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文學大師對話》--讀莊子
編寫點評:崔瑋
讀《逍遙游》,使我思想開闊,善于對比、辯證。而《秋水》更是把大自然中的河、海想象得像人一樣有思想、有榮辱感,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宇宙的無窮,人的認識極其有限”的道理。
超然莊子
我知道莊子是在小學,讀他的作品是從高一的《逍遙游》開始的。“背若太山”、“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力?。 俺恢匏贰?、“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這是多么強烈的辯證思想。
讀《逍遙游》,使我思想開闊,善于對比、辯證。而《秋水》更是把大自然中的河、海想象得像人一樣有思想、有榮辱感,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宇宙的無窮,人的認識極其有限”的道理?!肚锼肥刮以谏詈蛯W習上戒嬌戒躁,一直努力著。
從初中開始,老師就告訴我們:儒家思想是積極入世,而道家思想是消極出世。我卻認為莊子對事物的變化是采取一種旁觀、超然的態(tài)度,或者用“無所待”來說也可以。我覺得這并不消極,莊子也是積極的。
先說說莊子的一個寓言吧。猴子在樹林中穿梭,行動極為靈敏,連善射的后羿也射不中它。但它不小心摔入了荊棘叢中,就只能小心翼翼,膽戰(zhàn)心驚,不敢亂跑亂跳了。它不是身體不靈便,而是處在不利情勢下,施展不了自己的才華啊。現(xiàn)在我就是這個摔入荊棘叢中的猴子,生活在一個并不適應我的環(huán)境中,要想不困惑,怎么可能。
從這個故事中,我知道莊子并不消極,他對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是有清醒的認識的。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困頓,而怕精神上潦倒。他只是生活在一個他不適應的戰(zhàn)國時代,但他并沒有怨天尤人,也不消極怠慢。他緩慢地在荊棘叢中活動著,過著物質生活貧困但精神世界豐富的生活,是積極出世。
他正像一只在爛泥中爬行而不想在廟中被供起來的“烏龜”。我想他之所以出世,也是因為他生活在不適應他的環(huán)境吧。
莊子并不因為自己的貧窮而自悲,他在寓言中提到一個相貌極為丑陋的人,見了他的人都會留戀這個人的德行,不愿離開,有一種很舒服的感覺,這就是人格魅力。莊子認為任何有缺陷的人在其他方面都會超出常人。莊子也如此,他雖然家境貧困,卻有超然的思想,他生活得很快樂。
這就是我認識的莊子,一個有著豐富想象力、辯證思想的智者,他給我很大幫助,我佩服他的積極,佩服他的在困境中生存態(tài)度,佩服他的超然精神。
莊子超然的思想鍛鑄出超然的人生。
[點評]
逍遙莊子
道家向來為養(yǎng)生之學,崇尚道法自然,有辯證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同時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老子所謂“上善若水”的境界空明通透,令人思之便為之傾倒?!暗馈睘楹挝??是客觀實在?是主觀意象?很難說得清楚。道就是道,就像儒家的理,理常在,道亦常在。
莊子是我最喜歡的道家學派的學者,最早接觸他是在《天龍八部》中看到他寫的《逍遙游》中的一段文字,后來在課文中也學到的那一段——“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金庸先生用《逍遙游》來解釋書中最奇妙的武功——北冥神功,一門用于吸取別人功力為己所用的武功。就是在這段話中,我體會到了厚積薄發(fā)的道理,明白了《勸學》中的那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钡恼嬷B。然而《逍遙游》中所闡釋的道理卻遠不止這么簡單。誰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誰能無所憑借,天南地北任遨游?神人?至人?圣人?誰能達到神人、至人、圣人的境界?沒有,然而我們的精神可以!我們的思想可以不受束縛,只要你愿意,可以駕思想之船遨游四海。不要被世間那許多規(guī)矩禁錮,把思想從世俗的桎梏里解脫出來。
莊子定然活得很瀟灑,真實情況當然無從考證,但就他的文章給我的感覺而言,他很會找借口來將悲傷輕描淡寫??梢粤私鉃樗写笾腔?,思想超然,也可以了解為他會強詞奪理,自我安慰。但不管怎么理解,都是我們的感受,于他無礙,他還是照樣我行我素。
