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把中國畫稱為水墨畫似乎越來越普遍越來越時髦了,不知道這是出于一種學術還是出于某種心理或某種目的,反正不把中國畫變成水墨畫就有一種誓不甘休的意思,想想上個世紀50年代就曾經要把中國畫改名為彩墨畫,也就只能一聲嘆息了。有人說在古代中國畫就有水墨畫之稱,這個不假,宋以前中國畫按材料和表現(xiàn)方法,就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很顯然彼水墨畫并非此水墨畫,古之稱水墨畫是指中國畫中以墨為彩不添其它顏色的畫,今之稱水墨畫不僅泛指整個中國畫,而且去除了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中國畫”之內涵。
也有人說可更好與國際接軌,這就不是學術本身了。更有人說“如果不更名,比如搞一個‘北京國際水墨畫節(jié)’說成‘北京國際中國畫節(jié)’就講不通了?!边@個就得重新去翻一翻小學語文課本了。其實把中國畫稱為水墨畫或者彩墨畫皆同出一轍,并不只是改一個名字那么簡單,而是把中國畫作為一種純粹的繪畫藝術進行定性和分類,借用的是西方繪畫的分類方法和標準,那就是按繪畫材料而定名,如油畫的材料是油 彩、水粉畫的材料是水粉、水彩畫的材料是水彩等等??上н@種生搬硬套不僅沒有一點學術可言,更是一種文化缺失的表現(xiàn)。
從根本上講,中國畫和西方繪畫雖然都屬于繪畫類藝術,但它們是兩種完全不同性質的繪畫,沒有模仿的基礎,也沒有類比的可能。這好比老虎和貓一樣,雖然都屬于貓科動物,但不能以貓的標準來對老虎進行判斷和衡量。
西方繪畫是一種光源下的繪畫,也就是利用光照作用下物象表面形成的明暗和色差形態(tài)來進行物象造型,即建立在素描和色彩等技術層面上對物象的表面形態(tài)進行描摹和模仿,要求準確精致,是一種科學的技藝,以人的視覺效果和透視原理為依據和標準,依靠的是人的眼力或視力,是一種物質性層面上的繪畫形式。
中國畫則沒有光源的需要,也沒有光源的概 念,不需要人的視覺效果和透視原理,也就是不通過視覺或眼力,因為中國畫的出發(fā)點就不是對人眼睛可見的物象外表形態(tài)的模仿,而是追求對物象內在本質的寫真,即“以形寫神”。
中國畫是通過人的心靈和大腦對物象形態(tài)、性質、規(guī)律及精神進行感悟、分析、歸納和總結,用毛筆的點線和墨的層理按照自然法則的結構理念即“道法自然”對物象進行勾勒和寫意,要求“神形兼?zhèn)洹薄疤烊撕弦弧?,以人的思想、理念和智慧為依據和?準,屬于一種意識形態(tài),也可以說依靠的是人的心力或智力,是一種精神性層面上的繪畫形式。
中國畫和西畫在方式、方法、目的、要求以及表現(xiàn)形式等各個方面皆不相同,無法互通互融,一個求物之內在,一個求物之表象;一個靠感悟,一個靠光影;一個靠心力,一個靠視力;一個靠理念;一個靠技術;一個道法自然,一個 焦點透視;一個要神韻,一個要比例;一個在寫意,一個在模仿;一個在明理,一個在表現(xiàn);一個立于精神,一個立于物質。
在同一種性質和技術基礎上,西方繪畫根據材料的不同而進行分類是完全正確的,但把同樣的標準用于完全不同性質的中國畫上,那就只能是貽笑大方了。即使非要用材料和工具等表面特征來定位,那決定中國畫性質特點的主要因素,也并不是作為材料的水 和墨,而是作為特定工具的毛筆、墨和宣紙,其中最主要的是毛筆,因為中國畫的核心是筆墨,而墨法主要是通過筆法來表現(xiàn),因此毛筆的作用是第一位的。故要用材料和工具定位中國畫,也就只能用毛筆來定位,那就應該叫毛筆畫了。如果不要筆墨,那就不是中國畫了,作為一種普通繪畫可以用材料來定位,可材料并非只是 水和墨,還有色,如果能叫水墨畫,那么也可叫彩墨畫,甚至水彩畫了。
