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般在對仗中,要求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代詞對代詞等等。在很多情況下,不及物動詞也可以與形容詞相對,連綿字與連綿字相對。而且詞性須一致。單說
名詞對名詞,也很復(fù)雜,要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專用名詞對專用名詞。等等。從名詞細目上分,還可以分為天文、時令、地理、宮室、服飾、器用、植物、動物,人倫、人事,體形、文化,武器、技藝、珍寶等等。
借對:(又稱假對):如杜甫《曲江》詩中“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尋?!笔瞧匠5囊馑?,但也是數(shù)詞,古時八尺為“尋”,兩“尋”為“?!薄?/div>
借字對:(古稱借韻對)如劉長卿《重別薛六》詩中“寄身切喜滄海近,顧影無如白發(fā)何。借“滄”為“蒼”與上句“白”字相對。眼昏常訝雙“魚”影,耳熱何辭數(shù)“爵”頻?!棒~”(盂),爵(酒具)。再如:“根非生“下”土,葉不墜“秋”風(fēng)”。“下”(夏)。等等。
當句對:(古稱“句中對”、“巧變對”)在詩詞中有的在一句中自成對仗,如杜甫《白帝》詩中“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皻w馬”對“戎馬”,“百家”對“千家”。又如:“今空無古跡,宋復(fù)有唐文?!?;“白頭清鬢有存沒,落日斷霞無古今”等。
隔句對:(亦稱扇面對),在詩詞中不是相連的兩句對仗,而是第三句對第一句,第四句對第二句這樣的隔句相對。詩中如《詩經(jīng).采薇》中的:“昔我往亦,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薄敖裎襾硭肌睂Α拔粑彝唷保坝暄睂Α皸盍酪馈?。詞中的例子就更多了,《沁園春》上片的第4.5.6.7句和下片的第3.4.5.6句,均要求作扇面對。毛主席《雪》中的:“大河上下”對“長城內(nèi)外”“頓失滔滔”對“惟余莽莽”;“唐宗宋祖”對“秦皇漢武”,“稍遜風(fēng)騷”對“略輸文采”。對此,“詞的句式”和曲的對仗中也將論及。
錯綜對:(又叫“犄角對”“交股對”,舊時兩對有別)。對仗時字詞不是依次相對,而是交錯相對。如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贈美人》詩中“裙施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云”。以“巫山一段”對“六幅湘江”。就是交錯相對。又如“春深葉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盞疏。”“多”對“少”;“密”對“疏”。
流水對:(又叫“串對”)是指上下兩句意思相貫穿,各自的順序不能顛倒,下句是上句意思的延伸,似水順流而下。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又如李商隱《杜工部蜀中離席》中“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雜雨云?!薄端鍖m》“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yīng)是到天涯”。烘托出空靈的境界和文雅的氛圍,亦屬工對。
就句對:“白首丹心依紫禁,一麾五部凈三邊”?!耙?、五、三”對“白、丹、紫”。
不對之對:“自有生民來,未如今日盛”。對意不對字。
不對處對:“舳艫爭利色,來往接風(fēng)潮”。此不對而偏對也。
連珠對:“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奇健對:“五湖歸去孤舟月,六國平來兩鬢霜”。
律詩不拘對:“或起句用對,而中二聯(lián)全不對著;或頷聯(lián)不對,頸聯(lián)不對,或八句全不用對者;或首尾似對,中二聯(lián)不對者;只要不失粘皆名律詩也,一失粘,則為拗體非律詩也。
其他還有:實字對、虛字對、人物對、鳥獸對、花木對、數(shù)目對、巧變對(類似于句中對和流水對)、情景對、懷古對等。
起句法:實敘、狀景、問答、頌美、反題故事、吊古、傷今、懷愁等十五法。
結(jié)句法:勸誡、祝頌、自感、自愛、含情不盡相思、寓意、等十七法。
另對句中有眼用實字、眼用虛字、眼用響字、用拗字、拗句換字、子母句等十余種句法。
五)、對粘:
根據(jù)以上對仗的內(nèi)容和規(guī)則,再研究對粘就很容易理解了。
對仗是從律詩各聯(lián),特別是頷、頸兩聯(lián)的內(nèi)容與詞性上說的。而“粘”則是律詩平仄方面的規(guī)則,律詩分四聯(lián),每聯(lián)兩句,其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上句和下句(出句和對句)的平仄關(guān)系叫“對”,平仄是相反的。就是相對立的,所以稱“對”。如不符合這個要求叫失對。后聯(lián)出句的平仄與前聯(lián)對句的平仄相同就叫做“粘”。不符合這個要求,就叫做“失粘”。合對還是失對易于分辨。辨別“粘”還是“失粘”比較難。但是,只要盯住五律后聯(lián)出句第二、四字與前聯(lián)對句第二、四字的平仄是否相同就行了。相同就是粘,不同就是失粘。七律多兩字,除了看二、四字,還要看第六字。如:
