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地黃①飲子(劉河間)
?。ā饵S帚素問宣明論方》)
【歌訣】
地黃飲子山茱斛
蓯棼桂附巴戟天
喑厥風痱能治之
【詞解】①地黃:本方以熟地黃滋養(yǎng)腎陰為主,所以用
地黃作為方名。
?、卩池?喑(yin),音因。指失音不能說話(舌強不能
言語)。厥,是手足厥冷。
?、埏L痱:痱,(tei) 音肥。指四肢痿廢,不能運動。
風痱,即中風后出現(xiàn)癱瘓,足廢不能行。
【組成】熟地黃 山茱萸 石斛 麥冬五味子石菖
蒲 遠志 茯苓肉 蓯蓉 肉桂炮附子巴戟天各等分(各
6克)
【用法】上12味藥,研成粗末,每次服三錢(9一
l2克),加生姜五片,大棗一枚,薄荷五、七葉,水煎服。
【功用】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
【主治】喑痱。癥見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口干不
欲飲,足冷面赤,脈沉細弱等。
【分析】本方證是因為下元虛衰(包括腎之陰陽兩虛),
虛陽上浮,痰濁隨之上泛,堵塞竅道所致。故下元虛衰,虛
陽上浮為本方的主證。痰濁上泛為本方的兼證。方中用熟地
黃滋補腎陰,使真陰得補,陽有所依,為君藥。巴戟天、肉
蓯蓉溫補腎陽,益腎精,強筋骨;山茱萸、石斛助君補腎陰
而養(yǎng)肝;麥冬、五味子補益肺腎之陰,且金旺生水;附子、
肉桂亦溫補腎陽引虛陽于腎中,共為臣藥。君臣相配,
寓有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之意,以陰陽并補。菖蒲、運
志、茯苓交通心腎,開竅化痰,使水火相交,精氣漸旺,水
能生木,木不生風;生姜、大棗調(diào)補脾胃,以助脾胃運化、
升降;少量薄荷以舒郁散風,共為佐藥。諸藥相配,使下元
得補,虛陽歸腎,則喑厥風痱都可治療。
5.獨活湯(朱丹溪)
(《醫(yī)方集解》引青溪方)
【歌訣】
獨活湯中羌獨防
茯神遠志白薇草
【詞解】①瘼庶:瘦(chê),音掣。是筋急攣縮,屈而
不伸。疭(zòng),音縱。是筋緩縱伸,伸而不能屈。瘈疭,
是形容手足時伸縮抽動不止的狀態(tài)。
?、诨钁|:憒(kui),音潰?;钁|,即神識昏亂,不明事
理的癥狀。
?、劭?匡(kuang),音筐。即糾正。
【組成】獨活 羌活 防風 川芎 當歸細辛桂心
人參 半夏 菖蒲 茯神 遠志 白薇各五錢(各15克) 炙甘
草二錢半(7.5克)
【用法】上14味共研粗末,每次用一兩(30克),加生
姜、大棗,水煎服。
【功用】疏風散邪,補肝寧心,兼開竅。
【主治】肝虛受風(即肝虛外風乘虛而侵入)。癥見瘈
疭,神志昏憒,或惡寒發(fā)熱等。
【分析】肝受風邪侵入為本方的主證。肝虛、心虛(心
為肝之子,母虛受邪可影響子)、或夾痰均為本方的兼證。
故方中用獨活、防風疏散風邪,為君藥。羌活助君散風:細
辛、桂心散風寒,溫經(jīng)脈,共為臣藥。當歸、川芎補血活血
(補肝血虛),并且又能辛散疏風,血活則風散(即治風先治
血,血行風自滅之意),半夏除痰;蒲蒲除痰開心竅,人參
益氣補脾,使氣血生化有源,以補心、肝之虛;茯神、遠志