何況中國畫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型繪畫,并非建立在某種技術或某種材料及工具的上面,也就是 說不決定于物質,而取決于某種精神。不像西方繪畫,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離開了色彩或素描造型就無從著手了。中國畫自中國書法而來,秉承的是中國毛筆的筆 法精神,墨也具有這種精神,宣紙是更能幫助這種精神的體現(xiàn),這就是熟稱的筆墨精神,復雜說是一種無極到太極的哲學審美精神,簡單說則是一種要求在大千變化 中感悟、掌握、遵循并運用各種規(guī)律,從而實現(xiàn)自我的文化精神,這也是人類在與自然長期的斗爭中能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的基本精神。中國畫可以用墨,也可以直接用 色,可以用宣紙,也可以用其它,偶爾還可以運用毛筆以外的工具。因此不能通過任何材料和工具對中國畫進行徹底的定位定性,進行分類和命名,這種具有特殊中 國文化精神特色的繪畫,被稱為中國畫是再無貼切可言了。
中國畫從表面形態(tài)看是一種繪畫形式,而實質卻是一種文化和修養(yǎng),不能簡單看成一種藝術, 更不能用一種普通的造型藝術來看待。因為藝術更多存在于藝和技等物質性層面,很難上升達到一種精神層面,而文化是精神的,中國畫也是精神的。老子說“道可 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華文化從來不相信人的感覺器官,因為能說清楚的、能看清楚的、能聞清楚的、能聽清楚的、能摸清楚的、甚至能用尺量清楚 的、能用秤稱清楚的東西,往往都是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都是變化的不真實的。因為一切事物無時無刻不在發(fā)展變化之中,事物的外表形態(tài)都是稍縱即逝的假象,真實 不變的只有事物內在的規(guī)律的本質的。
比如一個人的身高、體重、膚色、相貌、聲音、力量、打扮,表情等等這些外表形態(tài)時刻都在 變化之中,從少到老沒有一刻的外表形態(tài)能夠代表人其本身,能夠代表和說明人其本身的只能是其生活規(guī)律以及內在的氣質和修養(yǎng)。中華文化是育人文化,向真、向 善、向上是其致力的追求?!罢妗笔且磺谢A,“真”就是真實的永恒的不變的不虛不假的,也就是事物內在的規(guī)律的本質的。而要掌握事物的“真”,靠感覺器官 是不可能的,只能通過大腦的分析和心靈的感悟,也就是智慧了。這就是為什么中國畫從來不在事物的表面形態(tài)上做文章,不在造型上停留,而是“寫意”“以形寫 神”,力求要“悟”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了。
把中國畫稱為水墨畫,其實就是把中國畫定位于一種純粹的繪畫造型藝術,進而工具化和實用 化,等同于油畫、水粉、水彩等各種西方繪畫,取消了中國畫的筆墨概念,也抹煞了中國畫的文化精神,讓中國畫從精神走向物質,從文化走向技藝,從高雅走向庸 俗。西畫確實是一門高超的繪畫藝術,但它完全依賴于人的視覺,致力于物象的外表形態(tài)的模仿,反映的都不是事物的真實,而全部是事物的外部假象。模仿的本身 就是虛假,對物之表象模仿的越逼真就越虛假,何況它還借用了光,光就不是物象本身,而且還只能是定光模仿。盡管照相機的出現(xiàn)逼迫西畫向東方藝術學習,可各 種物質元素決定了它無法解決形和神的問題,中國畫始終在形與神之間著力,西畫離開了形卻一下子跑到了神的世界里,一個全意識的無根據的虛無的世界還是虛 假。因此西畫只能是一種技藝和生活工具,不可能進入文化的門檻。
