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義務(wù)的底線
——親子關(guān)系幽思錄(五)
文/老莊友華
01
談兒女的義務(wù),繞不開孝道這個話題。但反傳統(tǒng)的聲音實在強大,從五四至今,還一直都將孝道做為首要的打倒目標。而且這些反對,不能說全無道理。
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百善孝為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為人生“八德”。從大漢王朝開始獨尊儒術(shù),推崇三綱五常,以孝治天下。直到民國年間,政府推行新生活運動,仍然高舉著“八德”的旗幟。
歷代統(tǒng)治者將孝與忠刻意混淆,抬舉到無比的高度,顯然是需要臣民以國為家、大孝至忠,需要嚴苛的禮法維護至上的皇權(quán)。在家國不分、等級森嚴的家天下模式中,臣民就如君主的兒孫,只能絕對服從,完全是人身依附關(guān)系。
這些東西確實有悖于現(xiàn)代文明。但只看政治之孝,無視生活之孝,由此全盤否定孝道,也不是沒有問題。
“孝”字,有說是“子承老也”,代表長幼有序,是家庭穩(wěn)固的基礎(chǔ)。成年兒女相對日漸老去的父母,處于一種強勢地位。孝敬則是人類獨有、畜牲并無的一種情感。也可以說,“子孝”不比“父慈”,不是源于人性的深處,沒有那么強烈和穩(wěn)固,子女并不容易“愛父母勝過愛自己”。
民諺有云:“娘有兒心,兒無良心!”
慈禧亦有傳世名言:“可憐天下父母心!”
人性無約束,獸性則泛濫。于是需要倫理道德來規(guī)范約束,需要行政權(quán)力來強勢維穩(wěn)。倫理道德原本就是防范出于人性的亂作為或不作為。傳統(tǒng)孝道重在約束晚輩的思想行為。食色性也,是無須強制的。但古人搞到“存天理滅人欲”的地步,就太過頭了。這樣將人欲和天理相對立,或是真沒搞懂:人欲即人性,也就是天理。人性可以約束,但是不能滅、也滅不了。
在雷鋒同志以前很多年,我們就有了“二十四孝”的道德楷模。其中的老萊子,還是我家鄉(xiāng)的先賢。但七十多歲的老人家,出演“斑衣娛親”,真有必要、真值得推崇么?此外如埋兒奉母、恣蚊飽血……都不是正常人應(yīng)該做、做得到的事。這些東西,當然也違背了孔孟的本意。
道德標桿豎得太高,就做不到,要做只能作假。結(jié)果連累到儒家被批為偽君子、假道學(xué)。
02
批判孔孟之道,跟革命教義是高度契合的,改開之前也長期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近二百年前,那份震驚并改變了世界的《宣言》,就石破天驚地聲明:“要同傳統(tǒng)的觀念進行最徹底的決裂!”
在很多年里,“孝子賢孫”之類并不是什么好話,恰是革命大批判的標靶。現(xiàn)在這么多人反孝道,不會無緣無故,自然有其根源。
破與批判易,立與建設(shè)難。舊的去了,新的沒來。有人說現(xiàn)在處于一種“文化斷層”,后果將是嚴重的、長期的。
批判傳統(tǒng)不無正當性、必要性,但反對人士也該想想:在沒有宗教傳統(tǒng)的國度,失去道德約束能不能建成文明社會?還有什么資源能夠取代傳統(tǒng)文化,成為國人普遍接受的倫理規(guī)范?孝道固然包含了統(tǒng)治者、腐儒們的各種扭曲異化。然而是不是因此,就該一并否定其中合乎天理人道的內(nèi)核及初心?