寧心安神,白薇咸寒以清熱(風郁易化熱),共為佐藥。甘
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煎加姜棗意在和營衛(wèi),補脾胃,亦為
佐藥之用。諸藥相配,使風靜火息,血活神寧,則瘈疭昏憒
者服用能使其恢復(fù)正常。
按:《婦人大全良方》用本方治風虛昏憒,手足瘈疭,
坐臥不能,或發(fā)寒熱,及中風自汗等。而在丹溪醫(yī)書中未查
到此方。
6.順風勻氣⑦散(方賢)
?。ā镀嫘Я挤健罚?br> 【歌訣】
順風勻氣術(shù)烏沉 白芷天麻蘇葉參
木瓜甘草青皮合 歪僻偏枯口舌喑④
【詞解】①順風勻氣:本方證乃因氣虛,分布不勻,又
外受風邪所致。而服此方后,使氣勻運行正常,風邪得散,
諸證消除,故名之。
?、诤绕? 喁( wai ),音歪;僻(pi),音辟。喁僻,即
口眼歪斜。
?、燮?即半身不遂。
?、苌噜?即舌強不能說話。
【組成】白術(shù)二錢(6克) 烏藥一錢半(4.5克) 沉香白芷
蘇葉 木瓜 炙甘草 青皮各三分(各1克) 天麻人參各五分
(各1.5克)
【用法】上10味藥。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功用】順風勻氣。
【主治】中風。癥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強不能言
等。
【分析】風傷經(jīng)絡(luò)為本方的主證。因邪之所湊,其氣必
虛,氣虛則氣血運行不暢,氣分布不勻,所以氣虛、氣滯均
為本方的兼證。故方中用白芷、蘇葉疏散風邪,蘇葉又可理
氣寬中,共為君藥。肝藏血屬風木,風氣通于肝,配天麻平
肝息風;白術(shù)、人參益氣補脾,扶助正氣,使氣足則氣血運
行正常,分布均勻,又有助疏散外風,共為臣藥。烏藥、青
皮、沉香調(diào)暢氣機,以行滯氣,使氣行血行,血脈周行全
身;木瓜味酸入肝,平肝伸筋舒絡(luò),共為佐藥。炙甘草既可
益氣補脾扶正,又可調(diào)和諸藥,為佐使藥。諸藥相配,疏
之,補之,行之,使風散,氣足,氣血運行正常,則口眼喁
斜,半身不遂,口不能言的證候可除。
7.上中下通用痛風方(朱丹溪)
?。ā督饏T鉤玄》)
【歌訣】
黃柏蒼術(shù)天南星
桃仁紅花龍膽草
痛風濕熱與痰血
【詞解】①痛風:即風痹。由風寒濕邪侵襲經(jīng)絡(luò)、肢
節(jié),其中又以風邪為甚的痹證。癥見肢節(jié)疼痛,游走不定
等。
【組成】酒炒黃柏蒼術(shù)天南星各二兩(各60克)桂枝
威靈仙羌活各三餞(各9克) 防己半錢(l.Sg)桃仁白芷各
五錢(各1.5克) 龍膽草五分(1.5克) 川芎二兩(60克) 炒神曲一
兩(30克) 紅花一錢半(4.5克)
【用法】上13味藥共研細末,用神曲煮糊為丸,如梧
桐子大,每次服一百丸(9克),白開水送下。
【功用】疏風清熱,祛濕化痰,活血止痛。
【主治】痛風證。癥見上中下周身骨節(jié)疼痛。
【分析】痛風一證,以外受風邪為主,每多挾寒、挾
熱、挾濕、挾痰或瘀血阻絡(luò)等病因,本方可通治各種原因所
致痛風證。方中重用蒼術(shù)祛風散寒,燥濕健脾;天南星辛苦
溫,燥濕化痰散風,共為君藥。白芷、羌活、桂枝助君疏散
