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城墻守御,并非影視劇中常見的簡單一堵墻,以宋、明常見的城墻防御體系來看,筑城防御一般分為幾大區(qū)域,即護城河、吊橋、羊馬墻、甕城、城樓、敵臺幾大部分。城池防御的第一道防線就是護城河,過了護城河,接下來就是羊馬墻了。顧名思義,羊馬墻主要用來保護入城避難的鄉(xiāng)野居民的牲畜,同時起到城外工事的作用,是古建筑城樓外護城河的內壕墻,也是護城河之后的第二道防線,高約五尺。當護城河防線告破或者冬季結冰時,羊馬墻可以對敵軍進行阻滯。而即便敵軍攻破羊馬墻,守軍可以利用羊馬墻和城墻對從狹小的缺口擁擠而入的敵人進行密集攻擊,而敵軍攻破羊馬墻后,由于羊馬墻和城墻之間空間很小,除非將其徹底拆毀,否則部隊也無法全部展開進行攻城。羊馬墻之后才是主城墻區(qū)域,主城墻上的敵樓用來瞭望和射擊。
圖為 宋、明城防體系示意圖
來源:微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