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養(yǎng)生之道,幾千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理論。疾病與健康,衰老與長壽都和飲食有關,除了外界的一些因素之外,我們自身和長壽的關系尤為重要,而尤其是對元氣的保養(yǎng)至關重要,中醫(yī)養(yǎng)生的核心就是保養(yǎng)元氣。
何謂元氣?元氣是維持人類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能量物質。什么叫能量呢?我們上二樓,不費吹灰之力。走到十樓呢?有點費勁,這里就隱含著能量。這是元氣的屬性-物質性。人體吸收的氧氣、消化吸收的營養(yǎng)、結合人的先天之氣共同轉化為人體的能量物質-“元氣”,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坝袣鈩t生、無氣則亡”, “元氣”決定著人的興衰存亡。
有人說生命在于運動,運動才有健康,有人說生命在于靜止,像烏龜那樣靜養(yǎng)才能長壽;實際上并不矛盾,只要你把元氣養(yǎng)好了就行。運動的目的是養(yǎng)氣,靜養(yǎng)的目的也是養(yǎng)氣。所以,養(yǎng)生就是養(yǎng)元氣。
那么我我們應該如何保養(yǎng)元氣呢?
飲食是元氣的來源,睡眠是養(yǎng)元氣的基礎,運動是激發(fā)元氣的根本。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恢復、積蓄元氣
良好的睡眠,可以調氣養(yǎng)神,濡養(yǎng)脈絡,消除疲勞,滋養(yǎng)精神。常言道:吃得好不如睡得好。睡能養(yǎng)血,睡能益氣,睡能健脾強胃,睡能強筋壯骨。現代醫(yī)學研究證實: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7倍。肝臟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強肝細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蛋白質、氨基酸、糖、脂肪、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的代謝。從而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人在夜晚熟睡時,分泌的生長激素是白天的5~7倍,對兒童和青少年可促進生長發(fā)育,對中老年人可激活體內各種活性酶加速新陳代謝,延緩衰老。人在熟睡的狀態(tài)下,有助于元氣的積蓄。體內也會發(fā)生一系列有利于生理、生化的變化,這便是美美地睡個好覺后,感到神采奕奕,精力充沛的道理。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比艘槕匀坏囊?guī)律,跟著太陽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養(yǎng)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不要跟太陽對著干。
有專家指出:夜間1~3時,是皮膚代謝的高峰期,這時源源不斷的血液供給皮膚以之充分的營養(yǎng),吐故納新,使皮膚保持健康和彈性,經常睡眠好的人會容光煥發(fā),面色紅潤,這就是其中的奧妙。實際上,晚上11點至凌晨3點,是最佳的睡眠時間,這是有高質量睡眠的奧秘。中醫(yī)養(yǎng)生講“三分調,七分養(yǎng)”,是指人體臟腑失衡的時候,雖然用特別的食品、保健品或藥物進行調養(yǎng),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還有七分,是要通過在日常睡眠、飲食、情志、運動等諸方面養(yǎng)成良好習慣,使人體盡快恢復平衡并保持平衡。
天人合一 調于四時