風邪(白芷祛頭面之風,羌活去骨節(jié)之風濕,桂枝去手臂之
風);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經(jīng)絡(luò),共為臣藥。黃柏龍膽草
均苦寒,清熱燥濕;桃仁、紅花活血祛瘀;川芎為血中氣
健脾、理中焦之氣滯,諸藥相配,能疏散風邪于上,瀉熱利
濕于下,活血燥痰消滯以調(diào)中,故上中下各種原因引起的痛
風可通治。
按:有說痛風有多種,或寒,或熱,或濕,或痰,或瘀
血等。均可用本方加減治療。如無瘀血,可去桃仁、紅花;
若濕熱不重,可去龍膽草、黃柏??傊?根據(jù)病情,靈活運
用。
8.獨活寄生湯(孫思邈)
?。ā秱浼鼻Ы鹨健罚?br> 【歌訣】
獨活寄生艽防辛
杜仲牛膝人參草
若去寄生加芪續(xù)
【組成】獨活三兩(9克) 桑寄生 秦艽 防風
川芎 當歸 干地黃 芍藥 肉桂心 茯苓 杜仲
人參 甘草各二兩(各6克)
【用法】上15味藥,水煎分三次服。
【功用】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
【主治】風寒濕痹,肝腎兩虧氣血不足,證見腰膝疼
痛,肢節(jié)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溫,心悸氣短,舌
淡苔白,脈象細弱等。
【分析】本方所治之證,乃是風寒濕三氣痹著日久,肝
腎不足,氣血兩虛所致。故風寒濕痹著日久為本方主證,
肝腎兩虧,氣血不足為本方的兼證。方中獨活疏散伏風,善
祛下焦與筋骨間的風寒濕邪,為君藥。防風、秦艽祛風勝
濕,通絡(luò)舒筋;細辛能散少陰腎經(jīng)風寒,溫通血脈而止痛,
共為臣藥。桑查生祛風濕,強筋骨、養(yǎng)血;杜仲、牛膝補肝
腎,強筋骨;當歸、地黃、芍藥、川芎補血活血;人參、茯
苓、甘草補氣健脾,扶助正氣;肉桂補陽祛寒,通利血脈,
共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兼有使藥之用。諸藥相配,既能
祛邪,又能扶正,標本兼顧,使風寒濕除,氣血足,肝腎得
補,諸證則緩解。故對風濕乘虛而入,痹著日久,肢節(jié)屈伸
不利的頑固痹證,用之能使肢節(jié)屈伸自如。
【附方】三痹湯(《婦人良方》)本方系獨活寄生湯去桑
寄生,加黃芪、續(xù)斷而成。
用法:加姜棗水煎服。
功用:祛風勝濕,益氣養(yǎng)血。
主治:風寒濕痹及氣血凝滯,手足拘攣等。
9.消風①散消風散熱。
?。ā短交菝窈蛣┚址健罚?br> 【歌訣】
消風散內(nèi)羌防荊
僵蠶蟬蛻藿香入
頭痛目昏項背急
【詞解】①消風:本方有消風散熱之功,故名消風散。
?、陬B麻:即經(jīng)久不愈的麻木證(患處不痛不癢,肌肉內(nèi)
有如蟲行,按之不知,掐之不覺),多由氣血俱虛,經(jīng)脈失
于濡養(yǎng),或風、熱、濕、寒、痰、瘀留于脈絡(luò)所致。
?、郯a疹:癮(yin),音隱。又名“風癮疹”。多因風濕
或風熱之邪侵襲人體,郁于肌膚腠理之間而發(fā)。癥見疹出色
紅(屬風熱),或皮膚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風團,小如麻粒,大
