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樹的葡萄 曉技術(shù) 昨天嗨,大家好,我是樹的葡萄。
近年來,短視頻的戰(zhàn)火愈燒愈烈,各種UP主、vloger層出不窮。愛優(yōu)騰日薄西山、逐漸沒落,而青春的B站已然出圈、巨頭抖音強勁領(lǐng)跑,新貴快手在悶聲發(fā)發(fā)發(fā)發(fā)發(fā)大財。如何讓路人用戶參與進來,又如何讓視頻的創(chuàng)作者干活兒更高效、剪輯的視頻更具感染力?B站青春,它的剪輯軟件必剪也很年輕,下載量才550萬;抖音老道,它推出的剪映更是下載量驚人,有11億次;快手來勢洶洶、后來者居上,快影的下載量竟有3億次。丟掉平臺的光環(huán)、忘記下載安裝次數(shù)的量級,我們從上手門檻、操作簡潔度、轉(zhuǎn)場效果、添加字幕、BGM配樂、成片風格這些維度細致體驗和深度測評,看一看誰才是手機端剪輯軟件的扛把子,看一看哪款剪輯軟件對小白用戶更加友好。水平高不高,全靠抄一抄。在剪輯功能上,必剪、快影和剪映三者的相似度很高。分割片段、視頻變速、刪除素材、素材排序、倒放、畫面的裁剪和旋轉(zhuǎn)、復制和替換素材……這些都是它們共有的東西。只不過,產(chǎn)品的側(cè)重點不同,視頻的調(diào)性不同,剪輯軟件在一些細節(jié)上,還是存在差異化的。瘋狂踩點應該是B站特有的彈幕文化,所以、必剪支持快捷的踩點剪輯操作。在視頻素材的時間軸線上,一鍵添加踩點位;在BGM的時間軸線上,一鍵添加踩點位;必剪會自動對齊兩個軸線上的踩點位,形成“瘋狂踩點”。在這一點上,必剪更感性;它的裁剪是隨性的,雙指按壓即可任意縮放。而快影和剪映就更本分了一點,它們依然保持著一款剪輯軟件的傳統(tǒng):除了雙指按壓實現(xiàn)自由縮放,它們還默認了1:1、16:9、4:3、2.35:1、1.85:1……這些常用的畫面尺寸比例。有時候,視頻的聲音很小、或者不同的素材片段音量相差很大;這些情況,我們就需要調(diào)整音量大小、使之均衡。在這方面,快影和剪映倒省事兒,僅支持0-100/200檔位的調(diào)節(jié);必剪除了支持0-200檔位的音量調(diào)節(jié),還支持1s的聲音淡入和淡出效果。必剪、快影和剪映都自帶了豐富且省心的素材庫。在類別上,三者的相似度很高,無非是片頭、片尾、轉(zhuǎn)場和效果。但是,三者的調(diào)性不同;在細節(jié)上,它們又有自己的風格。比如,必剪特有的一鍵三連、下次一定……這些只屬于小破站的玩笑梗,只有B站的用戶才能懂。而快影和剪映的素材庫則一汽大眾了很多,風格路人、老少咸宜、男女通吃。比如,新聞聯(lián)播的、好萊塢大片的片頭,電視沒信號、two years later這樣的轉(zhuǎn)場,以及綠幕、倒計時、節(jié)日氣氛這樣的效果素材。總之,必剪的素材庫有鮮明的B站風格,青春洋溢、特有的“B站?!保豢煊暗乃夭膸旄拥貧?、有著人類早期網(wǎng)絡視頻的粗暴和直接;而剪映勝在多、贏在全,就像一個全能的六邊形,都不突出、但很穩(wěn)固。一次剪輯,必剪最多可以添加99個素材片段、且對素材的畫質(zhì)沒有限制。快影稍微弱雞一點,最多可以添加60個視頻片段;但是,快影能識別4K素材、并在預覽圖左上角標注。而剪映就牛逼了,經(jīng)測試、它能添加的素材片段至少是350個;遺憾的是,剪映會對畫質(zhì)超過1080P的素材進行壓縮。