根據(jù)詩法(一)、第三句粘第二句;第五句粘第四句;第七句粘第六句。(3粘2;5粘4;7粘6)
欲 (下) 丹 (青) 筆,-〇仄平平仄
先(拈)寶(鏡)寒。-平平仄仄平-第二字平、四字仄。
已(驚)顏(索)寞,-〇平平仄仄-第二字平、四字仄。第二字平平相粘;第四字仄仄相粘。
漸(覺)鬢(凋)殘。-〇仄平平仄-第二字仄、四字平。
淚(眼)描(將)易,-〇仄平平仄-第二字仄、四字平。第二字仄仄相粘;第四字平平相粘。
愁(腸)寫(出)難。-平平仄仄平-第二字平、四字仄。(“出”入聲,屬仄聲)
恐(君)渾(忘)卻,-〇平平仄仄-第二字平。四字仄。第二字平平相粘;第四字仄仄相粘。
時 (展) 畫 (圖) 看。-〇仄仄平平
第2、3句第2字:拈-驚,平平相粘;第4字:鏡-索,仄仄相粘。
第4、5句第2字:覺-眼,仄仄相粘;第4字:凋-將,平平相粘。
第6、7句第2字:腸-君,平平相粘;第4字:出-忘,仄仄相粘。
一、三、五不論。
七律:
三年謫宦此棲遲,
萬古惟留楚客悲。-古(仄)-留(平)-客(仄)。
秋草獨尋人去后,-草(仄)-尋(平)-去(仄)。2、3句仄平仄相粘。
寒林空見日斜時。-林(平)-見(仄)-斜(平)。
漢文有道恩猶薄,-文(平)-道(仄)-猶(平)。4、5句平仄平相粘。
湘水無情吊豈知。-水(仄)-請(平)-豈(仄)。
寂寂江山搖落處,-寂(仄)-山(平)-落(仄)。6、7句仄平仄相粘。
惟
君何事到天涯。
一、三、五不論。
粘就是在固定的位置,平粘平,仄粘仄。嚴格以此規(guī)則來做律詩,就可以使聲調(diào)有韻律美,否則就沒有聲調(diào)的美感。絕句同律詩一樣,因為絕句只有四句,所以五言絕句只有2、3句第2、4字相粘。七言絕句2、3句第2、4、6字相粘。
(六)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前人在談律詩、絕句的平仄時,有一個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該口訣為何人所創(chuàng)亦不得而知,《切韻》后面載有這個口訣,有的學(xué)者認為《切韻指南》是元代作品。明弘治本無此口訣此口訣,康熙本收入了這個口訣。這的口訣是指七律和七絕而言。意思是說律句、絕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而二、四、六字必須分明。當然,第七字平仄也必須分明,因為韻腳在第七字,逢平必韻,加上“對仗”的要求出句末字必仄。
另該口訣是指七律、七絕說的。對于五律、五絕每句只有五字,這個口訣也就變成了“一、三不論,二、四分明”。同樣第五字的平仄也必須分明(同七律第七字)。對于初學(xué)者明白這個口訣可以吧律詩復(fù)雜的平仄關(guān)系條理化,有益于入門。
但這個口訣也并不完全確切和科學(xué),易引起初學(xué)者誤解。一些名家指出“.....一、三、五不一定可以不論,二、四、六不一定分明?!保ā稘h語詩律學(xué)》83頁.王力)。在五言“平平仄仄平”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論,否則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的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論。同樣,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個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論。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況下,更是非論不可了。以保持三尾韻基本句型,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對于七言仄腳句子來說可以“一、三、五”不論。對于七言平腳句子只有“一、五”兩個字不論,第三個字非論不可了,古人在這樣的句子中,寧可“二、四、六”不論也絕不在此處用一仄聲。為的是避免律詩的大忌----孤平。對于五言仄腳的句子可以“一、三”不論,平腳句子只有一字不論。
還應(yīng)指出,“二、四、六分明”的說法也是不完全的。五言第二字、七言第二、四字必須分明。而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五言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來看,第四字不一定分明;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的第六字也并不一定非要分明不可?!岸⑺?、六分明”的說法也是相對而言。