如豆瓣,甚者成塊成片,瘙癢,時隱時現(xiàn)。
【組成】羌活 防風 川芎 人參 茯苓僵蠶蟬蛻
藿香各二兩(各60克) 荊芥 厚樸陳皮炙甘草各半兩(各
l5克)
【用法】上12味藥共研細末,每次服二錢(6一9克),
用茶水調(diào)下,或者用酒調(diào)下。
【功用】消風散熱,理氣健脾。
【主治】風熱上攻。癥見頭痛目昏,項背拘急,鼻嚏聲
重,以及皮膚頑麻,癮疹瘙癢等。又治婦人血風。
【分析】風熱上攻為本方的主證。然“邪之所湊,其氣
必虛”,風邪流竄經(jīng)絡(luò),則氣血運行不暢,以致肌肉經(jīng)脈失
養(yǎng),故正氣不足為本方的兼證。鼻嚏聲重為本方的次要癥
狀。方中用防風、蟬蛻疏散風熱,蟬蛻又能止癢,共為君
藥?;睢⑶G芥、僵蠶助助君藥疏散風邪,以止痛止癢,因癢
自風來。止癢必先疏風;藿香散邪辟穢,共為臣藥。川芎行
氣活血止頭痛,又能辛散疏風;人參、甘草、茯苓益氣健
脾,以助脾運,生化有源,茯苓又可滲濕;厚樸、陳皮行氣
散滿,使風邪無留壅,共為佐藥。甘草兼有調(diào)和諸藥及使藥
之用。服時用茶調(diào)下,可防止升散太過耗傷肺氣,且茶葉苦
寒則有助于清風熱:用酒調(diào)服可加速血行(血行風自滅),
可助祛風,均為佐藥之用。諸藥相配,消風散熱,理氣健
脾。
按:本方可治諸風上攻而致頭目昏痛,項背拘急,肢體
煩痛,皮膚頑麻,瘙癢隱疹等癥。
10.川芎茶調(diào)①散
?。ā短交菝窈蛣┚址健罚?br>【歌訣】
川芎茶調(diào)散荊防 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風攻上 正偏頭痛悉能康
方內(nèi)若加僵蠶菊 菊花茶調(diào)用亦臧②
【詞解】①川芎茶調(diào):本方君藥有川芎,服時用清茶調(diào)
下,故名川芎茶調(diào)散。
?、陉?臧(zang),音臟。即善、好。
【組成】川芎 荊芥各四兩(各12克) 防風一兩半(4.5克) 細
辛一兩(30克) 白芷 炙甘草 羌活各二兩(各60克) 薄荷八兩
(240克)
【用法】上8味藥共研細末,每次服二錢(6克), 飯后
清茶調(diào)下。
【功用】疏風止痛。
【主治】外感風邪頭痛。癥見偏正頭痛或巔頂頭痛,惡
寒發(fā)熱,目眩頭昏,鼻塞,舌苔薄白,脈浮等。
【分析】外感風邪頭痛為本方的主證。故方中川芎辛
溫,善于祛風活血而止頭痛,長于治少陽、原陰經(jīng)頭痛(頭
頂痛或兩側(cè)頭痛);荊芥輕揚升散,溫而不燥,善疏散風邪,
既散風寒,又散風熱,兩藥相合,疏散上部風邪而止頭痛,
共為君藥。防風、白芷、羌活、細辛均能疏風止痛。其中白
芷善治足陽明胃經(jīng)頭痛(前額部);羌活善治足太陽膀胱經(jīng)
頭痛(后頭痛牽連項部);細辛善治足少陰腎經(jīng)頭痛。薄荷
用量較重,能清利頭目,消散上部風熱,俱為臣藥。用時以
清茶調(diào)下,是取茶葉的苦寒之性,既可上清頭目,又能制約
諸風藥的過于溫燥與升散,使升中有降,為佐藥。甘草調(diào)合
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止痛之效。
按:本方藥物以辛溫之品為多,故主要適用于風寒頭
