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產后發(fā)熱秘方
17.1 理血驅風湯
【來源】秦正生,《遼寧中醫(yī)雜志》(4)1984年
【組成】荊芥3~5克,澤蘭葉10~15克,秦艽5~10克,炮姜炭2~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理血驅風。
【方解】方中用荊芥理血驅風,治產后風熱發(fā)熱;澤蘭葉以行血養(yǎng)血而不傷正;復以秦艽養(yǎng)血舒筋、祛風通絡,解熱鎮(zhèn)痛;終以炮姜炭溫血分之寒,而斂浮陽,以化瘀生新定痛。合用共奏理血驅風之效。
【主治】產后發(fā)熱。
【加減】若感染邪毒而發(fā),加薄荷6克(后入)、金銀花30克,赤芍15克,細生地10克,紫丹參15克;大便未解,加火麻仁30克,納差,加焦山楂30克,陳皮30克,青蒿梗15克;瘀血而致,加桃仁、益母草各10克,王不留行30克;外感風寒,加金銀花、海桐皮各30克,薄荷6克、焦山楂15克;感受濕熱而發(fā),加海桐皮30克,益元散30克,荷梗10克,炒全當歸10克,焦山楂15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滿意。
【附記】治療本證,應從“虛”、“瘀”二字出發(fā),再隨證加入除去病因(辨證求因)之品。以本方隨證增損,用之無不立驗。
17.2 祖?zhèn)鞴鹬ι瘻?/p>
【來源】何子淮,《何子淮女科經(jīng)驗選》
【組成】桂枝、炒白芍、炒荊芥、蔓荊子、炒當歸、炒川芎、益母草、艾葉、炮姜、通草、炙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扶正祛邪、調和營衛(wèi)。
【方解】產后外感發(fā)熱,多因風寒乘虛而入,郁而熱驟。故方用桂枝溫經(jīng)散寒、解肌發(fā)表。桂枝雖有辛溫解表之用,但有芍藥斂陰不傷正氣;炒荊芥解表而理血分;蔓荊子體輕而浮,主升而散,清利頭目,達邪外出;配合生化湯通滯和營、補血消瘀,而達“邪去正安”之用。故用之多效。
【主治】產后外感發(fā)熱。
【療效】臨床屢用,一般服1~2劑,即熱除體復。收效頗捷。
17.3 柴胡四物湯
【來源】曾文長,《江蘇中醫(yī)》(6)1990年
【組成】柴胡15~24克,太子參7~12克,黃芩、白芍各9~15克,甘草3~6克,半夏、當歸、川芎各6~12克,生地15~30克,生姜2~4片,大棗3~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劑。
【功用】扶正清透。
【方解】《邯鄲遺稿》云:“產后日晡發(fā)熱轉甚,非柴胡不能治,以八珍湯加柴胡,或四物湯合小柴胡湯治之亦效。”本證多因外邪乘虛而入,與正氣相爭,搏結于血室所致,故方用柴胡舒肝解郁、提舉陷入血室之外邪,使之透達而出;黃芩苦寒清熱,使半表半里之邪熱得以內徹;復以參、草、夏、姜、棗等調和營衛(wèi);四物滋養(yǎng)肝血。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主治】產后寒熱往來、頭暈目眩、胸悶嘔吐、默默不欲飲食、周身不適、腹痛拒按、惡露不盡、或咳、或乳汁不通、乳房腫脹焮痛、舌紅苔薄白或白膩、或光剝少苔、脈浮數(shù)、或弦數(shù)、或弦細數(shù)。
【加減】實熱,去當歸、川芎、白芍,加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黃柏、赤芍;濕熱、去當歸、川芎、白芍,加龍膽草、蛇舌草、滑石、苡仁、赤芍;瘀熱,去白芍,加赤藥、丹參、桃仁、紅花、牛膝;虛熱、加青蒿、鱉甲、秦艽;食滯,加神曲、山楂、萊菔子;高熱煩渴,加生石膏、知母;乳汁不通、乳房腫痛、焮紅、加金銀花、蒲公英、牛蒡子、全瓜蔞、皂刺、王不留行、路路通、漏蘆。
【療效】治療135例,痊愈107例(占69.93%),有效41例(占26.80%),無效5例??傆行蕿?6.73%。
17.4 參芪荊防湯
【來源】王淑波,《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荊芥30克,柴胡15克,防風、薄荷各10克、黨參12克,黃芪15克,當歸、白芍、陳皮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益氣血、透風熱。
【方解】產后百脈空虛,腠理疏松,衛(wèi)陽不固,對氣候冷熱適應能力差,以及由于失血、產道損傷、惡露等,生殖器易為細菌侵入、邪毒從陰戶走竄經(jīng)脈,以至蔓延全身而發(fā)熱。故方用參、芪、歸、芍益氣血、扶正氣;以荊、防、薄荷、柴胡、陳皮開腠理、祛風邪。合用有益氣血、透風熱之效。
【主治】產后高熱。
【加減】瘀血發(fā)熱,加益母草15克,桃仁、紅花、丹參各10克;暑濕發(fā)熱,加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厚樸、半夏各10克;熱度持續(xù)不退者,加黃芩10克。
【療效】治療10例,其中敗血癥2例、產褥感染8例。結果痊愈9例,無效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