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人不是執(zhí)行規(guī)則的機器,所以除了個人恩怨之外,影響獎罰的主要是人性的三大錯誤認知:
1、不良印象,糾纏舊賬
人與人的第一印象真的是非常重要,心理學上說的“首因效應”就是如此。因為先入為主,所以形成刻板的認知。尤其是領導,對下屬的接觸時間很少,而且精力也不會用在不喜歡的人身上,基本上都是選擇性忽視。既然都進不到領導的視野范圍,也就不存在獎罰。即使做了對的事情,也會被之前的舊賬所影響。三國時期,甘寧做過盜賊,后來盡管多次為黃祖立下大功,但是總是視而不見,最終甘寧被逼反,導致黃祖兵敗身亡。做領導的都無法避免自己對人的喜好和偏見。
2、一時之怒,情緒難控
上面說的是沒有和領導建立正常的溝通關系的,即使有功勞也會視而不見。但是錯誤的時候,卻又是另外一種景象了,因為領導的對下屬缺乏了解和包容,沒有信任和認同,所以看到其犯了錯誤的時候,就會情緒難以控制,立即就會暴怒,受到暴怒的情緒影響,就會做出加大處罰的決定。唐朝時期,武衛(wèi)大將軍權善才誤砍了昭陵(李世民墳墓)的柏樹,唐高宗,大怒之下,認為權善才讓自己不孝,必須要殺了他。后來經過狄仁杰的苦苦哀求和辯護,才讓權善才免于一死。
3、標準錯誤,誤判行為
是對還是錯呢,很多時候,因為大家所處的位置不同,思維能力不同,綜合認知不同,上下級之間就會出現(xiàn)做事的判斷差異,很多不聽從領導指揮的行為,都會被認為錯誤。盡管事實上領導是錯誤的,但是下級辯論之后,被迫執(zhí)行,即使,執(zhí)行的結果是你按照領導的指示行為,失敗了,領導同樣會認為你是消極怠工,故意失敗,而不是領導認為他自己錯了。比如唐朝安史之亂,名將哥舒翰鎮(zhèn)守潼關,是攻是守,唐玄宗和哥舒翰的判斷并不一致。最終哥舒翰被迫出征,卻身敗名裂。
經過上述的分析,我們能看出來,獎罰的確是個很難的事情,不僅僅是克服自己的私利,更重要的是擺脫自己固有的偏見,控制自己的情緒,提升自己的決策水平。而這三點,基本上都是人性的固有缺點,弱點和盲點,因此,想做好獎罰,真的是太難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