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要說起武漢的過早,估計全國乃至全世界沒別的地方我們瞧得上。一個麻溜的早點師傅做一碗面就跟交響樂一樣。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霹靂啪啪啦,ok,面好了。
一順碼開的各種搪瓷小碗,必須帶有國民花的芝麻醬缸子。武漢人仿佛帶有一種天生的早點雷達,好不好吃看一眼佐料臺子就心里有數(shù)。
說實話,很多人不理解武漢,為什么明明有江有湖、水蒸霧繞,這座城市還是從天氣到脾氣都那么火爆啊。他們同樣不理解武漢人對過早的虔誠——誰會在大清早的就吃這么厚重的東西啊。但隨你怎么說,武漢人不在乎,他們只在乎口味,只在乎江湖氣。
武漢的過早一個月不重樣?這絕對是謙虛的說法。
別老說熱干面熱干面,我們可以熱干面熱干細粉熱干寬粉熱干所有。別老說牛肉面牛肉面,我們有細面手工粉圓粉寬粉通心粉苕粉粉絲。
??
武漢人過早姿勢圖鑒
在我們這里冒的桌子這一說
在湖北人用勺子吃紅薯的技能震驚了全國的時候,武漢人才知道:
并不是每個城市的人都擁有邊走邊吃的技能(驕傲臉)
然而這種技能是與生俱來的,管你是誰,走哪都忘不了本。
▽
沒有什么能阻止我們邊走路邊過早。飛起來的521不行,騎電瓶車不行,下雨天更不行。如果快遲到了,就邊跑邊吃。有位同學說他高中3年就沒在桌子上吃過早飯,這就是很正宗的武漢伢了。
▽
任何一份過早從做好到吃完,最多不超過十五分鐘時間,這還是在勻速狀況下進行。因為我們不用桌子,有個紅塑料板凳就很足以。
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 武漢人也不能不過早。
武漢人對過早的癡迷已經(jīng)到了世界頂峰,不管發(fā)生什么事,先吃碗熱干面吧。
邊走邊吃也是有原因的
邊走邊吃,可以讓熱干面不han,也可以讓原本很ta的面條在空氣中自然遇冷。既節(jié)約了時間,又不會著急上火。你說是不是辣個事?
武漢人在外內(nèi)心OS:
離家一天,外面的東西好好吃??!
離家兩天,外面的東西確實還闊以。
離家第三天,個板板受不了了老子要回克七熱干面!
在武漢,過早是開啟美好一天的必備。這些大大小小的攤子藏在每條路的街頭巷尾。不消做什么美食攻略,跟著穿睡衣的嫂子走,準沒錯。
今天拋開地球人都知道的戶部巷、萬松園,我們找到最原始的過早一條街給你。
武漢過早
一條龍街道
一碗熱干面可以解決的事情
非要再來點豆皮蛋酒
南京路
洞庭街
蘭陵路
“今天隨便七點算鳥哦,老板!
加個虎皮雞蛋加塊干子再搞跟香腸”
這三條路一定要一起說道說道,因為它們都藏在漢口古老的租界里面。這里面連土生土長的武漢伢都不一定能走的清白。但是要說老字號的過早,那絕對是一手味。
武漢的三鎮(zhèn)民生甜食館有很多,但是這一家是公認地道老武漢味道。
熱干面、豆皮、糊米酒、小面窩......外地朋友來武漢了,出差回武漢了都一定會來這里報個道。
不管是哈著白氣的冬天還是拐子們打著糍粑的夏天,永遠是熱熱鬧鬧的。老老小小的武漢話和哧溜哧溜的吸面條聲混在一起,聽著就流口水。
三狗牛肉面和頂好牛肉面究竟哪家更好吃,這個問題還真沒法回答。吃三狗的人說吃頂好的不夠地道,吃頂好的認為吃三狗的不會吃。
惠民、早神......都是上了年紀的武漢人喜歡的老味道,作坊小,但是一看就錯不了。小時候爺爺奶奶都會拿上家里的大飯盒去下個幾兩面再來一袋子油條回家分贓。
臺北路
“么岔隊撒!到后頭排隊克!”
臺北路一霸王師傅豆皮館,這不用說了吧?;訚袷蕉蛊さ拇碇?。你也可以用“牛肉辣鹵糯米蛋飯”來形容它。
乘豆皮的時候師傅會問你要不要多點鹵水。
有些鐘愛鹵水的同學則會找老板要一個牛肉面的大碗裝豆皮,然后將鹵水淹沒糯米,你不得不佩服武漢伢的重口味。
有外地人說歡艷熱干面是她來武漢吃過的最好吃的熱干面。我想對你豎個大拇指,有品位。
歡艷的熱干面有兩大法寶:濃香黑芝麻醬和到位的鹵牛肉。
牛肉的鹵水味在后面越發(fā)明顯,舍不得吃太快,怕沒韻夠那個味。
球場街
“你吃燒麥吧,我想吃熱干面,這樣我們可以換到吃”
六中的孩子們對這里是再熟悉不過了,球場gai。挨著花鳥市場,排隊的地方就是丙祥咯。
抿一口山茶,吃上一口燒麥。人生不過如此啊。
叱咤多年的聾子熱干面與旁邊的球場街熱干面的名聲不相上下。
一勺辣湯太夠意思,保證辣到你頭皮發(fā)麻還是停不下嘴。順便搞兩個門口買的面窩,聽了頭。
麒麟路
“他們屋里的蛋皮真滴蠻厚!蠻過癮!”
