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小妝
越南一直是中國的領(lǐng)土,這句話有什么問題嗎?當然有。其實越南屬于中國領(lǐng)土版圖的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中國古代長期戰(zhàn)亂,長期分裂,一旦有個厲害的君主一統(tǒng)天下,就會搞一下擴張,把原本游離在中國版圖之外的領(lǐng)土圈進來一塊。
越南正式屬于中國是秦漢時期,秦平定六國之后,派遣五十萬大軍征討百越,也就是說,秦征服的地方不是整個越南,而只是越南的一部分——越南北部。
后來百越分了好幾個政權(quán),一度脫離中國。到了漢武帝時代,漢朝突然亮劍,凌厲的兵鋒直指北方,將強大的匈奴擊得粉碎。這時漢武帝的野心并未減少,對南方他也是虎視眈眈。作為一代英明君主,漢武帝很快將百越納入中國版圖,成了與秦始皇一樣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
東漢時期越南北部發(fā)生叛亂,二征姐妹至今被越南視之為民族英雄。在我們看來她們是亂臣賊子。
魏晉時期雖然中國混亂、黑暗,但對越南的控制權(quán)倒是未曾減弱。隋唐時期,越南北部歸屬嶺南,掌握在中原王朝手中。當時嶺南包括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
安史之亂后,大唐進入藩鎮(zhèn)割據(jù)的混亂局面,后來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大唐盛世就此終結(jié),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割據(jù)混戰(zhàn)時期。此時越南瞅準時機獨立出去。越南北部當時屬于南漢政權(quán)統(tǒng)治,比較垃圾,雖然派了軍隊鎮(zhèn)壓,但沒能打過越南,越南獨立。
趙匡胤當了宋朝皇帝后,越南完全有機會重新劃進中國版圖。但當時趙匡胤還要處理南邊的事情,首先后蜀還有個皇帝,趙匡胤必須先平定了后蜀。其次,兩湖地區(qū)對中國的局勢非常關(guān)鍵。這些大事辦完后,南漢成了趙匡胤南下,統(tǒng)一中國最大的障礙。
趙匡胤命令大將潘美率領(lǐng)三萬人奪取南漢,而南漢的軍隊足足有二十萬。三萬對二十萬,說明趙匡胤根本沒把南漢放在眼里。
潘美在南漢分幾步走,首先圍城打援,殺了南漢大將,震驚了南漢國民。南漢派出更給力的大將,用出色的象兵部隊來迎敵,十萬大軍對三萬,怎么看潘美也是毫無勝算。誰料想潘美的火箭陣出馬,象兵應(yīng)聲落地,大象在情急之下發(fā)生踩踏,現(xiàn)場一片狼藉,南漢大將連連退兵。
后來南漢使出壓箱底的兵力,六萬后備軍在郭崇岳的帶領(lǐng)下再度進攻潘美,潘美用火燒的方式結(jié)果了郭崇岳的軍隊,郭崇岳的軍隊被一把火燒得一個不剩。
南漢皇帝劉鋹可能覺得挺有意思的,也燒毀自己皇宮,帶著百官下跪求饒,說要向宋朝請降。
潘美氣得吐血,他燒了皇宮所有的財物,意味著他這一仗連戰(zhàn)利品也沒有,是賠錢了。
我們說宋朝軍力是最弱的,但在宋初,宋朝還是很能打的,不僅僅有潘美一個名將,宋朝能打的將領(lǐng)還是很多的,而且軍事力量也很強。
北方出事后,宋朝沒有精力繼續(xù)南下,因為南方各國戰(zhàn)斗力不行,宋朝對此勝券在握,認為早晚是自己的囊中之物,可北方的契丹就不一樣了。
契丹那么強盛,早晚會要了自己的命,之所以潘美會帶三萬人,是因為主要兵力都用在北方,雖然北方也只是在防守,但也不能掉以輕心。
在宋朝,北方的契丹是非常強大的政權(quán),以至于外國人到中國一游,看見契丹,就大呼小叫地回去說,我看見中國了,中國很富很強大。說明契丹是很有影響力的。
這樣一個經(jīng)濟大國,軍事力量也不會弱,宋朝對契丹防守得很嚴密,要用大部分精力對付契丹。
除了契丹,南唐也是宋朝的一顆朱砂痣。宋朝還有抽出部分兵力攻打南唐。
總之,宋初,百廢待興,又要屢屢對外用兵,對越南北部沒大多精力。而且中原王朝一向以實用和利益為主,打仗的目的是為了利益,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來耕種。越南多山區(qū),土地不利于耕種,氣候也與中原相差太大,所以中原王朝對越南勢必不太上心。
但是趙匡胤還是有大局觀的,他很想像秦始皇漢武帝一樣,將中國的領(lǐng)土往南往北極力擴張,不過他連燕云十六州都搞不定,更何越南北部?
就算是把越南北部打下來,還要長期駐軍,說不定還要教越南人種地,馴化當?shù)匕傩?,讓他們學(xué)習(xí)漢人的文明……這全套下來,即使趙匡胤同意,趙匡胤的壽命也不同意。
趙匡胤沒想到自己會英年早逝,而他奪位成功的弟弟趙光義沒有趙匡胤的雄才大略,最終失去了統(tǒng)一越南的機會,讓越南獨立出中國的版圖,實在可惜。
越南反復(fù)要求獨立出中國版圖,還認定中國為侵略,這不長心也是沒誰了。如果中國真跟日本一樣侵略,恐怕越南今天會混得還慘。這撮兒小國,我們就不與它計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