“綜上所述,對于律詩的格律,還是認真鉆研一番,真正弄通為好,這不只是學(xué)律詩的需要,也是欣賞律詩的需要。至于作律詩,能嚴格按格律賦詩當然最好,不過這的確不容易,要慢慢來,由淺入深。只要肯專研,學(xué)習(xí)上是沒有不可逾越的難關(guān)。實在沒有興趣看是很枯燥的詩詞曲律,也不要硬去“寫詩”“填詞”“作曲”。不要湊上五十六個字,就標上“七律”。那樣還不如寫新詩為好,根本沒有什么格律限制?!?---張福有----
(七)、孤平
所謂孤平指的是平腳的句子: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型中,除了韻腳的平聲之外不能只有一個平聲字。如果只有一個平聲字,即為孤平。也就是上句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字,而不能用仄聲字。孤平是律詩之大忌。唐代律詩中幾乎沒有孤平,《全唐詩》中也只找到兩個例子:高適《淇上送韋司倉》:“醉多適不愁”:“醉”應(yīng)平卻仄了。李頎《野老曓背》:“百歲老翁不種田”:老應(yīng)平而仄了??婆e時代,試帖詩不論作得多么好,如果犯了孤平,就算不及格??梢姽湃藢Υ酥厥堑某潭取?/div>
(八)拗救
拗救是律詩、絕句常用的技法,填詞、作曲有時也用。拗救是兩個意思:
“拗”:是指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
“救”:是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后必須在適當?shù)奈蛔由涎a償一個平聲。這種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詩中如果多用這種句子,就變成古風(fēng)式的律詩了。為了避免孤平,在律絕中就現(xiàn)出了一種特定的格式,五言的“平平仄平仄”和“仄仄平平仄平仄”。王力先生稱其為“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在唐、宋的律詩中很常見。但多用于律詩的第七句。如:
李白《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xiāng)水”
毛主席《送瘟神(其二)》中的“我欲因之夢寥廓”等。
拗救有四種:
1、本句自救:在該用五言“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要在第三個字處補一個平聲字,以免孤平。該句成“仄平平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聲,則在第五字補一平聲字,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如李白《夜宿寒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高”字的重復(fù)為詩家所不去)其中第四句“恐驚天上人”中的“恐”字應(yīng)平而用了仄聲字,如第三字仍用仄聲,只有第二字“驚”是平聲了,犯孤平。為避免孤平,詩人在第三字用了一個(天字),變成“仄平平仄平”。需注意的是孤平只出現(xiàn)在平腳句子中(仄平腳)。律詩的其他句型不可能出現(xiàn)孤平。
2、對句相救: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或三、四字用了仄聲,在對句的第三或三、四字補償一個平聲字。原格式“仄仄平平仄”就變成“仄仄平仄仄”對句“平平仄仄平”變成了“平平平仄平”。如:“野火燒不盡”中“不”字本應(yīng)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不”,作者在對句上該用仄的地方用了一個“吹”字。
3、大拗必救:(亦屬對句相救)
在出句平仄腳句型,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必須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平聲字來補償。如杜甫《奉濟驛重送嚴公》:“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fù)情”。出句第四字“此”應(yīng)平卻仄,本應(yīng)是平仄腳句子,被“此”字改變了“平仄腳”的句型屬大拗必救,在對句的第三字用了一個平聲“空”字來補償。
4、小拗可救可不救:(亦屬對句相救)
指的是出句平仄腳(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型五言第三字拗、七言第五字拗可在對句五言第三字和七言第五字用一平聲救。算小拗,可救可不救。但精于抝救技法的詩人,遇到這種“小拗”常常也用救。如李白《贈孟浩然》的“吾愛孟夫子”的“孟”應(yīng)平卻仄,便在對句“風(fēng)流天下聞”的第三字應(yīng)仄改平聲“天”字救。
