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大山里最后一個知青

大山里最后一個知青
作者:何廣華 何明圓
對于回到城市的知青來說,上山下鄉(xiāng)是歷史、是痛苦,亦或是美好青春的回憶,對于沒能返城的蘇茂華來說,上山下鄉(xiāng)就是命運。他將在農(nóng)村直至生命盡頭,南充已成為了他永遠也回不去的“家”。

50年前,年僅14歲的四川南充少年蘇茂華跟隨母親張桂英下放到光華一隊(今昭化區(qū)磨灘鎮(zhèn)佛巖一社)插隊落戶。開始了他的“知青”生涯。這個懵懂少年怎么也不會想到,從那以后,他的命運就和這個偏僻的小山村緊緊地系在了一起。如今,當年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早已回城,而他卻在這里留了下來,成為大山里的最后一個知青,共同的經(jīng)歷讓筆者想走近他,了解他,探究是什么原因使他在這塊土地上堅守了整整半個世紀。 

少年下鄉(xiāng):被女社員背到山村

2014年11月16日,剛剛轉晴的老天突然變了臉,淅淅瀝瀝地下起了小雨,讓人感到一陣徹骨的寒意。

小車穿行在川北的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的公路起伏很大,急彎較多,路面狹窄僅容兩車交會,據(jù)說這里曾是紅軍長征經(jīng)過和打游擊的地方。兩個多小時后,我們到達了昭化區(qū)磨灘鎮(zhèn)佛巖一社知青點。

蘇茂華今年64歲,身高1.5米左右,右腳微跛,人顯得十分清癯單薄,黑瘦的臉上刻滿了歲月的蒼桑,幾十年的農(nóng)村生活,衣著打扮、言談舉止已和當?shù)厝藷o異,四間破敗不堪的土坯房里擺著幾件舊家具,家里惟一值錢的是前年買的25寸王牌彩電和一個冰柜。一張蒼溪縣革命委員會安置辦知識青年花名冊的復印件上,清晰地記載了他下鄉(xiāng)的全部信息。

社長張德成說,為了迎接筆者,熱情的蘇茂華特地往返八公里,到磨灘鎮(zhèn)買了肉、煙和酒,并劈了一大堆塊子柴烤火。

“我這輩子太倒霉了,沒有回城,沒有工作,也沒有成家,除了南充,就到過幾次廣元,唉……”蘇茂華用打火機引燃柴禾,在嘆惜中打開了話匣子。

蘇茂華生于1951年10月,家住南充新四街。在他的記憶中,父親蘇漢青以烤酒為生,母親張桂英是個家庭婦女,還有個哥哥蘇茂其。他7歲那年,父親因肋骨上長了個膿瘡,無錢醫(yī)治而撒手人寰,由于家里太窮,蘇茂華沒有讀過一天書?!拔宜銈€啥子知青嘛?”蘇茂華苦笑道。

1965年,開始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了,經(jīng)不住上面的再三動員,守寡多年的母親張桂英加入了下鄉(xiāng)的隊伍,想著靠自己的勤勞也許能掙個出路。但她和其他下鄉(xiāng)青年不同,一不是學校畢業(yè)的,二還拖著個14歲的孩子。蘇茂華跟隨母親從南充來到了蒼溪龍王公社光華一隊,開始了他艱難而又不幸的人生。

“那年1月5日將永遠銘記在我的腦海里。我們上千人帶著簡單的行裝,聚集在南充五星花園,廣場上人山人海、鑼鼓喧天、紅旗招展、大紅的標語鋪天蓋地。滿載著40多輛下鄉(xiāng)知青的“解放牌”汽車緩緩啟動,家長和親朋好友都緊跟著汽車不斷的揮手、不停的叮囑、鑼鼓聲、口號聲、廣播聲、喇叭聲、哭泣聲、再見聲交匯在一起。每輛車由一位軍代表和一名老師帶隊,把我們送到儀隴和蒼溪。一輛卡車又把40多名知青拉到龍王公社,我們9個人被分到了佛巖一隊。那時,我年紀小,加上餓,沒走幾步就哭了起來,是后來當了大隊婦女主任的劉正蘭把我從30多里外背到了生產(chǎn)隊……” 