我認為對于傳統(tǒng),只能采取揚棄的態(tài)度:孝順的內(nèi)涵可以重新探討。孝道的說法要是嫌不中聽,改說愛或感恩之類也行。但兒女對于父母的那份孝心,是絕不能夠缺失的。
儒家講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的同理心有錯嗎?我看不僅沒有錯,稱之為普適價值也不為過。
現(xiàn)代文明崇尚博愛。這種廣泛而無私的愛,難道就不該分享給父母?我看不僅要給,還應(yīng)該給的更多一些。
每個人的生命誕生,養(yǎng)育成長,一生所能接受的最大恩惠,全都來自于父母。而子女的成年,意味著父母的逐漸衰老、余年不多,是以常有“子欲孝而親不待”之嘆。有人說:對父母都不好的人,不可能對別人真好。我相信,一個人對父母的態(tài)度,反映著最真實的人品。對于不孝之徒,必須躲得越遠越好。
《詩經(jīng)》匯集了華夏人文源頭最真摯的初心和情感。年輕時不解其中味,現(xiàn)在靜心讀讀,確實很美很感人:“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03
怎樣善待父母?俺沒資格、也沒意愿給年輕人立規(guī)矩、提要求。有些看法就當實驗室里的“學(xué)術(shù)探討”吧。
《百度》對“孝”字的釋義:對父母盡心奉養(yǎng)并順從。有位境外上市公司的老板,幼年喪父,盡心孝母,曾和我聊起過:孝順孝順,順就是孝,對父母最好是從精神到物質(zhì)都盡可能順著。
現(xiàn)在所說的順從,并不是讓成年兒女,還要聽從父母之命去工作生活。而是晚輩不要干涉老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這與反孝道所謂的“道德綁架”,八桿子能打得著么?
我們對孩子有教育之責,要考慮未來。但絕不能拿老人當孩子,無論出于何種動機,即使“為你好”,也不能成為讓老人“聽話”的理由。兒女對長輩只能尊敬,既無道理、也沒權(quán)力施以說教、埋怨甚至強迫。
老年人對家庭和社會早已盡過了責任,且習(xí)性固定,來日無多,就該活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唯求少留遺憾。
老年人多害怕孤獨,希望兒女的陪伴。奉養(yǎng)父母是要在經(jīng)濟上盡力,對很多兒女而言,更難的還是真有孝心、多點陪伴。當年,李春波的歌曲《一封家書》,還有春晚的那首《?;丶铱纯础?,都曾經(jīng)唱響中國、感動大眾。
老年人自尊心脆弱,需要起碼的尊重。衰老是一個很無奈很悲哀的過程。我能想象的、老去最可怕的情形,就是頭腦還清楚,行為能力漸漸喪失,直至完全不由自主。暮年余生,生活上需要照顧,精神上更需慰藉……
孔子的“色難”說,被有些文章當作“孝”的最高境界。在回答子夏問孝時,子曰“色難……”接下來反問堅定:對父母要做到和顏悅色,是最難的。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這樣難道就能算孝嗎?
孔子說的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順,不止要養(yǎng)、更還要敬。大約父母越老,和兒女的共同語言越少。細想“色難”說,需要驚嘆的不止是先賢的睿智,更有兩千多年不變的人性。
04
儒家認為最基本的孝順,就是兒女做好自己,做到身體健康,生活順遂,以免父母擔憂著急。我以為,這也正是兒女義務(wù)的底線。
現(xiàn)實很多年輕人的做派,卻是問題多多。公眾對官二代富二代的詬病,早就沸沸揚揚,生活中“坑爹”成風(fēng)、“啃老”成族,打罵甚至殺戮父母、尊長的,也時有所聞……這許多不肖不孝的悖逆活劇,是不是社會道德、生活秩序的一種崩壞?
