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墨塵
在律詩的句子中,如果只有一個(gè)平聲(除平聲韻腳外)前后都是仄聲,這就犯了孤平。孤平在格律詩中是犯大忌的。人們不但在寫律詩中避,在詞中也避。甚至古風(fēng)中也避,有人寧愿用“仄仄仄仄仄仄仄”也不愿用孤平。為了回避孤平,辦法有兩個(gè),一是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避免使用仄聲字。如下例:
次北固山下…(唐)王灣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dá),歸雁洛陽邊。
這首詩首聯(lián)第二句“行舟綠水前”第一字“行”字是平聲,如用仄聲字就犯孤平了。頸聯(lián)的第二句“江”字也是如此。
二是救孤平。如果在上例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使用仄聲字時(shí),那就要通過救來解決孤平問題。我們通常稱“拗救”。什么叫拗救呢?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都叫拗救。前面一字用“拗”了,后面必須用一個(gè)字來救,或在對句中救,所謂救,就是補(bǔ)嘗,平用仄補(bǔ),仄用平補(bǔ)。下面講幾種拗救;
1.本句自救:
格律詩基本句式:
A:仄 仄 平 平 仄
B:平 平 仄 仄 平
C:平 平 平 仄 仄
D:仄 仄 仄 平 平
在B式句中“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果第一字用了“仄”聲,那么在第三個(gè)字必須用一平聲字作為補(bǔ)償,這樣就變?yōu)椤柏破狡截破健狈駝t就犯孤平。
例如:
秦州雜詩…杜甫
鳳林戈未息,魚海路常難。
候火云峰峻,懸軍幕井干。
風(fēng)連西極動(dòng),月過北斗寒。
故老思飛將,何時(shí)議筑壇。
這首詩首聯(lián)第一句的“鳳”字該平聲字,卻用了仄聲字“拗”。而第三字“戈”該用仄聲字卻用平聲字“救”。在此句中“戈”字救個(gè)“鳳字”避免了孤平。這就是本句自救。在五言詩中這種當(dāng)句救也叫“一拗三救”。
在七言詩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如第三字用仄聲字那么第五字必須用平聲字補(bǔ)償。例如:
插花吟…(宋)邵雍
頭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經(jīng)兩世太平日,眼見四朝全盛時(shí)。
況復(fù)筋骸粗康健,那堪時(shí)節(jié)正芳菲。
酒涵花影紅光溜,爭忍花前不醉歸。
這首詩頷聯(lián)第二句中的“四”字應(yīng)是平聲字卻用了仄聲字“拗”第五字“全”應(yīng)仄聲卻用平聲字“救”用“全”字補(bǔ)嘗了“四”字避免了孤平,這也是本句救,我們在七言中管這種方式也叫“三拗五救”。
2.對句相救:
在格律詩A式句中,也就是五言詩“仄仄平平仄”的句式中,和七言詩“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式中,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改用仄聲字,那么在對句中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必須用一平聲字來補(bǔ)嘗。這樣就變成了
“仄仄平仄仄”(五言)
“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七言)
“仄仄平平平仄平”
我們把這種形式叫對句救。
例如:
臨洞庭上張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jì)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詩首聯(lián)第一句的“水”字該是平聲,卻用了仄聲字,“拗”。而第二句中“混”該是仄聲字卻用了平聲,“救”。以“混”補(bǔ)嘗“水”字,這就是對句救?! ?/p>
再例如七言詩:
夜泊水村………陸游
腰間羽箭久凋零,大息燕然未勒名。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bào)國有萬死,雙鬢何人無再青。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燈。
這首詩頸聯(lián)第一句中的“有萬”二字都該是平聲字,但用的卻都是仄聲字,“拗”,第二句中“無”字,應(yīng)是仄聲字卻用了平聲字,“救”。這樣就以“無”字,補(bǔ)救了“有萬”兩個(gè)字。這就是對句救。也稱一救二。
3.可救可不救:
同樣也是在A式句中既五言詩“仄仄平平仄”七言詩“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五言詩第三個(gè)字,七言詩第五個(gè)字,用了仄聲字,而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沒用仄聲字,這種情況叫“半拗”,可救可不救。
例如:
天末懷李白…杜甫
涼風(fēng)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shí)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dá),魑魅喜人過。
應(yīng)共冤魂語,投詩贈(zèng)汨羅。
這首詩頷聯(lián)第一句第三字“幾”用了仄聲字,是“半拗”。本來可救可不救的,因?yàn)椤耙?,三”不論的。但作者在第二句中第三字“秋”字給救了。“秋”救“幾”也是對句救。再例如七言律詩:
咸陽城東樓…(唐)許渾
獨(dú)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dāng)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這首詩頷聯(lián)第一句第五個(gè)字“日”應(yīng)用平聲,卻用人仄聲字,是“半拗”本來也是可救可不救的,但作者在第二句中第五字“風(fēng)”卻救了,本來這里當(dāng)用仄聲字而用平聲字,“風(fēng)”救了“日”字是對句救。在本句中“欲”字本應(yīng)平聲,所以“風(fēng)”字又救了“欲”字。因此在此詩中既有本句救又有對句救。
4.特殊的平仄句式:
在基本句式C式句型中既五言詩“平平平仄仄”,七言詩“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可以在五言的第三,四兩字平仄互換位置,七言的第五,六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既由原來的,“平平平仄仄”變?yōu)椤捌狡截破截啤必曝破狡狡截曝啤弊優(yōu)椤柏曝破狡截破截啤钡谶@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以上這種格式在唐宋詩中也是常見的,也可以算是一種正規(guī)格式。如下例;
月夜……杜甫
今夜鹿州月,閨中只獨(dú)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shí)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這首詩第三句“遙憐小兒女”就用的是”平平仄平仄”的格式。第七句“何時(shí)倚虛幌”也是用的這種格式。如在下例七言詩中;
郊行既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臺(tái)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fēng)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防游衍莫忘歸。
這首詩中第七句“況是清明好天氣”用的是“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再比如:毛澤東主席的《送瘟神.其二》中第七句“借問瘟君欲何往”《答友人》中第七句“我欲因之夢廖廓”都是用的這種“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在律詩中這種格式,一般都在第三句或第七句中。所以這種格式,稱為特殊的平仄格式,也可以當(dāng)正規(guī)的格式用了。
格律詩拗救公式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 平 仄 平 平 平(仄) 仄 平 仄平 平 仄 平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仄
(仄) 仄 仄 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