青年遇險:右腿不慎摔成殘疾

光華一隊地處蒼溪、廣元、旺蒼三縣交界處,有20余戶80多人,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貧脊,在那個掙錢靠工分,吃糧靠集體的年代,社員們過的是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的窮日子。

按照當時的政策,生產(chǎn)隊專門修建了四間計120平方米的知青點,將母子二人及南充知青劉德生、馮大志、萬銀連、鄭伯元安置在一起。每人還配發(fā)了扁擔、糞桶、鋤頭、鐮刀、蓑衣等農(nóng)具;水桶、馬燈、木床、草席、糧柜、蚊帳、鐵鍋、菜刀等生活用品。

“那時我還小,母親認為我應該讀書,于是把我送到佛巖村小學讀了三年,好歹有了點知識,后來因家里年年倒補,只好輟學務農(nóng),每天掙八個工分。慢慢地我長大了,成了全勞力,可以背250斤上坡下坎了?!碧崞鹉嵌?,蘇茂華一臉自豪,不時往火堆里添柴,低矮的偏屋頓時煙霧繚繞,嗆得我們咳了起來。

1977年12月的一天,生產(chǎn)隊派蘇茂華往果渡坪背糞,當時因天冷起了黑凌,路上濕滑,蘇茂華背了180斤牛糞,不慎一腳踩空倒了下去,一大背牛糞全部壓在他右腿上,頓時腫了起來,痛得他眼淚直流。知青李興國趕緊找來醫(yī)生,經(jīng)檢查錯了骨,雖然醫(yī)生給他復了位,但右腿關節(jié)明顯變形,整天躺在家里,幸好母親形影不離,天天煮飯喂藥照顧著。

半年后,蘇茂華終于下了床,但從此落下了殘疾,右腿走久了會痛,天氣變化也會痛。勞力明顯減弱,力氣大不如前,生產(chǎn)隊給他補助了兩年工分,算是對他的補償。

1979年,知青大返城開始后,同來的知識青年先后返回南充,可不知為什么,28歲的蘇茂華卻沒有回城,當?shù)卣矝]有為其安排工作。有的說,蘇茂華成了廢人沒有單位要,也有的說,蘇茂華老實木納,沒有去找政府。還有的說,蘇茂華和母親均在鄉(xiāng)下,哥哥也在廣元工作,南充舉目無親,所以他們不能回南充。

1989年, 六十多歲張桂英患了急病,僅三天便離開了人世。蘇茂華想起母親年青守寡,拉扯兩個兒子長大,操勞一生,沒有過一天好日子,不由得大哭了一場。在鄉(xiāng)親們的幫助下,他將母親安葬在知青屋后面,年年都要去母親墳前燒紙。

相依為命的母親走了,蘇茂華更不能離開佛巖了,他說:“母親在哪兒,家就在哪兒,就是死了也要陪伴母親?!彼砟曜畲蟮脑竿褪墙o母親立個碑。 

中年犯渾:認養(yǎng)了個弱智兒子

“我這人就是個孤獨命,一輩子連個女人都找不到,認了個兒子又不爭氣,太窩囊了?!碧崞鸺彝ィK茂華連連搖頭,一臉無奈。

蘇茂華42歲那年,有個姓王的外地二婚女人嫁到了佛巖村,一年后,男方嫌她整天瘋瘋癲癲,不要她了。蘇茂華見她可憐,就收留了她和7歲的兒子。誰知同居不到一年,那女人丟下兒子和他跑了,從此沒了音訊。善良的蘇茂華只得又當?shù)之攱?,獨自挑起了撫養(yǎng)“兒子”的重任,并給他起了個好聽的名字:蘇光明,小名毛娃子。

