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詞與酒
曾棗莊、曾濤
蘇軾的詠酒詞也很多,蘇軾知密州,寫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抒發(fā)了他渴望馳騁疆場,為國立功的豪情: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詞的上闋描寫了自己威武雄壯,風馳電掣般的出獵盛況。下闋說自己雖已“鬢微霜”(蘇軾時年四十),但還無妨于自己手挽雕弓,馳騁疆場,為收復失地效勞。他渴望神宗像漢文帝派遣馮唐“持節(jié)云中”,重新起用魏尚那樣,給自己以抗敵立功的機會。
蘇軾求知密州州,本想能與在齊州(今山東濟南)的蘇轍見面,但直至二人任滿,也無會面機會,于是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寫于熙寧九年(1076)。這時蘇軾因為與王安石政見不合,離開朝廷,離別弟弟,已經整整五年。詞的上闋表現(xiàn)了作者的忠君思想,下闋反映了弟兄的離合之情。這首詞表明,他是身在地方,卻時時關心朝廷,關心著“天上宮闕”的情況。據(jù)說神宗讀到“瓊樓玉宇”二句感嘆道:“蘇軾終是愛君?!?《坡仙集外紀》)他很想“乘風歸去”,但又怕朝廷難處(“高處不勝寒”),因此還不如就在地方上好(“何似在人間”)。這首詞充滿了理想同現(xiàn)實的矛盾。他本想“乘風歸去”,卻宦游在“寂寞山城”;本想經常同弟弟“寒燈相對”,卻長期不得一見。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了,蘇軾只好無可奈何地自我安慰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边@首充滿哲理,寄慨萬端的詞,充分反映了作者長期郁結的有志難酬的苦悶。蘇軾對此詞頗為得意,《鐵圍山叢談》卷三載:“東坡公昔與客游金山,適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無際,加江流澒漫,俄月色如晝,遂共登金山頂之妙高臺,命(袁)绹歌其《水調歌頭》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枇T,坡為起舞,而顧問曰:‘此便是神仙矣。’吾謂文章人物,誠千載一時,后世安所得乎?”后人評價也很高,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六稱此詞“絕去筆墨畦徑間,直造古人不到處,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嘆”。又后集卷三九稱“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恫萏迷娪唷肪硭妮d楊慎評云:“此等詞翩翩羽化而仙,豈是煙火人道得只字?中秋詞,古今絕唱?!蹦7抡咭埠芏?,李冶《敬齋古今黈》卷八云:“東坡《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只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粫r詞手,多用此句。如魯直云:‘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只恐花深處,紅露濕人衣?!w效東坡語也。近世閑閑老人(金代趙秉文)亦云:‘我欲騎鯨歸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時真。笑拍群仙手,幾度夢中身?!豹?/span>
蘇轍送蘇軾知徐州,臨別時蘇轍寫下了《水調歌頭》(徐州中秋),有“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碧K軾覺得弟弟太傷感了,撰寫和詞安慰弟弟。其序云:“余去歲在東武,作《水調歌頭》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從彭門(徐州)百余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余。以其語過悲,乃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為戒,以退而相從之樂為慰云耳?!薄氨倍摇斑^”就在于其下闕,特別是結尾數(shù)句,太傷感了。蘇軾在《中秋月寄子由》中回憶當時情景說:“歌君別時曲,滿座為凄咽!”莫說那時的當事者,就是今天的讀者讀到它,也有催人淚下之感。其詞云:
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 歲云暮,須早計,要褐裘。故鄉(xiāng)歸去千里,佳處輒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
蘇軾這一功成名遂之后弟兄同歸故里的愿望,一生從未實現(xiàn)過。后來實現(xiàn)的是兄弟二人“扶病”去雷州、儋州貶所。元豐五年(1082)三月七日,蘇軾曾到黃州東南三十里的沙湖,接著又到了蘄水(今湖北蘄春)。在赴沙湖途中遇雨,同行的人狼狽不堪,蘇軾卻從容不迫。他在《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雨》中寫道: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睛。
面對“穿林打葉”的“風雨”,蘇軾一面“吟嘯”,一面“徐行”,從容不迫,無所畏懼?!帮h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在蘇軾看來,“風雨”終將過去,“斜照”必然相迎。
接著游蘄水,晚上經過一家酒店,開懷暢飲,喝得大醉。這天晚上,晴空如洗,萬里無云,月色如銀,照著微波蕩漾的溪流,空中呈現(xiàn)出一種迷迷茫茫的夜景。蘇軾乘醉來到一溪橋上,酒意正濃,于是解鞍下馬,曲臂作枕,躺在橋邊的草坪上稍事休息。及至醒來,天已大亮,只見亂山簇擁,流水潺潺,有如仙境而非人世。蘇軾揮筆直書,在橋柱上寫下了一首《西江月》:
照野沵沵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蘇軾在黃州還作有一首《西江月》,《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九引《古今詞話》云:“東坡在黃州,中秋夜對月獨酌,作《西江月》詞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巳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涼北望?!乱宰嬔灾喚狱S州,郁郁不得志,凡賦詩綴詞必寫其所懷。然一日不負朝廷,其懷君之心,末句可見矣?!贝嗽~的寫作時間和地點多有異說,《古今詞話》、《漁隱叢話》皆宋人作,此從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