中國的古人是非常聰慧的,西畫這種形式在中國歷史很早以前就有了,起碼漢唐時期從西域就 有傳入,為什么就沒有被推廣發(fā)展下來呢?這就好比餐具,西方的刀叉很好用,切、割、刺、剃、剁、劈,還有叮叮咚咚的金屬響,但那種刀光劍影的殺戮和弱肉強 食的恐怖,比起用手抓食更原始百倍,因此刀叉只能是一種餐具。中國人用的是筷子,兩根筷子稱一雙,則不僅僅是一種餐具,更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是人類社會 文明的體現(xiàn)。中國人玩的文化能讓社會五千年不滅,西方再過一千年也不可能弄得明白,西方玩的科技,中國數(shù)年間就可以超越。
當然,把中國畫稱為水墨畫,也反應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當代繪畫在學術上確實出現(xiàn)了 混亂。中國畫原本是明朝末年為區(qū)別傳入的西方繪畫而對中國各種繪畫的一個統(tǒng)稱,但古代對文化層次分的很清,如'世俗立畫家十三科,山水打頭,界畫打 底。',既是對中國畫種類的劃分,又是對各類繪畫雅俗高低的定位。文化品味較高的即后人所稱的文人畫、院體畫等,基本就成為了中國畫的符號,其他層次品味 較低一些的繪畫,就歸成了畫工、畫師及畫匠們的杰作了。前者作為精神食糧進入文化體系,后者作為生活工具進入技藝體系。
近一百多年來,由于國運滄桑,西學東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被無限度拼棄和擠壓,一切向實用化 發(fā)展。西畫藝術自民國時期全面引進,近三十多年已普及為全國的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中國畫不再被認為是文化和修養(yǎng),而作為一般繪畫藝術被以西畫的方式來要 求和改造,因政治、經濟等各方需要而進一步被工具化和生活化,載道的“筆墨”、求真的“寫意”、厚德的“情景”不再是要求,取而代之的是以表現(xiàn)為主體的西 式造型技藝了,如以物象表現(xiàn)為主體的主題繪畫、寫生繪畫等,以形式表現(xiàn)為主體的裝飾繪畫、純彩繪畫等,以個性表現(xiàn)為主體的試驗繪畫、抽象繪畫等等。
其實文化和藝術本來就不分中西和新舊,中華文化更是海納百川包羅萬有的,百多年來西畫也 應該是中國繪畫的一部分了,中國畫被改造后的各種繪畫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中國當代繪畫的一部分,只是當代的中國繪畫和明代的中國繪畫不是一個概念 了。但無論文化還是藝術都應該有個層次和門第之分,起碼有個類別,不能因為同屬一個貓科,就把獅子、老虎、豹子與貓子等同起來,因為它們各有各的使命。因 此中國當代繪畫應該有一個重新分類和定位了。
前幾年看中央電視臺的青歌賽就很有感觸,中國音樂人根據唱法把聲樂分為美聲、民族、通俗 和原生態(tài),非常好,既沒有中西之分,又能讓各自特點鮮明。當代中國繪畫如果能借鑒,根據繪畫方法及表現(xiàn)形式也應該可以分成四類,即中國畫、通俗畫、粉彩畫 和民俗畫,前者為意識型繪畫,后三者為實用型繪畫。中國畫即原有的中國畫;通俗畫就是基本使用中國畫的工具和材料,但不講筆墨理念和寫意精神,也不講什么 道法自然,而更多是使用西畫的物象造型方式,以表現(xiàn)為主體的各種繪畫;粉彩畫就是原有的西畫,如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等;民俗畫就是中國原有的民間繪畫, 如農民畫、神社畫、年畫等。
實為隨思妄議,可拋磚引玉,定有更佳方式,只愿中國當代繪畫既能繁花如錦,又能涇渭有分,作為國之瑰寶的中國畫更能拂盡浮塵還以本真。
2016年8月2日于武昌東湖