元氣來源于先天父母,靠后天水谷精微滋養(yǎng),以調節(jié)、維持人體生、長、壯、老的生命全過程,元氣盛,人之輕病可不藥而愈,重病可配合藥物或療法戰(zhàn)勝疾病。如元氣衰敗,雖有效,亦難免死亡?!饵S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說:不善養(yǎng)生的人喝酒就像喝飲料那樣沒有節(jié)制。喝酒喝多了以后,既傷人的精神,又傷人的臟腑和血脈。還有,常常把有害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當成正常的,深陷各種健康誤區(qū)而渾然不覺。比如,醉酒之后入房縱欲,傷于酒又勞于色,只貪圖一時的歡樂,而肆意地縱欲妄泄,不知道保持自身的精氣。另外,像熬夜、暴飲暴食、生活起居沒有規(guī)律等等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導致人們半百而早衰,疾病纏身而不能終其天年!《黃帝內經》中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活到天年的光明大道:“法于陰陽,和于術數,起居有常,食飲有節(jié),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笔裁匆馑寄兀烤褪亲屛覀冸S時隨地都不要人為地去傷害自己的陽氣,還要積極主動地以各種方法培養(yǎng)自己的陽氣,以增強人體的自愈能力。
中醫(yī)認為,人要適應自然氣候的變化,否則就會生病,甚至死亡。中醫(yī)學叫“天人合一”,也叫“天人相應”。人的健康長壽,是不能違背自然氣候變化規(guī)律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要注意適應四季寒、熱、溫、涼外,還要注意避其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氣,更要注意防范反常之氣,這種季節(jié)氣候大氣反常所致之病叫做時令病。
如何避免反常之氣致病,首先應“動作以避寒”、“隱居以避暑”等,同時更要心理舒暢,無雜念妄想,勿勞心神,保持機體元氣抗病功能。這些預防措施對于老年或體弱多病之人,更為重要。這也叫調于四時,和于人體。適應季節(jié)氣候之突變,是中醫(yī)學養(yǎng)生之道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情志安寧氣血通暢
中醫(yī)認為,生命活動,貴在氣血通暢,所以“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便是中醫(yī)治病的大法。影響氣血不暢的主要因素,就是心情不快,情志不寧。情緒安寧,可使氣血運行保持動態(tài)平衡,反常的情志,可使氣血運行逆亂。
據統計,長壽健康者90%以上都具有溫和、開朗、樂觀的性格。中醫(yī)學將人的情志區(qū)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個方面,也叫“七情”。七情太過就要情志不寧,損傷人體元氣和功能。七情又分別與人體五臟各有所關,如過怒傷肝、過喜傷心、過悲傷肺、憂思傷脾、驚恐傷腎。如過怒傷肝,可導致肝臟疏泄條達和動升的生理功能失調,肝氣郁而化火上逆,出現頭暈、頭痛、心煩、急躁、口苦等病癥。肝氣郁滯日久,又可導致機體有關臟器的關系失衡。首先會影響脾胃,出現胃病。臨床常見的高血壓病、眩暈病、膽囊炎、各種胃炎、神經衰弱等多種病,大都是由情志不寧而引起的。可見情志和人體生命健康關系多么密切。所以情志的安寧,是中醫(yī)養(yǎng)生之道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
動靜結合形神合一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鍛煉,可強筋壯骨,增強機體功能,使人健壯。但活動鍛煉,必須動靜結合,形神合一。如鍛煉活動時,心神不靜,胡思亂想,反而促使氣血紊亂。只有形神合一,相互為用,互相依存,才能使人元氣充足,健康長壽。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氣功等等,無一不是既要形體活動,又要思想入靜,達到形神合一的??梢娺\動鍛煉,形與神俱,形神合一,是中醫(yī)學養(yǎng)生之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特別提醒:運動要適量,過度疲勞、大汗淋漓同樣損傷元氣。
