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小梅鎮(zhèn)大窯村古窯遺址
離開安仁鎮(zhèn)永和廊橋,我們抵達了龍泉縣城。第二天一早,我們駕車趕往了龍泉市西南小梅鎮(zhèn)東北10里外的大窯村,為的是參觀大窯村龍泉古窯遺址。
龍泉青瓷和龍泉寶劍名揚中華。龍泉窯始創(chuàng)于北宋早期,興盛于南宋至元初。早期生產盤、碗、壺、爐、瓶等,普遍以刻花為主,蔑紋趨減少,釉較薄,晶瑩透明。晚期以青瓷代表為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成為了青釉色的頂峰。龍泉屬南方青瓷系統(tǒng),是著名窯場之一。明代中葉以后,由于各地制瓷業(yè)的興起,龍泉窯逐漸衰落。清代中葉以后停燒。在歷時七、八百年的青瓷發(fā)展過程中,小梅鎮(zhèn)大窯村是著名的窯口之一。
有關資料表明,從1928年當代著名古陶瓷研究家陳萬里先生多次跋山涉水去龍泉、麗水等地調查考察、發(fā)掘龍泉窯址開始,到2006—200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龍泉市博物館聯(lián)合對龍泉大窯楓洞巖遺址進行的考古發(fā)掘,人們對大窯村龍泉窯址先后經行過三次大規(guī)模發(fā)掘,確認這里是明代宮廷用瓷的產地,顛覆了此前“龍泉窯至明代已衰落”的說法,還原了一段真實的歷史。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的清理出了許多重要的遺跡:窯爐遺跡8 座(包括龍窯和饅頭窯)、房屋遺跡6座、儲料池3座、轆轤坑2個、水溝13條、古代道路10條、古代石墻、匣缽墻21條;出土了包括瓷片、窯具和工具等,總數(shù)計有五十余噸,其中完整和可復原的器物有近萬件。
大窯村是一座地處大山深處的美麗小山村,進村路上,山巒重疊,流水潺潺,景色迤邐,恍然有誤入桃花源之感。從我們到達的前一年,2007年起,大窯村借助大窯遺址發(fā)掘的契機,以修復古文化遺址為重點,充分發(fā)揮獨特的旅游資源,不斷恢復村內歷史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以此帶動“農家樂”旅游,促進旅游經濟發(fā)展,全村有人已經開始設想開辦家農家樂了。
可惜,我們到達的那天,時值雨后,村民告訴我們:通往古窯遺址的道路泥濘,已被封鎖,禁止無關人員進入。無論我們好說歹說,如何央求,都被阻攔在封鎖線之外!這讓我們這些慕名遠道趕來的游人,大失所望!
失望而返的我們重回龍泉市內,游覽了剛開設不久的“青瓷寶劍一條街”。在龍泉寶劍工坊,我選購了一柄“秦王劍”……
高 峰
2019年9月1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