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本來以相生相克的規(guī)律說明自然界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臨床上運用五行學說,主要也是解釋人體內臟的相互聯系及生理、病理的復雜變化,從其正常和不正常情況下所反映的現象,作為推斷病情和確定治法的依據之一。為此,臨床上具體運用五行學說,首先要注意兩個方面;
一、必須以內臟為基礎,離開了內臟活動的真實反映來談五行,便會落空。
二、必須依據病因和病情的發(fā)展,在辨證施治下適當地運用五行學說,否則也是不切實際的。
事實表明,醫(yī)學上既然將五行分屬內臟,臨床運用就不能離開內臟來談五行。內臟發(fā)病的原因不同,演變不同,離開了內臟疾病的本質和變化,刻板地強調五行生克,顯然是理論脫離實際。
人體內臟之間本有一種調整的本能,表現為相依相存,相反相成,保持其活動均勢,是為正?,F象。反之,當生不生,當制不制,或相生不及,相制太過,以及其他紊亂現象,都為病征。在這種情況下運用五行生克規(guī)律來治療,也有幾個大法:
一、補母,用于相生不及。如腎虛影響肝臟亦虛,稱為水不生木,治以滋腎為主;或者肝虛影響腎臟亦虛,稱為子盜母氣,也在補肝的同時樸腎。這些虛證上利用母子關系治療,即所謂“虛則補其母”。
二、瀉子,用于母子關系的實證。如肝火偏旺,有升無降,可用瀉心方法,所謂“實則瀉其子”。
三、抑強,用于相克太過。如肝氣橫逆,犯胃克脾,稱為木克土,用平肝、疏肝為主。也有木本克土,反為土克,稱為反克,亦叫相侮,如脾胃壅滯,影響肝氣條達,當以運脾和胃為主。使主因削弱,則被制者的機能自然易于恢復。
四、扶弱,用于相克不及。如肝虛郜滯,影響脾胃健運,稱為木不疏土,治宜和肝為主,兼予健脾,以加強雙方的機能。
這里說明了生克關系是兩方面的,運用這規(guī)律來治療,必須雙方考慮,又必須分清主次。假如認為相生是母子關系,而重視其母、忽視其子,或在相克的現象下,重視克者而忽視被克者,都是不夠全面的。例如水不生木,用滋腎養(yǎng)肝,木橫克土,用疏肝健脾和平肝和胃,均是生者與被生者和克者與被克者結合治療。在滋養(yǎng)肝腎中,如果水不生木,則以腎為主,子盜母氣,則以肝為主,同樣地,疏肝健脾、平肝和胃,由于木橫克土,以疏肝、平肝為主,倘因土反侮木,便以運脾、和胃為主,均有一定的主次。
此外,臨床上掌握病情,制止其發(fā)展和促進其復原,也能運用五行生克規(guī)律來治療。比如見到肝實證有克制脾胃的傾向,就應先健脾胃,使脾胃不受損害,痊愈較速。又如肝虛久不復元,雖然腎臟不虛弱,也可結合滋腎,加強肝臟的恢復。這種利用生克來防治,必須根據具體情況是否需要來決定;如能直接解決,就不必要強調生克,牽涉到其他方面。
以上是臨床上運用五行生克的大綱大法?,F在再分相生和相克兩個方面來談其具體運用。由于經驗缺乏,存在一些空白點,請補充和指正。
一、相生規(guī)律在臨床的運用 五行相生系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臨床上運用這規(guī)律來治療,多屬于母虛累及其子,其次是子盜母氣,再次是單純子病,均可利用母子關系加強相生力量。所以相生的治法主要是掌握母子關系,它的原則是“虛則補其母”。凡母虛累子,先有母的證狀,子盜母氣,先有子的證狀;如單純子病,須有子虛久不復元的病史。這樣,三者的治法相似,處方就有主次之分。
