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我一直在讀陳漱渝著的《魯迅正傳》,這是我偶然獲得的一本書,里面頗詳細地介紹了魯迅先生的一生,以往,我對先生了解甚少(我喜歡稱其為先生,尤其是讀了這本書后),只知道先生出生在浙江紹興,原名周樹人,在日本學(xué)醫(yī)時,先生看見中國人對自己同胞的死表現(xiàn)出的麻木,便決定棄醫(yī)從文,從此以筆作刀槍,這些也都是課本上所介紹的,我知道,先生在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基本上念過幾年書的人都知道先生是個偉大的人,但是絕大部分的人是不知道先生因何而偉大的。
以前,我也讀過不少先生的文章,最開始是因為課標要求的,后來是我主動讀的,我在路邊的小攤上買過一本厚厚的《魯迅精品集》,其中收錄了《吶喊》、《彷徨》、《朝花夕拾》、《墳》等一系列許多的文章,我看了里面一些早有耳聞的文章,其余粗略瀏覽了一下,大多是一些雜文,還有一些是信。先生的文章能看懂的是少之又少,有時一篇文章看上四五遍仍是不解其中意,待查詢一些有關(guān)文章要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后,才覺恍然大悟,所以先生的文章我是不喜歡讀的,因為我理解不了,就不知道它好在哪里,只是看了表面故事,現(xiàn)在,在我對先生的生平頗有了解后,再回想那些文章 ,我覺得更加澄澈了,頓覺先生作文章實在是妙,歷史都在他的文章里了,那人物像是真在這世上活著,然而若是在什么都不了解的情況下便拿過先生的文章來讀,在很大程度上是連表面故事都不能看齊全的,先生的思想之深刻、獨到,確乎是非常人所能及的。
先生是做文章的,但先生更是一位十足的戰(zhàn)士。在我看來,先生有一顆“頑固的心”, 這里的“頑固”并非貶義,乃是“頑強 、 堅固”之意。先生最初去日本留學(xué)時便在想三個問題:一、怎樣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誠與愛,它的病根源于元清兩朝奴于異族,先生知道唯有革命方能改變中國,先生為此傾盡了一生,這世界有人叫好,便會有人不滿,文藝斗爭背后是顯而易察的政治紛爭,對于冷嘲熱諷,先生用犀利的言辭予以回絕,把對方說的啞口無言,在這點上說來,先生可不是個寬宏大量的人,這是先生的氣魄,面對白色恐怖籠罩也毫無懼色,即使會遭殺害,先生也是要挺直了腰桿站出來為中國說話的。我知道先生是個不會屈服的人,然而苦了他這一生,眼睜睜地看著這麻木、沾著血的中國,而他又偏偏傾注了太多的愛,每一次看到有人犧牲(還是同胞殺害同胞),先生是萬分悲痛的,“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那份沉重苦痛又豈是短短幾字了得!先生只有一直戰(zhàn)斗下去,才不枉這些同胞的犧牲,先生也確乎這樣做了,直到身染重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星隕山頹,萬眾同悲”,先生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是無可取代的,只是先生走得太早了,如果他能看到新中國成立的那天該多好?!澳愕墓P尖是尖槍,刺透了舊中國的臉;你的聲音是晨鐘,喚醒了奴隸們的迷夢。在民族解放的斗爭里,你從不曾退卻,擎著光芒的大旗,走在新中國的前頭?!?,先生雖然走了,但他的精神永遠同中華民族同在。
如今,據(jù)先生離世已有七十多年了,新中國歷經(jīng)坎坷到今天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僅以此 緬懷一下先生,先生的事跡和品格是說不完的,先生是個大膽質(zhì)疑的人,那一句“從來如此,便對麼?”在今天的中國大概也是適應(yīng)的吧,難道不是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