再如,蘇軾《新城道中》的“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情”,“籬短”,出句屬平仄腳(平平仄,又叫仄腳),此句中第五字“竹”,本應(yīng)平聲,“竹”字是入聲屬仄(入聲【一屋】韻第三字),不合仄腳(平平仄)的格式。蘇軾便在對句中的第五字該用仄聲的位置,用了個平聲“沙”字,僅一個“沙”字即救起出句的“竹”字又救起本句“自”字(本句為平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的仄聲拗(犯孤平)。這也是本句自救與對句相救的結(jié)合運用。2、3、4只是指仄腳句子而言(平仄腳)。
(九)、古風(fēng)式的律、律絕
從格律上說,是可以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一般稱古詩和古風(fēng);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所謂今體詩不是“今天的詩體”,而是唐代就有的一種分法和說法。在唐人看來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而對他們所寫的詩稱作古體詩。古體詩是按照古代的詩體而寫的,古代的詩沒有一定的規(guī)范,因而不可能受近體詩格律束縛。王力先生曾下過一個定義:“凡不受近體詩格律束縛的,都是古體詩”。在律詩尚未定型化的時候詩人也并非按律寫詩,因此,平仄不合、對仗不工等情況大量存在。如崔顥的《黃鶴樓》等。李白、杜甫、蘇軾都有古風(fēng)格調(diào)的律詩,失對、失粘。因而有人將這種體稱為拗體,因不屬正規(guī)律詩,模仿這種詩體的人恨少。
同詩分律詩和古詩一樣,絕句也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后才有的,而古絕則遠在律詩出現(xiàn)以前就有了,古絕是古體詩的一種。不受格律限制,不用平仄,而用仄韻。也不講就粘和對仗。如李紳的《憫農(nóng)》(二首)。押仄韻,顯然為古絕。也有押平韻的,但也不屬律絕,如李白的《靜夜詩》。也有在古絕和律絕之間的如孟浩然的《春眠》,基本合律,但用仄韻,又失粘。同時還有柳宗元的《江雪》也是仄韻。以上可見古絕和律絕的界限不是截然可分的。大體上掌握了這方面知識就可以了,主要學(xué)習(xí)、鉆研律詩。
(十)、起、承、轉(zhuǎn)、合
起:起如開門見山,突兀崢嶸,或如閑云出壑,輕逸自在。
承:處如草蛇灰線,不即不離。
轉(zhuǎn):處如洪波萬頃,必有高原。
合:處如風(fēng)回氣聚,淵泳含蓄。
然一句有一句起承轉(zhuǎn)合,一首有一首起承轉(zhuǎn)合,十首有十首起承轉(zhuǎn)合,今人作詩十首,只是情景反復(fù),十首只有一首意也。
(十一)、詩家四則
句:一詩之中,妙在一句為詩之根本,根本不凡,則枝葉自然殊異。復(fù)如威將示權(quán),奇兵翕合。君子在位,善人自來。
字:一字之妙,所以含趣之微,一詩之根所以生一字之妙。故夫圓活善用如轉(zhuǎn)樞機,溫清自然如瞻佩玉。
法:病在(腐)、在(?。?、在(常)、在(暗弱)、在(生強)、在(無謂)、在(槍棒)、在(嘴爪)、在(不經(jīng))、猷陶家營器,本陶一土而名等差非一。然有古形今制之別,精樸淺深之殊,貴
各具體用形制之似爾,詩則詩矣而名制非一。漢晉(高古)、盛唐(風(fēng)流)、西昆(秾野)、晚唐(華藻)、宋氏(乖縷)、泊江西諸家造立不等,氣象差殊,各求其似者而。
格:所以條達神氣吹噓興趣非音非響,能詠而為之猶清風(fēng)徘徊于幽林,遇之可愛。微徑榮紆於遙翠求之愈深。
(十二)、詩家十利
意:作詩先命意(立意),如構(gòu)宮室,必須法度形制以備與胸中,始施斧斤,此已實驗,取譬則風(fēng)之于空,春之于世,雖覱有其跡,而無能得之于物者。是以造化超空,變化已成,立意不凡,情真愈遠。
趣:意之所不盡而有余者之為趣(弦外音也),是猶聽鐘而得其希微,乘月而思游汗漫,窅然直用,將于造化者交流,此其趣也。
神:其所已變化詩道,濯煉性情,會秀儲真,起源達本,皆其神也。
情:是由中心靜想中生,不必盡論,不必不論,猶月于水,觸處自然,神于詩,為色為染,情染在心,色染在境,一時心境會融,而情出焉。
氣:其于條達為清明,滯著為昏濁,情貴乎流通虛往無礙盛大,等平空量,氣微藹如春和然,非果有所自而生之者愈不可不知。
理:有所興起而言也(應(yīng)有道理),故凡一事之感,一物之悟,皆興起也。而其悲懽(同歡)通塞,總屬自然,非有照設(shè),惟不盡其所已盡之興,猶王家之疆理也。
力:今之發(fā)足,將有所即,靡不由是而達。......(要有力度,功力和才力要馴熟精深)。
境:耳聞目擊,神寓意會,凡接于形似聲響,皆為境也。......(立境,引共鳴耳)。
物:凡引古證今,當如己造,無為彼奪,緣望失真。......(適當引證)。
事:(舉事要明,不落俗套)。
(十三)、作詩準繩
立意:要高古渾厚,有氣概,要沉著,忌俚弱淺陋。
煉句:雄偉清健,有金石聲。,
琢句:寧粗毋弱,寧拙勿巧,寧村毋華,忌野俗。
寫意:意中寫景,議論發(fā)明,
書事:景中含意,事中嵌景,細密清淡,忌庸腐雕巧。
用事:大而國事,小而家事、身事、心事。
下字:陳古諷今、因彼證此、不可著跡、只使影子、雖死當活用。
押韻:押韻穩(wěn)健,則琢句有精神,如柱磉(柱下的石墩)之欲其堅固也。
(十四)、體式
