害怕一些被家長們告誡為“將決定一生命運”的考試。為此,孩子們經常心猿意馬,甚至胡思亂想。背負著沉重的心理負擔,孩子們自然就無法專心學習。每個孩子都會有不太擅長的一面,作為家長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態(tài),不要總是和別人的孩子去比較,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說誰怎么怎么好。
3、重視孩子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每個家庭都能做到。對孩子進行合適的、正確的早期教育,就很難做到了。有些父母過分注重知識型的學習傳授,如:這是毛,這是手(配放大的字),只告訴孩子字的讀音,但沒有幫助孩子分析字形。所以孩子以后無論在讀還是寫上,都會把兩字混淆。所以,除了知識的傳授,家長更應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6歲的孩子,思維能力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過渡,特別是入小學后,心理活動要求增高,因此,家長要在觀察力、抽象概括力、分析綜合力、分類力、判斷推理力幾方面促進孩子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孩子不僅知道某一事物的結果,還要了解事物變化的具體過程。如解答應用題"河里有一群鴨子,游走了三只,還剩三只,原來河里有幾只鴨子?"孩子都能回答出6,但是具體用什么方法計算,有些孩子就會說"減法","6-3=3"。這就是孩子在思維中的障礙,不能清楚地理解事物變化前后的關系。家長應讓孩子知道什么是知道的數(shù),什么是不知道的數(shù),幫助孩子理解"誰與誰比,知誰求誰,誰大誰小"的關系,真正掌握解題方法。凡知識型的內容,都有孕含著智力活動的要求,家長如果能在智力要求上把握契機,那么孩子在知識積累的同時,智力也會較好地準備。切不能孩子提出問題后,父母只回答結果不講過程應付了事。
四、抓緊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習慣。
1、 立規(guī)矩
2、 講方法
3、 堅持不懈,嚴格要求
4、 教育者要求一致
5、 發(fā)揮家長的榜樣作用
6、 多鼓勵、多表揚,使孩子樂于遵守家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