可是,兒子帶給他的不是“光明”,而是無盡的煩惱。他成天傻兮兮的,連錢都認不到,因為先天弱智,12歲才讀幼兒園,10多天后因打老師,老師說啥也不要他了?;氐郊依铮粌H不干活,脾氣卻怪得很,有時蘇茂華把飯煮晚了,兒子不但打他,嘴里還不干不凈地罵:“日你先人”。

蘇茂華說:“兒子讓我操碎了心,也傷透了心。他哪里是我兒子,就是我的老子?!?/span>

蘇光明25歲那年,長得人高馬大,蘇茂華拿出省吃儉用攢下的2000塊錢,托人給他說了個抱女子。女方叫李華英,磨灘鎮(zhèn)新華村人,結婚后,倆人在一起生活了三年,可不知為啥沒有小孩。有人說,李華英患有心臟病不能生育,也有人說,蘇光明傻兮兮的,連夫妻之事也不懂。兒子媳婦從不下地干活,蘇茂華忙里忙外,累得像個陀羅,仍然起早貪黑地干,不敢有絲毫怨言。因為他知道,有媳婦在,就可以拴住兒子的心。

然而老天并不憐憫他。終于有一天,媳婦還是走了,原因很簡單,她嫌丈夫傻,也嫌這個家窮……

2009年,兒子把常年在外打工掙下的一萬元錢交給他,蘇茂華替他存進了信用社。不料沒過多久,兒子硬逼著他取出來,說是要借給晉賢鄉(xiāng)的一個朋友,蘇茂華苦苦勸說,兒子非但不聽,又欲拳腳相向,身材瘦小的蘇茂華只好服軟。如今六年過去了,對方不但未還錢,連個人影也見不到。

有人勸他“休”了這個忤逆的兒子,蘇茂華苦笑著說:“我和毛娃子畢竟生活了三十多年,也有感情,他雖然傻,但把我喊爸爸,在外打工還打電話問候我,有毛娃子在,這個家才完整,我才有個念想,老了才有寄托,不管他怎樣對我,我也不能與他分開,也許是上輩子欠他的吧,這輩子犯賤來還他。”

筆者的心如灌鉛般沉重,不知該如何安慰他,因為在現(xiàn)實面前,任何道理都顯得多余和蒼白。 

晚年孤獨:幸有父老鄉(xiāng)親照料

因為兒子在外打工,加之鄉(xiāng)親們離他較遠,因此,偌大的知青屋只有蘇茂華一人留守。多年來,蘇茂華耕種一畝多土地,喂一頭豬,養(yǎng)幾只雞,周而復始,年復一年,日子過得十分清苦。

近年來,當?shù)卮迕翊蠖夹蘖诵路?,有的還蓋起了小樓,可蘇茂華收入微薄,沒有積攢,根本無力修建新房,仍然住在五十年前的知青點,生活水平還不如當?shù)卮迕瘛?/span>

前幾年,鎮(zhèn)里將蘇茂華父子的戶口遷到磨灘村四社,變成了居民戶口。因蘇茂華無錢修房,不能搬到鎮(zhèn)上去,仍然居住在知青點。

“今年由于谷種有問題,只打了200多斤谷子,還挖了300多斤紅苕,糧食肯定不夠吃?!碧K茂華憂心忡忡地說。

1986年頒發(fā)身份證時,不知什么原因,有關部門將蘇茂華的出生日期寫成了1956年,比真實年齡整整小了5歲。由于這個原因,他一直無法享受城鎮(zhèn)居民養(yǎng)老保險。

十多年前,為了落實知青身份,蘇茂華回了一趟南充,可是沒有任何結果。七天以后,等他垂頭喪氣地回到家里,發(fā)現(xiàn)800多斤谷子和腌的臘肉全部被盜,蘇茂華欲哭無淚,從此再也不敢外出了。

民兵連長明安貴說:“蘇茂華扎根山區(qū)多年,能和當?shù)厝罕姶虺梢黄?,前年冬天社里修機耕道,要求每個村民集資40塊,蘇茂華二話不說就拿出來了,村里有啥事,只要喊一聲,他都樂意幫忙,從來不要報酬。村民們都親切地叫他老蘇。”