風(fēng)體:風(fēng)者,列國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其言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婉而善人,微而不露,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所謂有先王之風(fēng)也。
雅體:雅者,朝廷之事,公卿大夫之詩也,有箴規(guī)勸誡之心,有忠厚惻粗之情,陳美辟邪之意,而愷切敷陳,明晰正告,能使人悚然而動聽。
頌:頌者,宗廟之詩,用之歆格鬼神者也,主于揚盛德,敘成功,達誠敬,其語和而莊,其義寬而密,能令人肅然而恭。穆然而思也。
賦: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比者,是以一物比一物,而所措之事常在言外,比意雖且而卻淺,興意雖淺而味長。
興:興者,先言他物,引起所詠之辭也,然興比相似,只是有炤應(yīng)為興,無炤應(yīng)為比也。
(十一)、(十二)兩項()內(nèi)注解為本人所作,因不通古文,解釋有誤,請原諒。請按您自己理解的意思叁考解讀。
三、詩竅
(一)、詩有體志
1、風(fēng)韻切暢曰(高):如左太沖詩:“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評文”。“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是其高也,
2、體格閑放曰(逸):如“左挹丘袂,右拍洪厓肩?!笔瞧湟菀病?/div>
3、放詞正直曰(貞):如“山峰高無極,涇渭楊清濁?!笔瞧湄懸?。
4、臨危不變曰(忠):如唐太宗詩“疾風(fēng)知勁草,板蕩識忠臣?!笔且?。
5、操持不改曰(節(jié)):如“捐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笔且?。
6、立性不放曰(志):如左太沖詩“習(xí)習(xí)籠中鳥,舉翔觸回隅。落落窮巷士,抱影守空廬。”是也。
7、風(fēng)情耿介曰(氣):如吳均詩“何當數(shù)千丈,為君覆明日?!笔且?。
8、緣景不盡曰(情):如班婕妤詩“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fēng)發(fā)。??智锕?jié)至,涼飚奪炎熱?!笔且?。
9、氣多含苛曰(思):如蘇子卿詩:“黃鵠一遠別,千里顧徘徊。”是也。
10、詞溫而正曰(德):如謝靈運詩:“南州實炎德,桂樹陵寒山?!笔且?。
11、檢束防閑曰(誠):如古詩“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笔且病?/div>
12、性情疎野曰(閑):如江文通詩“桂棟留復(fù)飚,蘭寮定冬霞?!笔且?。
13、心跡矌誕曰(達):“服藥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是也。
14、傷其迫切曰(悲):如王仲宣詩“臨穴呼蒼天,淚下如梗糜”是也。
15、哀懷隱痛為(苦):如水立和尚詩“県針刺出江山血,截管吹傷天地心?!笔且?。
16、詞理凄慘曰(怨):如古詩“枯桑知天風(fēng),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宜相與言”是也。
17、有為而言曰(意):如古詩“青青陵上陌,磊磊澗中人。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是也。
18、體裁勁健曰(力):如沈約詩“詠歌麟趾合,蕭管鳳雛來?!笔且?。
19、神情安寂曰(靜):如謝朓詩“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乃謂意中之靜也。
20、相隔遼絕曰(遠):如王維送晁監(jiān)還日本詩“向國惟看日,歸帆但言風(fēng)。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辈蝗纭懊烀焱描猛??!蹦艘庵兄h也。
(二)、詩有(情)(景)
作詩不過情景二字,情景兼者為上,偏到者為次。
1、情景兼到者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笔且?。
2、情到者如“長疑即見面,翻致久無書?!笔且?。
3、景到者如“日華川上動,風(fēng)光草際浮?!笔且?。
4、景中寓情者如“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笔且?。
5、情中寓景者如“卷簾惟白水,隱兒亦青山?!笔且?。
6、情景相觸而不分者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也。
7、一句景一句情者如“白首多年病,秋天昨夜寒是也。
以上情景之實證,或一聯(lián)景、一聯(lián)情,或四句景、或六句情,皆可。但欲以情結(jié)之,惟情可以全篇言,茍無法駐之,易如流俗。故曰賦情于景物之中,托思于風(fēng)云之表者,非初學(xué)之所能也。
(三)、詩中句法
1、問答:“誰其獲者婦與姑?何日東歸花發(fā)時?”
2、當對:“白狐跳梁黃狐立?婦女行泣夫走藏?”