飲食有節(jié)保護脾胃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體生命活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但飲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又必須依賴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完成。人體各部分組織器官無不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輸布水谷之精微,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動。故養(yǎng)生十分強調重視保護脾胃。實踐證明,長壽又健康的老人,都是飲食好、脾胃健的人。同時脾胃功能健全,又可增加人體元氣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漢末名醫(yī)張仲景亦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歷代醫(yī)家在預防疾病和養(yǎng)生保健方面,都十分重視調理脾胃。
脾胃之功能損傷,可來自多方面原因,如氣候的突變和精神刺激等等,但主要在飲食方面,暴飲、暴食、過食生冷肥膩之品,或過饑過飽、飲酒過度等,均可損傷脾胃。金元時代名醫(yī)李東垣亦指出:“脾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諸病之所由生也?!憋嬍撤矫孀詈媚茏龅蕉〞r、定量、定性,早飯宜吃好、午飯可吃飽、晚飯要吃少,保護好脾胃。
中醫(yī)對食品種類亦非常重視。如《素問·臟器法時論》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說明人以米、麥、谷、豆等類為主食,再輔佐吃一些水果,肉類少吃為益,多吃些蔬菜以補充飲食?,F代科學對人體營養(yǎng)方面研究提出:主食宜粗細糧搭配,吃飯宜七八分飽,不甜膩,多食蔬菜,適當吃些水果、瘦肉、蛋類、魚蝦等品,保證人體需要的蛋白質、各種微量元素等營養(yǎng),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中醫(yī)養(yǎng)生還有食療、藥膳等,可適當選擇。
益腎固精全真養(yǎng)形
腎臟為人體重要臟器之一,中醫(yī)學稱腎為“先天之本”,腎氣旺盛,可使人精氣充盛,生殖力強,思維敏捷,筋骨強健,耳聰目明,年老而精力不衰。故歷代中醫(yī)學家都主張將益腎固精作為保健強神益壽延年的養(yǎng)生重點。有人雖年逾古稀,但仍耳不聾、眼不花、發(fā)不落、齒不脫、精力充沛,都與腎固精足有關。相反也有人年不過花甲,卻未老先衰。造成腎精虧虛的原因很多,最常見且易造成腎虧的是青中年時期縱欲過度,妄想勞甚,不知養(yǎng)生所致。所以中青年時期不知固腎養(yǎng)生,病已造成,想補救已悔之晚矣。因此,要想健康長壽,年老不衰,青中年時期就要房事有節(jié),清心寡欲,注意益精固腎。
養(yǎng)生之道
養(yǎng)生要先養(yǎng)神,神不養(yǎng),心難安,心不安,身不安,心和身是密不可分的。有人會為一點小事吵一架,一晚上都沒睡好,輾轉反側。越琢磨越憤怒,越憤怒越睡不著。心不安寧,是達不到養(yǎng)生效果的,因為七情太過會傷身。諸葛亮是怎么死的?司馬懿抓了他手下的一個兵,問丞相一天吃多少飯???小兵說,一天只吃一兩飯。司馬懿心中就有數了。諸葛亮每天那么操勞,事必躬親,卻只吃一兩飯,這就是過思傷脾。
過怒則傷肝,生氣、吵架,傷神又傷肝。所以,做人要學會寬容,這樣才能心態(tài)平和。
青年時期是人一生中元氣最充沛的階段,精力最為旺盛,養(yǎng)生也最易被忽視。此階段的養(yǎng)生重點在于“節(jié)約使用”:少熬夜、節(jié)制性生活、戒煙限酒、飲食八分飽,重點在節(jié)制欲望?!吧贂r不傷、老來健壯”。
中年是人體元氣由盛而衰的轉折階段,也是養(yǎng)生最為重要的階段,“中年修理,振興根基”。此階段也是人生事業(yè)進入鼎盛時期而精力不濟,如不加以養(yǎng)護,則老年病慢性病就提前到來。此一時期保護好元氣,可以長壽,提高老年生活質量。
進入老年時期,元氣衰減,精力減弱,肌體體能已經下降。這一時期養(yǎng)生,重在補元氣,減少衰老的程度,預防老年病慢性病的發(fā)生,讓體質保持在較好狀態(tài)。補元氣首先要注重飲食,其次要有充足的睡眠,還有運動,來激發(fā)元氣。
