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淺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淺表性炎癥的疾病,為消化系統(tǒng)常見病,屬慢性胃炎中的一種。現(xiàn)在稱作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在胃鏡檢查中約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左右。
慢性淺表性胃炎可因嗜酒、喝濃咖啡、膽汁反流,或因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引起,本病的發(fā)病高峰年齡為31~50歲,男性發(fā)病多于女性。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幾乎任何能影響機體的因素都能引起慢性淺表性胃炎。其中比較明確的病因有:
1、細菌、病毒及毒素:多見于急性胃炎之后,胃粘膜病變經(jīng)久不愈或反復發(fā)作,逐漸演變而成慢性淺表性胃炎。
2、鼻腔、口腔、咽部慢性感染:如齒槽溢膿、扁桃體炎、鼻竇炎等細菌或其毒素的長期吞食,可反復刺激胃粘膜而引起慢性淺表性胃炎。
3、吸煙喝酒:煙草中主要含有尼古丁,長期大量吸煙會促使胃內容物反流,從而破壞胃粘膜屏障導致慢性炎性病變。酒精對胃粘膜有損害作用,故長期嗜酒者可使胃粘膜受損而產生慢性淺表性胃炎。
4、膽汁或十二指腸液反流:由于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或胃手術后十二指腸液或膽汁可反流至胃內,并破壞胃粘膜屏障,導致慢性胃炎。
5、幽門螺桿菌感染:這種病菌的感染致病機理可能主要是通過破壞胃粘膜屏障,使H+反向彌散,最終引起胃粘膜的炎癥。
6、心理因素:長期處于精神緊張、憂慮或抑悶狀態(tài),可引起全身交感神經(jīng)和副交感神經(jīng)功能失衡。造成胃粘膜血流量減少,破壞胃粘膜屏障作用,久而久之形成胃粘膜慢性炎癥反應。
7、其他:另外,經(jīng)常食用刺激性食物或者咖啡、濃茶等、以及過饑或過飽等無規(guī)律的飲食方式均可破壞胃粘膜保護屏障而發(fā)生胃炎。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治療和胃病一樣,是一個長期過程,在內鏡下可以分為:單純型、出血型、糜爛型。根據(jù)嚴重程度,表現(xiàn)出不同的臨床癥狀。
目前慢性淺表性胃炎尚無特異性藥物治療,一般主張無癥狀者無需治療,有癥狀者可根據(jù)有關病因、病理及臨床癥狀給予合理用藥。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病因治療:祛除致病因素是治療和預防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上策。故應避免精神緊張,戒煙,適量限制飲酒,盡量不服用對胃有刺激的藥物,積極治療慢性扁桃體炎、副鼻竇炎、齲齒及咽喉部感染灶。
飲食療法: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飲食宜清淡,有規(guī)律、定時定量,避免過酸、過辣、生冷及粗糙食物。
藥物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藥物治療大體可分為兩類:保護胃粘膜的藥物,如生胃酮、硫糖鋁、胃炎干糖漿、思密達等;消除損害胃粘膜因素的藥物,如:抑酸劑PPI及H2受體抑制劑、胃復安、止嘔靈、嗎丁啉等。