(一)水不生木 即腎虛不能養(yǎng)肝。臨床表現在腎虛為陰不足,多見耳鳴,腰酸,膝軟,遺精;肝虛為血不足,多見消瘦,疲乏,目眩,筋惕肉瞤。陰虛能生內熱,血虛也能生內熱,且易引起虛陽上擾,故進一步可出現顴紅,潮熱,手足心熱,頭暈,肢麻顫抖等證,脈象或見細弱,或見細數,或見細弦,舌質亦或淡或嫩紅。這種腎陰虧耗不能養(yǎng)肝的證候,臨床上常見的為肝風眩暈。張景岳曾說:“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主張用左歸飲(地黃、山藥、萸肉、杞子、茯苓、甘草);葉天士也明白指出:“暈眩煩勞即發(fā),此水虧不能涵木,厥陽化風鼓動”,常用滋陰潛陽法。除內傷雜證外,溫病傳入下焦,耗傷真陰時亦常出現眩暈,《溫病條辨》用加減復脈湯(生地、白芍、麥冬、阿膠、麻仁、甘草),佐以一甲煎(牡蠣),二甲煎(牡蠣、鱉甲),三甲煎(牡蠣、鱉甲、龜版)。
處方法則:滋水涵木法,滋腎養(yǎng)肝法,滋補肝腎法,乙癸同源法。
常用藥物:滋腎陰——生熟地、鱉甲、天冬、女貞子;養(yǎng)肝血——歸身、白芍、制首烏、渣沙蔸、阿膠、黑芝麻;熄風潛陽——龜版、玳瑁、生牡蠣、石決明、真珠母、天麻、菊花、鉤藤。
(二)木不生火 即肝虛不能溫養(yǎng)心臟,表現為血虧和生氣不強,心血和心陽、心神衰弱,如消瘦、膽怯、心悸、驚惕、健忘、失眠、脈象細弱或結代或寸脈不靜等。肝為藏血之臟,內寄相火為肝的生發(fā)之氣,心主生血而司君火,火明則神志清朗,這是木火相生的主要關系。故木不生火的心虛證,多見意志蕭索,神情譫蕩不收,補肝以養(yǎng)心,又當偏于溫養(yǎng)。養(yǎng)心湯(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當歸、白芍、肉桂、五味子、茯苓、遠志、陳皮)用血藥以補其體,氣藥以助其用,其中肉桂能溫肝,亦能壯心陽,實為主藥。用木生火來治療心虛,側重在肝陽虛弱,如果心陽虛弱而不屬于木不生火的,應從本臟治療,如復脈湯(人參、桂枝、阿膠、生地、麥冬、甘草、麻仁、姜、棗)便是。
處方法則:補肝養(yǎng)心法,溫養(yǎng)心肝法。
常用藥物:養(yǎng)肝血——見前,養(yǎng)心血——生地、麥冬、阿膠、棗仁、龍眼;溫心陽——人參,肉桂、紫石英、五味子。
(三)火不生土 即心火或命門衰微,不能溫脾:五行分配必火屬心,但在臨床上運用這規(guī)律,多指命門之火,也就是腎陽。脾為陰土,惡濕,以陽為用,陽虛則運化無權。所以火不生土的證狀,在命火虛為畏寒,四肢不溫;在脾陽虛為食入艱化,脹滿,腹瀉,或水濕積聚,小便不利,形成浮腫。因為腎陽和脾陽有密切關系,脾陽依靠腎陽來溫養(yǎng),所以脾腎陽虛證候以補腎陽為主,但既然同病,也不能忽視健脾。例如真武湯(附子、白術、茯苓,白芍、生姜)治水氣,就用了白術、茯苓、生姜的健中溫中;四神丸(破故紙、吳萸、肉果、五味子、生姜、大棗)治五更泄瀉,也用了肉果、生姜、大棗溫中補土。更明顯的如《傷寒論》里理中湯(人參、白術,炮姜、甘草)治太陰病,加入附子為附子理中湯,便治少陰病,可見在溫脾的基礎上進一步溫腎,是助火生土的正常治法。
這里必須說明一個問題,即心火與脾陽的關系。我認為這類實例在臨床上并不少見。張仲景治痰飲病用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治水氣上凌心悸用桂苓草棗湯(桂枝、茯苓、甘草、大棗)等,用桂枝的目的即在溫心陽以助脾陽的健運。故溫命火用附子,溫心陽用桂枝?!侗静菔枳C》論桂枝有六種用法:和營,通陽,利水,下氣,行瘀,補中。這些作用都與心臟有關,尤其是用于補中法,含有火生土的意義。假如忽視了這方面,只將火不生土認作脾腎關系,從整個五行生克規(guī)律來講,就很難說通了。