3、上三下三:“鳳凰樂(奏)鈞天曲,鳥鵲橋(通)織女河?!?/div>
4、上四下三:“金馬朝回門似水,碧溪天遠路如年。”
5、上呼下應(yīng):“林花著雨胭脂濕,水荇牽風(fēng)翠帶長?!?/div>
6、上應(yīng)下呼:“素鍊抹林云氣薄,明珠穿草露華新?!?/div>
7、顛倒錯亂:“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8、言顛理順:“海岸夜深長見日,寒嚴四月始知春?!?/div>
9、直書句:“鄭縣亭子澗之濱,一去三年竟不歸?!?/div>
10、兩句成一句:“屢將心上事,相與夢中論。蕭蕭千里馬,個個五花文。”(四句只一句意)。
11、上二下五:“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游?!?/div>
12、上五下二:“杖履嘆世者誰子?中天月色好譙看。”
13、上六下一:“微紅幾處花心吐,嫩綠誰家柳眼開?!?/div>
(四)、詩有內(nèi)外意
1、內(nèi)意欲盡其理:如頌美箴是也。
2、外意欲盡其象:如日月山河草木魚蟲是也。
3、內(nèi)外含蓄,方入詩格:如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fēng)微燕雀高。旌旗喻號令,日月喻時明,龍蛇喻君臣,宮殿喻朝廷,微風(fēng)喻政教,燕雀喻小人。言號令明,臣奉行也。政教出,小人向化也。旌旗龍蛇,外意也。號令政教內(nèi)意也。
(五)、詩有三體
1、以聲律為竅。
2、以物象為骨。
3、以意格為髓。
(六)詩有四煉
煉字
煉句
煉意
煉格
煉句不如煉意,煉意不如煉格。
(七)詩有五理
1、美:“都來消帝道,渾不用兵防?!泵谰诘赖乱苑h人。
2、刺:“桑拓廢來猶納稅,田園荒盡尚征徭?!贝潭愔匾?。
3、規(guī):“幸無偏炤處,剛有不明時?!币?guī)圣人行號令,亦有不明時。
4、箴:“日暮碧云合,佳人期不來?!币?guī)佞人進而使賢人不仕也。
5、誨:“明河明上沒,芳草露中哀?!闭d明時,草澤中賢人不得用也。
(八)詩有偏法
有一字一思之句者,如李長吉(唐)之詩也。
有行云流水之句者,如卲堯夫(宋)之詩也。
(九)、詩有喜怒哀樂四得之辭
1、喜而得之其辭(麗)如:“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九枝花。”是也。
2、怒而得之其辭(憤)如:“癲狂柳絮隨風(fēng)舞,輕薄桃花逐水流?!笔且?。
3、哀而得之其辭(傷)如:“淚流襟上血,發(fā)變鏡中絲?!笔且?。
4、樂而得之其辭(逸)如:“誰家綠酒歡連夜,何處紅妝睡到明?!笔且病?/div>
(十)、詩有喜怒哀樂四失之辭
1、失之大喜其辭(放)如:“東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笔且?。
2、失之大怒其辭(躁)如:“解通銀漢終須曲,才出昆侖便不清?!笔且病?/div>
3、失之大哀其辭(傷)如:“主客夜呻吟,痛人妻子心?!笔且病?/div>
4、失之大樂其辭(蕩)如:“驟然始散東城外,倏忽還達南陌頭?!笔且?。
(十一)、詩有上中下
純而歸正者正,如:“幾席宴堯舜,軒轅立禹功。”是也。
淡而有味者中,如:“閑防太古石,醉臥洞庭秋?!笔且?。
華而不浮者下,如:“華山插寶髻,石竹修羅衣?!笔且病?/div>
詩有三般句:
有自然句:命題屬意,如有神助,歸于自然。
有容易句:命題率意,遂成文章,歸于容易。
有苦求句:命題用意,求之不得,歸于苦求。
(十二)、詩有六對
一曰正名:天地日月是也。
二曰同類:花葉草茅是也。
三曰連珠:蕭蕭赫赫是也。
四曰雙聲:黃槐綠槚是也。
五曰疊韻:仿佛放曠是也。
六曰雙擬:春樹秋池是也。
(十三)、詩有物象比
