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張錫純有一張治療大氣下陷的名方——升陷湯,你知道如何合理使用這張方子嗎?如何進行加減?一起看看程昭寰先生為我們解析的張錫純的“大氣學說”和他的“升陷湯”吧!
張錫純的大氣學說,是從《靈樞·五色》篇所說“大氣入于臟腑者,不病而卒死”一句,悟出“以膈上之大氣,入于膈下之臟腑,非下陷乎?大氣既陷,無氣包舉肺外以鼓動其翕癖之機,則呼吸停頓,所以不病而卒死也”,這與王冰所注謂“大氣”乃大邪之氣的說法,迥然有別。
為此,在其專論大氣下陷的文章——《大氣詮》中,創(chuàng)造性地論述大氣下陷諸證。
1大氣的實質(zhì)和內(nèi)涵
“大氣”一詞,原出于《素問》?!稛嵴摗吩疲骸按髿饨匀ゲ≡灰岩印?,張氏同意王冰“外感大邪之氣”之釋。
然《靈樞·五色》“大氣入于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的“大氣”,則不能以“外感大邪之氣”來作釋。
張氏在深研《金匱要略·水氣病》篇中“大氣”(陰陽相得,其氣乃通,大氣一轉(zhuǎn),其氣乃散),以及李東垣、喻嘉言等有關(guān)論述,并結(jié)合親身體驗,“始確知于肺氣呼吸之外,別有氣貯于胸中”,“胸中所積之氣,當名為大氣”,實際上他所論的大氣也即是《內(nèi)經(jīng)》之“宗氣”。
2大氣的功能
胸中大氣的生成,張氏認為“是大氣者,原以元氣為根本,以水谷之氣為養(yǎng)料,以胸中之地為宅窟者也”。
即是說:以先天原氣為根基,以后天脾胃所化生之水谷精微之氣為養(yǎng)料,并與肺臟吸入自然界中的清氣在胸中化合,而成為胸中大氣。
胸中大氣功能甚大,“為其實用,能斡施全身”。
具體而言:其一,主司呼吸張縮,以行呼吸。他說:“肺氣所以能呼吸者,實賴胸中大氣”,“大氣者,充滿胸中,以司呼吸之氣”;
其二,“貫膈絡肺之余,又出于左乳下為動脈,是此動脈,當為大氣余波”,意即維持心脈搏動,推動氣血運行;
其三,“此氣,具能撐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腦力,官駭動作,莫不賴乎此氣”,也就是說,撐持全身,主持肌體功能活動,供應能量,調(diào)節(jié)寒溫。
由此可知,胸中大氣關(guān)系人之生命活動,“為生命之宗主”,故《內(nèi)經(jīng)》稱之為宗氣。
3大氣下陷的病因
胸中大氣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大氣自上焦下陷于中、下二焦。
導致大氣下陷的病因,張氏認為外感、內(nèi)傷、飲食不節(jié)等皆可導致大氣下陷。
論外感,多因素體虛弱或素有宿疾,復感外邪發(fā)病之后,突發(fā)大氣下陷;
究內(nèi)傷“多得之于力小任重,或枵腹力作,或病后氣力未復,勤于動作,或因泄瀉日久,或服破氣藥太過,或氣分虛極下陷”;
亦有因七情內(nèi)傷,臟腑功能失調(diào)而致大氣下陷者“怒則氣逆者……肝膽之氣上逆,排擠大氣轉(zhuǎn)下陷……,況大氣賴谷氣養(yǎng)之,其人既常惱怒,納谷必少,大氣即暗受傷而易下陷也。”
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化源不足,使胸中大氣化源不足,亦可致大氣下陷。
4大氣下陷的病理
張氏認為:“此氣一虛,呼吸即覺不利,而且肢體酸懶,精神昏憒,腦力心思,為之頓減,若其氣虛而且陷,或下陷過甚者,其人即呼吸頓停,昏然罔覺?!?div style="height:15px;">
可見,其病理主要是因氣虛而下陷。
5大氣下陷的證候
大氣下陷的證侯極其復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
主證:“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其脈象沉遲微弱,關(guān)前尤甚,其劇者,或六脈不全,或參伍不調(diào)”,
兼證:“寒熱往來”,或咽干作渴,或滿悶怔忡,或神昏健忘……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證候呢?
