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蒼穹jiff
一,簡單說。是外有表寒,內(nèi)有寒飲停滯?,F(xiàn)代有不少外感表證,經(jīng)過輸液后,造成停飲,導(dǎo)致咳嗽,甚至是哮喘。而其根源可能就是一次表證的誤治。
二。之所以條文中有這么幾個“或”,為何?俗話說的好,“兵無常勢,水無常行”,水是無孔不入的,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反應(yīng)到人體,它可以走到三焦的各個部位,因此,才有了條文中的那么幾個或。這里可以注意看看。這些或的癥狀。三焦的都有的。
三,條文最后說了,以上這種情況,可以用小青龍湯主之。那么看看小青龍湯的配伍。從組方來看,麻桂細是升散的,芍藥,五味子是收斂肝腎的,干姜,半夏是用來溫中降水飲支逆的,水溫了,才能流動。凍成冰塊,肯定是流不動的。再回過頭來看看或字之前的條文,就會明白藥證相對的感覺了。
四,說說或字后面對應(yīng)的加減法,從加減法也可以看出,病邪離哪兒近,從哪兒去解決。比如說,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去麻黃加茯苓四兩來看,就是如此。此時應(yīng)當(dāng)還有心下悸之證,條文中沒有明說罷了。而根源還是土不制水,水飲為患。而此條的小青龍湯治水的方法。主要是溫散化水法。如果和五苓散比較,五苓散主要作用于下焦。主證在于小便不利,小青龍主要還是在中上部。它可以有五苓散的變法,而五苓散也可以有小青龍的變法,正所謂法中之法也。
五,實際應(yīng)用中,治療肺胃寒飲,干姜,細辛,五味子常同用。三藥視為一藥。同時,小青龍不僅限于治療外感咳喘,也能治內(nèi)傷咳喘,具體在配伍上根據(jù)實際情況調(diào)整即可,我個人在內(nèi)傷咳喘中也經(jīng)常用小青龍加減。而臨證時,也是有其判斷點,比如說面部有水斑,舌頭水滑,苔白,痰飲清稀,有沫,自我感覺痰涼,再如,可能會出現(xiàn)不能平臥,在躺下和起來的時候咳喘加劇,至于為何?簡單講,就如拿個礦泉水瓶,接半瓶水,先利著。再放倒,水就往瓶蓋上頭走了。而肺為嬌臟,邪水的往來,都會對其造成影響,以至于肺就開始撒嬌,叫喚了(肺為金臟)。大概就這意思。還有就是此證,遇到寒涼,也會加重,冬天不好過。
六,說說一些注意事項。首先,此方不可以久服,久服容易下拔腎氣,造成沖氣上逆,會出現(xiàn)一些副作用,至于是什么??梢圆橐徊闆_脈的起止,就應(yīng)該知道會導(dǎo)致哪里不適了。因此,要中病即止。往后可以根據(jù)情況一般常會用到苓桂劑來作用中焦,降逆溫化水飲以絕其源頭來治本。如果下焦腎陽不足,還需兼顧。還有一點。傷寒論中的加減法里沒有提到,但是在金匱中有,加石膏,即小青龍加石膏湯,其實簡單說就是清郁熱,對應(yīng)煩躁一證。反應(yīng)到舌象上,可能舌苔白黃并見,這種情況臨床中也常能見到,用到的幾率也挺大,就如您此貼中的情況。最后強調(diào)下,此方證病人,喝水要小口喝,而剛患外感之人,而本身體質(zhì)又偏寒者,不宜多喝水,即便喝,也要少量頻服,以免造成停飲,而反觀現(xiàn)在一些醫(yī)療養(yǎng)生觀念。說什么每天要喝多少水啊,什么感冒了要多喝水云云,其實造成了不小的危害,只是人們不自知罷了。在此也提醒下。一些傳統(tǒng)的誤區(qū),要糾正!