前年,蘇茂華病了,無法起床,社長張德成跑去照顧了三天,幫他煮飯、拿藥、喂豬。去年有七八個村民主動幫他翻瓦,換檁子。2014年4月,七個當年插隊的知青,專程前來看他,為他捐了些款,并將他的知青屋掛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上。

從2011年開始,當?shù)卣畬⑻K茂華父子納入城鎮(zhèn)低保,且逐年增加。每年春節(jié),居委會還要發(fā)放200塊慰問金。

采訪結束時,有人帶信給蘇茂華,說他兒子蘇光明要回家了,筆者不知道這個消息對蘇茂華是喜還是憂?只能默默祝愿他晚年再無清貧,再無憂愁……


(本文主要作者何光華系原廣元縣香溪公社元林一隊南充知青,另一作者何明圓為南充晚報記者)

留守山村半世紀 老知青返城
親人相見淚漣漣 青山依舊在

南充晚報記者 何顯飛/文  張瀚譽/圖

4月27日,李成孝、林興芝到了廣元市昭化區(qū)磨灘鎮(zhèn)佛巖村(原屬蒼溪縣管轄), 找到了在那里居住了50年的老知青蘇茂華。

在蘇茂華的引領下,夫妻二人到蘇茂華的母親張桂英墓前祭奠, 出錢請來石匠,為張桂英立了墓碑。碑上刻了這樣的文字:憔悴身軀臥此中,耳邊猶聞鼾聲濃。不是母親長辭世,實是勞累入夢中。

“感謝《南充晚報》,感謝這么多的好心人,特別是知青朋友們,大家為我費心了。”5月6日下午, 一位身材瘦小,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對記者說。他就是4月15日本報特稿《五十年前 母子相伴當‘知青’ 留守山村 夢中依稀回南充》的主角———老知青蘇茂華。 

1965年,13歲的蘇茂華和母親相伴到蒼溪縣當知青,后來母親病故在那里,而在勞動中致殘的他留在大山深處,過著凄苦的生活。經(jīng)本報報道后,屢遭不幸的蘇茂華得到眾多熱心人的幫助,他們決意讓他回到南充定居,過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讀完晚報特稿
回城知青 被震撼

5月6日下午,一位慈祥而豪爽的老人帶著蘇茂華,來到本報編輯部。他叫李成孝,今年66歲,是一位退休工人。“4月16日,有個熟人拿了一張頭天的《南充晚報》給我看,問我認不認識報紙上的這個老知青蘇茂華。 我細細讀完全文,被深深震撼了?!崩畛尚⒋蜷_了話匣子。 

1965年1月, 住在南充市新生街的小學五年級學生李成孝,與蘇茂華母子等人一道,到蒼溪當知青,分在一個生產(chǎn)隊。李成孝在那里干了一年, 幸運地當上了工人, 到攀枝花參加“三線”建設。幾年前,他退休了,與妻子及兒子兒媳在南充定居。 

“我在蒼溪待的時間不長,事隔這么多年,我對蘇茂華已沒有什么印象了。” 李成孝說,4月16日,他帶上那份報紙,回家讓妻子林興芝看,妻子看完后,眼圈紅了。李成孝表示要幫助蘇茂華實現(xiàn)回故鄉(xiāng)南充生活的愿望,得到林興芝的支持。

夫婦熱心相助
少小離家 老大回

4月27日,李成孝、林興芝到了廣元市昭化區(qū)磨灘鎮(zhèn)佛巖村(原屬蒼溪縣管轄),找到了在那里居住了50年的老知青蘇茂華。 

在蘇茂華的引領下, 夫妻二人到蘇茂華的母親張桂英墓前祭奠,出錢請來石匠,為張桂英立了墓碑。碑上刻了這樣的文字:憔悴身軀臥此中, 耳邊猶聞鼾聲濃。 不是母親長辭世,實是勞累入夢中。 