痛,對于風熱頭痛亦可加減應(yīng)用。
【附方】菊花茶調(diào)散(錄自《醫(yī)方集解》)
芎茶調(diào)散加菊花、僵蠶而成。
用法:共為細末,每次服二錢(6克), 飯后清茶調(diào)下。
功用:疏風止痛,清利頭目。
主治:風熱上犯。癥見偏正頭痛,或巔頂痛,頭暈?zāi)垦?br>等。
按:本方在川芎茶調(diào)散的基礎(chǔ)上加菊花、僵蠶以疏散風
熱,故對偏正頭痛及眩暈偏于風熱者較為合適。
11.請空①膏(李東垣)
(《以蘭室◇藏》)
【歌訣】
清空芎草柴芩連
為末茶調(diào)如膏服
【詞解】①清空:此處指頭。因為頭是陽氣交會的地
方,叫做清空之處,而本方專治風濕熱上攻于頭長期不愈的
偏正頭痛,服時用茶少許調(diào)成膏狀,故名清空膏。
?、趲p:巔(dian),音顛,此指頭頂。
?、垲?蠲(juan),音捐,免除。
【組成】川芎五錢(15克)炙甘草一兩半(45克)柴胡七錢(21克)
黃連 羌活 防風各一兩(各30克)黃芩三兩(90克)
【用法】上7味藥共研細末,每次服二錢匕(3一6克`),
用茶少許調(diào)成膏狀,抹在口中,再用少許白開水送下。
【功用】祛風除濕,清熱止痛。
【主治】風濕熱上壅。癥見正偏頭痛,年深不俞(即頭
風),或腦苦痛不止等。
【分析】風濕熱上壅所致頭痛頭風為本方的主證。故方
中用羌活、防風辛散上升,祛風勝濕,二藥均善治太陽經(jīng)頭
痛,為君藥。柴胡升散,疏風清熱;川芎辛散祛風,且又行
氣活血止痛,二藥善治少陽膽經(jīng)頭痛;黃芩、黃連清熱燥
濕,與升散藥同用,就能上至巔頂去濕熱,共為臣藥。甘草
益氣補中,兼能調(diào)和辛溫與苦寒并用的藥性,為佐使藥。諸
藥相配,共奏祛風除濕,清熱止痛之效。
12.人參荊芥散(陳自明)婦人血風勞①。
?。ā?婦人良方》)
【歌訣】
人參荊芥散熟地
酸棗鱉羚桂術(shù)甘
【詞解】①血風勞:即指婦人血脈空虛,感受風邪,而
致寒熱盜汗長期不愈,成勞?。刺搫冢?br> ?、陲L虛:指虛人(氣血俱虛)受風。
【組成】人參 荊芥 熟地黃 柴胡枳殼炒酸棗仁
炙鱉甲 羚羊角 白術(shù)各七分(各2.1克) 防風川芎當歸
桂心 甘草各五分(各1.5克)
【用法】上14味藥,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功用】散風清熱,益氣養(yǎng)血。
【主治】婦女血風勞。癥可見遍身疼痛,頭昏目澀,寒
熱盜汗,頰赤口干,月經(jīng)不調(diào),面黃肌瘦,腹痛等。
【分析】感受風邪為本方的主證。肝血虛,脾氣虛及血
虛生熱均為本方的兼證。故方中用荊芥、防風疏散風邪,荊
芥能疏散血中之風熱,共為君藥。柴胡疏風清熱;羚羊角清
肝熱明目,且又平肝熄風(肝血虛有熱易生風),共為臣藥。
熟地黃大補陰血;鱉甲滋陰清熱;當歸、川芎養(yǎng)血和血調(diào)
經(jīng)人參、白術(shù)、甘草補氣健脾,使氣血生化有源;枳殼行
氣,調(diào)暢氣機;桂心溫通經(jīng)脈;酸棗仁補肝養(yǎng)心斂汗,共為
佐藥。甘草又可調(diào)和諸藥,兼有使藥之用。諸藥相配,有疏
風清熱,補肝健脾之功。
增輯
l.資壽解語湯(喻嘉言)
(《醫(yī)門法律》)
【歌訣】