小青龍湯的學(xué)習(xí)與體會
第四十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上面這條最難解答呀,我費了好半天勁,反復(fù)查資料,也不盡相同,后面弄出來。
第四十條小青龍湯證的大意,大家也許知道,我也說出來吧,是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這十個字是小青龍湯的核心,書上說是太陽傷寒表實無汗,兼心下有水氣,再加上小青龍方藥里用麻黃三兩,以此推出當(dāng)是太陽傷寒表實無汗兼心下有水氣。而我覺得不然,只要是表不解兼有水氣者都可用小青龍湯。
在上個貼子中我詳細說了大青龍湯的方藥及意義,這里還想說一下小青龍的意思。
龍在中國古代有龍升雨降的說法,另一種意思,就是龍主水,什么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識一家人,或看西游記里四海龍王一樣,他們可興云布雨,還可主四海之水。在小青龍湯的方名是我們可以看出來,它是主水的一個方子。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在傷寒論里心下這個部位一般指胃脘部位,心下有水氣指胃脘部水飲內(nèi)停,至于后面的各個兼證皆是水飲內(nèi)停于中焦引起的不同病癥罷了。
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
干嘔,是水飲犯胃的表現(xiàn),
發(fā)熱而咳,發(fā)熱是表不解的表現(xiàn),這里的咳我覺得應(yīng)和后面的或喘者結(jié)合一塊,這兒說的咳和喘與前面說的麻黃湯的喘當(dāng)是不一樣的,因為麻黃湯的咳和喘是傷寒表實,肺氣不利,肺氣被郁而成喘,這兒的喘是水飲犯肺或是水飲射肺形成的喘。這兒的喘和麻黃湯的喘應(yīng)當(dāng)還有鑒別點的,那就是有無痰,典型的麻黃湯的喘當(dāng)是無痰,其馬初始是無痰的,而這里的喘當(dāng)是有痰的,當(dāng)是清痰,稀痰,而不是濁痰,黃痰之類的,因為濁痰和黃痰是肺有熱或在肺里留滯時間長以后才會是濁痰和黃痰。
或渴,說的是心下有水氣,胃脘部有水飲停滯,致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的渴,書上旁批示說是渴不欲飲,我覺得欲不欲飲怕不太明顯,如果想喝水也是想喝熱水。在臨床上這些都是細節(jié)地方,病人隨便說一句話,都能提示問題的所在的。
或利,當(dāng)是大便稀塘,一般說利都是指大便的,我不知道有哪條條文說利是指小便的。水飲內(nèi)停,下迫大腸則成下利。
或小便不利,這幾個字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說水蓄下焦,書上說是水之上源不調(diào),致膀胱氣化失司,水蓄不行,則小便不利,下腹部脹滿。另一個意思是內(nèi)停水邪下迫大腸,大便利后則小便不利。這兩個說法,不管是哪個,體內(nèi)的水飲內(nèi)停的總體是沒變的。
少腹?jié)M,的意思是體內(nèi)水飲內(nèi)停,氣機不暢所致。
或噎說的是水飲內(nèi)停,上壅肺胃通道,則見咽喉噎阻。
其實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噎等均是中焦虛寒的表現(xiàn),我越分析越覺得是在說我這類人,我本人屬于辦公室人員,不是強體力勞動者,中焦虛寒,我本人平時常備參苓白術(shù)丸,因為這幾個現(xiàn)象我都有,或利,是說大便稀塘,少腹?jié)M是說小腹脹滿,或噎,時常感覺咽喉部不爽(這條可是真真切切的)都說是慢性咽炎,我感覺小青龍湯才是最合適的方藥的。
小青龍湯的方義是說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像我這種人中焦虛寒之人,因為中焦虛寒,則水飲內(nèi)停,就完全合乎條文的。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jié)),芍藥,細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炙甘草三兩在52樓的抄寫中漏掉了,這里補上。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蕘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
下面說一下小青龍湯的方藥:麻桂芍細草干姜,六藥都是三兩同,五味半夏各半升,八藥組成小青龍。這是我的記憶方法。
至于方藥里面我認為,干姜,細辛,五味子為要藥,是小青龍的骨干藥,其它藥都可加減,但這三個藥不能隨便加減哦。
