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汝窯天青釉洗(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北宋汝窯青瓷盤(正反面)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
艾弗瑞·克拉克伉儷舊藏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
許辰辰
汝窯是北宋末期的御用官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寶豐縣清涼寺,因地處汝州而得名。北宋自真宗朝以后,百年無事,經(jīng)濟繁榮,皇室的文藝情趣也隨之登上中國歷史最高峰,不再看重富貴張揚之物,轉(zhuǎn)而追求溫潤內(nèi)斂。當時宮中多用定州白瓷,好的白瓷雕刻繁復,光芒耀眼,卻被皇帝認為“不堪用”,于是令汝州制作青瓷。汝窯的燒制始于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燒造年期或只廿載,至明之時,已有“絕難得”之嘆。
汝窯之美,重在其釉。其釉色素雅不艷,含蓄實華,一如宋時畫家繪山水重云氤之美,可見淡藍乳青無紋,亦有晶瑩透亮,青翠泛藍,細紋遍布。有言其釉接近“天青雨過時”之色,又傳瑪瑙末(一種硅酸物質(zhì),叫二氧化硅)為油,于是出來的釉色溫潤如玉。近日頗受熱議的北宋汝窯天青釉洗(圖①)之釉色如凝脂,天青猶翠,釉面油亮,細披冰裂開片紋,通器完美臻善,當屬汝窯之典范。
汝窯與其他瓷器不同,其瓷器經(jīng)高溫窯燒,偶然自來之晶亮冰裂,晶瑩澄澈,至于凝脂素色無紋者,更是曠世之珍。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汝窯水仙盆(圖②),霜色均勻,淡素無紋,為清宮舊藏,是傳世唯一不開片的汝窯。1935年此器在倫敦展出,被大維德爵士認為是后世仿品,原因是此器之釉色均勻,無開片,難以相信此乃宋時之物,而據(jù)明曹昭《格古要論》記載:“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雍正活計清檔列出之31件汝瓷中,僅一件圓洗無冰裂紋。
幾乎所有汝瓷皆有不同程度的開片,紋路縱橫交錯遂被視為汝釉特征。在汝窯出現(xiàn)之初,人們認為開片是一種缺陷。到了20世紀,行內(nèi)人都偏向厚密、有層次、亮澤的釉面,其實這關(guān)乎個人喜好,并無優(yōu)劣之分。因為燒制汝窯困難重重,釉面開片紋乃出窯冷卻時釉與胎身的收縮速度不同所致,起因偶然,然要燒成如同天然寶石結(jié)晶般閃爍迷人之冰裂釉色,卻仍需天時地利,非人為可控制。順應自然,應合中國文人之德。
觀傳世汝窯名錄可知,汝瓷從顏色到器形皆十分內(nèi)斂,樸而實綺。不論是風格還是技術(shù),至今仍是工匠們的靈感源泉。汝窯藝匠勤志,為求完美,圈足裹釉,于窯具上平衡泥坯,以小掙釘支撐。掙釘支燒并非汝窯首創(chuàng),其他窯口早有采用,但唯有汝窯為求器底雅觀工整,匠人致力改良支燒技術(shù)。其數(shù)量多為三至五個,少見六個,從而使汝瓷細小支釘?shù)哪突饛姸鹊靡员WC,亦逐漸成為汝窯特征之一。明人重汝,稱汝窯底部支釘痕為“芝麻粒”,首見于萬歷十九年高濂《遵生八箋》初刊。如又一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之北宋汝窯青瓷盤(圖③),為清宮舊藏,底部留有五枚支燒痕跡,并刻意篆體“甲”字,是北宋時的標記,說明此器在做成時已屬于精品。故清高宗乾隆皇帝于底部刻御制詩:“盤子徑五寸,如規(guī)口面圓,出陶無髻墾,閱世獨完全,冰裂紋隱約,鐵定跡局連,底心鐫甲字,先得此同然?!?/p>
南宋高宗(1127—1162在位)遷都臨安,外患交迫,汝窯定窯同告陷沒,內(nèi)廷欠乏佳瓷,高宗遂于杭州新設官窯,試圖再造大宋榮光。
汝窯工藝難度高,燒制年代短,所以留下的傳世品也就特別稀少,在南宋時就十分難得了。紹興二十一年(1511),宋高宗得重臣張俊奉進16件汝窯,被當成是一時盛事。到了清朝,乾隆帝對汝窯欣賞不已,賦詩詠贊,并且命宮中匠人鐫文于器,致使汝窯名氣更勝從前。
長久以來,西方對汝窯茫無所知,直至約1935年中國政府借出汝窯10件,陳列于倫敦英國皇家藝術(shù)學院“中國藝術(shù)國際展覽會”,歐洲人才初見神秘佳器之貌。艾弗瑞·克拉克伉儷舊藏的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圖④),棱角含蓄,器身隨沿起伏,圈足微外撇,底部有細小芝麻釘痕跡三枚。細觀筆洗外壁,有一兩處凹陷針,這個酒窩型的凹陷并不是一種缺陷。當釉比較厚的時候,釉料與胎體拉扯產(chǎn)生的牽引力會導致這種凹陷的出現(xiàn),被稱為瓷器中的“美人痣”。此件筆洗,形擬葵花,近于同朝宋漆之貌,而葵花式器于汝窯中卻如鳳毛麟角。
中國陶瓷史中,曾有多位學者清點存世汝窯數(shù)目?,F(xiàn)今全球遺存有序可循之汝窯未及百件,幾乎皆為博物館典藏,私人收藏僅余4件。另外見有窯址出土物,但幾乎為廢棄之殘件破片。相較之下,成化官瓷數(shù)量卻多達6倍以上。
宋朝以降,汝窯稀若晨星,其器殊不易得。汝窯為魁,時至今日它仍被視作中國瓷匠至臻技藝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