每一次生病,都會耗傷人體元氣,使得比正常狀態(tài)或者同年人要衰老得多。生病就得治療,治療后的恢復期重點在于恢復元氣。如果不復元或者恢復不到位,就會誘發(fā)合并癥或后遺癥。長期過度疲勞、精神壓力大、飲酒過度、性生活沒有節(jié)制、慢性病反復發(fā)作,以及人流小產,與生病一樣會耗傷元氣,一定要注意恢復。
“百病生于氣”,“氣衰生百病”。元氣少了,人就難保健康。透支健康,就是透支元氣。
如何養(yǎng)陽氣
養(yǎng)生的四大問題:養(yǎng)陽氣、調月經、正脊椎、要開心。這四大養(yǎng)生要點,特別是針對女性。
養(yǎng)陽氣,中心就是一個溫度。女性天生都怕冷,各種氣虛血虛、肚腹冷痛、脾濕肥胖、頑固斑痘、中氣不足,以及月經問題、乳腺問題,各種腫瘤、癌癥,各種婦科病、陰寒雜病,甚至是性格上的冷漠,都是因為身體冰冷,陽氣不足。
陽氣對身體的主要功能是推動、溫煦、防御和固攝,血液流動、津液的生成和運行,維持臟腑組織間的各種健康生理活動,靠的都是陽氣。
在生活中,穿暖,不吃寒涼,熱水泡腳、熏蒸都是保溫熱,讓身體在一個較高的溫度水平上循環(huán),艾灸是直接往身體里導熱,推拿、按摩是加熱,也是注入能量。身體只要在一個溫度適中的水平下,就會正氣充足,邪不可干。女性天生比男性就陽氣少,溫度低,血液循環(huán)差,經絡一受阻,氣血就淤滯,所以治療上就需要先把溫度調起來,把經絡疏通,針砭、拔罐、拉筋、正骨、放血、足療、梳頭、點壓、熱敷,等等,都是起的這個作用。
陽氣升起來了,很多婦科病就會自動消失。80%甚至更多的婦科病都與月經不調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所以,調月經,就是調理女人一生的幸福。
脊椎也很關鍵,因為脊椎的每一節(jié)骨頭都有神經傳遞到相應的四肢百骸和五臟六腑,其上端與顱內的延髓相連,還有貫穿后背的脊髓,以及脊椎兩旁發(fā)出的許多成對的神經,它們分布到全身皮膚、肌肉和內臟器官之中,可以說,脊椎的每一個骨節(jié)都是我們的保護神。當姿勢不正,或經受長期壓迫,脊椎的每一個骨節(jié)都可能壓迫到相應的內臟。所以,好些莫名的查不出原因的疾病,不妨找個有經驗的正骨師做做脊椎矯正,說不定會有奇效。
開心很重要。女人易受肝的影響,總是情緒不暢,總想發(fā)怒,而女人病大都是由情志不舒而導致出的各種各樣的淤堵、病變,所以,一定要從肝上去想辦法。
女性天生都怕冷,各種氣虛血虛、肚腹冷痛、脾濕肥胖、頑固斑痘、中氣不足,以及各種婦科病、陰寒雜病,甚至是性格上的冷漠,都是因為身體冰冷,陽氣不足。
陽氣對身體的主要功能是推動、溫煦、防御和固攝,血液流動、津液的生成和運行,維持臟腑組織間的各種健康生理活動,都靠的是陽氣。
中醫(yī)自古就重視女性的寒癥,判斷方法很簡單,四肢,身體之末,如果是熱的(偏中性,一般來說,無熱性體質,中性體質冬季不拍冷,夏季不怕熱),表示人體內氣血正常、旺盛,連四肢都能到達。如果是寒性體質,身體里一定是寒冷的,一定會制造出瘀血塊,中醫(yī)斷病,大寒體質,首先就懷疑體內可能產生了瘀血塊,其原因可以有多種追溯,但最主要的或許是心臟太弱,心陽不足。這時就要投以芍藥甘草附子湯,又名去杖湯,利用其中的炮附子之大熱,使體內與雙足的溫度上升,而利用白芍酸收之力,將所有靜脈血液導流回身體內,炙甘草的目的則是輔助溫和小腸與強心陽。
也可以用雙手甲印來印證,俗稱月牙的半月形甲印在健康狀態(tài)下應是紅潤飽滿的,而且是雙手達到八個手指都有才好。手指頭一段,上為甲,相當于骨,下為皮,里為血肉,就一個手指頭五臟都會有顯現。因為手為末梢,只要這地方都能氣血充足旺盛,那就說明陽氣足,血液循環(huán)好。甲印是十分敏感的,如果一晚不睡覺,第二天就有可能褪去大半,或是就只有大拇指還有了。平常的情況下,如果只有雙手大拇指才有甲印,那說明體內的寒已經很重了,如果大拇指的甲印都沒了,那么,小腹、后背,手腳就全都冰涼了,這就是所謂的大寒體質,此時要想再恢復陽氣,再長出甲印,就非常困難了。因為大寒可不會是單一的病,一般還會和濕連在一起,再然后就可能是腫瘤之類的大病了。
半月痕越少越寒,無半月痕為大寒型。這種人就要對照自己的身體狀況來看,看是否容易疲勞,不易消化,如果面色蒼白、手腳怕冷、心驚、嗜睡、容易感冒、反復感冒,就得考慮是否有痰濕停滯、氣滯血瘀、痰濕結節(jié),甚至有腫瘤的生成了。
還有一種是連小指都有甲印的,這又太過了,屬于熱型。中醫(yī)講,不及與太過,都是病,所以也得注意,小指都有甲印,就要看是否面紅上火、時時煩燥、經常便秘、總是吃不飽,如有這些類似臟腑亢奮的狀況。
而當半月痕大于五分之一時,多為心肌肥大,易患心腦血管、高血壓、中風等疾病。
