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6年2月4日,我們迎來了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立春。二十四節(jié)氣有哪些民俗細節(jié),繽紛節(jié)日美食背后又有哪些氣象知識?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舌尖上的二十四節(jié)氣”。
受季風氣候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四季分明,天氣氣候多變。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不同的地理位置對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各地美食和迥異的飲食習慣。溫度、降水、光照、風等氣象要素通過影響食材的分布、生長、制作、儲藏而造就一道道美味。
立春
立春乃春季開始,黃河中下游流域廣大地區(qū)最嚴寒的時期已經(jīng)過去,“立春雨水陽氣轉,平整土地修田坎”,氣溫開始回升,從零下轉為零上,雨水開始增加,要抓緊整修土地以便春耕春播。土壤解凍,春意漸顯,矮墩墩的冬筍藏在土里吸飽了一冬的養(yǎng)分,在立春前后破土而出,即為春筍。初生春筍有生發(fā)之氣,是立春不可錯過的鮮嫩美食。春筍還需降春霖,若想嘗到這美味,得看雨量是否充足。若雨水無法滲透土層至20厘米以下,冬筍的芽頭就不能吸到足夠水分,瘦扁的冬筍就無法沖破土層出筍了。
雨水
隨著雨水節(jié)氣到來,降雨開始增多,氣溫逐漸升高,此時落雨是很多地區(qū)的正常情況,無雨則反常,所以“雨水落雨春不旱,雨水無雨春雨遲”。傳說中龍王一直在人間行使著行云布雨的使命,雨水節(jié)氣的最后幾天就是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二月二,龍?zhí)ь^”。在北方,二月二有吃豬頭肉的習俗,要把最好的祭品供給興云降雨的龍王,祈求風調(diào)雨順。這天的吃食前要加上一個“龍”字:面條為龍須,蔥餅為龍鱗餅,米飯為龍眼,水餃為龍耳。
驚蟄
驚蟄節(jié)氣大地可以解凍一犁土的深度,野草變綠,垂柳發(fā)芽,山桃始花,大雁北飛。驚蟄雷鳴在我國很多地區(qū)是正常的氣候表現(xiàn),人說“未到驚蟄先聞雷,四十八天云不開”,一般都是驚蟄聞雷,如果未到驚蟄先聞雷,說明這年雷雨開始的早,可能春雨連綿。平地一聲雷,冬眠中的蛇蟲鼠蛙應聲而起,蚊蠅蜂蟻紛紛出來活動,驚蟄當日民間飲食多與除蟲有關。南方吃艾草糍粑,人們手持艾草在家中香薰,驅趕害蟲;山西雁北吃梨,寓意與害蟲別離;陜西吃炒豆,噼啪之聲象征蟲子受熱煎熬蹦跳之聲;山東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害蟲。古諺“驚蟄不凍蟲,冷到五月中”,如果驚蟄溫度較高,則可能有倒春寒,甚至冷到五月。
春分
“春分到,蛋兒俏”,雞蛋被蒸、炒、煮、燉后成了餐桌上的????!按悍终?,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古人認為春分這天晝夜平分,利于平衡,最容易將雞蛋豎起,形成了各地“豎蛋”的傳統(tǒng)游戲,網(wǎng)友還戲稱為“蛋定日”。其實雞蛋在哪天都可以豎起來,專業(yè)人士指出,太陽引力實際上影響甚小,所謂“66.5°傾斜的地軸與地球公轉軌道平面處于力的相對平衡狀態(tài)利于豎蛋”之說并不可信。
清明、谷雨
“清明要明,谷雨要雨,清明不明,谷雨不雨”,我國湖南安徽一帶如果清明節(jié)氣晴朗天明(陰天多雨),到谷雨節(jié)氣雨水則可能偏多(少)。清明、谷雨節(jié)氣正值春季暖濕氣流旺盛之時,南方雨水充足,春茶就在清明、谷雨時節(jié)上市?!坝昵坝旰蟛刹杳?嫩綠新抽一寸香”,清明節(jié)前的茶叫做明前茶,而谷雨前的茶叫做雨前茶:明前茶特點是細嫩,經(jīng)過一冬孕育的新出嫩芽,所含微量元素和營養(yǎng)成分達到最高,茶氣足,但由于低溫少雨導致細嫩芽尖產(chǎn)量較少,是茶中極品;雨前茶特點是味鮮,由于氣溫相對更高、雨水更足,所以生長快、產(chǎn)量大,是茶中上品。