處方法則:益火補土法,溫腎健脾法,溫補脾腎法,通陽健中法。
常用藥物:溫腎陽——熟附片、肉桂、巴戟天、葫蘆巴、仙茅、益智仁、補骨脂、鹿茸;溫心陽——見前,溫脾陽——白術、干姜、砂仁、肉果。
(四)土不生金 即脾胃虛弱,不能滋養(yǎng)肺臟。脾和胃的功能不同,但作用是統一的,故在土虛證上往往并提。脾胃虛弱為食果,消化不良,大便溏泄,肺虛則為氣短,干咳,或吐粘痰,或痰內帶血。這些證候常見于
肺癆后期,此時補肺氣則易生脹滿,養(yǎng)肺陰又慮增加腹瀉,只有側重脾胃用甘平補中一法,使后天生氣充沛,則肺臟可得到滋養(yǎng)。用參苓白術散(人參、白術、茯苓、山藥、扁豆、苡仁、甘草、陳皮、蓮肉、砂仁、桔梗),方內山藥、扁豆、苡仁等不僅補脾,也能補肺,同入肺脾兩經。至于一般所說的肺脾兩虛證,多指氣分不足,且多由中氣虛弱引起。表現為行動少氣乏力,語音低微,表虛多汗等,與土不生金有區(qū)別,當用李東垣調中益氣湯(黃芪、人參、白術、甘草、當歸、白芍、五昧子、陳皮、升麻、柴胡),即補中益氣湯加入白芍、五味子補肺斂氣。
處方法則:培土生金法,補養(yǎng)肺脾法。
常用藥物:補脾胃中氣——黨參、白術、山藥、扁豆、炙甘草、紅棗;補肺氣——人參、黃芪、五味子、冬蟲夏草,養(yǎng)肺陰——北沙參、麥冬、百合、石斛、玉竹、梨膏。
(五)金不生水 即肺虛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臨床表現多為肺腎陰虛,兼有內熱,如氣短,干咳,口渴,小便短赤,腰膝酸軟等。治宜百合固金湯(百合、生熟地、麥冬、玄參、當歸、白芍、貝母、桔梗、甘草)補肺滋腎。也有腎陰虧耗,虛火上炎,因肺熱津燥,亦現金不生水現象。這是其本在下,其標在上,當以滋腎為主,方如八仙長壽丸(生地、山萸、丹皮、山藥、茯苓、澤瀉、麥冬、五昧子),即六昧地黃丸加麥冬、五昧子補肺。正因為肺腎相互影響,治療又相互照顧,所以又稱金水相生。《時病論》里治肺腎兩虧,用人參、麥冬、五味子補肺斂肺,知母,玄參清肺又能滋腎,并以甘草協和諸藥,謂有“金能生水、水能潤金之妙”,便是例子。
臨床上常用開肺必利小便,乃指肺與膀胱的生理關系。肺為水之上源,膀胱為水之下流,肺氣宣暢則三焦通調,水道自利,不同于相生意義,不能引用金生水來解釋。
處方法則:補肺滋腎法,滋養(yǎng)肺腎法,金水相生法。
常用藥物:養(yǎng)肺明——見前;滋腎陰——見前。
二、相克規(guī)律在臨床的運用 相克與相生同樣是一種生理現象。病證上所說的相克,包括相克太過、相克不及和反克現象,故有虛實復雜的證狀出·21·現??偟恼f來,分強弱兩面,即克者屬強,表現為機能亢進;被克者屬弱,表現為機能衰退。因而治療上同時采取抑強扶弱的手段,并側重在制其強盛,使弱者易于恢復。另一方面強盛而尚未發(fā)生相克現象,必要時也可利用這規(guī)律,預先加強被克者的力量,以防止病情的發(fā)展。
從疾病的發(fā)展變化來看相克,并不是前后都一致的。例如鼓脹病,他在整個病程中所出現的證候,便包括了木橫克土、木不克土和土反侮木等現象,治療上雖然不離肝脾腸胃,治法上就有很大出入。說明臨床上運用相克時,不能固執(zhí)一端,一成不變。
(一)木橫克土,本不疏土,土反悔木 木橫克土即肝旺脾弱。肝旺多指肝氣太強,表現為頭脹,脅痛,胸悶太息,少腹脹。脾弱包括胃氣阻滯,如食呆,脘痞脹痛,頻作暖氣和矢氣等。由于肝旺多指肝氣橫逆,治療上常用疏肝理氣為主,結合健脾和胃,方如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枳殼、香附、陳皮,甘草、生姜)、調氣湯(香附、青陳皮、烏藥、木香、藿香、砂仁、甘草)和沉香降氣湯(沉香、香附、延胡、金鈴子、砂仁、甘草)。木克土的證候以肝氣犯胃為多,并因胃而影響及腸,胃痛中的氣痛,常因惱怒后肝氣所引起,劉草窗的痛瀉要方(白芍、陳皮,白術、防風),目的亦為瀉肝和胃而疏腸中氣滯。因此,本證在臨床最為多見,一般稱為肝胃不和。