人體前后的正中任、督二脈。肚腹一帶藏著50%多的靜脈血管,不保護好,血液回流就很難,現在很多人失眠,有些其實就是因為靜脈里的血很難回到動脈里去,也就是中醫(yī)說的心腎不交。所以,如果能采用腹式呼吸,幫助把血擠回去,而且同時還能治療腎虛。腹部共有9條經脈通過,分別是胃經、脾經、腎經、肝經、膽經和中央的任脈。做腹式呼吸也是激發(fā)這9條經脈。堅持腹式呼吸2個月左右,很多慢性病像脾虛、燒心、呃逆,腎陰、陽兩虛,肝火旺等,都會明顯減輕。
肚腹又冷又痛,寒涼已成氣候。入口的東西多是從內里的降溫,從外部來說,一到夏天就是空調,溫度極低,把夏天調成冬天來過。受傷害的是什么呢?是腸胃,是全身的血液循環(huán),是氣血的瘀滯,是各種莫名的腫痛,是各種虛火。很多人不明白,大量吃著寒涼的食物怎么還覺得燥熱?這是因為腎氣已傷到極度虛弱、經絡不通了。腎水救不了心火,就燥熱,燥熱則會進一步貪涼,就更加重了血管、經絡的收縮、淤堵,進入了惡性循環(huán)。
痘痘的成因,一方面是內分泌失調,另一方面是脾胃虛寒。皮膚,是人體系統的第一道防火墻,抵抗病邪入侵,同時,也是內臟和經絡的一塊展板,當內臟和經絡出現問題時,就會在皮膚上反應出如皮膚變暗、沒有光澤、色斑或者長痘的狀況。
當飲食入胃,消化后本應成為氣血,但脾胃虛弱,食物就不能全部化成氣血,一部分就會變成痰濕。污濁的痰濕不會主動消失,會隨血液在周身流動。因為年輕,肝火旺,污濁的痰濕就會隨火氣往上升。更容易隨著肝火往上升,肝火就容易臉部往外排。有些就沉淀在皮下,關鍵是會污染血液,血液一污染,就像油污一樣,飄在了哪里,哪里的皮膚就冒出一片來,蝴蝶斑、黃褐斑。
頭面部容易上虛火,主要是腎陽不足、腎氣虛了,血液到達不了頭部,血液供應減少,于是就會出現眼睛干澀、口干、舌燥、咽干、咽痛等上火癥狀。但幾乎都是虛火,用寒涼藥物一滅,人體的正氣就更虛。
粉刺,是因為腎陰傷了,虛火上炎,另一方面是內分泌失調。本來身體想陰陽平衡,但老不睡覺,老傷腎陰,陽就過分了,就通通地往上冒出來,發(fā)為粉刺。腎陰一直虛下去,一定就會導致腎陽也要出問題。
中醫(yī)將火分為實火和虛火,實火的治療是用清熱、降火的瀉法,只要是實火,現在中醫(yī)最常用的各種清熱、解毒、降火的藥和西醫(yī)的消炎藥都是對癥的,連吃幾天肯定降火。但真正屬實火的人鳳毛麟角,多數都是虛火。
虛火則需要用補法,一瀉就更糟糕了。
這個虛火一定是由寒引起的,《黃帝內經》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寒為熱病之因,寒邪過盛,表現的方式就是熱癥、熱病,為什么寒重反而會引起火呢?因為寒重傷腎,腎陽虧損、腎氣虛弱,腎水無法灌溉、滋潤全身,缺水,身體就會干燥。腎一虧虛,所有的臟器也跟著缺水,就易摩擦生熱。什么口腔潰瘍啦、頭面部上火長痘痘啦,眼睛干澀、口干、舌燥、咽干、咽痛等等,具體地說,胃火導致胃疼、口苦、打嗝、大便干等癥狀;肺火可以有咯血、咳嗽、黃痰;肝火產生煩躁、失眠、女性會有乳房脹痛等。還有各種炎癥,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牙周炎、慢性中耳炎等,都是缺水后的火,是虛火。
青春痘一般現于臉,額頭,這些全都是胃經的勢力范圍。青春痘外紅內白,這叫熱包寒。這個寒,就是胃寒,吃了太多的食物,沒有消化,轉變?yōu)槔?,就捂在那里,就跟垃圾堆似的,捂久了一定發(fā)熱,一發(fā)熱就用冰水或寒涼飲料去澆,胃陽日漸不足,內里一片寒涼,有些可以說是極度寒涼了。寒就是陰,往外使勁地逼迫陽氣,也叫陰盛格陽。所以,熱都被逼在表面來了,多寶貴的陽氣,都快守不住了,就要從體表浮散了。
人身陽要化陰,陰要養(yǎng)陽,二者要平衡。寒涼大量逼迫陽氣外行的結果,走到陽氣集中的臉上、額頭上就走不動了,寒就暫時地聚集在那里,為熱一包。長青春痘的女性都比較年輕,還有資本去耗散。
改變飲食習慣,不要暴飲暴食,不食生冷食物傷肺傷胃,精神上要放松,切忌郁悶,以免再度加重胃寒,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提升胃陽。
脾胃好了,消化吸收就好了,再以山藥薏米芡實粥生氣血,化濕邪,寒濕干凈了,再想法打通經絡。
養(yǎng)生,就是養(yǎng)陽氣
現在,有很多病比較難治,用常規(guī)的方法很難獲得好的療效,如何才能迅捷地解除這些疑難雜癥?《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薄蛾庩枒蟠笳摗菲f:陰陽為“生殺之本始”。張景岳注曰:“生殺之道,陰陽而已。陽來則物生,陽去則物死?!笨梢?,人的生命,“陽氣”是根本。只有固護陽氣,才能百病不生,也只有陽氣旺盛,人體的自我康復能力才能正常發(fā)揮,醫(yī)藥才有用武之地。