立夏
農(nóng)歷四月間是立夏節(jié)氣,據(jù)風向可判斷季風進退早遲:“四月吹北風,十個魚塘九個空”,我國南方立夏節(jié)氣后如果北風仍然較多,說明此時季節(jié)尚未轉換,仍然被干燥氣團控制,不利水產(chǎn)。四月初八的晴雨與后來相反,“四月八日晴,蝦公魚崽上高坪”,此時若晴天,日后可能雨大,蝦公魚崽都可以跳到高地上。閩南地區(qū)立夏吃“蝦面”,蝦與夏諧音。與面同煮后,蝦熟變?yōu)榧榧t色,以此為祝愿。然而一項關于中國毛蝦的實驗表明,酸度較輕的水中的蝦更美味,氣候變化使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變多,海洋酸度增加,從而導致海蝦美味受損。
小滿
“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古時將小滿分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小滿節(jié)氣中苦菜生長繁茂、喜陰細草在烈日下干枯、麥子初熟,該吃些野菜爽口,此時清熱鮮涼的苦菜最合時令。與此同時,黃河中下游有“小滿不滿,麥有一險”的說法,指小麥易受干熱風的侵害而減產(chǎn)。“麥收要搶,龍口奪糧”,等到芒種節(jié)氣北方麥區(qū)雨季來臨,對流性陣雨天氣明顯增加,收割小麥要看天氣抓緊時間搶收,否則遇上陰雨風雹易發(fā)霉爛場,故言“龍口奪糧”。
芒種
芒種入梅,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江淮陰雨連綿不斷,因此時正值立夏后數(shù)日、梅子由青轉黃成熟之際,故稱梅雨季節(jié),俗稱“黃梅天”。由于這一時段空氣濕度很大,天氣悶熱潮濕,百物極易獲潮霉爛,人們又給梅雨起了一個別名──“霉雨”。梅雨季節(jié)開始和結束的時間稱為“入梅”和“出梅”。芒種熱,暑氣暄,酸梅湯可收斂、生津、止渴,是解暑必備,將烏梅與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極好的消夏佳品。
夏至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而后太陽南移,北半球白晝?nèi)諠u縮短,人說“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因夏至新麥登場,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面條,夏至食面也有嘗新之意。我國地域廣闊,若談氣候對主食的影響,最典型的可算是以秦嶺-淮河為界的“南稻北麥”格局了。南方雨量充沛,宜種植水稻;北方雨水稀少,則種耐旱小麥。南方雖然也有小麥,但品質(zhì)和產(chǎn)量與北方有別,北方小麥蛋白質(zhì)含量更高,磨出面粉口感更好。南北大米也不同,南方粒小而狹長,北方粒大而圓潤,南方大米生長期短,一年兩熟,蒸米飯時特能吸水,亦可做爽滑河粉;北方大米生長期長,一年一熟,油性大吸水少,蒸出米飯粘性強。
小暑
小暑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三伏天。在長江中下游,此時正是伏旱時期,“小暑南風十八天,曬得南山竹葉焦”,南風不但不下雨,而且吹的時間越長干得越厲害;而在新疆,經(jīng)干耐熱的西瓜和哈密瓜們開始登場,由于夏季高溫干燥、日照時間長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喜旱的蜜瓜們長得又大又圓;且新疆晝夜溫差大,光合作用充分而呼吸消耗少,糖分累積迅速,味極香甜。
大暑
大暑前后,南國滿樹流丹、飄香十里,清甜多汁的荔枝掛滿了枝頭。你知道嗎,從流傳至今的荔枝詩句中,可以看出古今氣候的差異呢!唐初張籍的“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說明彼時成都氣候暖熱,蜀中正是氣候溫暖的時期,荔枝生長頗多,同時代的白居易也在忠州“自問庭中種荔枝”,而300年后南宋陸游的“成都無山亦無荔枝”則反映了四川氣候逐漸變冷、荔枝受寒災而不見蹤影。近代杰出氣象學家竺可楨在《中國近代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通過分析大量史料證實了唐代氣候暖于當今,而南宋氣候比現(xiàn)在寒冷。