資壽解語湯用羌專需竹瀝佐生姜
防風桂附羚羊角酸棗麻甘十味詳
【詞解】①脾緩:即指手足肢體緩弱。因脾主肌肉四
肢,脾虛中風,肢體失于濡養(yǎng),故肢體緩弱。
【組成】羌活五分(1.5克) 防風 附子酸棗仁天麻
各-錢(各3克) 肉桂羚羊角各八分(各2.4克)甘草五分
(1.5克)
【用法】加竹瀝二匙,生姜汁二滴,共10味藥,水煎
服。
【功用】祛風化痰,扶正解語。
【主治】中風脾緩,舌強不語,半身不遂等。
【分析】脾主肌肉四肢,舌通于脾,胃為水谷之海,若
脾胃虛弱,又被風邪所中,則肢體、舌本失養(yǎng)。又脾虛則生
濕,濕聚為痰,外風引動內(nèi)風,肝風內(nèi)動,夾痰上擾,阻塞
竅道而致舌強不語。所以中風為本方的主證。脾虛生痰,氣
血不足為本方的兼證。方中防風疏散外風,為君藥。羌活助
君疏散風邪;附子辛熱,溫暖脾胃,除脾濕散風寒;羚羊
角、天麻平熄內(nèi)風,共為臣藥。竹瀝滑痰,為痰家圣藥,與
生姜汁相配,能行經(jīng)絡(luò)之痰,兩者相須為用;酸棗仁養(yǎng)肝血
寧心;肉桂溫通血脈,合附子又溫腎暖脾,共為佐藥。甘草
內(nèi)風得息,脾得健運,濕痰得除,血脈通暢,舌本得養(yǎng),則
舌強不語可解除。
2.小活絡(luò)①丹
?。ā妒備洝罚?br> 【歌訣】
小活絡(luò)丹用二烏
中風手足皆麻木
大活絡(luò)丹多味益
【詞解】①活絡(luò):本方有祛風除濕,化痰活血通絡(luò)之
功,故名之。
?、诓蝗?即指手足麻木無感覺。
③惡風:惡(è),音餓。兇狠。惡風,是指兇惡的風邪
傷人,病情較重。
【組成】川烏炮草烏炮膽星各六兩(各180克)
乳香 沒藥各三兩三錢(各100克)
【用法】上6味藥共研極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
子大,每服二十丸(3—5克),冷酒送下。
【功用】祛風除濕,化痰通絡(luò),活血止痛。
濕死血,腿臂間忽有一、二點作痛。亦治風寒濕痹。癥見肢
體筋脈疼痛,麻木拘攣,關(guān)節(jié)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等。
【分析】風邪注于肢節(jié),及風寒濕邪留滯經(jīng)絡(luò)為本方的
主證。邪氣滯留,影響氣血運行,津液凝聚為痰,血行不暢
成瘀,故濕痰、瘀血、氣滯為本方的兼證。方中川烏、草烏
均為辛熱之品,善于祛風散寒除濕,溫通經(jīng)絡(luò)而止痛,為君
藥。膽星能化頑痰;乳香、沒藥行氣活血,化痰通絡(luò),使氣
血通暢;共為佐藥。地龍濕土所生,善于走竄,為入絡(luò)之佳
品,通經(jīng)活絡(luò),并可引諸藥直達病所,為佐使藥。用酒送
服,可加速血行,以助藥勢。諸藥合用,風寒濕邪與痰濁、
瘀血均能祛除,經(jīng)絡(luò)疏通,諸證可愈。
按:本方藥力較峻烈,以體實氣壯者為宜,陰虛有熱及
孕婦慎用。
【附方】大活絡(luò)丹(《蘭臺軌范》)由白花蛇烏梢蛇
威靈仙 兩頭尖俱酒浸 草烏 天麻煨全蝎去毒首烏黑豆水
浸龜板 炙麻黃 貫眾 甘草炙 羌活 官桂 藿香 烏
藥 黃連 熟地黃 大黃蒸木香沉香用心各二兩(各60克)