用麻黃以解表,芍藥我在前面說過醫(yī)圣凡腹?jié)M皆用芍藥,胸滿皆不用芍藥,這里有少腹?jié)M,桂枝和芍藥搭配緩急和中,干姜以溫肺化飲,細辛和五味子一散一斂,這里細辛用量是三兩,感覺是不是量有點大,因為后世醫(yī)家皆知細辛有毒,有個說法是細辛用量不過錢,可以參考一下,用甘草量大是不是也有制約細辛毒性的作用呢,用半夏以燥濕化飲。
麻黃的用量很大,是三兩,后面又有桂枝,當(dāng)是傷寒表實無汗,如果有汗,則去麻黃。
后面的條文,說
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即天花粉),我覺得可不去半夏也行。
若微利,加蕘花,我百度了一下,蕘花和芫花用法差不多,在傷寒論里有一個有名的十棗湯,大戟,干遂,芫花各等分,加甘草,治水的方劑。這個十棗湯常用于肺水腫等,我感覺醫(yī)圣用蕘花是不是芫花筆誤還是什么的。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這個意思分析不下樣子,按說,附子我前面說過是真陽不足用之,真陰不足用人參,(參考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和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加茯苓四兩。是用茯苓來淡水滲濕。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我覺得麻黃減量即可再加杏仁半升。后面說的蕘花不治利,我覺得蕘花不治下利,但治水飲內(nèi)停的。我的意思和后面的意見不同。
下面再說這后面的變化條文,我這本教科書上有,但我在傷寒論網(wǎng)上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桂本傷寒論,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里面: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桂枝三兩 干姜三兩 甘草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服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這個條文里若微利后面沒有加減藥。若喘者后面也沒有去麻黃幾個字,加杏仁半升后也沒有且蕘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
另一個版本是傷寒論網(wǎng)里面的是傷寒論原文(大概是宋版?zhèn)摪桑?/span>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味甘溫) 芍藥三兩(味酸微寒) 五味子半升(味酸溫) 干姜三兩(味辛熱)甘草三兩(炙,味甘平)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半夏半升(湯洗,味辛,微溫) 細辛三兩(味辛溫)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這個方子的后面都沒有加減方。
這兩個弄出來以供大家參考。
說到這里我還想到在傷寒論里還有一個方子很有名,那就是苓甘五味姜辛湯,就五個藥,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細辛,這個方子在治療 寒飲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脈弦滑等溫肺化飲的方面很好的。
現(xiàn)在感覺苓甘五味姜辛湯和小青龍湯差不多嗎。只不過小青龍湯里說的是表有寒邪,內(nèi)有水飲,而前面的方子只是溫肺化飲的,在前面的方子基礎(chǔ)上再加麻黃,桂枝,芍藥,半夏,天花粉,附子,茯苓,杏仁等,有哪方面兼證就加哪方面的藥。感覺真是小青龍湯是在苓甘五味姜辛湯中化裁而來的??墒轻t(yī)圣卻把這個方子起名為小青龍湯,和大青龍相平起平坐,可見小青龍湯又比苓甘五味姜辛湯重要。誰更重要分析到后面再說吧。
上面這些分析的可真夠累的。
醫(yī)圣真是的,弄的這樣細,把我都快累的暈了。
第四十一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經(jīng)過上面條文的分析本條的分析就好多了,說是倒裝說法,當(dāng)是: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
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這樣就好理解多了,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是寒飲射肺而成喘咳,咳而微喘說明心下有水氣,發(fā)熱不渴說明有表證而無里熱,用了小青龍湯后,而感覺口渴了說的是溫肺化飲后,水飲得解,一時津液不足之故,只需少少與飲之,以滋其燥,使胃氣和則愈。切不可大飲,更忌冷飲。
