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薩克·伊里奇·列維坦
(1861-1900) 俄國
1892年夏季,三十一歲的伊薩克·伊里奇·列維坦來到離莫斯科不遠的特維爾斯克州,借住在一所莊園里寫生作畫。就在這里,他第一次聽到了那個感人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磨坊主的漂亮女兒與一位放馬的英俊男孩真心相愛。但是,這件事被女孩嚴厲的曾祖父知道了,他勃然大怒。為拆散這對鴛鴦,他設法收買征兵局,把這男孩抓去當了兵。舊時帝俄的兵役制是終身制。姑娘聞訊后深感絕望,便來到野外密林中的一個深水潭,從用枯木搭建的橋上跳進了深淵。……
這個故事使畫家的心靈受到了震撼,產(chǎn)生了共鳴。每當傍晚,他從自己住處的露臺上透過昏暮向遠處望去,似乎就能看到那去過多次的被幽 暗的樹林包圍著的深水潭:潭水微起粼波,倒映著天邊的云、染紅云頂?shù)淖詈笠荒ㄏ脊夂吞哆咓畎档臉淞?,讓人看不出它的?險和深不可測;幾根粗大的剝了皮的原木架在潭上,構成一座樸拙的小橋,似乎正召喚你走過橋到對岸去;對面橋頭雜草叢生,茂密的樹林灌木靜靜地立著,默默地綠著,像一堵圍墻隔絕了同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造成一個幽寂的小天地。很難想象這么個幽謐的充滿詩情的所在會是吞噬美夢的淵藪。但在這幽謐的氛圍中,分明又有一絲絲憂郁:是因為潭中蘊著有情人的淚水?是因為這水這樹仍然深浸在姑娘最后的傷感的歌聲里?……
列維坦拿起了畫筆。一幅感動了成千上萬人的油畫誕生了,這就是列維坦的代表作《深淵邊》。
就像這幅《深淵邊》一樣,作為十九世紀下半葉俄羅斯獨具民族風格的抒情風景畫家,列維坦的畫作題材往往采自俄羅斯民歌、民間傳說和具有回顧性的革命紀念地。他筆下那些樸實壯美的風景畫面上,總還透著一種憂郁的情調(diào)和一股傷感的味兒。像那《弗拉基米爾之路》,展現(xiàn)了陰云密布的天穹,荒蕪蒼涼的田野。就在這天穹下,田野上,一條孤零零的印滿車轍的黃土小路,悲壯地通向遙遠的不可知的遠方。原來,這是一條有名的悲傷的道路,是沙俄時代的流放者、苦役犯去西伯利亞的必經(jīng)之路。那《晚鐘》,描繪了黃昏降臨的郊外景色。畫面中央的小河寧靜憂郁,河面上隱約可見教堂、鐘樓和晚霞的倒影。一架殘舊的小木橋連通著對岸。對岸那一片茂密的樹林掩映著帶藍色圓頂?shù)慕烫煤陀薪鹕A頂?shù)溺姌?。好一派空寂的意境。那《在永恒的安寧之上》,也展示了布滿陰云的天空,平坦無波的大河,河邊暗綠色的草地,零星可見的幾個墓碑、一間小木屋,一切都籠罩在灰暗的色調(diào)之中。這悲劇性的畫面讓人不禁要聯(lián)想到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樂《悲愴》。
列維坦于1861年誕生于立陶宛的基巴拉特村,父親是鐵路職員,家庭生活十分貧困。因為是猶太人,又受到民族壓迫和歧視,養(yǎng)成他悒郁寡歡的內(nèi)向性格。1873年,懷著成為畫家的愿望,列維坦進入莫斯科美術、雕塑和建筑學校求學。十五歲那年,母親去世了,過了兩年,父親又離開了他,列維坦求學的日子十分艱辛。但一個藝術大師就在生活的磨難之中成長起來了。他跑遍了莫斯科郊外,又沿著伏爾加河沿岸旅行,和俄羅斯的天空、森林、河流、土地深情對話。我想,列維坦畫作中那揮之不去的憂郁情調(diào),也許就來自于他的人生閱歷,就因為他的心靈經(jīng)常充滿了憂愁。然而,更主要的應該還是來自于畫家對在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殘暴統(tǒng)治下多災多難的俄羅斯的憂慮和同情。因此,他成了代表俄羅斯現(xiàn)實主義繪畫高峰的“巡回展覽畫派”的主要成員之一。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俄國的反專制運動日趨高漲,社會進步勢力異?;钴S。就在這生命的最后十年中,列維坦的作品風格也有所變化,更充滿了蓬勃的活力和對前景的希望。在《三月》中,雖然大地上仍覆著厚厚的積雪,白樺樹干仍是光禿禿的,但天已是藍得令人陶醉,一切都顯得那么明亮,木屋頂上的積雪也已開始融化,預示著春天即將到來。而在那幅著名的《金色的秋天》中,畫面上陽光明媚,湛藍的天空飄浮著灰白色的云,陽光透過云朵照耀在同樣藍得發(fā)亮的小溪上,田野正在由綠變黃,樹葉已全部變成金黃色,那活潑的色塊似乎正宣泄著畫家心中涌動的激情。
從列維坦的畫作中,我們分明能感受到他對大自然的崇敬和熱愛,感受到他的心靈與大自然的融合。列維坦在寫給摯友、俄國文學大師契訶夫的一封信中說:“我還從來沒有如此愛過自然,對于它如此敏感。我還從來沒有如此強烈地感覺到這種絕妙的天,它流注于一切,但非人人能見,甚至無以名之,因為它不是理智與分析所能獲得,它只能由愛來理解。沒有這種感受就不能成為畫家。”
列維坦逝于十九世紀的最后一年,其年才將近四十歲。他的英年早逝,令許多愛著他的人們扼腕不已。契訶夫曾激贊道:列維坦“是一個偉大的、獨樹一幟的天才,他的作品多么清醒有力,本該引起一場變革的,可惜他死得太早了。”即使在今天,面對列維坦的畫作,我們在感到震撼之余,也不能不為之嘆傷。
然而,我還是堅信,彌留之際的列維坦,腦海里最后浮現(xiàn)的一定是友人契訶夫?qū)懡o他的信中的一段話:“望著溫暖的夜晚的天空,望著映照出疲憊的、憂郁的落日的河流和水塘,是一種可以為之付出全部靈魂的莫大滿足。”
《深淵》 (1892年)
《暴風雨之日》 (1897年)
《樺樹林》 (1885--1889年)
《金秋》 (1895年)
《晚鐘》 (1892年)
《小橋》 (18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