細辛 赤芍藥 沒藥去油 丁香 乳香去油 僵蠶天南星姜
汁制 青皮 骨碎補 白豆蔻仁 安息香酒熬黑附子制黃
芩蒸 茯苓 香附酒浸焙 玄參 白術(shù)各-兩(各30克) 防風二兩
五錢(75克)葛根虎脛骨炙當歸各一兩五錢(各45克)血竭七錢
(21克)地龍炙 犀角麝香松脂各五錢(各15克)牛黃 冰片
各-錢五分(各4.5克)人參三兩(90克)
用法:共研細末,加蜜調(diào)和作丸,如桂圓核大,金箔為衣,
蠟殼封固,每服一丸,陳酒送下。
功用:祛風扶正,活絡(luò)止痛。
主治:中風癱瘓,痿痹,痰厥,陰疽,流注等證。
按:本方以小活絡(luò)丹為基礎(chǔ)又增加了很多味藥,除祛風散
寒通絡(luò)藥外,還配伍了補氣、補血等扶正藥,故適用于邪實正
虛之證,屬標本兼顧之劑。清代醫(yī)家徐靈胎說:“頑痰惡風,熱
毒瘀血,入于經(jīng)絡(luò),非此方不能透達,凡治肢體大癥,必備之藥
也。”歌中“惡風大癥此方需”即是此意。
3.羚羊鉤藤湯(俞根初)
(《通俗傷寒論》)
【歌訣】
俞氏羚羊鉤藤湯桑葉菊花鮮地黃
芍藎茯芩川以菇?jīng)龈卧龅稀箫L方
【組成】羚羊角—錢半(4.5克) 雙鉤藤三錢(9克)霜桑葉二
錢(6克) 滁菊花三錢(9克) 鮮地黃五錢(15克) 生白芍三錢(9克)生
甘草八分(2.4克) 茯神木三錢(9克) 川貝母四錢(12克) 淡竹茹五錢
(15克)
【用法】上10味藥,水煎服(羚羊角與鮮竹茹先煎代
水,鉤藤后入)。
【功用】涼肝熄風,增液舒筋。
【主治】肝經(jīng)熱盛,熱極動風。癥見高熱不退,煩悶躁
擾,手足抽搐,發(fā)為痙厥,甚則神昏,舌質(zhì)絳而干,或舌焦
起刺,脈弦數(shù)等。
【分析】肝經(jīng)熱盛,熱極動風為本方的主證。然肝經(jīng)熱
盛,最易傷陰;邪熱亢盛,又易灼津為痰。故陰血耗傷、熱
痰均為本方的兼證。方中羚羊角、鉤藤清熱涼肝,熄風解
痙,共為君藥。桑葉、菊花助君藥清熱涼肝熄風,為臣藥。
鮮生地、白芍、生甘草三藥相配,酸甘化陰,滋陰增液,清
熱涼血,柔肝舒筋;竹茹、川貝母清熱化痰;因熱擾心神,
茯神木以寧心安神,共為佐藥。生甘草調(diào)和諸藥,又為使
藥。諸藥相配,共奏涼肝熄風,增液舒筋之功。
按:本方又名“羚角鉤藤湯”。若熱邪內(nèi)閉,神志昏迷
者,當配合紫雪、安宮牛黃丸等清熱開竅之劑同用,或先開
竅。
4.鎮(zhèn)肝熄風湯(張錫純)
?。ā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
【歌訣】
【詞解】①匡:匡(kuang˙),音筐,即糾正。
【組成】生龍骨生牡鋸生龜板各五錢(各15克)懷牛
膝—兩(20克) 生代赭石一兩(30克) 天冬元參生白芍各五錢
(各15克) 生甘草一錢半(4.5克) 茵陳川楝子生麥芽各二錢(各
6克)
【用法】上12味藥,水煎服(生龍骨、生牡婚、生龜
板、生赭石均打碎先煎)。
【功用】鎮(zhèn)肝熄風,滋陰潛陽。
【主治】肝腎陰虧,肝陽上亢,氣血逆亂。癥見頭目眩
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心中煩熱,面色如醉,或時常噫
氣,或肢體漸覺不利.口眼漸形歪斜,甚或眩暈顛仆,昏不