簡評一句,如果你有畫質(zhì)潔癖,且素材片段較多(>60個),必剪一定是你省心的firstchoice。在影視行業(yè),視頻的變速被稱為“升格和降格”,俗稱快鏡頭、慢鏡頭。這種后期操作可以調(diào)整片子節(jié)奏、也可以突出重點、還可以拉滿喜劇效果……總之,很有用。在變速的設置上,必剪、快影和剪映三者的操作空間也不盡相同。而必剪的非線性的變速就更加便捷、高效了;一鍵添加剪輯點、不用一點一點的添加參數(shù),只需要拇指上下拉動、就能實現(xiàn)前后間順滑地變速,只能感慨:真TM強。最快100倍速、最慢0.1倍速,簡直可以媲美鏡頭圈里的“焦段全覆蓋”。而且,它還支持曲線變速,除了自定義變速效果,剪映還默認了蒙太奇、英雄時刻、子彈時間、跳接、閃進、閃出……這樣的變速效果。抖音的靈魂是啥?算法。算法不僅套住了用戶,還用在了視頻剪輯APP上。考慮到手持拍攝的不穩(wěn)定性,剪映支持視頻后期的防抖操作;雖然這種防抖功能是以犧牲畫幅大小為代價,但一款APP干了Adobe Pr的活兒,此處應該有掌聲。此外,在音頻處理上,剪映還支持降噪。防抖和降噪,都是為了讓音畫更干凈、更純粹。這種有算法加持的功能,剪映嘚瑟起來就是嘚瑟;而必剪和快影,或許、從來沒想過這個功能吧。老一輩的剪輯師最怕啥?敲字幕。別問是我怎么知道的,我就是。可是,語音識別技術(shù)來了, 添加字幕真的是太太太輕松了,必剪、快影和剪映,無論是誰、都太TM強了。在我的普通話+邯鄲方言+英文+特定名稱的字幕識別測試中,剪映的表現(xiàn)最好,331個字詞,只把“Adobe”識別成了“額刀比”,其它的詞組全部正確,且斷句清晰、字幕排版美觀。必剪的出錯率也極低,但它的斷句太邋遢,一句話都不帶換氣的,一長串下來、很影響觀看體驗。同樣,必剪的優(yōu)點也很突出;識別后的字幕可以批量管理,管理界面大氣、修改起來十分方便。快影的識別率稍低一些,也能達到95%。但是,快影有豐富的字幕效果,比如羽毛寫字、玫瑰寫字、字幕震動、字幕滾動、字幕放大、縮小……此外,快影還可以給識別的字幕智能配音,如蠟筆小新、小豬佩奇、舌尖同款、東北老妹兒。總之,單說字幕識別這個功能,必剪、快影和剪映這3款APP都十分優(yōu)秀,閉著眼選擇也沒錯。必剪的轉(zhuǎn)場效果就像是一個潮牌,很時尚、很前衛(wèi),緊跟年輕人的口味,比如簡約的泛開、繁星效果的消散、云朵融化、縱向膠片、水墨筆刷。剪映的轉(zhuǎn)場,考慮到了前期運鏡的手法,并提供對應的轉(zhuǎn)場效果,就沖這一點、剪映就贏了。而快影的轉(zhuǎn)場效果太老了,就像office 2003版本的幻燈片切換,過時不新鮮。即使是一款工具類APP,必剪的二次元和動漫情結(jié)依然濃厚。或許是擔心UP主出鏡緊張、亦或是羞于見人,必剪支持用戶裝扮自己的出鏡形象;從臉型、眼睛、嘴巴、眉毛、發(fā)型、胡子,到妝容、服飾,用戶可以細致地裝扮自己的人設,完成后,用戶將虛擬形象置于視頻之上進行講解,也別有一番風味。曾經(jīng)的專業(yè)摳像需要綠幕,再后期合成;今天的剪映有了算法加持,只要你的主體清楚、和背景有較強的割裂,別管你是純色背景、還是雜亂的背景,剪映會秒摳。在這里,我還得唱一句:我要這AE、PR、EDIUS、PS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