麒麟路藏龍臥虎是眾人皆知的,融合了武漢口味的曾氏拉面,公交車站胖的鵬記熱干面,都是值得起個大早的美味。
但是一家三代人,開了100年的豆皮店你見過沒?
妙就妙在周記的蛋給的舍得。一鍋只做4份豆皮,打4個蛋。相當于一份豆皮一個蛋。
“這個東西不講么司巧?!?/span>
一元路
“喂?幫我?guī)€怪味滴,上來把你錢”
這家堪稱一元路第一網(wǎng)紅的燒餅店已經(jīng)14年了,原來他們家還不那么網(wǎng)紅的時候,總是會有很多附近兩所中學的學生來買燒餅當做早餐。
新出爐的燒餅,會刷上好幾遍紅彤彤的辣油,均勻的撒上白糖,怪味燒餅招牌式的甜辣酥脆混合著烤制的麥香,蹭的一下就躥了出來,香氣撲鼻。
還有總是在素粉里面能找到牛肉的“一品紅”、武漢的清真熱干面館子“龐記”都是這條街的紅人兒。
糧道街
“蠻多外地人都找過來吃,我們住旁邊都買不到鳥”
相信我,就算是第一次到糧道街的人,也會為其折服,因為這條街上的美食。而糧道街上,人最多的店莫過于趙師傅家了,
雖然按照名字來說,這家應(yīng)該主打熱干面,但更多的人來這里,都是沖著油餅包燒麥的,這道莫名其妙的漢味料理有著一股莫名的黑暗誘惑。
差不多20年的桂林米粉,每天中午排的隊比香飄飄奶茶繞得還遠。有的人特意跑來吃說味道挺普通啊,但沒辦法,我們說好吃就是好吃。情懷你懂嗎?
水陸街
“你幫我克買碗粉,我在這里排豆皮的隊!”
這里就是武漢過早界的神話-水陸街。
500米,有燒麥、豆皮、熱干面、面窩、牛肉粉、糯米包油條、糊湯粉、米粑粑、糯米雞……還有米面油糧菜,還有一所學校,生機勃勃。
煤火大灶,龐然巨鍋,阿斌不聲不響地鏟著豆皮。不得不承認,阿斌是這條街上最受歡迎的男人。每天從武漢三鎮(zhèn)驅(qū)車、坐公汽、坐地鐵趕來的好吃佬們都是為了吃上一口他的豆皮。
李記牛肉粉,一般早上10點多東西就搞光了...湯底的大料味道夠重,紅油夠厚夠辣,話嘮的人此刻也被堵住了嘴。
“哎,那是誰的車?”一聲吆喝,豆皮店里、牛肉粉家、燒麥鋪子里有人沖出去,挪車的時候還不忘叮囑一句:“勒是我滴牛肉粉,莫收走!”
大成路
“嫂子,今天吃么司?”
麗華這家店97年就開業(yè)了,專業(yè)做過早的20年老店,原來在旁邊一點的巷子。大部分早上去過早的人都會選擇坐在門外,一人一套板凳,搞碗面配個蛋酒。
從剛開始的三合水餃攤,到現(xiàn)在的小秋水餃,足足38年!從最開始的附近居民吃到后來從各地聽名氣趕來吃的,每天人都是絡(luò)繹不絕。
仁壽路
“牛肉粉我們還是吃煥章滴,別的都不行”
仁壽路,即使沒了扎堆的學生,依然生命力無限,街街巷巷尋吃覓食的人群是這里最生動最煙火的圖景。
煥章牛肉粉面館是這一帶的老字號,算是伴隨著一代人成長的老店,每天早上排隊最夸張的應(yīng)該就數(shù)他們家吧。
糯米雞、糯米包油條、煎包、煎餃、豆腐腦、大小面窩……花樣百出眼花繚亂,,一個星期輪換著吃,每天不重樣。
廣八路
“我滴包子拿過來冒?幫我把跌cou跟辣椒!”
廣八路實在是很低調(diào)到讓人心疼,明明隨隨便便撈一樣早點出來那品質(zhì)都是杠杠的。
打包一份味美香的豆皮往前面走點,是武大附中的后街。皮薄肉厚的小籠包、裹了糖粉子的酥餃、剛出鍋的生煎包子,完全走不動路。
天聲街
“天天要吃糊湯粉,越吃腦闊越糊!”
