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死、葬,是每一個人必經的階段?!霸帷?,是一個人最后的終結,受到人們的特別重視,喪葬活動便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提高,喪葬活動的內容,逐漸增多,形式也固定下來,便形成為一種社會習俗。
貴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今天生活在貴州地區(qū)的民族,有的是土著民族,有的是歷史上從外地陸續(xù)遷徙而來。除回族信仰伊斯蘭教,舉行宗教喪葬儀式外,其余民族的喪葬習俗大體相似,他們雖然分別使用巖葬和土葬,卻多少不程度地保留了人類早期喪葬習俗的內容。
早期的喪葬活動由人們對生、死認識的靈魂觀念以及祖先崇拜所決定,后期則受到宗教的影響。在喪葬活動過程中的對尸體的處理,祭祀,悼念儀式,埋葬死者使用的棺木,墓葬的型式和生者需要遵守的禁忌等,是喪葬習俗中的主要內容。喪葬習俗反映一個民族文化上的特點和社會發(fā)展的狀況。貴州少數民族喪葬習俗的主要特點是表現了人類原始的祖先崇拜:認為人的死亡,是靈魂和身體的分離,靈魂要回到老家去,同祖先一道生活。人們?yōu)樗勒吲e行的喪葬活動,主要的內容都是圍繞如何把死者送到祖先那里,并為死者安排好死后的生活。他們在喪葬活動中,都嚴格遵守一個相同的規(guī)則:把一個人的死亡按死亡原因劃分為“正常死亡”與“非正常死亡”。只有“正常死亡”者,才能回到老家去同祖先一道生活。“非正常死亡”者帶有血腥和污穢,不能同祖宗生活在一起,也會給家庭和家族帶來災難。所以,“非正常死亡”者的喪葬活動與“正常死亡”者的喪葬活動,其內容和形式,都完全不同。
貴州少數民族社會中的“公共墓地”,反映了人死以后,要同祖先生活在一起的原始祖先崇拜的觀念。貴州各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公共墓地”一般以家族為單位,人死以后,必須埋入本家族的“公共墓地”,其他家族的人,不能埋入;已出嫁的姑娘,是婆家的人,也不能埋入。
貴州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雖然大體相似,但是,喪葬活動的內容:從人死亡以后,到埋葬入土的過程,各個民族都是根據自己民族的社會狀況決定,因此,表現了各個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所以,各個民族喪葬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不完全相同;喪葬活動內容順序的先后,也不相同;在苗族內部,不同服飾之間的喪葬活動,也有差異。因此,讀者在這里所見到的是一幅幅反映貴州各個少數民族不同的喪葬文化特點的畫面。
貴州少數民族墓葬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土葬,有巖葬;土葬又有棺木土葬墓、石板墓、石室墓、甕棺葬、巖洞葬以及早期曾經使用的懸棺葬等。不同形式的墓葬,喪葬活動的內容,不完全相同。有的民族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在喪葬活動中,增添了新的內容,羼雜了一些封建迷信的因素,使貴州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表現得很復雜。不過,后來新增加的因素,在喪葬習俗中,比重不大,不能影響或改變貴州少數民族原有的喪葬習俗的性質。
綜合各民族的情況,貴州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可以大體歸納如下:
㈠、“正常死亡”者的喪葬習俗
⑴、 送終:老人臨終前,兒子必須守在床前,給老人送終。
⑵、 鳴槍報喪:人死以后,喪家即在屋前放鐵炮,通知寨中;并派專
人,通知遠道的親戚。
⑶、 擦澡:由兒媳或女兒去河中或水井中取水為死者擦澡。死者為男
性,由兒子擦澡,并剃去頭發(fā);女性則梳頭。布依族、水族等有死者坐在銅鼓上擦澡的習俗。洗澡后給死者換穿新衣。各民族死者的穿戴不同,但貴定等地如要為死者砍牛,死者必穿黃綢衣。
⑷、 停喪:死者穿上新衣后,將尸體移放于“靈床”(兩根板凳上放一
塊門板)上,“靈床”橫放于堂屋,頭左腳右。苗族要給死者拴五色腰帶。苗族和侗族還保留了“打牙含銀”的習俗,50歲或60歲以上的死者生前未落牙者,要打掉一顆門牙,口中含一小塊銀子或一個小飯團。印江縣土家族將死者尸體坐在堂屋椅子上,進行悼念活動,稱“坐禪”。