木不疏土,由肝氣郁結所致。肝氣失其條達,影響脾胃功能遲鈍,出現精神
抑郁,胸脅滿悶,食步艱化,腹脹,大便或秘或溏等證狀。治宜舒肝健脾,用逍遙散(當歸、白芍、柴胡、白術、茯苓、甘草、煨姜),亦可加入枳殼、陳皮和胃。治療肝氣和肝郁,雖然同以理氣為主,藥物如柴胡等亦通用,但由于發(fā)病和病機不同,方劑的組成并不一樣。
反克現象在肝和脾胃亦為多見常見,因有木之與土,此勝彼負之說,但一般土反侮水多由木郁不能疏土引起,亦即木不疏土的后果,且因后天生化力弱,肝血不充,產生肝火內郁,成為虛性亢奮現象,宜用化肝煎(白芍、青陳皮,丹皮、山梔、貝母、澤瀉)。若由脾胃形成,則以濕熱積滯為多,與腸亦有密切關系,當用導氣湯(黃連、黃芩、當歸、白芍、枳殼、檳榔、木香、大黃)加減。
處方法則: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調理肝脾法,理氣暢中法。
常用藥物:疏肝氣——青皮、制香附、金鈴子、香櫞、柴胡、廣郁金、玫瑰花、蘇羅子、荔子核;調脾胃中氣——枳殼、陳皮、砂仁、蔻仁、佛手;化脾胃濕熱積滯——黃連、半夏、木香、枳實、大腹子皮。
(二)土旺克水,土不克水,水反克土 土旺克水,即胃實耗傷腎陰,常見于胃有實熱,即《傷寒論》)少陰病用急下存陰的證候。但臨床上慣稱邪熱傷陰,很少引用生克學說。
與此相反,土不克水是脾虛而水濕泛溢,成為水腫脹滿。張景岳說:“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治宜溫運脾陽,用實脾飲(白術、茯苓、干姜、生姜、紅棗、甘草、豆蔻、大腹皮、厚樸、木香、附子、木瓜)為主。
水反克土為
腎病影響脾臟功能,常見于水腫證,《內經》所謂“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用金匱腎氣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萸、山藥,茯苓、澤瀉、丹皮)溫腎為主,結合胃苓湯(蒼術、厚樸、陳皮、甘草、肉桂、白術、澤瀉、豬苓、茯苓)以治標。
處方法則:急下存陰法,敦土利水法,溫腎健脾法。
常用藥物;瀉胃熱——大黃、玄明粉、枳實;溫脾陽——見前;溫腎陽——見前;利水濕——茯苓皮、澤瀉、車前子,冬瓜皮、川椒目、豬苓,大腹皮、葫蘆瓢、生姜皮、通草。
(三)水旺克火,水不克火,火反克水 水旺克火即腎陰郁遏心陽,表現為水氣上逆,先有臍下悸,再見胸悶心悸,奔豚證即屬這一類,宜桂枝加桂湯(桂枝、白芍、甘草、姜、棗)。如果水氣內停,命火衰微不能氣化,不見心氣虛弱證狀的,當用真武湯(附子、白術、茯苓、生姜、白芍)溫腎利水。
水不克火是腎陰不足,心火偏旺,證見遺精腰痛,心煩失眠,宜滋腎清心,用黃連阿膠湯(黃連、阿膠、黃芩、白芍、雞子黃)加生地。這里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水屬北方,火屬南方,所以黃連阿膠湯也稱補北瀉南法。但本方主要是著重在心臟本身的血虛火旺,如有腎虛證狀,宜加入滋腎藥。二是腎為水火之臟,腎陰虛亦能使相火偏旺,出現夢遺、耳鳴、喉痛、咽干等證,也稱水不制火,宜用滋陰降火的知柏八昧丸(生地、山萸、山藥、丹皮、茯苓、澤瀉、黃柏、知母)。這種屬于一贓本身水火的偏盛偏衰,不能與五行生克的水不克火混為一談。
