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曾經(jīng)在《人間詞話》中說道: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而其中最高的一層境界便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好在王國維先生早已經(jīng)指出,只不過借詩喻事,我們大可不必糾結(jié)(然而細(xì)細(xì)品味,做這種解法,似乎也別有味道)。
其實,辛棄疾的這首《青玉案·元夕》詞的妙處,是妙在不好解、不能解。何意?這首詞只能慢慢自己去品味,一旦講出來,便破壞了其中的韻味,成了畫蛇添足。尤其是后一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妙極!妙極!二十歲時讀是一種味道,三十歲時又是一種味道,等到五十歲、六十歲時,還是有新的味道,你說妙不妙?
辛棄疾
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雖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是詞中的大意也能講述一二,只是表皮,以助于讀者理解,真正的韻味還是要自己去品味,才能得到獨特的理解。以下算是畫蛇添足:
上闕整個都是在渲染氣氛,一片熱鬧,到處都是喧囂和歡樂。東風(fēng)吹拂,吹醒的不是百花,是裝飾了彩燈的“火樹”,煙火漫天,就像流星雨一樣落下,到處都是這樣的爛漫!然后是路上的盛況,香車、鼓樂、燈火交相輝映,繁華的讓人炫目。總之就是五光十色,絢爛得讓人沉醉。所以,非得知道每句的意思嗎?大可不必!知道這個熱鬧的場景就行了。這樣的場景我想大多人都經(jīng)歷過,因此一讀之下,一千個人心中就浮現(xiàn)出一千種場景。熱鬧不熱鬧?當(dāng)然熱鬧!可是熱鬧又如何?
游女雖多,可惜都不是我想找的;盛裝雖艷,可惜都不是我所喜歡的;衣帶雖香,可惜都不是我看中的。下一句,不好解,只能說一種細(xì)膩的感覺:恰似十八九歲的青春年華,你喜歡著一個姑娘,但她卻不知道。有一天,你得知她要去參加燈會的,于是你焦急的來到燈會中,左顧右盼,到處尋覓,只希望能見到她,對于周遭的熱鬧,全無心思。煙火再美,你也沒有心思要看;美女再多,你都不想去理會。只想見到她,可惜,找遍了所有的地方,看遍了所有角落,都沒有看到她。正當(dāng)你絕望到極點,轉(zhuǎn)身離開時,突然眼前一亮,在那個燈影掩映下,分明看到了她!是她!這種欣喜的感覺,我想只有初戀時的羞澀才能領(lǐng)會。當(dāng)然,這個比喻是拙劣的。
我想這種感覺,真的不好描繪于筆端,但是詞人卻以其高超的筆法,將其變成了真真的詞句!這等本領(lǐng),真的是非常人所及了。至此,之前所有的東西全都成了鋪墊,到這里才一語道破。高明!
周汝昌先生說:寫上元燈節(jié)的詞,不計其數(shù),稼軒的這一首,卻誰也不能視為可有可無,即此亦可謂豪杰了。此話得其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