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全科醫(yī)療科 秦紅莉
來源:浙大一院全科醫(yī)療科
患者,56歲,男,農民
第一次來全科門診
患者:醫(yī)生,我以前有甲狀腺結節(jié),快一年了,想做個超聲復查一下。
我:好的。
(處理好甲狀腺疾病的問題后,點開患者的既往病史,發(fā)現他有高血壓)
我:您還有高血壓是吧?控制得好不好?
(邊問邊觸診患者雙側脈搏,發(fā)現左側脈搏明顯弱于右側,心中一驚,不會是“主動脈夾層”吧……)
患者:一直在吃藥,平時都是在130/80mmHg左右。
我:嗯,血壓控制得還可以。您以前有測過兩側的血壓嗎?
患者:測過,最近2年偶爾測量兩邊的血壓,發(fā)現差別很大。
(2年了,還好,長舒一口氣……..)
我:那您有什么不舒服沒?
患者:沒有不舒服,也沒有跟醫(yī)生說過,以前都是配完藥就走了。
(用診室血壓計給患者測血壓:左側100/60mmHg,右側 140/98mmHg。雙側足背動脈搏動對稱,頸部血管未聞及明顯雜音,心臟聽診無殊。)
【下一步,如何處理這位患者?】
我的處理是:
1.患者此次就診的主要目的是要復查甲狀腺超聲,經詢問,既往甲狀腺功能正常,去年的超聲報告單顯示結節(jié)屬于TI-RADs 2-3類,確實屬于需定期隨訪的情況,于是給患者開具了甲狀腺超聲。
2.向患者解釋了雙上肢血壓不對稱可能存在的情況,針對性開具了頸部血管彩超、胸腹CTA的檢查,并告知患者期間有任何不適及時就診。
3.待檢查結果返回后來找我。
【隨訪】
1周后患者拿著結果返回:1.甲狀腺結節(jié)與之前相比無明顯變化。2.血管彩超:雙側頸動脈內中膜不均增厚,無名動脈斑塊形成;胸腹CTA檢查:左鎖骨下動脈起始段硬化閉塞,腹主動脈及兩側髂內外動脈混合型斑塊形成。
結合患者年齡、高血壓病史、既往有吸煙史及臨床表現,考慮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血管閉塞可能性大,需要介入手術干預,遂轉診至血管外科進一步診治。
我院血管外科將患者收入院后,經評估無手術禁忌,擇期為患者進行了局麻下左鎖骨下動脈造影+支架植入術,術中可見左鎖骨下動脈長段閉塞,左椎動脈竊血,支架植入術后血流通暢。之后繼續(xù)予口服抗血小板、擴張血管、降壓等對癥治療,好轉出院。
【拓展】
1.正常情況下,兩上肢血壓相差多少?
健康人兩上肢的血壓可有5-10mmHg的差別。
2.兩上肢血壓差大有哪些原因?
根據病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疾病。
急性疾病如主動脈夾層,患者可突然發(fā)生撕裂樣疼痛,可向背部放射,既往常有高血壓病史和吸煙史,死亡率高,需緊急轉診。
慢性病程者如大動脈炎,好發(fā)于育齡期亞裔女性,早期常有發(fā)熱、疲勞、關節(jié)痛、消瘦等,晚期可出現間歇性跛行、雙側血壓不對稱、血管(鎖骨下動脈、腹主動脈)雜音、腎血管性高血壓、暈厥、主動脈瘤形成等。而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血管狹窄或閉塞常見于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壓/血脂病史、吸煙史等。
【反思】
我選擇展示這個病例,是因為它確實引起了我的一些反思:這位患者有10余年的高血壓病史,顯然經常去門診配降壓藥,但沒有人發(fā)現他“隱藏”多年的狹窄血管,這也無可厚非,因為門診時間有限,大多數臨床醫(yī)生只會為初次診斷高血壓的患者測量雙側血壓。
希望通過這個病例提示患者:就醫(yī)時主動將身體異常告知醫(yī)生,是對自己健康負責的一種表現。也提醒臨床醫(yī)生:面對第一次就診的高血壓患者,不管他是初次診斷高血壓還是有長期高血壓病史,一定要為其測雙側血壓并記錄。
總之,謹慎比大膽要有力量得多,看病的過程,再認真仔細都不為過!
全科頻道: 你想要的,全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