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寫到過有關莊子的傳說:莊子曾拜老子為師,修煉了一身異術,會分身、變形、穿墻、隱形。老子看透世事,不論婚嫁。而莊子卻無所謂,娶了一位夫人。兩人婚后很幸福,直到有一天,莊子在回家的路上見到一個女子拿著扇子向她丈夫的墳上扇風。莊子很奇怪,就問她為何如此。那婦人說她丈夫答應她在他死后,等墳上的土干了,她就可以改嫁。如今這婦人等不及了,想早點改嫁,就在這里扇風。莊子用仙術幫了她,那女子很是感激,便將那扇子送給了莊子。莊子回家后將此事告訴了妻子,妻子大怒,埋怨丈夫怎能如此不道德,更大罵那婦人水性楊花,不守婦道。莊子不以為然,反將那扇子遞給妻子說:“等將來哪天萬一我有什么三長兩短,你也可以用這把扇子對著我的墳墓扇。”妻子表示會守寡一輩子。一年后,莊子用仙術詐死,然后分身化為一個俊俏的公子來和妻子調(diào)情,結果妻子在當天晚上便迫不及待地想改嫁。莊子笑了笑變回原形,揚長而去,追隨老子,終身不再娶。
莊子看透了,所以他活得瀟灑,他的確是無所憑借,天地間任逍遙了。然而這也是他厚積的結果??!如果沒有在人世多年的沉浮,他怎能將世道看得如此透徹明晰?如果不是看到了人心的善變,又怎會終身不再娶?當然,并不是世人都如莊子那般,畢竟也只是個傳說,帶有一定的神話色彩。但我想說的是,只有真正拿起過的人,才有可能放下,只有放下,才然超然,不被束縛,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至人!很多人認為道家思想消極避世。老莊思想都是空想,并無實際意義。其實不然,莊子的思想并不全是消極的,也有積極的,并且充滿了智慧。老子和莊子的“道”就是為了闡明世間的問題,是一種規(guī)律,一種世界觀,一種人生觀。
道就在身邊,只要認真尋找,必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道。
齊物莊子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出自莊子的《逍遙游》篇。《逍遙游》是《莊子》中的代表作,列于《內(nèi)篇》之首。逍遙游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板羞b”便是莊子的人生態(tài)度,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里尋求解脫。讀莊子,必須先讀他的“逍遙”。
他曾做過蒙地的漆園吏,平日以打草鞋為生;他曾拒絕楚威王的重禮并謝絕楚國相國一職;他曾“著書一余萬言”,過著貧窮的生活,以著書自娛……一生窮困潦倒的他,何以樂在其中?何以仍持有“逍遙”的人生態(tài)度呢?
莊子曾講過一個故事:有個老人養(yǎng)了一群猴子,他對猴子說:“我明天給你們?nèi)齻€橡果,晚上再給你們四個,如何?”猴子聽了都很不高興。然后老人改口說道:“那么早晨給你們四個,晚上三個怎么樣?”猴子們聽了卻很開心。莊子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人們不知道世界上的各種事物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就會像猴子一樣陷入莫名的煩惱中。這就是莊子“齊物”的觀點,所謂“齊物”就是齊一萬物,即萬物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從這個觀點出發(fā),莊子提出了“逍遙”的人生態(tài)度。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yōu)榱宋镔|享受、金錢、權利而奔波忙碌,莊子“逍遙”的人生觀給這些人敲響了警鐘,所有的榮華富貴、是非紛爭都是毫無意義的,全都只是過眼煙云。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提到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名與利是人一生追求的東西,但莊子對名與利的淡泊卻使他超凡脫俗,超越名利。忘物皆有所待,即使都有所待,也是有高低大小之別,過分追求,沒有自知之明的人是永遠無法到達莊子“逍遙游”的境界的。莊子這么說了,也這么做了,他以淡泊為大,放棄富貴榮華隱居了起來。
我敬佩莊子,敬佩他的逍遙。
讀莊子,我懂得了人生應該拿得起,放得下。
生與死,兩個極端,亦是人們不愿談到的話題。莊子說,在世界的中央有一個神叫混沌,混沌沒有生長耳目口鼻。住在南海和北海的兩個神仙很可憐混沌,就想為他開七竅。他們鑿了七天七夜,終于開通了混沌的七竅,結果混沌卻死了。莊子認為,天與人“不相勝”。莊子說的“天”指自然,“人”是指人為。人為是對自然的一種破壞,無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須順從自然。這話有點絕對,然而面對現(xiàn)在人們對自然的破壞導致的生態(tài)失衡,這話不無道理。當莊子面對生死時,鼓盆而歌,談笑生死。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他的灑脫令人折服。在他看來,生死都是天命,只是一種形態(tài)的變化。而如今的社會,多少人因為受到一點點挫折而跳樓自殺?多少人因為不堪生活或者學業(yè)、工作等壓力而放棄生命?這些舉動,在我看來都是可笑的,何不學習莊子的“順其自然”?