火反克水:與水不克火往往互為因果,治法無多大出入。臨床上又對一般熱盛傷陰,慣常稱做水不制火,意義有別。
處方法則:通陽制水法,扶陽逐陰法,滋陰降火法,補北瀉南法,養(yǎng)陰清熱法。
常用藥物:溫心陽——見前;溫腎陽——見前;清心火——黃連、竹葉、焦山梔、蓮子芯、燈心;清命火——黃柏、知母。
(四)火旺克金,火不克金,金反克火 火旺克金即心火消爍肺臟氣陰。心肺同居上焦,心火上炎,易使肺熱傷津,如火嗽證咳痰稠粘,咽喉不利,用黃芩知母湯(黃芩、知母、山梔、杏仁、貝母、桑皮,花粉、桔梗,甘草)。習慣上對于一般邪熱傷肺,亦稱火克金,應加區(qū)別。
·24—
火不克金是心陽不能溫肺,屬于肺寒證候。《內經》上說:“心移寒于肺,肺消,飲一溲二”,《金匱要略》上說:“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均是心火衰微,形成肺氣消索。心肺本為二陽臟,欲溫肺金,當扶心陽,但宜溫養(yǎng),溫潤,不可偏于辛熱,用溫肺湯(人參、肉桂、干姜、甘草、鐘乳石、半夏、橘紅、木香)加減。
金反克火當為肺寒而影響心陽不宣,固臨床上少見,從略。
處方法則:瀉火清金法,清熱潤肺法,養(yǎng)心溫肺法。
常用藥物:清心火——見前;清肺熱——桑皮、馬兜鈴、川貝母、黃芩;溫肺寒——款冬花、白石英、遠志、百部。
(五)金旺克木,金不克術,木反克金 金旺克木即肺肅太過,肝氣受制。臨床上對于肝氣證候常用肅肺佐治,所謂佐金平木,但單純由肺形成的肝病并不多見,從略。
金不克木當為肺虛而引起肝旺,臨床上亦比較少見。
肺癆后期雖有出現,多與腎虛不能養(yǎng)肝有關。
木反悔金指肝火偏盛,影響肺氣清肅,亦稱木火刑金。表現為脅痛,口苦,咳嗽,痰內帶血,急躁煩悶,脈象弦數等。此時肺臟亦熱,當用化肝煎(白芍、丹皮、山梔、青陳皮、貝母、澤瀉)加青黛、金沸草、瓜蔞、枇杷葉,亦可暫用龍膽草、蘆薈以瀉火。
處方法則:佐金平木法,瀉肝清肺法。
常用藥物:降肺氣——金沸草、蘇子、枇杷葉;清肝火——黃芩、青黛、丹皮、夏枯草、龍膽草、蘆薈。小結如上所述,臨床上運用五行生克學說有其一定的范圍和法則,主要是以內臟為基礎,從其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來觀察疾病曲性質和傳變,從而依據五行生克規(guī)律進行治療。尤其是有些疾病需要用的就用,不需要用的就不用,不是所有疾病都可從五行生克這規(guī)律來治療。正因為中醫(yī)在臨床上運用五行生克,是根據人體內臟的變化活動和相互的關系,并結合長期醫(yī)療中所積累的經驗知識,因而有效地指導了臨床實踐。有人指摘中醫(yī)用五行生克治病是玄學,這是毫無所知的讕言;還有人認為陰陽可存,五行當廢,也是了解不夠的看法。當然,少數人離開了實際,空談五行生克,會使臨床上失掉真實價值,必須加以糾正。
臨床上運用五行生克,不是機械的,也不是簡單的。比如水不涵木的證候,用滋腎養(yǎng)肝法,但有時因肝虛而累及其子或影響其所克者,又須照顧心或脾胃。再如水腫的形成,或由土不克水,或由火不生土,但已經水濕停留特別是出現泛濫現象的時候,必須利小便或以疏浚為急,不得墨守溫腎健脾的常法。同時,疾病發(fā)生的原因有單純和復雜,它的變化又與患者的體質及醫(yī)護等有密切關系,因此,一般疾病的變化有次序,而在某種情況下,往往不依據這樣或那樣的次序傳變。所以在臨床上既要正確地掌握五行生克的規(guī)律,又要根據具體病情來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