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人類從很早就認識到我們所生活的空間有四個維度,長寬高謂之三維,時間便是這第四維。雖然時間如陽光下的陰影般不可捉摸,但聰明的人類還是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來記錄這捉摸不定的時間。
天空上的表盤
早晨六點半,鬧鐘開始歇斯底里地叫個不停,真不知道是哪個家伙發(fā)明了這么一個煩人的東西。這個時候要是克制不了自己的瞌睡蟲,關掉鬧鐘的直接后果就是遲到。到時候,老師難看的臉色要比鬧鐘還要所以到頭來,還是要感謝這個歷史上最討厭的發(fā)明。在現(xiàn)代的鐘表發(fā)明之前,古人是如何記錄認識時間的呢?
太陽日月星辰是古人乃至今人膜拜的對象,因為它們簡潔、神秘。太陽每隔一定的時間就會再次出現(xiàn)在天空中某個位置的附近,月亮每隔一定的時間就變成金色的鉤子,然后再變成飽滿的餡餅,還有斗轉星移、寒暑交替它們的周而復始冥冥中暗示著人們:時間在流逝,事物在輪回,讓人們不要忘記宇宙中巨大的深沉的表盤和指針。觀星辰,測寒暑。這就是古代天文學家所做的事情,他們用日月星辰的輪回來記日、記月、記年,所制定的歷法在今天來看也是依然十分精確。
其實從我們的日常語言中也可以看出一些時間單位的由來:以漢語為例,一天的變化和太陽的東升西落相關,所以叫做“日”。而月亮的盈虧變化讓人們把一年分成了12個時間段,于是有了“月”。
英語中的“month”(月)中則有“moon”(月球)的詞根,很顯然西方人心目中月份的概念也是與38萬公里外的月球有著緊密的關系。
鐘表的鼻祖
現(xiàn)代鐘表的表盤就是仿造日晷的圓盤制造的,圓盤安放在石座上,南高北低,指針上端指向北極。由于地球繞太陽公轉位置的變化(也就是太陽冬天的位置比夏天低),每年春分以后看石盤上面的指針影子,秋分以后看石盤下面的指針影子。圓盤周圍刻著12時辰線(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作為一晝夜時間單位。
太陽的影子時鐘
太陽是人們最樸素的計時工具,明亮、簡單,不用繳納手續(xù)費或者月租費,然而令人們苦惱的是,這么大的鐘居然沒有“碼盤”,沒有“刻度”。當日影西斜的時候,人們終于領悟到影子的作用,于是日晷誕生了。
早期的日晷簡單甚至于簡陋,一竹竿,一方地足矣。竿影為表針,大地則為表盤這就是最早日晷的雛形,也被稱為地平式日晷:就是指晷面與大地平面平行,晷針與晷盤垂直指向天頂。但人們發(fā)現(xiàn)這種地平日晷由于影子長度隨著四季寒暑總在變化,并不利于準確讀取時間,于是發(fā)明了最常用的赤道式日晷。這種日晷的晷面與赤道平面平行,晷針一端指向北天極也就是北極星附近的位置,另一端指向南天極。如此這般后,晷針的影子長度不隨季節(jié)而改變,更加有利讀?。合奶斓臅r候太陽在天赤道以北,影子灑落在晷盤的正面;冬天的時候太陽在天赤道以南,影子則悄悄溜到晷盤的背面了。順便說一下,還有很多種類的日晷設計,都有不同的特點,比如最早的地平式日晷就可以通過測量日影的長度來同時確定節(jié)氣呢。
日晷的出現(xiàn)則成為現(xiàn)實中的鐘。不過這個鐘一到陰天下雨就“歇菜”,到了晚上,人們又回到了沒有鐘表的
世界中,不過這并不要緊,我們相信那個年代人們睡眠足夠好,一覺醒來便會發(fā)現(xiàn)日照三桿頭了。
沙粒的見證
沙漏也許是最具有藝術氣質的計時器,好看的外表自然不必說,許多文學作品和歌曲里也能經(jīng)常見到它的身影,就連Windows操作系統(tǒng)中的小光標也會變成沙漏的形狀。時光在沙子的流動間慢慢消逝,這也許是見證時間的最好方式。
“水火沙”計時器
時間的精確化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人類科技的進步對時間的測量逐漸有了更高的要求。時間的細化必須依賴一個均勻變化的事物,會是什么呢?其實在我們生活當中,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比如,農村的老人常說的那個人出去了一支煙的工夫、在
武俠小說中某某大俠打坐了一炷香的時間,云云。利用這種燃燒的均勻性人們制作了很多巧妙的“鐘”。比如在18
世紀德國的一種“油鐘”就是通過計算燈油的燃燒速度來計時的,需要做的只是將燈油壺標上刻度;另一種是在蠟燭上標上刻度的“鐘”,注意火焰下蠟燭上的字跡就可以估計出時間了。如果睡覺想定個鬧鐘,也是很簡單的事情:在蠟燭上釘個釘子,然后酣然入夢,直到聽得釘落銅盤鏗然有聲,那就是起床的時辰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