⑸“靈堂”:多數都在堂屋里設靈堂,進行祭祀、開路等活動。有一部分苗族,則在村寨外設“靈堂”,喪葬活動的主要內容,如祭祀、棺木繞場、砍牛、陪死者共餐等悼念活動,都以“靈堂”為中心進行。村寨外設的“靈堂”多為一簡易的竹棚,或用木條、草繩在地面圍成圓圈,中央停放棺木,四面留出缺口,為門。麻山地區(qū)苗族的“靈堂”,西面為打牛場,場中栽一木樁,用作拴牛;東面挖大土灶兩個,用作煮食;南面栽木竿一根,掛皮鼓、蘆笙;北面放置各色紙扎物。
⑹、“開路”:“開路”是貴州少數民族喪葬習俗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活動。“開路”的內容是把死去的老祖宗接回來,進行祭獻,把死者交給老祖宗,然后又把他們送回去,讓死者同祖先一道生活。仡佬族等稱為“指路”。
“開路”由“鬼師”主持,通過念《指路經》等,追溯本民族的形成、發(fā)展的歷史和文化,介紹本民族的列祖列宗?!肮韼煛边€必須唱出全部祖宗的名字(有的長達四五小時以上)和接送祖宗時的路線,沿途的地名,所以,稱為“開路”。鎮(zhèn)寧的布依族在“開路”時,要進行一種獨特的“偷豬”活動。彝族在“開路”時,畢摩先念《頭雀經》,這是一部本民族的百科全書;然后念《指路經》,指明從喪家到老家的路線后,要為死者洗腳,并用高粱桿扎十字架,作為死者去陰間的路費。
⑺、“砍?!保骸翱撑!笔琴F州少數民族喪葬和祭祀儀式中的一個重要
活動,其內容是對死者生活的安排。貴州的少數民族,多是從事山地農業(yè),牛在農業(yè)生產中是重要的勞動力;有了牛,搞好了生產,死者的生活安定,子孫們才能安心。
14歲以上的男人死了,就可以砍牛,成年人死后,必須砍牛;有的老年人生前,兒子就專門喂了牛,為老人死后的“砍?!弊髁藴蕚?。如果經濟有困難,老人死時無力“砍?!?,在一二十年以后,經濟情況好轉,也要補行砍牛。
“砍?!痹凇伴_路”儀式,接回老人以后進行?!翱撑!鼻?,要舉行交牛給死者的儀式。如果補行“砍?!?,半夜時要先到死者的墳墓前,舉行“接魂”儀式,先把死者靈魂接回來,然后按照喪葬活動中的正常程序,進行砍牛。
有一部分苗族,死者為男性,砍牛以后還要砍馬。女性死了,只能砍馬。
(8)、入殮:各民族入殮的情況基本相似,尸體均為仰身直肢,多數不放置隨葬品。苗族、侗族等均有墓地合棺的習俗,在墓地入殮。侗族人死以后,把尸體抬到鼓樓入殮,年滿60歲的死者,棺木停放在鼓樓。
(9)、“停喪待葬”:“停喪待葬”是把死者用棺木裝殮后,停放于山坡上,到一定的時間后,再埋葬入土。停喪待葬主要存在于黔東南地區(qū)。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民族,都有停喪待葬的習俗。
“停喪待葬”由古代的“二次葬”習俗演變而來。侗族停喪待葬時,死者的家屬全部迥避,也不在家中吃飯,喪葬活動由娘舅或親戚主持操辦。水族稱“停喪待葬”后的埋葬為“開控”。
貴州少數民族今天仍然保留“停喪待葬”的原因是:①死者死亡的時間與死者的生辰八字不合,需要停喪,等待符合生辰八字的時間,再行埋葬入土。②、“非正常死亡”者不能立即埋葬。
“停喪待葬”后埋葬入土,有四種情況:①、“正常死亡”者,到埋葬時間,舉行祭奠儀式后,入土埋葬;②、挖好墓坑后在墓坑兩頭放兩根竹篾,然后埋葬,到了吉日,祭祀后抽出竹篾;③、惠水縣擺金部分布依族行甕棺葬,到時間后,用陶甕收殮骨骸埋葬;④、“非正常死亡”者,需火化尸體后,埋葬骨灰。
(10)、出殯:由于部分民族還保留了墓地合棺的習俗,出殯便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把木棺的材料和尸體,分別運到墓地,在墓地拼合棺木;用竹竿或木棍綁成擔架,上鋪杉樹皮,運尸體至墓地,在墓地裝殮入棺,即行埋葬,不再舉行儀式。第二種情況是在家中裝殮入棺,運送木棺至墓地。有的民族在送葬時,一人張弓搭箭,不停射出。到達墓地,要進行“清棺”,打開棺蓋,檢查棺內是否有金屬或其它異物,然后埋葬。
(11)、墓地:貴州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他們認為,人死以后,靈魂要回到老家去,同祖先一道生活,所以,要埋葬在一起?!肮材沟亍币话阋约易鍨閱挝?,一個家族或幾個家族合用一個墓地,埋葬本家族的成員。本家族的人死了,必須埋入本家族的“公共墓地”;死在外地的人,也必須遷回埋葬在家族的“公共墓地”中。已出嫁的女兒,只能埋在丈夫家的“公共墓地”。其他家族或民族的人死了,不能埋入。實行土葬的民族,如水族,是仿照生前居住的“干欄式” 房屋修建地面墓室;實行巖洞葬的民族,如苗族、瑤族,則以巖洞為家族的“公共墓地”,每個家族有自己固定的巖洞,幾個家族合用一個巖洞時,巖洞中放置的棺木,按家族堆放,嚴格區(qū)分,絕不混淆。
“公共墓地”一般都在村寨附近的山坡上,由于受到“風水”、遷徙等因素的影響,“公共墓地”中主要是從前的墓葬,現在的墓葬,多數不受“公共墓地”的限制。
欲知更多,請繼續(xù)關注家鄉(xiāng)貴州……
責任編輯:楊國昌、山里禾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