有資料顯示,在城市里,有30%的年輕人靠啃老過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問題??欣献搴芸赡艹蔀橛绊懳磥砑彝ド畹摹暗谝粴⑹帧?。
啃老族的大量存在,并不全是年輕人不夠努力,當屬一種成因復(fù)雜的社會現(xiàn)象。這里既有就業(yè)、收入和社會保障方面的問題,也有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中國相比西方,年輕人的獨立性沒那么強,與父母的經(jīng)濟關(guān)系也沒劃得那么清。
兒女成年之后,并非不能接受、或者要求父母的幫助。但是,年輕人也要懂得適可而止、以及珍惜和感恩。應(yīng)當明白父母并不存在無限的責任,更沒有什么需要贖回的原罪、尚未還清的欠帳……
啃老畢竟不是什么理所當然、天經(jīng)地義的光彩事。作為兒女,不該只顧自己的“需要”,不管父母觀念與財力的“可能”。不能索取得心安理得、理直氣壯、沒完沒了。甚至也有晚輩,對自己啃老的成果感覺不滿意不滿足不如別人,還要怨天尤人的發(fā)飆……
遇事責怪別人,抱怨長輩,實屬一種惡習(xí)。這樣還會妨礙自我認清真相,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完全是有害無益的思維方式。古人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就將遇到事情是檢討自己、還是埋怨別人,當作了劃分人品人格的標準。
一個人不應(yīng)當、也不可能長期依賴外力、哪怕是父母的幫助。生活的路只能自己走,歸根結(jié)底也只能依靠自己:先自給自足,再自強自立。人生不能自立于世,還不說愧對父母,能說對得起自己么?
05
一位旅美的華人長者寫道:“兒孫自有兒孫福、兒孫路……親情是愛的雙通道,并非單向的奉獻?!币灿腥苏f,最好的人際關(guān)系,是建立在對一個人的愛勝于對他的索求之上。
所謂父慈子孝,不止是親情倫理的良好境界,也是親情互動的基本準則。如果不明白這些,容易造成父子之間相互的不滿、相同的憋屈。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不管是老子混蛋,還是兒子扯蛋,一樣都會成為親情之間的傷痛。
中西文化應(yīng)該都會同意:親情愉悅,家庭和睦,原本不是單方付出、一廂情愿的事情。親情是愛與奉獻的雙向通道,需要相互之間的理解寬容、扶持關(guān)愛。
儒家推崇的孝道,還不只是家庭關(guān)系、善待父母,而是作為各種德行的根基——人之行莫大于孝??鬃又v“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泵献又v“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闭f的都是繼承、實現(xiàn)父母的志愿和期望,都屬事業(yè)的層面。
蔡元培先生認為:不遵守孝道,其他的品行就都失去了意義。因為人的行為規(guī)范以孝為最大、最重要。用孝侍奉長輩,就會懂得服從;以孝對待朋友,則會懂得誠信?!捌堄诜彩陆酝菩⒂H之心以行之,則道德即由是而完?!?/span>
儒學(xué)關(guān)于孝道的詮釋,更像是個人德行修為的目標規(guī)范,包含了對于家族、以至社會的道義傳承、責任擔當。《孝經(jīng)》有云:“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傳統(tǒng)文化崇尚中庸、大中至正,但在孝道問題上,卻似乎過于極端了。孝的服從觀念,并不符合現(xiàn)代文明。孝的道德與責任,確實要求太高、壓力太大。普通人只求一份平實安生的日子,不可承受這種重負、也不需要這種高度。孝道于是乎被批成了專制文化。
然而,人性也不能全無約束?,F(xiàn)代不少人追求個人自由、權(quán)利,或已走到完全無視責任的另一個極端。一個心智健全的人,當然不能毫無責任心,包括對于父母、子女、以至于我們生存其中的這個社會——有些事情,我們可能做不到,但是不能不知道。
后記:
這組親情關(guān)系的文字,源于我2012年當家書寫出的《現(xiàn)實很無奈,親情太糾結(jié)》,當年曾貼在凱迪、天涯等論壇。一直有心整理,現(xiàn)在終告完成。
年輕時喜歡琢磨人生意義、有所作為之類,對家庭兒女不能說沒有虧欠。雖然迄今也還認為:人生一世總該折騰點什么。但隨著年齡增長,有時也由不得將陶淵明的句子,改一字來默誦:實迷途其“已”遠,覺今是而昨非……
本文完全出于一個父親的視角、眼光及看法,即便都是真情實感,對小朋友們或者也有不公之處。歡迎探討、批評。
原作:2012-4-12 修定:202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