醫(yī)案:
1、張志明、、、、、、初診十月十八日。暑天多水浴,因而致咳,諸藥乏效,遇寒則增劇,此為心下有水氣,小青龍湯主之:凈麻黃錢半,川桂枝錢半,大白芍二錢,生甘草一錢,北細辛錢半,五味子錢半,干姜錢半,姜半夏三錢。二診十月二十日:咳已全愈,但沉微喘耳,宜三拗湯輕劑,夫藥以稀為貴。(方略)(經(jīng)方實驗錄)
這個醫(yī)案很典型,不加多說了吧。
2、劉聘賢孫六歲,住劉行鄉(xiāng)南潘涇宅,十一月下旬,夜間隨父戽水捕魚,感冒風(fēng)寒,咳嗽痰粘,前醫(yī)投方旋復(fù)代赭湯,咳嗽陡止,聲音嘶嘎,涎壅痰鳴,氣急,鼻掀,肩息,胸高,煩躁不安,大小便不利,脈右伏,左弦細,乃予仲圣小青龍湯原方:桂枝六分,杭白芍五錢,仙半夏五錢,北細辛五分,炙麻黃四分,炙甘草七分,干姜五分,五味子五分。一劑而喘平,再劑咳爽而咯痰便利矣。(傷寒論譯釋)
這個醫(yī)案里出現(xiàn)了經(jīng)方的旋復(fù)代赭湯,這個方子我還沒分析到位,到后面詳細再說吧。這兩個方子不太一樣,旋復(fù)代赭湯是重鎮(zhèn)降逆,氣逆不主,而小青龍是外有表實,內(nèi)有水飲,二者雖相似,但實質(zhì)是不同的。
這個醫(yī)案當(dāng)用來體會同病不同藥的一個案例吧。
3、五某某,男,45歲,農(nóng)民。門診號14981,1963年8月5日初診?;颊呖却噍d,往年冬發(fā)夏愈,今年起自春及夏,頻發(fā)無度?,F(xiàn)值盛夏,尚穿棉襖,夜睡棉被,凜凜惡寒,北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氣喘不能平臥,舌苔薄白,脈弦緊。此為風(fēng)寒外束,阻礙陽氣,肺氣失宣。法宜溫肺化飲,解表通里。處方:炙麻黃一錢,桂枝三錢,姜半夏三錢,五味子一錢,干姜錢半,白芍三錢,細辛六分,白術(shù)三錢,炙甘草一錢。8月13日二診:投青龍湯劑后,咳嗽已稀,已棄棉衣,畏寒亦減,前既中的,毋事更張,原意續(xù)進。原方干姜加至二錢,細辛加至一錢。8月29日三診:青龍劑已服六劑,咳喘全平,已能穿單衣,睡席子,夜寐通宵,為除邪務(wù)盡計,原方再服三劑。9月9日四診:諸恙悉減,唯動則氣喘,初病在肺,久必及腎,配以都氣丸常服,以圖根除。(江蘇中醫(yī)1965年第10期)
這個醫(yī)案我能感覺出來了,小青龍和苓甘五味姜辛湯的區(qū)別了,前者真的是外有表邪上,內(nèi)有水飲;而后者是只有內(nèi)飲沒有表邪。
臨床不可不詳細診斷病情呀。
俗話說的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呀。
今天就分析到這吧。真累。不過感受和體會那是不可估量的,不一條一條一字一字的過一次,看來是不行的。
外寒內(nèi)飲小青龍,其實小青龍就是麻黃湯加減而已,麻黃湯宣肺解表,表郁則肺氣不宣故喘,如何患者年高體弱或有汗,可以減少麻黃用量,如果患者無熱,表邪較輕身體較弱或自汗麻黃可以用蜜炙。麻黃湯解決了外寒,就要考慮內(nèi)飲了,內(nèi)飲非溫不化,故用干姜,細辛化寒飲,其實小青龍也涵蓋了甘草干姜湯,甘草干姜湯主治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咽中干,煩躁吐逆;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肺為上焦以降為順,以斂為本,故用五味子斂肺。但寒邪郁表非發(fā)越不能解,故用麻黃宣肺散寒平喘,一散一斂,寒邪去肺氣順則咳喘可平。如果患者寒郁化熱,可加石膏,不思飲食痰飲較盛可加茯苓,白術(shù)。氣虛可加黃芪等等....
傷寒的一個藥方靈活加減可以治療很多疾病不局限于已有的條文。
你說的很對,小青龍是麻黃湯的加減,那為什么還要起個名字為小青龍呢,這是很值得深思的,醫(yī)圣不可能不知道這兩個方子的區(qū)別,他怕兩個方子混淆,所以才另起名字的。還有你說的小青龍也涵蓋了甘草干姜湯,我覺得小青龍和苓甘五味姜辛湯差不多。這許多方藥都差不多,他為什么都還另起方名,如果不是一條一條一字一字的分析,感覺大部分的方子都差不多,其深意是領(lǐng)悟不到的。
醫(yī)圣在傷寒論里共用藥七十多味,卻組成了一百一十二個有方名、有方藥的經(jīng)典方子,不得不使人深思。如果不深加研習(xí),是體會不到其妙處的?,F(xiàn)在我們覺得大部分方藥差不多,但我覺得應(yīng)該要到能看出大部分方藥是不一樣的,那個程度就差不多了,要知其同更要知其不同。
共同學(xué)習(xí),共同提高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