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山館讀書圖頁
南宋 劉松年
24.3cmx24cm 絹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中長松掩映之下,長案臨窗,清風徐來,窗外傳來書童打掃落葉的聲音,間或聞得幾聲鳥鳴,寧靜悠閑,倚案展卷,何等愜意。叢林掩映,竹茂松高,于此間拜讀前人名品,是文人雅士汲汲以求的一種生活。
對幅有題詩一首:“竹籬權閉戶,松舍乃開窗,卻寓暗門意。不同畫院腔,詩書趣有永,風月浄無雙,童子勞掃徑,足音早斷跫。騎縫鈐有乾隆皇帝“古稀天子”、“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鑒藏印。
02
觀梅讀書圖頁
明代 佚名
22.5cmx22.4cm 絹本墨筆
弗利爾美術館藏
畫面中一棵梅樹曲折有勢,一高士幽坐梅樹下,在此既可以觀梅讀書,亦可以遠眺沉思。此圖題簽為李唐所做,從筆法看系宗法李唐者,而非李唐真筆。
李唐是宋徽宗時畫院待詔,高宗時授成忠郎、畫院待詔,并賜金帶,從此聲譽日高。他的作品在南宋畫院影響很大,是南宋畫院水墨蒼勁一派的開拓者。
03
雍正帝讀書像軸
清代 郎世寧
171.3cm×156.5cm 絹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雍正帝讀書像》軸中運用了透視學的原理。繪寫他端坐于錦墊之上,手捧書卷,默默沉思,仿佛在體味書中三味。此類讀書坐像構圖最早見于康熙時期,之后成為一種固定的布局模式延續(xù)到晚清。
故宮清代宮廷繪畫藏品中,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同治帝均有構圖相似的肖像存世。
04
春閨倦讀圖軸
清代 冷枚
170cmx100cm 絹本設色
天津博物館藏
圖繪一身著長裙的仕女,發(fā)髻高挽,一手支頤,一手持書,側身倚桌案而立。其神態(tài)文靜閑適中略帶倦意,大家閨秀清閑寂寞的生活被冷枚刻畫得細致入微。
圖中人物比例勻稱,衣紋線條圓潤流暢,可以看出畫家的深厚功底。而背景的描繪也顯得獨具匠心,無論懸于墻上的畫幅、笛子,還是膝下的小犬都不是可有可無之物,圖中人物的生活情趣和身份均由此得到印證。此作如此精妙地刻畫出人物的精神層面,無疑堪稱人物畫佳作。
《春閨倦讀圖》軸除了具有筆墨潔凈,典麗妍雅,精美絕倫的特點,還兼具濃厚氣韻,西方油畫的特色更突出一些,這和他主張融合東西方畫法精髓的畫風是一致的。
他創(chuàng)新性地用西方油畫畫法畫國畫,講究透視寫實的細膩中,難免把中國傳統(tǒng)繪畫美學真諦摒棄,這也正是雍正登基以后冷枚受冷落以致被逐出畫院的原因。
05
燈下觀書圖軸
清代 吳昌碩
106cmx40cm 紙本墨筆
此圖恰作于初冬季節(jié),作者對冬夜觀書當有深切體會,且從題詩映照出他和友人關心人生、不與鬼魅為伍的高潔心態(tài)。
此畫筆墨變化微妙,濃淡枯濕交融,顯示出作者用墨的奇巧。人物僅占畫面下半部,右上部幾行題記,左上、右下大片空白,極具構成之妙,更顯夜的寒冷和文人的凄苦景象。
06
讀書仕女圖
林風眠 1978年
紙本設色
林風眠《讀書仕女圖》應屬林風眠赴港后重畫舊作,乃多年風格的集大成之作。畫中綠衣仕女側坐于輕紗幔帳前,鵝蛋形秀麗的臉龐上有著纖細的眼睛、淡淡的彎眉和小小的嘴。
她的姿態(tài)嫻雅文靜,眼瞼低垂微微頷首,十指纖纖掩卷沉思。仕女包含了一種深閨春怨、輕柔婉約的意態(tài),恰好說明了林風眠的中國文化個性和東方情懷。
漢魏壁畫的古拙、動勢和力量,單純形式中所蘊藏的豐富內(nèi)涵,都使林風眠深受感動與啟迪,從而使他的作品表現(xiàn)出了生命的躍動與寓豐富強勁于單純的特質。
此畫既包含了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古裝仕女和雅室布局主題,卻又極富現(xiàn)代感,體現(xiàn)了立體主義、表現(xiàn)主義、色彩抽象等藝術理論底蘊,充分展示了林風眠調合中西藝術的成就。
07
松下讀書圖軸
張大千 1960年
134cm×68cm 紙本設色
此幅作于1960年,乃大千在其巴西的居所“摩詰山園”中所作,畫中一位古裝高士在松下展卷閱讀,若有所思,不難看出身在異鄉(xiāng)的大千對故土的懷念。
此作純以水墨寫成,在構圖和空間的營造上頗見巧思,右側松樹的枝干粗壯、扭曲,樹冠卻探出畫外,畫面上側一些松枝憑空出現(xiàn),不知從哪棵樹上伸出,在半空中交叉,繽紛亂舞。
樹干以淡墨畫出,以筆勢的走向和留白表現(xiàn)出樹干的形貌和紋理,再以重墨率意地點上數(shù)筆,以表現(xiàn)樹干表面的粗糙質感,細瘦的松枝和松針則以淡墨寫出,可見畫家重在營造氛圍,而非精確的外形。
松下的高士以細筆畫出,造型準確,衣紋流暢,神態(tài)優(yōu)雅,其飄逸之態(tài)與松樹的粗率形成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