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戰(zhàn)術的勤奮掩蓋戰(zhàn)略的懶惰”,最后人累到半死,還蹉跎了青春荒廢了人生。
看過一個故事,有一頭鯨魚,被發(fā)現死在英國的草原上,距離海岸線800米遠。
經過動物保護組織深入調查,真相是:這頭鯨魚被沖上岸擱淺后,希望通過翻滾回到海中。不幸的是,它弄錯了方向,奔著反方向的草原一直努力,直至死亡。
無效努力的人就像這頭鯨魚一樣,寧肯勤奮到死,也不愿花1分鐘時間停下來思考。
最終只是營造了一個“苦苦努力”的假象,安慰了自己,卻騙不了別人。
廢掉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勤奮到死。
努力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只有找到正確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日本效率精進大師越川慎司在《每天少干2小時》一書中,提到3個努力的方法:
①15分鐘工作復盤
復盤,其實就是對自己的經驗和做法進行反思觀察,最后得出結論,并抽象概念化,再重新實踐的過程。
一星期只要花短短的15分鐘,認真復盤,就能提高學習能力,并將復盤后的經驗用到今后的工作中。
不僅避免了重復犯錯,也減少了勞動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通過喬哈里窗自我觀察
喬哈里窗指的是,根據自我認知以及他人認知2個維度,將人際溝通信息分為4個部分:
我們對于自己并不了解的部分,借由他者觀察,就能幫我們了解盲區(qū),發(fā)現自己不知道而別人知道的信息,從而客觀公正地了解真正的自己,以期改進和提升。
比如,越川慎司就經常讓他的一位學生,作為自己的“反向導師”,指出自己的演講或課堂上的不足,如語速過快、專業(yè)術語太多、內容晦澀難懂等。
③持續(xù)創(chuàng)造小的成功體驗
很多“聽過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的人,不是不愿意改變,而是本能地逃避那些不確定性和痛苦。
變化本身,就像一條未知且看不清方向的路。
人們往往會選擇回避不確定性因素,讓生活保持在自己的舒適區(qū),維持原有的習慣和行為模式。尤其對那些有過失敗經驗的人來說,更傾向于維持現狀。
導致拖延的原因也是如此,為了逃避改變,很多人寧愿把時間用在其他無關緊要的事上,也不愿立刻著手眼前的工作。
這是我們基因的天性,不愿意改變很正常。
但很多時候,導致我們不愿改變的原因,是在想要做出改變卻不得法時,因為氣餒而放棄。
這時候,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持續(xù)創(chuàng)造小的成功體驗就是有效的解決辦法。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最小努力原則,指盡可能讓努力最小化的活動原則。
比如說,我們能坐著就不站著,能躺著就不坐著。因為站比坐費力,坐比躺費力。
同樣的,想要養(yǎng)成寫作習慣,不必逼著自己次次都寫出幾千字的長篇大論,一開始只要能做到每日一寫,哪怕只有幾十字也是好的。
先創(chuàng)造出小的成功體驗,習慣就更容易堅持。
強迫自己踏出改變的第一步,不如想想如何盡可能最小化努力,降低變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