不知道現(xiàn)在有多少年輕的武漢吖沒有聽過或吃過油香了,這個老武漢的過早似乎失去了蹤影,只有在為數(shù)不多的天聲街這樣的老社區(qū),才找得到。
徐記鮮魚糊粉,也是天聲街上有名氣的老店了。在大家都吃熱干面的時候,你端一碗泡著油條的糊湯粉出現(xiàn),妥妥的絕對會成為人生贏家。
別忘了帶兩個新鮮出爐的汽水包,一個糯米的一個粉條的,吃完只想跪下唱征服。
老饕們的私藏菜單
開車兩小時,吃飯五分鐘
那都不是事兒
在武漢名氣大的早點店子能讓你找不著北,但這些常年被包圍的小店卻也是武漢伢的私藏菜單。它們大多藏在一條完全不搭的街道里,順著人群走就能尋得真經(jīng)。
但倘若你要真問武漢人,哪里最好吃?
他一會想很久,然后告訴你 “我屋里樓下滴!”
這些常年排隊的老字號神店有過你的身影嗎?
排隊半小時起的武鍋豆皮
▽
24小時人滿為患的精粉世家
▽
藏在居民區(qū)的花子牛肉粉
▽
連湯都要干了的安慶水餃
▽
開口脆的涂記酥油餅
▽
漢陽刁子角落的老風味燒餅
▽
這些角角落落的美味是最有效果的鬧鐘,也是每個武漢人起床的動力。
“明天早上我一定要吃到他屋里的熱干面!
今天早點睡吧......”
聚眾過早還是一人食
武漢總能給你個交代
在武漢過早,坐下來吃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但早點店的路邊,卻永遠圍著一群人。
這群人里,有前一天晚上在江邊吹薩克斯的大爺,有聊著八卦的七姑八嬸,有剛從Live酒吧刷完夜出來的小伙姑娘,有趕著去上班上學的大人小孩。“師傅,還要幾久?。?!”人群中傳來聲音。師傅沒說話,反倒是排前面的穿睡衣的大叔笑了,“急莫斯哦!”尾音上揚。
就算是男朋友的小公主,在過早這件事上也一定要接地氣。
外地的男生說:“我想跟你一起睡覺。”
武漢的男生說:“我想跟你一起過早。”
選一天周末的早上,一家人圍著板凳吃碗熱干面,聊聊哪家的孩子去了國外留學,哪家的媳婦做的一手好菜,愜意兩個字就這么寫。
大扇子一拉開,檸檬茶給滿上,一碗面儀式感活生生的被武漢老桿們升華。
一碗熱干面一籠小籠包一碗蛋酒,即使一個人也覺得幸福感爆棚。
如果你的手機流量還足夠,那可真的是神仙也不換了。
武漢的那些
米其林師傅們
來自民間的美食藝術(shù)家
在武漢賣早點,這是一件頗有挑戰(zhàn)的事情。武漢伢的嘴巴挑,就算你開在他家樓下,不好吃的話他寧愿餓著也不會下樓。
“等我退休了,就去賣熱干面!”不少武漢人都說過這句話,但是做早點的苦和累,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受得了的。
凌晨3點就爬起來撣面是每天的日常。撣面是個技術(shù)活,直接關(guān)系到面條的口感。正是因為過著這樣倒時差的生活,很多早點師傅選擇中午就收攤回家補覺。也給下午的準備進貨工作留點空閑時間。
即使這樣,武漢的早點師傅們?nèi)耘f很朋克。
“七么司?要不要辣椒?”手腳麻利的他們永遠是大早上最嗨的一群人。
年紀大點的婆婆自己在家熬的綠豆湯絕對是解暑利器。什么涼茶都一邊去,武漢的家家就是手藝認證。
時間長了,很多早點師傅也算是看著我們長大,隔了好久再去也還記得你吃不吃辣椒。
“我之前也勸我爸別去擺攤子了,他不樂意,他說別人吃慣了?!?/span>
明天早上
你準備翻誰的牌子?
我勸你別把減肥放到武漢的早上
武漢啊,初見你貌不驚人,呆久了就哪兒都去不了了。
在武漢的幸福不是那些平地聳起的高樓,也不是那些高大上的西餐廳。而是彎彎繞繞的巷子里的煙火味和人情味。
所以
你想好了明天早上是吃熱干面小籠包牛肉面涼面油香燒煤面窩酥餃餛飩豆皮鮮魚糊湯粉歡喜坨湯包生燙牛肉粉豆腐腦糊米酒剁饃椒鹽糍粑
還是吃苕面窩油餅包燒麥腰子粉米粑糯米雞炮彈苕粉汽水包子牛雜粉蒸餃雞冠餃了嗎?
??
在武漢這座城市里,哪家過早是你的私藏菜單呢
快留言安利給吃貨君
??
- End -
出品:武漢十點半文化傳播
編輯:熊小跳 主編:白廓
攝影:Raveran、阿當、彭青、黑白
武漢吃貨原創(chuàng)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