我敬佩莊子的“順其自然”,敬佩莊子的灑脫。
讀莊子,我讀懂了人生應該活得自然一些,灑脫一些。
[點評]
讀莊子讓我們觸目生春
“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font style="FONT-SIZE: 14px" face="黑體">
這個人據(jù)說能“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這個人自稱手中的文章是“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詞?!笨刹还茉趺凑f,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思想天空上一顆璀璨的明星,他的名字叫莊子。莊子有著很強的個人魅力,不僅僅是因為他了無拘囿、瀟灑自如的風格,更是那深邃廣闊,籠蓋古今并與儒家相照應的思想。儒家讓我們承擔重任,讓我們堅持建功立業(yè)的信念,而莊子讓我們放開心靈,讓我們學會如何舉重若輕。所以,我們常常說孔孟讓我們積極入世,老莊讓我們消極出世,但依我個人觀點來看,不妥。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對此,儒家居廟堂之高的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钡兰姨幗h的莊子也在《秋水》中寫道:“查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边@說明道家與儒家都反對盲目追求名利,不同的是,儒家認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倍f子說:“知分之無常也”。事實上,儒家看重的是大地上圣賢的道德,在社會層面上讓人擔當;莊子則更看重九天之上的精神自由,在生命層面上展現(xiàn)真正的自己。一個是社會職責,一個是生命境界,作為一個“人”來說,這正是一撇和一捺。
展現(xiàn)真正的自己,首先要認識你自己,西方被諭稱為“最聰明的人”——蘇格拉底和東方同時代的莊子算是最早的嘗試者,“莊生曉夢迷蝴蝶”,莊子分不清是自己做夢化為蝴蝶翩翩而舞,還是蝴蝶做夢化為了他而嘗盡了人間百態(tài)。他最后有沒有分清楚,我們無從知曉,但他從那一刻開始,人類開始審視自己已成了不爭的事實?!叭松鐗??!鼻f子重新認識了生命,妻子死了,他不悲不泣,反而扣盆而歌。前來吊唁的惠子看不過去了,莊子就對他說:“死不可悲,也不可怕,我們從哪里來,將回哪里去,既然親人出生的時候我們都沒悲傷害怕,死去時又何必呢?”千年后,在這片充滿欲望的土地上,在世的我們?yōu)楦鞣N各樣的目標而奮斗?!耙徊ㄟ€未平息,一波又來侵襲,一波還來不及,一波早已過去?!庇谑?,如黎巴嫩詩人說:“我們已經(jīng)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何會出發(fā)。”我們感到自己很累,感到一切都不如意,這正是因為我們的生命不再單純。其實,我們應該靜下心來,雖不用去夢蝴蝶,但也有必要換一種眼光,來重新審視自己,或許你可以憑此看清眼前的自己。
莊子這方面很成功,他能“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彼自捳f得好,我們有什么樣的眼睛就會有什么樣的生活。我們眼里或許都容不下一個真正的自己,所以迷茫失措,莊子眼里是整個世界,這就是所謂的至人境界?!胺蛑寥苏?,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借著莊子的語言,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放開心靈、睜開眼睛的人可以觸目生春。與此同時,這個“將磅礴萬物以為一”的至人為我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那就是精神的自由。
[點評]
讀莊子
一簇幽幽青蘭在院中綻放,嬌美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山澗清泉一直流過家門口,早晨,濃郁的霧色漸漸散去,透過微薄的陽光,一位敞懷露臂的老人掛著幾絲怡然的微笑步履悠閑地踏進了院門,他便是莊周。
[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