日月比君臣、龍比君位、雨露比君恩澤、雷霆比君威、山河比君邦國、陰陽比君臣、金石比忠烈、松柏比節(jié)義、鸞鳳比君子、燕雀比小人、魚蟲草木各以其類輕重比之。
(十四)、詩有魔有癖
好吟而不工者才癖,好奇而不純者格癖。
(十五)、詩有四不入格
輕重不等。
用意太過。
指事不實。
用意偏枯。
(十六)、詩有五忌
1、格弱:則詩不老。
2、字俗:則詩不清。
3、才?。簞t詩不雅。
4、理短:則詩不深。
5、意雜:則詩不純。
(十七)、詩有八病
1、平頭?。旱谝蛔植坏门c第六字同聲,第二字不得與第七字同聲。
如:“(今)(日)同宴會,(歡)(樂)難具陳?!保ń瘢?-(歡)同聲,(日)--(樂)同聲。
2、上尾病: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
如:“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樓)--(齊)同聲。
3、蜂腰?。旱诙植坏门c第五字同聲。兩頭大,中心細,似蜂腰也。
如:“聞(君)愛我(甘),切(欲)自修(飾)。”(君)--(甘)同聲,(欲)--(飾)同聲。
4、鶴膝病:第五字不得與第十五字同聲。所以兩頭細,中間粗,如鶴膝也。
如:“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扎。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保▉恚?-(思)皆平聲也。若一句舉其法。首尾須避之。第三字不得與第五字相犯,第五字不得與第七字相犯。
5、大韻?。褐丿B相犯,如五言詩以(新)字為韻者,九字內(nèi)若用(津)(人)字為大韻病。
如:“(胡)姬年十五,春日正當(爐)?!?胡)--(爐)自同聲也。
6、小韻?。撼卷嵧?,九字中不得有兩字同韻。
如:“客(子)(已)乖(離),那(亦)遠相送?!奔仁?。大韻(子)與(已)同聲。小韻五字內(nèi)最忌,九字內(nèi)稍緩。
7、正鈕病:壬纴任人一鈕。一句內(nèi)有壬子,更不能犯壬纴人字也。
如:“我本漢家女,來嫁單于庭?!奔遗c嫁二字系正鈕也。
8、、旁鈕?。何逖栽娨痪鋬?nèi)有月字,更不可用元遠怨字,此是雙聲,即旁鈕也。五字中急,十字中稍緩。旁鈕緣聲而來相忤也。
四、詩式
(一)、辨別比興賦
(二)、辨別格體
(三)、辯別詩外雜體
六言詩體、雜言詩體、促句詩體、三五七言、一三五七九言、一至七詠酒、一至九聯(lián)句體、一至十詠梅、回文詩體、龜山回文、題織錦回文、仄體詩體、疊字詩體、句句用字詩體、全仄詩體、五平詩、五仄詩體、四聲詩體、平上詩體、平去詩體、平入詩體、疊韻詩體、兩韻詩體等。我們重點是律絕,對雜詩不做詳細介紹。有對雜詩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單獨提出來,另行研究。
五、格律
律詩、絕句都是由四個基礎(chǔ)句型組成:
如五言
1)、仄仄平平仄。
2)、仄仄仄平平。
3)、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平。
根據(jù)平仄反、粘各組成四種格式。實際上這四種基礎(chǔ)句型各做為四種格式的首句,又都是組成四種格式其他句子的句型。1)、2)兩種格式的2、3、4句的句型是相同的:3)、4)兩種格式的2、3、4句的句型也是相同的。其他的格式同理。熟悉了律格往往根據(jù)首句的句型就可以推知其他的句型。
(一)、五絕的格式:
1、首句仄起仄收式
〇仄平平仄----天下傷心處,
平平仄仄平----勞勞送客亭。*
〇平平仄仄----春風(fēng)知別苦,
〇仄仄平平----不遺柳條青。*
注:“〇”為可平可仄,聲韻同下一字;“*”為韻腳。以下同。
2、首句仄起平收式
〇仄仄平平----拔翠五云中,*
平平仄仄平----擎天不計功。*
〇平平仄仄----誰能凌絕頂?