5月1日,夫婦二人帶著蘇茂華,回到他闊別半個世紀之久的南充, 讓他住進了夫婦二人在高坪城區(qū)的家, 林興芝下廚做了可口的飯菜,款待蘇茂華。 

蘇茂華回到小時候到過的北湖公園,笑了

此后一段時間,李成孝每天騎著摩托車,帶上蘇茂華,到市轄三城區(qū)轉悠,游覽五星花園、北湖公園等蘇茂華少時經(jīng)常玩耍的地方。 

已是物是人非,曾經(jīng)的家園已不可尋,繁華都市中,身邊的人群川流不息,蘇茂華時常陷入沉思。 

輾轉尋找親人
執(zhí)手相見 淚漣漣

李成孝聽說蘇茂華有一個親哥哥蘇茂其, 居住在順慶區(qū)新建街道棲樂埡村。5月2日下午,李成孝用摩托車馱著蘇茂華,到棲樂埡村尋找蘇茂其。 

穿過棲樂埡隧洞,見到幾個打牌的村民,二人上前打聽蘇茂其的下落。 其中一位知情者告訴他們, 蘇茂其和妻子在幾年前相繼去世,不過,蘇茂其有個內(nèi)弟,就住在附近。于是,李成孝馱著蘇茂華,尋找蘇茂其的內(nèi)弟。湊巧的是,他們向一位村民問路時,那人正是蘇茂其的內(nèi)弟。他說,他的姐夫、姐姐都去世了,兩人有個兒子叫蘇生,住在南充。他給蘇生打了電話,說明情況,蘇生很快趕來與叔父相見。 

蘇生看完那篇關于叔父的報道后,流著淚說,“我父親以前在廣元工作,單位效益不好,多年前就下崗了, 回南充在棲樂埡村做了上門女婿。幾年前,他和我母親都去世了。我只知自己有個幺爸,不想今天能見到你,真是太好了?!?nbsp;

與叔父見面后, 蘇生把2000元錢塞進叔父的手中,說,“幺爸,從今年6月起,我每個月給你600元生活費, 你有什么困難, 隨時聯(lián)系我,今后,我們叔侄要經(jīng)常在一起?!?nbsp;

老知青蘇茂華回到當年乘車離開南充的位置(人民南路原42隊汽車站舊址),表情復雜。

眾人出錢出力
愛心溫暖 老知青

這段時間, 李成孝帶著蘇茂華到順慶區(qū)信訪辦、區(qū)公安分局北湖派出所等單位咨詢,準備把蘇茂華的戶口遷回南充, 讓他住進敬老院,晚年生活有保障。 

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都稱已經(jīng)看過那篇報道,表示現(xiàn)在把農(nóng)村戶口遷入城市不是很難,按照有關程序辦理就行。 李成孝向原市政協(xié)副主席康大壽講述了蘇茂華的情況, 請他看了關于蘇茂華的報道,得到他的支持。目前,此事正在辦理之中。 

5月4日,李成孝帶上蘇茂華,到嘉陵區(qū)的兆順鞋業(yè)公司,找到他認識的老板趙女士,介紹了蘇茂華的情況。 

趙女士訂有《南充晚報》,對蘇茂華的情況有所了解。當天,她重讀了那篇報道,看完后,當即表示,盡量提供幫助,在自己的公司免費為蘇茂華解決食宿,如果他愿意,可以為他在公司安排一個輕松的職位。 

自從本報報道蘇茂華的情況后, 引起了當年到蒼溪插隊的南充眾多老知青的關注。5月5日上午,在李成孝等人的倡議下,30多位老知青聚集在一起,與蘇茂華聚餐。飯后,大家紛紛解囊,為他捐了3000多元愛心款。


來源: 上海市知識青年歷史文化研究、南充晚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李成明|一碗湯面
1972年,知青未婚生子送給老鄉(xiāng)。18年后媽媽哭喊,兒子你到底在哪
為了忘卻的紀念
北大校長,山村有他永遠的牽掛
河北石家莊 / 張建國 【小小說】/《盲母圓夢》
冬日憶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