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懷鷂”載于《隋唐嘉話》一書,說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諫議大夫魏征的故事。唐太宗愛好玩鳥,有一天,他獲得一只形態(tài)俊美毛色漂亮的鷂鳥,十分寵愛,便捧在手中玩賞不已。碰巧魏征這時從遠處走來,太宗急忙把鷂鳥藏進懷里。魏征發(fā)現(xiàn)后,便借機向太宗講述古代帝王由于貪圖安逸享樂、沉迷聲色犬馬而最終喪國滅身的事,勸諫明君當以此為戒。魏征滔滔不絕地講著,鷂鳥被憋在太宗的懷里,由于太宗一向敬重魏征的人品和才華,所以不愿打斷魏征的話,直到鷂鳥憋死在太宗的懷里,令太宗心痛不已。毋庸諱言,皇帝畢竟是人不是神,玩鳥本身并無過錯。然而,太宗玩鳥時卻怕被魏征看見,他藏鳥于懷的舉動,猶如學生懼怕嚴師、小孩躲避父母,太宗寧可將愛鳥捂死也不想讓魏征知道,這一細節(jié)將太宗敬賢愛才之心刻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xiàn)。而魏征佯裝不知,并故意喋喋不休的勸諫,讓鷂鳥憋死在太宗懷里以達到進諫的目的,這一充滿智慧的細節(jié)描寫,使故事妙趣橫生,扣人心弦。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封建時代,身為一國之君的唐太宗李世民,由于敬重、畏懼諫官魏征,才實現(xiàn)了貞觀之治。長期擔任諫議大夫的魏征,是輔佐太宗建設(shè)盛唐的名臣,魏征常常勸諫太宗以隋朝為鑒,居安思危,行圣賢之治。魏征以忠耿直諫著稱,太宗以善納忠言名世,君臣默契,流傳千古。據(jù)說唐太宗曾將魏征的“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當作座右銘,并留下了“三鏡自照”的千古佳話。即“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逝世后,太宗哀嘆:“唐朝痛失了一鏡,魏征堪稱國器!”正所謂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君一臣,乃知交態(tài)。
“太祖彈雀”出自宋代司馬光所著的《涑水紀聞》一書,說的是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的故事。一天,宋太祖在后花園用彈弓彈雀,幾位大臣頗為不滿,便故意說有急事求見。太祖聽罷奏請,不過尋常小事而已,并非什么要事,遂心生慍怒,詰問為何謊稱急事?一位大臣理直氣壯地稟報說:“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即使平常小事,也比彈雀重要?!碧媛勓源笈?,順手操起侍從的斧柄撞向大臣的嘴巴,打掉了大臣兩顆門牙,大臣彎腰撿起牙齒,揣進了衣兜。太祖大罵:“把牙齒藏起來,還想作為把柄嗎?”大臣不亢不卑地說:“器官是父母給的,相信史官會公正的記載此事。”太祖為大臣的忠心所動,遂賞賜金帛以示撫慰。
品味“太祖彈雀”,始因大臣掃興而導致龍顏大怒、劍拔弩張,后因君王頓悟而豁然冰釋。比起藏鷂的唐太宗,宋太祖顯得十分專制霸道,他讓忠耿的諫官付出了兩顆門牙的慘痛代價,然而他最終能辨明是非而及時止怒,并反躬自省、以賞代罰,這種過而能改的胸懷與氣度,仍不失為明君風范。這一幕大起大落的悲喜劇,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使“太祖彈雀”廣為流傳。
唐太宗和宋太祖兩位皇帝的趣事,都事關(guān)進言與納諫,事關(guān)治國與理政,事關(guān)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和諧共處,又都是以小鳥說事,透過小事折射政風。在封建時代,一些較為明智的帝王往往重用直言敢諫的大臣,以便隨時提醒自己,不要沉溺于聲色犬馬以至逸樂亡身、耽政誤國。喜歡玩鳥、彈雀,作為一種嗜好,君王與平民并無差別,也無可厚非。然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諫官們把天下事視為己任,從玩物喪志、居安思危的高度,或旁敲側(cè)擊、或諍言直諫,看似小題大做,實則意味深長,其中包含著見微知著、防微杜漸的哲理,昭示著“憂民之憂、樂民之樂”的情懷,折射出“官風正、民風和、國家興”的道理,給人留下雋永的思索和常說常新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