〇仄仄平平----看取日升東。*
3、首句平起仄收式
〇平平仄仄----暗芳春色曉,
〇仄仄平平----水影夕陽微。*
〇仄平平仄----寂寂深煙里,
平平仄仄平----漁舟夜不歸。*
4、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南山宿雨晴,*
〇仄仄平平----春入鳳凰城。*
〇仄平平仄----處處聞弦管,
〇平仄仄平----無非送酒聲。*
(二)七絕的格式
1、首句仄起仄收式:
〇仄〇平平仄仄----荷盡已無擎雨蓋,
〇平〇仄仄平平----菊殘猶有傲霜枝。*
〇平〇仄平平仄----一年好景君須記,
〇仄平平仄仄平----最是橙黃橘綠時。*
2、首句仄起平收式
〇仄平平仄仄平----折戟沉沙鐵未消,*
〇平〇仄仄平平----自將磨洗認前朝。*
〇平〇仄平平仄----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
〇仄平平仄仄平----銅雀春深鎖二喬。*
3、首句平起仄收式
〇平〇仄平平仄----風(fēng)傳畫閣空知曉,
〇仄平平仄仄平----雨濕江城不見春。*
〇仄〇平平仄仄----堆案繞床君莫怪,
〇平〇仄仄平平----已經(jīng)愁思古時人。*
4、首句平起平收式
〇平〇仄仄平平----秋風(fēng)四面足風(fēng)沙,*
〇仄平平仄仄平----塞外征人暫別家。*
〇仄〇平平仄仄----千里不辭行路遠,
〇平〇仄仄平平----時光早晚到天涯。*
(三)、五言律詩,簡稱五律。共有四個基本句型:
〇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
〇仄仄平平
以上四個基本句型交替變化,就構(gòu)成了五律的四種格式。
1、首句仄起仄收式
〇仄平平仄----見說蠶叢路,
平平仄仄平----崎嶇不易行。*
〇平平仄仄----山從人面起,
〇仄仄平平----云旁馬頭生。*
〇仄平平仄----芳樹籠秦棧,
平平仄仄平----春流繞蜀城。*
〇平平仄仄----升沉應(yīng)已定,
〇仄仄平平----不必問君平。*
2、首句仄起平收式
〇仄仄平平----八月洞庭秋,*
平平仄仄平----瀟湘水北流。*
〇平平仄仄----還家萬里夢,
〇仄仄平平----為客五更愁。*
〇仄平平仄----不用開書帙,
平平仄仄平----偏宜上酒樓。*
〇平平仄仄----故人京洛滿,
〇仄仄平平----何日復(fù)同游。*
3、首句平起仄收式
〇平平仄仄----幾行歸塞盡,
〇仄仄平平----念爾獨何之?*
〇仄平平仄----暮雨相呼失,
平平仄仄平----寒塘欲下遲。*
〇平平仄仄----渚云低暗度,
〇仄仄平平----關(guān)月冷相隨。*
〇仄平平仄----未必逢矰繳,
平平仄仄平----孤飛自可疑。*
4、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凄涼寶劍篇,*
〇仄仄平平----春去夏猶清。*
〇仄平平仄----天意憐幽草,
平平仄仄平----人間重晚晴。*
〇平平仄仄----并添高閣迥,
〇仄仄平平----微注小窗明。*
〇仄平平仄----越鳥巢干后,
平平仄仄平----歸飛體更輕。
(四)、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共有四個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四個基本句型,實際上就是在五律四個基本句型的每一句型前面,各加兩個字,但所加的兩個字,其平仄與原句首字平仄相反,這四個基本句型交替變化,就構(gòu)成七律的四種格式。
1、首句仄起仄收式:
〇仄〇平平仄仄----諸葛大名垂宇宙,
〇平〇仄仄平平----宗臣遺像肅清高。*
〇平〇仄平平仄----三分割據(jù)紆籌策,
〇仄平平仄仄平----萬古云霄一羽毛。*
〇仄〇平平仄仄----伯仲之間見伊呂,
〇平〇仄仄平平----指揮若定失蕭曹。*
〇平〇仄平平仄----運移漢祚終難復(fù),
〇仄平平仄仄平----志決身堅軍務(wù)勞。*
2、首句仄起平收式
〇仄平平仄仄平----錦瑟無端五十弦,*
〇平〇仄仄平平----一弦一柱思華年。*
〇平〇仄平平仄----莊生曉夢迷蝴蝶,
〇仄平平仄仄平----望帝春心托杜鵑。*
〇仄〇平平仄仄----滄海月明珠有淚,
〇平〇仄仄平平----藍田日暖玉生煙。*
〇平〇仄平平仄----此情可待成追憶,
〇仄平平仄仄平----只是當時已惘然。*
3、首句平起仄收式
〇平〇仄平平仄----重陽獨酌杯中酒,
〇仄平平仄仄平----抱病起登江上臺。*
〇仄〇平平仄仄----竹葉于人既無分,
〇平〇仄仄平平----菊花從此不須開。*
〇平〇仄平平仄----殊方日落玄猿哭,
〇仄平平仄仄平----舊國霜前白雁來。*
〇仄〇平平仄仄----弟妹蕭條各何在,
〇平〇仄仄平平----干戈衰謝兩相催。*
4、首句平起平收式
〇平〇仄仄平平----三年謫宦此棲遲,*
〇仄平平仄仄平----萬古惟留楚客悲。*
〇仄〇平平仄仄----秋草獨尋人去后,
〇平〇仄仄平平----寒林空見日斜時。*
〇平〇仄平平仄----漢文有道恩猶薄,
〇仄平平仄仄平----湘水無情吊豈知。*
〇仄〇平平仄仄----寂寂江山搖落處,
〇平〇仄仄平平----惟君何事到天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guān)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yōu)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優(yōu)惠券還有10:00過期
馬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