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后不能復(fù)原,脈弦長有力等。
【分析】肝腎陰虧,肝陽上亢,陽亢動風為本方的主
證。時常噫氣為本方的次要癥狀。故方中重用懷牛膝以引血
下行,并能補益肝腎,為君藥。生龍骨、生牡蠣、生赭石降
逆潛陽,鎮(zhèn)肝熄風,共為臣藥。因病本是肝腎陰虛,陰不制
陽,所以用龜板、玄參、天冬、白芍滋補肝腎之陰,以制陽
亢;又因肝喜條達而惡抑郁,純用重鎮(zhèn)之品以鎮(zhèn)肝,勢必影
響其條達之性,故用茵陳、川楝子、生麥芽清泄肝熱,條達
肝氣,以有利于肝陽的平降鎮(zhèn)潛,俱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
藥,與麥芽相配,能和胃調(diào)中,防止重鎮(zhèn)太過傷胃氣,為佐
使之藥。諸藥合用,成為鎮(zhèn)肝熄風的良劑。本方配伍標本兼
顧,但以治標為主。
按:原書方后有加減法:“心中熱甚者,加生石膏一兩
痰多者,加膽星二錢;尺脈重按虛者,加熟地黃八錢、山萸
肉五錢;大便不實者(即便溏)去龜板,持石,加赤石脂一
兩。”加生石膏以清里熱;加膽星以清熱化痰;加熟地、山
萸肉以補益肝腎之陰;加赤石脂以溫中固下。
一般高血壓病,辨證屬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者,均可以
本方加減應(yīng)用。如頭腦脹痛,可加夏枯草l5克,則療效更
好
8.咳血方(朱丹溪) 咳嗽痰血。
?。ā兜は姆ā罚?br> 【歌訣】
咳血方中訶子收①
青黛蜜丸口噙②化
【詞解】①收:即指訶子味酸澀收斂,以斂肺止咳。
?、卩?噙(qinˊ),音芹,即含在口,中。
?、垴?瘳(chou˙),音抽,即病愈。
【組成】青黛(6克) 訶子(6克) 瓜蔞仁(9克) 海石(9克)
炒山梔(9克)(原書未著分量)
【用法】上5味藥共研細末,用白蜜和生姜汁做成丸,
含在口中化服。
【功用】清肝寧肺,化痰止咳。
【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證。癥見咳嗽痰稠帶血,咯吐
不爽,心煩易怒,胸脅作痛,頰赤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等。
【分析】本方證由肝火上逆,火熱灼肺,肺絡(luò)受損而致
咳血。故肝火犯肺為本方的主證。肺津受灼為痰是本方的兼
證。方中青黛清肝瀉火涼血;梔子清瀉心肺之火,涼血除
煩,且導(dǎo)熱下行,二藥共為君藥。痰不除則咳不止,又臣以
瓜蔞仁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海浮石清肺降火,軟堅化痰。
訶子斂肺氣止咳,又能下氣降火,為佐藥。諸藥相合,共奏
清肝寧肺之功。使肝火得清,火不犯肺,肺潤痰化,咳嗽痰
血自愈。服時采取噙化方法,意在使藥力徐徐入肺,更好地
發(fā)揮作用。
按:本方證病位在肺,病本在肝,雖治咳血,方中卻沒
有止血藥,而是清肝火,化痰熱,治病求本,而達到止咳止
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