這是因為大氣本居于上焦,主司呼吸和推動心脈氣血運行,與心肺關(guān)系最為密切。
因此,大氣下陷有典型的心、肺功能受損,表現(xiàn)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且其喘并不肩息;
呼吸不利,故胸滿氣悶,大氣陷甚,無氣包舉肺外,以鼓動其翕癖之機,故呼吸驟停而“不病卒死”;
大氣下陷,不能帥領(lǐng)心之氣血上達于腦,腦府氣血虧乏,清陽空虛,故作眩暈,腦轉(zhuǎn)耳鳴,神昏健忘;
因氣陷而陽郁不暢而作寒,陽蓄欲宣而作熱,是以可見寒熱兼作;
氣陷津液不能上潮,則口干咽燥;
大氣下陷,氣血鼓動無力,故脈沉遲微弱,關(guān)前尤甚,嚴重時或六脈不全,或參伍不調(diào),舌質(zhì)多見淡紅或見紫暗,苔多薄白。
6大氣下陷證的鑒別診斷
一、大氣下陷證與寒飲結(jié)胸證
兩證具有胸中氣短之證,脈象亦多沉遲微弱,但臨床仍有可資鑒別之處。
寒飲結(jié)胸,甚畏寒涼,但覺胸中滿悶,似覺有物壓之;大氣下陷,不畏寒涼,常覺上氣不接下氣,胸部并無壓迫感。
二、大氣下陷證與喘證
兩者皆見喘息,但一實一虛,迥然有別。
喘證多氣逆作喘,用降氣藥有效;而中氣下陷證,似喘非喘,用降氣藥立危。
除此之外,兩者鑒別要點在于:喘證,必然肩息,脈象多數(shù),或有浮滑之象;大氣下陷,必不肩息,脈象微弱而遲。
三、大氣下陷證與氣郁證
大氣下陷與氣郁證都可見太息。
但大氣下陷證不可用理氣開郁之藥,愈開則愈陷,因其胸中短氣,常借太息以舒其氣;氣郁證用理氣開郁之藥有效,其胸中滿悶,常借太息以暢氣機,這在臨床上是需要細心體察的。
四、大氣下陷與中氣下陷證
大氣與中氣是不同的概念,大氣為諸氣綱領(lǐng),中氣必在大氣統(tǒng)攝之下,故大氣下陷,中氣失去統(tǒng)攝,亦可下陷,中氣一陷,大氣失其養(yǎng)料,亦可虛而下陷,故兩者?;橐蚬?。
須知大氣下陷比中氣下陷更為嚴重,兩者可互見,也可各自獨立存在。
7大氣下陷證的治療
大氣下陷證的治療,張氏創(chuàng)用升補舉陷法,自創(chuàng)升陷湯,主治胸中大氣下陷,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似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脈象沉遲微弱,關(guān)前尤甚,劇者或參伍不調(diào)。
投升陷湯可使之下陷之氣歸其宅窟,則諸癥悉平。
該方由黃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升麻3克,桔梗4.5克組成。
方中重用黃芪之性溫稍熱,知母涼潤,柴胡、升麻皆能引下陷之大氣上升,桔梗能載諸藥力上達胸中,故用之效。
臨證若見氣分虛極下陷者,酌加人參培氣之本,或再加萸肉以防氣之渙散;若見少腹下墜或作痛疼,陷之過甚,則加大升麻劑量,以升攝之。
藥簡效捷,頗切實用,臨床上還可隨兼證不同配伍不同治法。
一、配培元固脫法
適用于元氣本虛,大氣虛極而陷,氣失固攝,臨見大氣下陷主證的同時,兼見氣息微微欲絕,甚或昏糊,伴有冷汗淋漓,口干、手撒、二便失禁,脈沉弱或微細;
或大出血,劇烈吐瀉之后,可在升陷湯中加入人參或西洋參、山藥、萸肉、五味子、龍骨等,以培氣斂氣固脫。
二、配溫陽法
適用于大氣下陷,兼見心肺陽虛,或兼腎陽不足。
兼心肺陽虛,則見心冷背緊,常覺短氣,胸中滿悶,數(shù)欠伸,善太息,畏寒尤甚,懶動少言,甚則神昏,咳吐白色痰涎,脘痞納呆,舌淡脈弱,治宜升陷湯加干姜、桂枝、當歸、炙甘草等。張氏回陽升陷湯即為此而設。
若兼見腰膝酸冷,小腹墜脹冷痛,小便清長或失禁,四肢逆冷,脈沉弱者,宜佐以溫補腎陽,可于升陷湯加入人參、附子、肉桂、山藥等。
三、配解郁活血法
適宜于大氣下陷兼氣血郁結(jié),經(jīng)脈瘀阻之證。
可兼見脅下?lián)蚊洀赝?,走竄不定,或痛處不移,久病癥瘕積聚,少腹下墜,小便不利,脈沉細或小弦。
宜于升補大氣時配以解郁活血法,可在升陷湯中加入當歸、赤白芍、乳香、沒藥、丹參、血竭、香附、牡蠣等,如張氏的解郁升陷湯。
若小腹墜痛,脫肛較重,可加重升麻,疝墜疼痛明顯,可加荔枝核、小茴香。
四、配滋陰清胃法
適用于大氣下陷而兼胃熱津傷者,可兼見口干口苦,咽燥作渴,消谷善饑,胃中嘈雜或燒灼,噯腐吞酸,噯氣呃逆,大便干燥,脈沉略數(shù)無力,舌紅苔黃少津。
可于升陷湯內(nèi)加石膏、玄參、花粉、麥冬、太子參、生甘草等。
總之,張氏的大氣學說發(fā)揮頗為獨到,臨床應用,亦甚廣泛,對大氣下陷諸證論治精詳,在《大氣詮》及升陷湯后所載近30例驗案中,可以細加分析,認真探討。
注:本文選摘自《衷中參西的張錫純》,程昭寰編,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1986年12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shù)交流,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