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北方地區(qū)重要的文化類型,因1935年內(nèi)蒙古赤峰市紅山后遺址的發(fā)掘而得名。紅山文化的地域較為廣闊,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遼寧、吉林、河北四省,影響更是十分深遠,波及當時新石器時代的廣大地區(qū),特別是中原地區(qū)。
紅山文化的玉器造型十分豐富,常見的主要有勾云形器、玉龍、玉璧、玉聯(lián)璧、玉璜、玉鳥、玉龜、玉箍、玉環(huán)、玉玦等,幾乎囊括了新石器時代早期以來的所有玉器造型。從具體造型上看,有的是新石器時代其他文化造型中常見的玉器造型,如玉璧、玉璜、玉環(huán)、玉玦、玉鳥等、像良渚文化玉器中也常能見到這些造型。
但也有很多造型是紅山文化所特有的,如玉聯(lián)璧、玉豬龍、玉箍等在紅山文化玉器中經(jīng)常見到,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特征。由上可見,紅山文化玉器的造型既有與新石器時代其古拙玉器文明相同的造型特征,同時也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
而且紅山文化玉璧的造型絕不是一個特例,有很多的玉器造型在細部特征上都有別于其他古拙玉器,在這里就不再一一贅述了。由此可見,紅山文化玉器造型的最大特征就是超強的地域性,即超出了紅山文化的地域界線也就沒有了紅山文化玉器的造型。
紅山文化玉器在工藝上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其對于玉質、做工都相重視。從玉料上看,基本都選用了當時所能夠見到的最好玉料。
由于當時交通條件的限制,以及人們對于玉器的認識不同,紅山文化玉器在玉質的挑選上沒有使用太多現(xiàn)代礦物學上的標準,如軟玉的概念,以及和田玉為最上的概念,使用的多是岫巖玉,色澤以淡雅為主,如白玉、青玉、灰黑玉、墨色玉等都常見。
不過在玉料的選擇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是精益求精、沒有絲毫的應付敷衍,這才有了紅山文化玉器玉質細膩、通透感強、很少見到雜質等諸多的典型特征。
從紋飾上看,可謂雕刻精湛,每一個筆道好像都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似的;從打磨上看,打磨極為細膩,無論是在隱秘還是轉角之處,或者是人們視線達不到的地方,紅山文化玉器都打磨到了:經(jīng)過以上的精雕細琢,幾乎所有的紅山文化玉器都成了精美絕倫的傳世之作。
3.功能鑒賞
紅山文化玉器在功能上已具有相當?shù)亩Y器功能,甚至可以說已經(jīng)是一種禮器。如玉璧、玉璜等,其禮器的特征十分明確,其中玉璧有象征財富的意味,而玉璜則象征著全力。
如紅山文化中的‘玉豬龍’頭似豬,身、尾似蛇,小的卷曲,就像一個小圓餅;大的身體彎縮就像英文大寫字母C一樣,多數(shù)出土于死者胸前,估計為墓主人生前的護身符一類的物品,而我們知道蛇是一種十分冷峻而又危險的冷血動物,看起來就令人毛骨悚然,特別是在新石器時代,那時人類還處在十分弱小和落后的情況下,對蛇是無能為力,只能把它當作‘神’來敬,于是人類開始幻想‘神’是什么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