養(yǎng)生,就是養(yǎng)陽氣。人生天地之間,大自然中的風、寒、暑、濕、燥、火時時刻刻都在威脅著我們的健康,這就是中醫(yī)所說的“六淫邪氣”。一年四季,春有風邪,夏有暑邪、濕邪,秋有燥邪,冬有寒邪。它們侵入人體后,有的很快就發(fā)病,有的則要潛伏相當長一段時間,轉化成各種形式的其他病變。然而,同在六淫邪氣的包圍之中,為什么有的人會生病,有的人不生呢?原來,人體自身是有抵御外邪的能力的,這種能力就是陽氣,在中醫(yī)里又叫“衛(wèi)陽”或“衛(wèi)氣”。衛(wèi)就是衛(wèi)兵、保衛(wèi)的意思。陽氣好比人體的衛(wèi)兵,它們分布在肌膚表層(腠理),負責抵制一切外邪,保衛(wèi)人體的安全。
任何人只要陽氣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在六淫邪氣中,陽氣旺盛的人可以輕而易舉地把邪氣攔在身體之外。所以,不管環(huán)境如何惡劣,不管外面流行什么樣的病菌,他都不會生病。為什么有的人能逃過瘟疫,還是因為他的陽氣非常旺,而陽氣虛的人就不同了,邪氣在體表沒有遇到什么抵抗,就長驅直入,直傷人體。所以,那些身患各種疑難雜病、重病或慢性病的人,基本上都是衛(wèi)陽不固、腠理不密的,都是由于陽氣不盛,以致外來的各種邪氣陸續(xù)占領人體并日積月累而成。
產生疾病的原因,在人體外有六淫,在人體內則有七情,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大喜傷心,大怒傷肝,憂思傷脾,大悲傷肺,驚恐傷腎,五臟的病變很多都是由于情緒波動產生的。人的情緒在什么時候波動最大呢?還是在陽氣不足的時候。陽氣充足的人樂觀、通達,陽氣不足的人悲觀絕望,憂思綿綿。所以,把陽氣升提起來了,人的精神面貌就會有一個重大的改觀,所謂“七情”產生的病,也都會統統離我們遠去。即使偶爾不慎生病,人體的自愈功能也會在最短時間內把我們的身體修復如初。
還有,所謂衰老,就是陽消陰長而已。衰老是自然規(guī)律,但是,通過努力卻可以使衰老延期,一直延期到自然賦予我們壽命的極限。當人活到天年的時候,死亡不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而是一種大解脫、大歡喜。
總而言之,只要陽氣足,我們就不怕生病、不怕衰老,再沒有對死亡的恐懼。醫(yī)生能做的,只是用針用藥調動人體的陽氣,復活人體的自我修復功能而已。如果我們自己懂得固護陽氣,培養(yǎng)陽氣,那么,我們可以毫不慚愧地說:最好的醫(yī)生就是我們自己。
判斷“體內有濕”的簡易方法
為什么現代人的病那么復雜,那么難治?因為他們的體內有濕,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濕氣里應外合,糾纏不清。為什么以前僅僅盛行于我國西南的川菜風行全國?因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濕邪比較重的西南一帶人需要用它來化解體內的濕氣?,F在,全國很多人的體內都有濕氣了,都需要辛辣來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愛上了川菜。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人體最怕濕邪,寒、熱都好辦,寒則溫之,熱則寒之;有風咱就驅風,有燥咱就潤燥,有暑咱就清暑。然而,有濕呢?那就有點難辦了,用燥濕的方法,十有八九會傷了津液,濕邪還是除不去,所以中醫(yī)里除了燥濕,還有利濕、化濕、滲濕等對付濕邪的方法。方法越多,就意味著這個敵人特別狡猾,更難對付。
濕是無孔不入的。濕邪傷人時從來不孤軍奮戰(zhàn),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這就好比冬天的時候,如果氣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還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濕氣重,人就很難受了。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熱又濕,讓人喘不過氣來,明顯不如烈日當空、氣候干燥的時候來得痛快。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驅風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風濕,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時半會兒治不好了。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處理的健康問題……