常有朋友和我說:“欣賞古代的書畫,要比欣賞當代的藝術容易的多。覺得古代的藝術都“很美”,而當代很多水墨畫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看不懂,掛在家里也不好看,要是說他不好吧,很多搞專業(yè)的會說你是個俗人,不懂藝術。為了不讓人說自己俗,有時只能不懂裝懂”。想一想目前很多藏家和愛好者甚至書畫經營者都有此感觸,按常理,今人對當今時代的理解應比古代的好懂得多,為啥當代水墨國人看不懂了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當下好像一提到水墨大家就會和中國畫結合在一起。但當代水墨不然,它和中國畫其實是兩回事。當代水墨的“當代”是西方“當代藝術”的藝術體系的稱謂,不是泛指當今的意思。當代水墨是西方當代藝術的一種的表現(xiàn)形式,它是西人的一種觀念藝術,其僅用了中國的材料而已,但它是西方藝術觀念的表達,它的意識形態(tài)和中國文化離得很遠(并不代表它不藝術),國人不理解,看不懂是極其正常的,同時也沒必要去看懂,好比美國大眾看不懂中國書畫,同時人家也沒必要去學和看懂中國書畫是一樣的道理。
國人都是在中國文化大環(huán)境下長大的,看自己本國的書畫藝術多多少少都能理解,同時也有親切感。但對于當代水墨畫只要沒上過美院去接受西方藝術形態(tài)的洗腦是根本看不懂的,同時也是難以理解的,好比我們理解不了西人兒子請爸爸吃飯還要AA制一樣的道理。因為它沒有國人理解中國畫的'小橋 流水 人家'的詩境 或 梅蘭竹菊寓意的中國文化性。
我們現(xiàn)在很多水墨或當代水墨作者受西方當代藝術影響,作品總有個國人不理解的面貌,讓人看了猙獰、糾結或丑陋,他們覺得沒有批判性的表現(xiàn)就沒有藝術,所以國人看不出哪里美。相比中國藝術追求的則是天地人和,追求的是高格至雅,中國藝術是凈化、美化心靈的藝術,是給人美好向往的正能量的美的藝術,而不是象西方當代藝術那樣更多的是為了批叛什么,表現(xiàn)了什么社會陰暗面的藝術,他們和我們國人的審美和文化追求不吻合,所以我們看不懂。
當然搞專業(yè)的作者不同于大眾,他們是要去了解西方藝術形態(tài)并萃取營養(yǎng),但了解歸了解,千萬不能因為自己在這些方面學的多了深了,而忘記了自己的根了。更有甚者為了自己的標新立異或急于求成,在傳統(tǒng)上就不去下功夫,而去混淆視聽,利用民眾及藏家概念上的模糊去騰籠換鳥中國書畫,用西人的藝術去革中國書畫的命。
無論作者、經營者、藏家都是熱愛中國書畫的有文化追求的人,維護中國書畫的文化品性是一個中國人應具備的基本底線,這和國人有沒有寬闊的接納胸懷是兩回事,我們接納的底線應是學習西方藝術來充實我們自身,而不是革了中國的兩千年書畫文化的命。況且我們的胸懷都已經到了用自己的美院教育從根本上去培植他們的文化藝術了,已經很偉大了。
目前我國文化藝術的進出口逆差太大了,這和我們的國情和歷史背景也有很大的關系。我們的文化藝術輸出幾乎等于零,西方藝術雖然我們民眾還看不懂,但在國內有一群老師每天都已經在給大家洗著腦了,他們已經在一步步的殖民著我們的文化,若不是中國文化夠深夠強估計早就被連根拔了。我們要呼吁文化自覺,只有先保護和豐富好自己的核心藝術體系才能像西方藝術體系一樣去文化輸出從而走向世界、影響世界,如果我們藝術的發(fā)展變成了人家藝術體系中的一個藝術元素,中國兩千年文化藝術的積淀就會被斷送在我們這代人手里,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子孫。中國書畫如果成為人家藝術體系里的一個元素,我們還何談文化藝術的輸出?沒了自己的藝術思想還何談在國際上的地位?
作者介紹:朱啟辰:收藏家、月雅文化、《一畫》雜志高級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