立秋、白露
“立秋西北風,秋后干得兇”,我國大部分地區(qū)處在西風帶上,西北風說明干燥氣團入侵,入秋后雨水漸少,空氣濕度低于適宜濕度70%以下,使人易生干燥感──“秋燥”。立秋以后短期回熱天氣被稱為“秋老虎發(fā)威”,是由于控制我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抬,晴朗少云、日射強烈、氣溫回升所致。白露節(jié)氣湖南郴洲有釀酒傳統(tǒng),微甜,稱“白露米酒”。俗話說“釀酒不成反成醋”,這制醋和釀酒的發(fā)酵溫度及接觸空氣時間有所不同。釀酒時“過熱必酸”,是說發(fā)酵時溫度過高導致雜菌產(chǎn)生酸味物質(zhì)影響口感。另外,藏酒時溫度亦有講究,只有適宜的溫度才能芬芳出一壇好酒。
處暑
“處暑夜寒白天熱”,呈現(xiàn)出夜間寒冷、白天暖和的初秋氣候特點,此時在寒夜里細品一碗奶白色的魚湯可謂滋味鮮美、暖到心窩!對于沿海漁民而言,處暑以后便是收獲時節(jié),每年處暑浙江沿海都要在東海休漁結束那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舟山漁場之所以成為中國最大的漁場,得益于黑潮分支臺灣暖流和北方下來的沿岸寒流在此交匯,水流攪動使養(yǎng)分上浮,魚兒就有了充足的食物。魚兒的狀態(tài)也能反映天氣變化,比如“魚翻騰,有雨傾,魚漏嘴,要下雨”,都是大雨前氣壓低,水中溶解氧減少影響魚兒正常呼吸所致。
秋分
如果說初秋是“溫燥”,那么深秋的秋分正值寒涼漸重,可謂“涼燥”,論解燥則清潤溫潤的蜂蜜成了不二之選。我國土地遼闊,蜜源豐富,是養(yǎng)蜂大國,這是個“靠天收”的產(chǎn)業(yè),影響產(chǎn)量最重要的原因是氣候。天公常變臉,若遇異常波動就會減產(chǎn),這是因為蜜源植物對氣象條件有特定的要求,蜜蜂的工作環(huán)境與天氣狀況也密切相關。氣溫回升快,花期會提前;低溫凍害,蜂群不能生存;雨水多,會沖掉花蜜,影響出巢;干旱時,泌蜜量減少,花期縮短;大風時,花瓣吹落,蜜蜂飛行勞累……經(jīng)驗豐富的蜂農(nóng)可以根據(jù)蜜蜂的變化預測天氣狀況:“蜜蜂罷工不出窩,風雨快如梭;吼箱鬧窩天將雨,出門采蜜天放晴”。
寒露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一場秋雨就表示一場冷空氣活動,冷空氣活動多了,天氣就冷了。寒露節(jié)氣梨大量上市,脆美多汁、止咳化痰、潤肺去燥,是此時必不可少的水果,寒露有吃熟梨的習俗。梨生長在地域遼闊的暖溫帶,然而氣候變化對梨的影響因地區(qū)而異,溫度升高和日照減少對渤海灣和西北產(chǎn)梨有利,對長江及云貴卻是不利的,看來不同地區(qū)的梨子對溫度和日照的喜好還不同呢。
霜降
晴朗、微風或無風的夜晚,地面氣溫特別低,近地面水蒸氣遇冷凝華成小冰晶,附著在地物上形成霜。俗語有云“秋雨淋透,霜期推后”,雨多了霜凍就會晚,因為被秋雨淋透的土壤變濕,熱容量大,降溫較慢,需要更強冷空氣才能出現(xiàn)霜凍。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稱打霜,一旦打了霜,葡萄、橘子、柿子更甜了,阿克蘇冰糖心蘋果更是歷經(jīng)三次霜降才能擁有一顆世上獨一無二的“甜心”(果核糖分堆積呈透明狀),而控制冰糖心好壞的最后一道工序正是阿克蘇地區(qū)10月上旬的霜凍期。白菜、蘿卜、菠菜、冬瓜等蔬菜經(jīng)過霜覆蓋后味道會絲絲鮮甜,是因為植物自身的防凍措施:淀粉在霜降后會轉變成可溶于水的葡萄糖。加之此時又有螃蟹肥美、生蠔營養(yǎng)、龍蝦美味,所以吃貨們才最偏愛霜降節(jié)氣了──“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霜降可是“貼秋膘”進補的大好時機呢。
立冬