有病之人的體內,肯定是頑固的濕邪在作祟;貌似健康的人體內,也有濕邪埋伏在那里伺機行事。那么,怎么判斷自己體內是不是有濕呢?
最便捷的方式,還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濕。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點。如果不便于觀察馬桶,也可以觀察手紙。大便正常的話,一張手紙就擦干凈了。但體內有濕的人,一張手紙是不夠用的,得多用幾張才行。
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那說明體內的濕氣已經很重很重了,濕氣的黏膩性讓大便停留在腸內,久而久之,糞毒入血,百病蜂起。
再者,還可以根據大便的顏色來判斷。什么樣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黃色的、圓柱體;香蕉形的,很通暢”,說真的,現在像如此健康人的大便還真不多見,多是青色的、綠色的,而且成形的也少。是什么原因導致大便顏色成為深綠色的呢?首先是吃肉吃得太多,加上現代人運動量少,身體陰盛陽虛,濕邪內郁,所以大便無法正常。中國人本應以五谷雜糧為主食,現在反以肉食為主了,葷素搭配極不合理,長期這樣,傷害的是脾胃,脾是運化水濕的,脾受到傷害,水濕不能完全運化,就在身體內堆積。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著脾虛,也意味著體內有濕氣,體內有濕氣,是現代人健康的最大問題。
如果你每天早上7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纏著,讓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裹著,讓人懶得動彈,那么,不用看舌頭,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斷自己體內濕氣很重。中醫(yī)里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干的襯衫似的那么別扭。
看舌觀指,辨證養(yǎng)生
我們養(yǎng)生保健要因人而異,但也并不是一萬個人就有一萬種養(yǎng)生之道。怎么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確定屬于自己的養(yǎng)生方案呢?有一個基本點,就是辨寒熱。這一點,我們只要跟著感覺走就行了:寒性體質的人比較怕冷,喜歡溫熱的飲食,熱性體質的人怕熱,喜歡涼性的飲食,我們只需要根據自己的喜好,隨心所適就可以了。此外,不管是寒性體質的人還是熱性體質的人,在不同的時期,體內的環(huán)境還會發(fā)生變化,有時是偏寒,有時又偏熱,這就要求我們經常留意觀察自己體內的寒熱情況,安排自己的飲食起居。這里有兩種簡單的方法。
我們每天早上起床后,洗漱完畢,不妨抽出寶貴的一秒鐘,看看自己的舌頭。中醫(yī)里講: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它能敏感地反映出人體寒熱。如果體內寒熱均勻,那么,我們的舌頭應該是淡紅而潤澤的,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干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過于白,滑而濕潤,那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很粗糙,或者很厚、發(fā)黃帶膩,那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頭赤紅無苔,那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