“立冬晴,一冬凌”,冬初如果干晴不雨,說明沒有暖濕空氣存在,則可能后面天氣寒冷。天氣冷了,火鍋就熱了,熱氣騰騰的涮羊肉開鍋了,暖胃暖心又暖氣氛,吃著火鍋唱著歌,冬天就嗨起來了。從柴火到木炭,從電爐、酒精到瓦斯、電磁爐,火鍋的“火”換了好多形式,而火鍋的“鍋”也是一再漸演變,早在商周時,就有了火鍋的雛形──鼎,先是陶器鼎,后有了青銅鼎,再往后是鐵鼎,然后發(fā)展至今。那么陶器又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一萬年前,由于氣候變暖,水位上升,河水中的泥沙慢慢地淤上地面。不經(jīng)意間,或許有一只樹條編成的籃子被涂上了淤泥,再一個不經(jīng)意間,原始人發(fā)現(xiàn)被火燒過的泥籃堅硬不漏水,后來就有意識的去制作,用黏土高溫燒制成的陶器就誕生了。
小雪
民間有“冬臘風腌,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節(jié)氣后,開始動手加工新灌香腸和腌制臘肉啦。急劇下降的氣溫使食材不易腐壞,干燥的天氣利于保持新鮮,刮點小風能加速水分散失又不至于帶起灰塵弄臟食材。陽光和風用最天然的方法將鮮美的味道一點點凝聚,天氣這個烹飪大師在不經(jīng)意間就做出一流的風干食品。當冬去春來,天氣轉暖,就會有“臘肉滴油天將雨”的說法,肉中脂肪因天熱而液化,又因氣壓低而析出滴油,而天熱低壓又是降雨的因素,看來這臘肉還能報雨呢。
大雪
立冬之前,北京等地趕在強冷空氣來襲前忙著砍大白菜,到了大雪節(jié)氣,剛割下碼好的大白菜自然成了冬令的“當家菜”。在北方,大白菜可是冬儲菜的主力,0℃時,大白菜晾曬后整齊碼放在陰涼通風處,外層的菜葉會失去水分變蔫,需勤翻動挑出壞葉防止越爛越多;當氣溫在零下時,需用棉被、草席等透氣物品包裹;溫度在零下10℃時,應移到室內(nèi)避免凍壞。只要儲藏時隨時留心天氣變化,就可以一冬享用美味的翠玉白菜了。
冬至、小寒、大寒
談起冬至和臘八節(jié)飲食,南北方各不同。北方“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而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湯圓的習俗。臘八節(jié)前后,北方吃臘八面、泡臘八蒜,南方喝臘八粥、吃八寶飯。北方人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再配上通體碧綠的醋浸臘八蒜。人們說“小寒寒,來年早稻熟,大寒寒,來年晚稻熟”,小寒和大寒寒冷分別預示來年春夏降雨較好利于收成,在盛產(chǎn)稻米的南方,人們吃的臘八粥并不是因為有八種配料,而是因為臘月初八得名,原料花樣繁多,十分養(yǎng)胃,而用驅寒滋補的糯米做成的八寶飯亦十分養(yǎng)人。
氣候除了塑造北米南稻的格局,也決定了南甜北咸的喜好。南方多雨,光熱充分,盛產(chǎn)甘蔗,南方民眾自然愛吃甜食;雖然北方有甜菜,但產(chǎn)糖量不及甘蔗,蔗糖在交通運輸并不發(fā)達的年代在北方是稀有品,因而北方人保留了咸食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跨幾個氣候帶,二十四節(jié)氣發(fā)生時,每個地方氣候特點不一樣,幾千年來,我國各地勞動人民將二十四節(jié)氣深深扎根于當?shù)厣a(chǎn)實踐中。比如同樣種小麥,各地播種期不在一個時態(tài),當華北南部及以南地區(qū)是“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而在安徽江蘇則是“寒露蠶豆霜降麥”,浙江則是“立冬種麥正當時”,反映了從北到南的氣候差異。
行文至此,筆者大開腦洞,以二十四節(jié)氣為主線,將各種食材、食法、食俗、食器與天氣和氣候變化聯(lián)系起來,不難看出這美食與節(jié)氣結合之緊密。
風霜雨雪,陰晴冷暖,悅動味蕾,攪動舌尖,當我們大塊朵頤,品嘗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之余,不要忘記是風調(diào)雨順讓我們有了好收成,不要忘記感恩這好天氣、感恩勤勞的祖先為我們留下這二十四節(jié)氣的智慧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